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廣東】拜月亮 炒螺仔 唱民謠 過中秋追尋珠海鬥門味道

2020-12-1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再過幾天就是中秋節,珠海市鬥門人是怎麼過中秋的,有哪些不同別處的特色呢?

&nbsp&nbsp&nbsp&nbsp你知道用柚子、螺仔、菱角等拜月亮有何寓意麼?月公公,撿田螺;撿幾多,撿三籮……這首老鬥門傳唱的民謠《月公公》聽過沒有?

&nbsp&nbsp&nbsp&nbsp鬥門味兒的中秋節融合傳統與現代,是對本土民俗的持久表達,也是對鄉愁的一抹溫馨回味。

&nbsp&nbsp&nbsp&nbsp柚子拜月 寓意圓滿福佑

&nbsp&nbsp&nbsp&nbsp珠江八大門,五道過鬥門。被多道「門」(出海口)環抱的鬥門區是珠江西岸的人文沃土。「本地居民、疍家人、客家人等群體在此繁衍生息,共生共融,催生出豐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鬥門區文化館館長沈俊校表示。

&nbsp&nbsp&nbsp&nbsp「乾務鎮有740多年的歷史,鬥門鎮歷史也不短。」乾務鎮文化站站長周永燊介紹,由於乾務鎮和鬥門鎮歷史悠久,鬥門的中秋節內容大多與這兩個鎮有關,鬥門群眾過中秋節有自己的特色內容。

&nbsp&nbsp&nbsp&nbsp周永燊介紹,鬥門群眾過中秋節,重頭戲是在晚上。「《禮記》中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周永燊表示,圓月高照、千家賞月,拜月亮是其中的一項主要內容。「主要是用柚子、菱角等拜月公。」

&nbsp&nbsp&nbsp&nbsp最近幾天,井岸鎮江灣二路的水果店裡,滿是蜜柚。據悉,柚子外形渾圓,象徵著親人團圓、生活美滿;又因「柚」與「佑」諧音,包含保佑之意,因而被認為吉祥福佑。周永燊解釋說,柚子用鬥門話說叫「補碌」,寓意越碌越有、團團圓圓;菱角呢,形狀相連聚生,象徵子孫興旺。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柚子寓意團團圓圓。(攝影:趙梓)

&nbsp&nbsp&nbsp&nbsp客家人過中秋 不能少了炒螺仔

&nbsp&nbsp&nbsp&nbsp蝦山村是白蕉鎮一個優美村落,吳、賴、楊、周四大姓1300名村民全是客家人。據坊間資料記載,該村建村歷史有200多年,是地地道道的客家村。

&nbsp&nbsp&nbsp&nbsp「客家人過中秋節,少不了炒螺仔。」蝦山村黨支部書記楊雲鋒以前做過餐飲,熟稔客家風俗。據介紹,村裡目前還保留著「敬月光」的習俗。中秋節當晚,一家人吃完晚飯,聚在一起等待賞月。這個時候,是要炒螺仔、放鞭炮的。「現在鞭炮不允許放了,但是炒螺仔一定不能少,要用紫蘇作佐料,才是正宗的鬥門中秋味兒。」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炒螺仔要用紫蘇作佐料,才是正宗的鬥門中秋味兒。(攝影:趙梓)

&nbsp&nbsp&nbsp&nbsp與拜月亮相似,「賞月光」同樣要擺出「圓」月餅、「圓」柚子等,祈求家人的團圓。

&nbsp&nbsp&nbsp&nbsp楊雲鋒介紹,小時候最難忘的是中秋節的燈籠。裡面點一根蠟燭,提著亮亮的燈籠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玩耍,開心不已。現在很少再有人提燈籠上街遊玩了。

&nbsp&nbsp&nbsp&nbsp中秋節前後,艾餅也是客家人的傳統美食之一。

&nbsp&nbsp&nbsp&nbsp在鬥門的田頭、河邊,生長著一叢叢青翠的艾草。秋風漸起,村民適時將嫩艾葉採回,經處理後加水與糯米粉一起調搓,糅合後分成小團,包進花生、芝麻等餡料,捏製成一個個綠色的小餈粑,或放進木質「餅格」按壓成形,用鍋隔水蒸熟,這就是客家艾餅。

