《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裡盛紘是一個八面玲瓏,善於察言觀色、長袖善舞的精明官吏。看宋朝的電視劇,你會發現宋朝的好多文人,哪怕蘇軾、王安石還有司馬光這些文人名臣,也難免宦海沉浮,仕途兇險,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這種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讓人膽戰心驚。
所以,唐朝的韓愈在詩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感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意思是早上給皇帝上了一封諫書,到了晚上,皇帝就把他貶了千裡之外的潮州。這種人生的大起大落,帶來的是仕途的悲歡離合。
古代的文人做官,實在是兇險的很,那些有風骨的文人們往往崇尚「文死諫,武死戰」。而原著裡的盛紘卻是一個妙人,他是一個文官,電視劇裡皇帝第一次見他也說「他的書法不錯」。盛紘和犯顏直諫的海瑞沒法比,估計他也沒有把海瑞當過榜樣。畢竟我們的盛紘大老爺是庶出,小的時候嘗盡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一個兒時、少年受夠了苦的人,是不願意再被打回原形的。
小編私底下,並不喜歡海瑞,那個為了所謂的「禮教」逼死親生女兒,小編實在是不敢苟同。盛紘這樣圓滑、疼愛女兒的態度,小編覺得還算差不多,就像明蘭說得:
他也許不是個好兒子,好丈夫,但他於父親一職卻是合格的,他一有空閒總不忘記檢查兒女功課,指點兒子讀書考試,訓導女兒知禮懂事,並不一味罵人。
今天小編結合原著說說盛紘還算一帆風順的升遷之路。盛紘雖然有一個探花老爹,但是這個老爹又英年早逝。後來盛紘在嫡母的教導下,認真讀書,努力考取功名。原著裡盛紘從最底層候補知事(正九品)開始幹起,被派到了苦寒之地任職,盛紘一邊繼續讀書備考一邊當差,在盛紘的努力下,終於升到了從六品泉州同知。
在泉州,盛紘又擔任多年的同知,知府都換了三任,終於等來了升遷的機會,原著裡說盛紘很會做官、做人,多有政績,和當地士紳官吏多有交好,考績評了一個優,這才在原任上升了品級,盛老太太也說:從六品升上去最是艱難,到了正六品就是中級官員了,終於盛紘等到了出頭之日。
盛紘接下來擔任正六品的登州知州,據盛老太太說,一州的知州一般都是從五品擔任,所以盛紘能越級擔任知州,非常不簡單。這裡面也是盛紘會做人、非常注意打點爭取來的。當然也沒少了盛老太太的提點、幫襯。
盛紘的魅力在於面對上級也不卑不亢、長袖善舞,面對自己的直接上級齊衡的父親齊大人也能左右逢源,向上結交也讓人佩服不已。齊大人非常認可盛紘在科舉道路上的經驗,覺得長柏參加殿試一次就高中,是因為後面有盛紘這個高人的指點。
盛紘在登州做知州任職期間,鼓勵耕織,調配商賈,政績斐然,三年任期期滿時,考績再次為優,升了從五品,並繼續連任。連任期滿之後,盛紘就開始託關係找門路,想調往京城,因為他的政績不錯,盛明蘭以為他老爹最起碼能進吏部、戶部等熱門單位,沒想到最後到了當時比較冷清的衙門——工部,擔任從五品的工部郎中,主經營繕清吏司。
盛紘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因為京城裡皇帝年老、儲位不明,如果他去了熱門衙門,萬一涉及到黨政就麻煩了,還不如在冷清的衙門觀望一下再說。盛紘在工部待了沒兩天,就和自己的直接上級工部尚書盧老大人相見恨晚,很快就從從五品升到了正五品。
