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201):高古制玉工技多 細分陰線刻琢磨(上)

2020-12-17 一夫之

高古玉制工實在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又因時間跨度之長、地域跨度之廣而有紛繁複雜的差別。必須全面掌握高古制玉的工法系統,才能辨工於細節,否則難免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擬選部分西周高古玉的陰線製法作簡述如下。

陰線是古玉工藝的靈魂,往往稱為「陰刻線」。其實對於高古玉工藝而言,因其製法的多樣性而統稱為陰刻線是不太精準的。因為從工具、工藝、製作方法等的差別來說,高古玉的陰線至少可以分為——磨製陰線、刻制陰線和琢制陰線等三種類型。

(一)高古制玉陰線工藝的幾種類型

1、磨製陰線

磨製技術是從舊石器時代傳承下來的工藝,主要工具是砂粒、礫石,到新石器時期發展到成型的砂巖、骨角竹棒形器和片形器等(圖1)。

圖1:砂巖類工具

漫漫五千年(甚至更長)的文化期制玉工藝探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最早期的打磨階段、中期的推磨階段和中晚期的推磨與砣琢並存階段(參見《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源起推磨》)。

其中在推磨製玉階段,其工藝發展經過:以紅山文化早期和良渚文化為代表的推磨打窪和推磨起稜——弦紋。打窪推磨像瓦楞的形狀,所以又形象地稱為瓦楞紋。紅山文化玉器中,打窪推磨的瓦楞紋玉器比比皆是。而以棒形器推磨製作的紅山文化晚期的弦紋鷹、以片形器推磨製作的良渚文化的弦紋琮等都是推磨工藝的代表(圖2)。

圖2-1:片器切割玉料
圖2-2:片器推磨成線(良渚弦紋)

而推磨成線則是高古玉磨製陰線的工藝技術範疇了。用骨角竹石等片形器推磨成早期的陰線紋,成為最早「陰線」的雛形,片器的側切割既可以完全切割玉料也可以不完全推磨成細直陰線;而片器的扁平推磨則可以製成最初的粗陰線,大約凌家灘文化的玉鷹是這類工藝的代表,推磨成線尤其在表現鳥尾羽上用得最為廣泛(圖3)。

圖3:凌家灘玉鷹的推磨陰線

進入歷史時期後,推磨製陰線一直在被廣泛沿用,到商周時期甚至可以在切割成型後純粹用單一的推磨工藝獨立完成一件玉器的製作,真可謂在推磨工藝上的登峰造極了。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出土的一件雙鳥交尾狀玉佩(圖4)就是這種推磨工藝的極佳詮釋(參見《古玉學步(190):例舉周工不用砣工藝純粹靠磋磨》)。

圖4-1:雙鳥佩
圖4-2:鳥形佩(局部)
圖4-3:鳥形成佩的推磨陰線

2、刻制陰線

刻制技術是新石器玉文化的一大發明,其工具主要是燧石、黑曜石、石英、水晶等被稱為的細石器,有些獨立徒手刻,有些還發明了相應的配套使用工具(圖5,參見《古玉學步(142):驚嘆神工藏鬼斧難為樸器刻良渚》)。

圖5-1:細石器工具
圖5-2:細石器工具
圖5-3:細石器工具

刻制陰線頗具代表性的是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的「良渚微雕」——竟然能夠達到1毫米內刻畫3到5條陰線,不於啻肉眼微雕,簡直不可思議(圖6)。

圖6-1:良渚刻線(局部)
圖6-2:良渚刻線(局部)
圖6-3:細石器刻線

這樣的徒手刻線技術一直延續到商周時期、戰漢時期。如美國國家博物館藏的一件中國西周玉鳥就是這類刻制陰線的代表作品(圖7)。

圖7:西周玉鳥(刻線)

