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橋大漢和辭典》是日本最大的日文漢字字典,前前後後一共記載了5萬個漢字,二戰結束之後,日本也進行了文字簡化,現代日文當中常用的漢字為2136個,由於日文漢字與中文使用的漢字在寫法上大同小異,但有一部分為自創漢字,因此就稱為「和製漢字」。
日本漢字的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彌生時代時期,考古學家在彌生時代遺址當中挖掘出了西漢時期直徑7.4釐米的連弧文鏡,上刻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這大概是某位男子送給女子的禮物吧。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日本在唐朝時期才跟中國建交,不過隋朝就已經有了文字記載,在《隋書》當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從這段文獻可看出,日本漢字是隨著佛教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
隨著漢字的傳入,日本就編寫出了《萬葉集》,其中就有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這套表音系統就是用詩歌來記住日本漢字,由於發音系統也是來源中國,現代日本人的發音也可以分為吳音、漢音和唐音。
日本依舊沿用平假名(萬葉假名),就連日本護照上的「日本國旅劵」字樣都採用的是篆體漢字,日本護照歷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第一套發行的護照稱為「日本帝國海外旅券」值得注意是當時用的也是篆體漢字。
篆體又稱為篆書,「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是為倉頡所造,篆書又有大小之分,大篆指的是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留了古代象形文字的特點,西周時期,大篆十分流行。一些青銅鐘鼎文上就採用大篆雕刻銘文。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統一政策,丞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了文字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造了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也就是小篆,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
小篆的文體十分優美,一直以來都很受歡迎,秦國滅亡之後,漢高祖劉邦繼續沿用小篆,直到西漢末年王莽專政之後,小篆才被隸書所取代,但書法家很青睞小篆,魏晉時期、唐代、清代都湧現了許多小篆書法家。
從小篆的沿用歷史來看,西漢末年為止,剛好是日本的彌生時代中後期,此時也是日本一個大發展時期,據說徐福攜帶3000童男童女東渡就是彌生時代早期,日本沒有農耕,沒有漢字,沒有醫藥,由於徐福的文化傳播。
日本人尊他為「農神」「醫神」,《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也有記載:(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而在日本,徐福遺蹟不下五十處。
徐福東渡,帶去的文字自然就是小篆,日本也是一直沿用這種字體,如今護照上依舊沿用,也是說明中國文化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