這個盧大人也非常精明,在宮廷政變的危急關頭,率領屬下躲入工部的密室,安然躲過劫難,皇帝很高興,直接讓盧大人進了內閣,盛紘也跟著沾了光,跳過從四品直接升到了正四品的左僉都御史,在都察院上班。
御史在古代是專職告狀的官,咱們文章開頭講的韓愈就是因為直言犯諫,被一擼到底,直接貶到了千裡之外的潮州。盛紘雖然也是文人,但是卻沒有這份勇氣,他為人圓滑,不願意冒風險。即使看著督察院裡有愣頭青御史,因為彈劾權貴,直接升官獲得賞賜,盛紘也不願意拿著仕途犯險,他寧願穩紮穩打,也不願意富貴險中求。
看著都察院的同僚們都磨刀霍霍,卷著袖子參人,他只挑了一些清淡的、不痛不癢的來寫。就像原著裡明蘭說得:御史這份工作真的不適合盛老爹,他天生就是和稀泥的和事佬,要他瞪著眼睛尋人錯處,背地裡陰陰人還行,告明狀得罪人,實在精神壓力太大。
盛紘當官之路很穩,不冒進,不出風頭。即便看著一些年輕的御史,因為彈劾權貴平步青雲,也不眼紅。因為每一份冒進都是有風險的,他深知這個道理,哪怕升遷緩慢,也不拿自己的仕途生涯來下賭注,他追究的只是平平穩穩、順利過渡。
盛紘在都察院擔任一個小頭目,除了和上級搞好關係以外,他有空了也會和青年御史們吃吃飯、喝喝酒,用來聯絡感情,順帶培養自己的勢力。
後來都察院的嚴大人想具本參奏沈國舅、顧廷燁二人(當時盛明蘭和顧廷燁還沒有議親的意向),讓都察院好多人聯名上書,幸虧小公爺齊衡暗地裡通知長柏,盛紘才沒有在奏本上附名。後來他自己也說知道嚴大人奏本會壞事,長柏不解,說:「您既然是知道為什麼還要去嚴府吃喜酒?」
盛紘捋著鬍鬚微笑:「柏兒記住了,官場上為人,若做不到至剛至堅,一往無前,便得和光同塵;我不肯附言與嚴大人,不過是政見略有不同,但上下級一場,卻不可早早撇清了干係,徒惹人非議。」
哈哈!讀者們看明白了吧,即使是要撇清關係,盛紘也會不著痕跡的慢慢疏遠,讓別人沒法非議。從這件事情上,盛紘看出齊衡為人不錯,值得長柏和齊衡深度結交,後來果然,在原著裡,長柏和齊衡都入了內閣,兩個人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
盛紘在正四品的左僉都御史的職位上,剛乾滿一年,就右遷到兵部,擔任右侍郎,一道協力署理西北道錢糧。在原著裡借用康姨夫的話說,兵部的左右侍郎要正三品才能任職,盛紘一個四品官能當上主管兵事糧道這種肥差要差,說明皇帝要重用他,把他當自己人。
確實皇帝對盛紘的評價也很高,說他:素有清名,克慎勤勉。再加上有一個好女婿——顧廷燁,盛紘官場更加得意。盛紘給兒子長柏也謀劃了大好的前程,他自己本來想著效仿工部的盧大人,因為變亂,機緣巧合進入了內閣。
但終究這個巧合沒有降臨。即使真的降臨了,按照盛紘圓滑的個性,估計也會思慮再三。但無論怎樣,盛紘到退休的時候,已經官至從二品,已經擺脫了中層,是上層官員了,比他自己預計的退休還高了一級。
縱觀盛紘的一生,他雖然從最底層的官職做起,但是他目標清晰,勤勤懇懇,一味的努力提升自己,在仕途生涯中,從不冒險,從不參與奪嫡和黨爭,堅持自己的為官之道,雖然升遷之路比較漫長。但是相對於別人宦海沉浮,官職大升大降的冒險,盛紘只求仕途平順,從來不敢拿政治生涯開玩笑,可以說是教科書般的升遷之路,所以盛家在兩次戰亂中都沒有波及,平安度過,還得到了升遷,這就是盛紘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