3、琢制陰線

琢制技術是砣具發明之後的工藝,早期的砣機是多人合作的原始工具,為石制砣具,逐步發展到雙人合作的幾式砣機(圖8)、及後來的水凳。

圖8:早期的幾式砣機

琢制陰線是最為廣泛的工藝技術,是高古玉、古玉陰線技藝的主流表現形式,在到代古玉上則俯拾皆是了(圖9)。

圖9-1:國家博物館藏鳳鳥形雙援戈 商 長11.5釐米、寬3.5釐米、厚0.4釐米

圖9-2:國家博物館藏人龍紋環 西周 直徑12.5釐米、孔徑5.1釐米、厚0.2釐米

相關焦點

  • 古玉學步(25):一孔之見——最玄奧的亦或是最簡單的
    古玉學問博大精深,型紋漿殼、料工光沁,海量文字瀏覽過去,腦脹頭暈,最後告訴你:學古玉要靠個人悟性,如無悟功,一輩子沒門。就是說,玩古玉——永遠是少數「人精」,看了幾大堆金科「玉」律,最後得到的還是兩字——灰心。
  • 古玉學步(52):辨古識玉說磋磨
    「切」是選料解料、「磋」是用磨石、礪石磨製成型(粗打磨)、「琢」是在料上雕紋飾、「磨」是竹木片、獸皮磨」沾上解玉砂進行磋磨成器(精細打磨,「拋光」)。磋:粗打磨,其技術材料是「風礪石」加水,既算是工具又算是耗材。古人把大自然對巖石進行全方位拋光過程的材料用來磋玉了。打磨的方法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將玉料固定,用礪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另一種是將礪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礪石上打磨。
  • 解讀:古玉線刻裝飾技法中的陽文與陰線
    玉器上的裝飾紋線主要分為凸起的陽文和凹槽狀的陰線兩大類。其中陽紋有減地陽紋、雙勾擬陽文、壓地隱起陽紋、剔地隱起陽紋等。陰線分為刮刻陰線、砣碾陰線兩大類,其中砣碾陰線按其形態可分為單陰線,一面坡陰線,漢八刀陰線、遊絲陰線等。
  • 婦好墓隨葬高古玉賞析
    玉人 身體有褐色沁,上有蛇紋和雲紋       墓葬中出土了1928件隨葬器物,其中玉器達755件,這是迄今商代單墓中出土玉器數量最多、品種最豐富、製作最精美的。,再進行琢磨的。,線條的轉角處方折剛硬,而且在各類玉器上紋飾母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僅少數在局部有小的差異。
  • 「史上最牛古玉拍賣」值得藏家研究
    此件玉佩極為特殊,其採用浮雕技法雕刻螭龍的方法使得裝飾極具立體感,這類雕刻技藝多用在漢代的劍飾用玉上,而玉佩則不多見。 身穿窄袖袍服,腰束身帶,雙人勾臂相連,各人形雙手交迭放在身前,袍服刻陰線紋。器體上部為抽象龍紋。整體紋飾複雜,構思精巧,體現了戰國時期嫻熟的制玉工藝。兩玉佩玉料相同,大小一致,紋飾一正一反,可合併成為一足玉佩,應是以「成形對開」法製作的成組器物。
  • 宋元明清玉帶鉤的斷代
    帶鉤,即束在腰間皮帶上的鉤形物。多用青銅製,也有鐵製的、玉制的。其一端曲首,皆有圓鈕。
  • 玉鳳 —— 最吉祥美好的古玉!
    系青黃色玉雕琢而成,長7.1、寬4.3釐米。玉佩平面前尖後圓,中部雞心隆起,有一橢圓形孔。正背兩面分別雕刻一龍一鳳。龍首與鳳首並列,釆用圓雕技法雕刻而成。龍首的眼鼻凸起清晰,鳳作回首狀,鳳冠外突,喙作內勾狀。凹面邊端處陰線刻劃勾連雲紋,造型奇特。 韘形玉佩又稱心形玉佩,所為韘形玉佩,因它是由韘演變而成,韘是古代人們射箭時佩戴在大拇指上用於勾弦的用具。
  • 漢代古玉收藏與鑑賞
    一、漢代古玉秦代時期,由於其歷史短暫,所傳世的古玉比較少見,只有零星出土,多和戰國玉器區別不大,因此秦代玉器對世人來說認識較少。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穩定,社會安定,各行各業都大力發展,其中也影響了古玉的發展。
  • 古玉界:古玉的美,不言而喻(一)
    雙目圓睜,目下有兩道陰刻紋表示皮紋,鼻孔大而圓,下吻部亦有兩道陰刻紋,所有陰線均較粗淺且邊緣圓滑。豬龍首以下光素,捲曲如環狀,背部有兩孔,均對鑽而成。玦口未完全切割開。這類玉器在紅山文化玉器中已發現多件,大多形體較小,超過10釐米高且較厚重者不多見。
  • 「東方玉韻」氣勢磅礴的漢代古玉
    禮儀性的玉器 (所謂「瑞玉」 )較前減少,組成佩飾的各種佩玉在種類上趨於簡化,用於喪葬的玉器顯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裝飾品也有較大的發展。商周的六種「瑞玉」,除璧、圭外,都廢棄不用;組成「組玉」的各種玉佩,其種類和數量都已減少。
  • 25件漢代古玉精品! 陝西關中的冰山一角 !