&nbsp&nbsp&nbsp&nbsp據介紹,艾餅作為鬥門區級非遺項目之一,不僅是鬥門的美食,更是一種民俗傳承的載體。中秋節吃艾餅,感受濃濃的客家情懷。

&nbsp&nbsp&nbsp&nbsp品本土月餅 唱古老民謠

&nbsp&nbsp&nbsp&nbsp在井岸鎮江灣三路,有一家鹹粥店,20多年來售賣的鹹粥和本地月餅頗有名氣。

&nbsp&nbsp&nbsp&nbsp離開這家鹹粥店一路向北到達蓮洲鎮,除了綠水青山,還有讓人想家的中秋月餅。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蓮溪的豆沙月餅。福記、添美、德記、粵香、民樂……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本土牌子,既是對民俗文化的持久表達,又是對這份節日美食不遺餘力的維護:通透的餅紙,將月餅捲成一筒,沒有譁眾取寵的包裝,只有做工細膩的內裡。

&nbsp&nbsp&nbsp&nbsp據非正式統計,蓮洲每年生產銷售的月餅有50萬筒之多。蓮溪月餅不放防腐劑,月餅保存時間不長,以手工為主的製作流程沒有批量化工業化的高效,卻讓每一塊月餅做工考究,入口黏滑。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蓮溪月餅。(攝影:趙梓)

&nbsp&nbsp&nbsp&nbsp這些藏在村莊深巷的月餅,成了鬥門人中秋節解饞的美食和情感期待。

&nbsp&nbsp&nbsp&nbsp咬一口蓮溪月餅,是鄉愁的味道;還可以唱起那首流傳已久的鬥門民謠《月公公》:

&nbsp&nbsp&nbsp&nbsp月公公,撿田螺;

&nbsp&nbsp&nbsp&nbsp撿幾多,撿三籮;

&nbsp&nbsp&nbsp&nbsp比(給)籮公,比籮婆;

&nbsp&nbsp&nbsp&nbsp還有一籮「抦」埋床底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簡單的旋律,質樸的歌詞,好聽的曲調,這首民謠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nbsp&nbsp&nbsp&nbsp民謠,其中相當部分是童謠,這首也不例外,如果是孩童唱起來更有韻味。隨著流行歌曲等多元文化的湧現,民謠逐漸遠去了。然而,無論是生活在鄉間還是旅居海外的長者,只要有人吟出開頭一句,就會喚起淡淡的記憶,就會停下匆匆邁進的腳步,一首首久違的童謠脫口而出。

&nbsp&nbsp&nbsp&nbsp這首老鬥門哼唱的民謠帶著刻骨銘心的回憶,帶著父老鄉親的濃厚鄉音,你唱我和,唱出親情,唱出回味,從中獲得一種特別的感受:埋藏心底的鄉愁滋味。

&nbsp&nbsp&nbsp&nbsp(作者單位:珠海傳媒集團)

