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足足經歷了二十個皇帝,儘管皇帝數量不能直接作為一個王朝堅挺與否的指標,但也有很高的參考性。一個王朝的皇帝數量可能會受到平均在位時長的嚴重影響,比如東晉那些短命皇帝,都傳了五六任了,開國皇帝的兒子才剛登基。但哪個王朝都有「超長待機」和命運多舛的不同角色,唐朝的皇帝多,與王朝的強盛必然是分不開的。
這麼多皇帝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即武則天之前的三位皇帝、武則天控制的兩位皇帝以及唐玄宗巔峰後的一群皇帝。這三個階段各有特色,我們今天著重要聊的就是對唐朝的建立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前三位:李淵、李世民和李治。
南北朝時期西魏政權裡的"八大柱國"之一的李虎,應該算是這個李家"登天的基石"。他的兒子李跨了西魏和北周兩個政權,特別是北周建立後,他有兩件事直接對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一件是他娶了獨孤信其中一個女兒為妻,第二件是他被封為唐國公。承襲他唐國公爵位的,就是他的兒子李淵。
後來北周柱國之一的隨國公楊堅建立隋朝,楊堅之妻也是獨孤信其中一個女兒,本來歷史就還處在世家大族把持的階段,有皇帝、皇后這樣的姨夫、姨媽的寵愛,李淵自然得到重用、手握重兵且數次升遷。後來楊堅開創的科舉徹底打碎了世族的官場壟斷,對天下來說是好事,但對大士族來說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又逢楊廣大興土木民怨沸騰,隋朝將崩,各地四起,李淵正是看準了這個時機起兵割據一方的。
封建王朝在沒有任何封禪和傳承的情況下稱帝是鮮有的,李淵也不例外。清以前的皇帝一般會把自己的諸子孫派駐到全國各關鍵城市,特別是長安、洛陽這兩都,假如建都長安,便派子孫鎮守洛陽,反之亦然。李淵從山西向外輻射,最終攻破了長安城,把楊廣的孫子立為皇帝,遙尊遠處的楊廣為太上皇。這樣便顯得溫和了許多也合理了許多,就好像對隋煬帝說:"你搞得民怨沸騰,讓你孫子來做吧,你去養老享福吧。"實際上則是李淵勢力暫時無法掌控全國,先立下自己掌控範圍內的皇帝再說。
果然,後來楊廣被弒,李淵手裡這顆棋正統性又增加了幾分,就好像蒸饅頭,柴火早就點著了,一切交給了時間,等到徹底蒸熟了,也就該揭開鍋吃掉了。公元618年李淵把小皇帝揪出來又上演了一次歷史上一演再演的禪讓大戲。畢竟當時天下群雄並起,會做他這一套動作的不止他一人,"饅頭要不趕緊吃就蒸糊了"。
其實說到底,李淵是一直只做到了割據一方,除了從血統上最不該反以外,跟其他割據勢力也沒什麼兩樣。隋末亂世起兵的多了去了,能不能堅持到最後並做到一統才是關鍵。而這一統的任務和徵戰四方的具體行動,基本都是李世民完成的,也難怪會出現玄武門之變。
不過從看準時機作出關鍵決斷方面來看,李淵確實實力不俗,這一點不光指的是他決定反隋,更體現在玄武門之變後趕緊傳位,這樣才得以掛著太上皇的名號安享晚年。
關於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一般人們對他的知悉度極高,咱們就說的簡短一些。李淵時期的關鍵舉動攻破長安,就是他率兵做到的;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等等這些割據勢力也是他率兵平定的;對內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對外徵服高昌、重創高句麗等文治武功;再加上虛心納諫、包容萬象的那些典故,共同促成了他身後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繁榮景象。
然而這份太平盛世最多的元素並不體現在唐太宗時期,畢竟李世民年輕時還得冒著生命危險四處徵戰,一統之初的一些開創性高、難度係數大的事他還得去做,所以這份太平體現最多的是在接下來的高宗李治時期。
李治算是個非常勤快的皇帝,在處理政務方面細心認真且有股子不辭勞苦的勁頭兒,只可惜其身體健康狀況不好,幹著幹著也就力不從心了。他在處理政務方面的逐漸被迫懈怠,給了武才人絕佳的走向前臺的機會。但不管那些具體決策是誰作出的,總之在李治時期,整個大唐疆域達到了峰值。
李淵起兵反隋、開國立朝;李世民一統天下、開創盛世;李治守成有功、後期失權。唐朝短短的前期三個皇帝,就幾乎把一個王朝的路都走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