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年年養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五陵年少不敢射,空來林下看行跡。——《猛虎行》
老虎作為百獸之王,在古代是力量和權力的象徵,自古老虎就成了各大詩詞中,名畫典藏中「常客」。一副把老虎畫成「病貓」的畫,在後世為何反被專家評為名畫?其實把老虎眼睛放大10倍,細細觀看看老虎眼睛就能明白了得其中奧妙。
老虎作為一方霸主,在神話中,四大神獸之一的白虎的也是取材於老虎,老虎頭上的「王」字結合漢字的「王」字的寓意賦予了老虎這一物種更多的精神象徵。老虎的畫像凡是出現在畫中,無非是威風凜凜,霸氣外露。為何清朝畫家華巖畫的老虎則宛如一隻「病貓」,岣嶁著身子,膽怯的眼神,一直前掌抬起,小心翼翼,仿佛正面對著強大敵人。
曾有位舉世畫家,叫張大千,他畫中的老虎無一都是威風且霸氣,甚至還有老虎面對他時流露出來的善良,但是沒有一幅畫如同華巖的畫這般,呈現出了一隻「虛弱」的老虎,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這幅「病虎圖」能同張大千的老虎圖一起被後世流傳。
看了這幅畫的人都覺得不解,不應該啊,百獸之王怎麼能這般慫?畫中的老虎不像是老虎,更像是一隻犯錯被訓責的狗,閃躲的神態,目光又一直注視著某處。虎落平陽被犬欺是因為老虎從叢林中出來,來到了平地然後失去了地勢優勢,但是畫中的老虎明明沒有去到平地嗎?周圍的草不是暗示著它還在叢林嗎?那為什麼老虎會慫成這樣?
起初覺得這幅畫頗有「畫虎不成反成犬」的滋味,但是一副這樣的畫怎麼又能從清朝流傳到現在呢?畫家本身也不是一個名氣相當大的畫家。那這幅老虎畫像有存在的怎樣的奧義呢?答案就是它的眼睛。將老虎的眼睛放大10倍,它膽怯的眼神正瞄著右上角,而在右上角的有一隻活物——野毒蜂,要知道這種毒蜂到現在如果在野外碰上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輕微過敏全身麻痺,嚴重的話身體器官開始衰竭,再遇上在野外,不及時進行處理很容易丟了性命。所以老虎在這樣的「毒物」面前,完全沒有百獸之王的威風,更像是一隻膽怯的小貓。
這幅畫中的寓意其實更多的是一個八卦卦意,五行相生相剋。如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說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正是因為物種之間相輔相成,互相競爭,才形成了一個物種平衡,相互循環,這是宇宙恆理。就連威風的百獸之王也不能擺脫,也被一隻小小的野蜂震懾,而野蜂的敵人例如小鳥,蜘蛛,螳螂,在老虎面前又不算什麼了。所以一幅畫描繪的東西也是相當豐富的,也將一個生態循環的道理蘊含到其中,不單單是一副寫實畫,也是成就這一傳世化作的原因之一。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就需要結合華巖這一人的遭遇來,華巖的一生其實都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發展,空有一身才華無處施展,不就是本來是叢林的王者偏偏碰上了毒蜂的老虎嗎?畫家是將詩歌融進了畫裡,而這幅畫的諷刺意味再對接到華巖身上就格外明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無奈感更使畫作飽含情感,所以這幅畫也就更加具有情懷和意義。
華巖還畫了一幅老虎畫像,依然是一隻膽怯的老虎,但是面對的是一群野蜂,相比之下後作更為出名。因為老虎也好,人也好,在一個困境裡面有時候就被一個問難困住,頗有「一葉障目」之感,有時候很容易突破,有時候偏偏就被壓得喘不上氣。結合意境來看,後作怎麼樣都會優於前作,所以,無論是從內容,還是意境,或者是道理,後作都突破了前作的具體化,變得更含蓄,更隱忍,因為含蓄和隱忍更能藏住感情,而在細節之處又緩慢透出畫家的用意,給了我們更多聯想的空間和自由,這類作品無一不是成功的。
結語
古人飽讀詩書,在古詩詞的薰陶下,常是見山不是山,見海不是海,從身旁的風景或者故事中往往能開展聯想,所以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精神飽滿豐富的作品。我們需要的就是從中得到思考,尋找突破,並也將這種精神延續下去。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