    玉圭:玉圭是漢代最常見的禮玉,多光素無紋,少數琢有花紋的玉璧改制。常在祭祀時使用,並不是承擔象徵身份的瑞玉。西漢時期是古玉帶鉤發展的鼎盛期,玉帶鉤的製作在繼承戰國時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
  • 古玉收藏是個坑 ,99.99%註定是來打醬油
    BO 邦瀚斯 2016/4/5 Lot 44 W 10.5 cm高古玉和青銅器一直屬於檯面下的交易,交易熱絡各有穩定的市場,但很少出現在拍賣場上交易。此次【思源堂藏中國玉器】四件高古玉器拍了近一億港元,創下古玉的交易紀錄。
  • 龍山文化古玉探究
    龍山文化玉鏟龍山文化玉器工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剔地陽紋,也叫壓地或減地陽紋。這種工藝做一條陽線,首先要刻出兩條陰線作為陽線兩邊的輪廓,然後在分別剔除兩邊多餘的部分將陽線凸起,最後還要平整除去部分的表面,工序相當複雜。同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以細如髮絲的單陰線為特點,紅山文化玉器以寬而淺的U型粗陰線為特點,工藝遠不及龍山文化玉器。
  • 玉翁仲
    由此知秦漢時稱銅人為翁仲,但在出土文物中卻有不少玉制的立式人像,衣冠俱全,有孔,應該是佩玉,後世謂之「玉翁仲」。玉翁仲的雕刻特點臺灣故宮出版的《中國古玉圖釋》說:傳世的玉翁仲,形制刀法都是古樸的形態。明謝塹金玉瑣碎說「翁仲小人,系漢8刀刻成,其色蒼古熟舊,與馬纓勒同功。」
  • 玩了一圈發現 ,還是動物型的古玉最香!
    和玉龍有點像的是「玉豬龍」,這種器物肥頭大耳,吻部平齊,鼻梁上刻有皺紋狀紋飾,這些特徵看上去特別像豬,而身體也蜷曲成「C」字形,像龍的軀體,因而通常被叫做「玉豬龍」。《玉鴞 》商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商代遺物。
  • 古玉十條
    寬泛定義,包括慈禧之後,二老婆坐大,才開始流行的緬甸硬玉,即翡翠,也包括瑪瑙、水晶、碧璽、綠松石、青金石等「石之美者」。嚴格定義,古玉是漢朝之前雕琢製造的玉器。寬泛定義,古玉是民國之前、蛇皮鑽等電動琢玉工具出現之前用手動坨具雕琢製造的玉器。中國五千年的社會歷史,寫成了三千卷的「二十四史」。
  • 各個朝代古玉打磨拋光工藝是怎麼樣的?
    中國古人將玉器的製作稱為「治玉」或「琢玉」,原因就在於古法治玉中的加工手段大多依靠「琢」與「磨」的方式進行,而並非現代玉器生產的「雕」和「刻」。
  • 細品千年神器之戰國雄風古玉
    戰國玉器的品種,除個別類型,以前常見的玉人頭和玉束帛形嵌飾等已消失,其它春秋時期已有的玉器基本得以繼承和發展。唯其形式已大為改觀,並出現一些前所未見的品種。如玉帶鉤,數量由少至多,形式千變萬化,史稱「滿堂賓客,視鉤各異於環帶間」,正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戰國玉器為以玉器巔峰時代而著稱的漢代玉器奠定了雄厚基礎。
  • 最頂級的古玉藏家 ,追求的也就是這幾件玉!
    良渚玉琮的基本造形為略呈上大下小的方柱體,有上下貫穿的大圓孔;外壁以四個轉角線為中心,上下垂直堆棧地雕琢「面紋」。這件深淺交雜的褐色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外壁分為六節,每節以轉角線為中心各琢一小眼面紋,全器共有二十四個面紋。每個面紋以刻有並行線的長橫稜象徵神祖所戴的「羽冠」;以同心雙圈刻繪出眼睛,還刻有代表眼角的短線;象徵鼻子的短橫稜上,則刻繪兩端方轉的單線。
  • 耳飾之祖——玉玦
    此後,陸續不斷發現「玉玦」的有: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和甘肅秦安大地灣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上海青浦馬家浜文化和江蘇吳縣草鞋山文化,距今5000年前的內蒙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安徽含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江蘇南京陰陽營文化、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廣東曲江石峽文化,距今3000多年臺灣卑南文化、以及日本、俄羅斯和越南也都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玉玦」(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