&nbsp&nbsp&nbsp&nbsp

相關焦點

  • 【中秋鮮貨】螺的那些事
    因此講到食螺的好時節,當屬中秋前後,將至肥美的螺炒之食之,定會成為把酒賞月的銷魂下酒菜。每個人對食螺的味道記憶都不一樣,有小時候到水邊摸田螺的回憶,有圍坐一起啜螺把酒談心的往昔……而螺的小味道,在連幼希的心底裡,至深處是阿嫲留給他的用來舀薯粉的螺殼,然後是汕尾罾城阿媽買回的南風螺、大頭螺、苦螺、角螺…
  • 走進廣東,珠海的老傳統特色美食
    珠海的飲食風格與深圳類似.以粵菜為主兼收其他各地風味。由於毗鄰港澳.其飲食以港式海鮮粵、港式粵味早茶、澳門葡萄牙菜等作為高檔餐飲的主流特色,洋溢著濃鬱的港澳風情。到珠海吃海鮮更是重頭戲,珠海膏蟹、鬥門沙蝦、白蕉禾蟲等都是絕好的招牌菜。
  • 幸福的家鄉味道:南瓜米粉和炒螺螄
    在深圳工作的裡田同鄉 「原野花開」 酷愛文字,一年來在簡書上寫了五萬多字,看了前陣子羊羊羊發的《別哭!
  • 珠海8大小吃,本地人愛吃,外地人稱讚,看看有你愛吃的沒?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珠海的十大美食小吃,本地人愛吃,外地人稱讚,看看有你愛吃的沒?1、鈴記·缽仔糕珠海必吃的網紅特色糕點,上過舌尖上的珠海,不僅本地人愛吃,很多外地和港澳食客也都慕名來買。招牌有榴槤的,肉鬆蛋黃的和椰汁紅豆的。鈴記的缽仔糕吃起來特別的軟糯彈牙,讓人回味無窮。
  • 古代人是如何過中秋的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今年中秋我也有對象月亮越來越圓,好事也會越來越近~【中秋十事-古人怎麼過中秋?】「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那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由此看來,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人過中秋常做的十件事。
  • 最新MTV~三個傈僳族男孩為鬥門代言!背後故事很感人……
    這首由鬥門「怒江班」3個傈僳族學生自編自唱的歌曲,曲風樸實優美,感情真摯富有感染力。歌詞融合傈僳語方言和漢語,述說對怒江家鄉親人的思念,描述在「第二故鄉」鬥門求學的快樂生活,表達對結對幫扶地鬥門區的感謝。一句「結對牽手 我們就是一家人」,唱盡珠海鬥門跨越山海,與怒江福貢攜手前行的深情厚誼。
  • 漲姿勢 中秋賞月源於上古祭月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 在北海火了十幾年的「老地方炒螺」,搬到這裡了!
    「老地方炒螺」的炒螺又回來了!在「三碼二」就能吃到!還是原來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有多少人是吃這家炒螺長大的?這裡的炒螺之所以這麼好吃,是因為師傅在炒螺的過程中,加入了十幾種食材熬煮出來的高湯,味道特別鮮美。
  • 如何在珠海玩8天不重樣?超全攻略來了!
    時間:10月3日至4日地點:珠海市香爐灣沙灘活動內容:該活動將於10月3日下午3時進場搭建帳篷,分三個區域進行搭建,每個區域100頂帳篷,邀請珠海本土的特色街頭藝人在中心舞臺表演搖滾、民謠、流行音樂,次日早上8時結束。
  • 拜月光、嗦田螺、吃柚子…… 茂名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拜月光、嗦田螺、吃柚子……這些傳統的「茂名式」中秋習俗,讓節日充滿氣氛。今天就是中秋節了,茂名晚報記者搜羅了一些本地的中秋習俗,讓我們一起去感受茂名的中秋味吧。拜月光在茂名,過中秋大多會「拜月光」。吃完團圓飯後,大家會在空曠的地方,如屋前、天台等地方,進行「拜月光」。
  • 2021年珠海鬥門全面爆發!看完你不想離開……
    開工建設格力電器高欄產業園、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富山產業園PCB基地,新增省級智能製造示範項目18個,47家企業入選全省製造業500強。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宋城演藝度假區、世茂港珠澳合作創新(珠海)基地等項目加快建設。
  • 坦洲不會變好,鬥門不會變差|致敬珠海剛需
    一位珠海男的深夜提問有位珠海男深夜難眠,在某乎上提了一個問題:「想買一套小三房,目前在中山開發區工作,想在珠海鬥門買,首付可以付50萬左右,月供3k-4.2k」。下面有個軍師出主意:「如果你未來工作會遷到鬥門來,那可以買鬥門,不然的話千萬別這麼做。
  • 每逢中秋時節,廣東人開始想念一種美味的蟲子!
    中秋佳節,中國人民習慣吃著月餅,賞著月。但在此時,珠江三角洲的一些老饕們,除了月餅外,還惦記著一種不同尋常的蟲子。在廣東,禾蟲食用季節短,如今越來越珍稀,加上味道鮮美,可算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禾蟲的做法多種多樣,焗、煎、炒、蒸、煮等做法樣樣皆可,常見的如缽仔生焗禾蟲、禾蟲焗蛋、生炒禾蟲、禾蟲炒飯,酥炸禾蟲、禾蟲煲蓮藕眉豆湯等等。
  • 月亮出來亮汪汪——雲南少數民族的中秋狂歡
    雲南的少數民族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表達著對月亮的崇拜。「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這是雲南的民歌《小河淌水》,表達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追求,紅土高原的秋天,風清雲淡。關於月亮,關於收穫,關於思念,雲南帶給世界的是人類童年狂歡的記憶。
  • 珠海八大特色小吃,你吃過幾個?
    蝦米餈製作有12層之多,每層疊在一起最上面的一層鋪滿蝦米和蔥,其需要把數十斤的優質粘米研磨成米漿,把米漿攤在蒸籠上,用蒸籠把它蒸熟,在最上面撒上一些蝦米和蔥花,這道珠海小吃就完成了,口感清爽,Q彈鮮香,不少第一次去珠海的人都會被這道小吃吸引。
  • 這個中秋你回家了嗎?看看潮汕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
  • 中秋拜月,你知道拜的是誰嗎?
    但說起拜月到底拜的是什麼,拜的是誰?恐怕很多人並不能具體說清楚,一般只是統稱為「拜月亮」。實際上,中秋拜月,拜的神明,每個地方有不同的說法,收集下來,主要有這三位神仙:一、太陰星君。太陰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
  • 「我是珠海人,根本聽不懂珠海話!」
    但結果發現——珠海人,真的聽不懂"珠海話"…「我是珠海人,但不會說珠海話」還記得去年一個小視頻刷爆了廣東人的朋友圈而據小香香了解從古代香山地區就已經出現幾種不同的方言而近代,珠海以粵、客家、閩南話等方言但「珠海話」仍以粵語為主不過平時,各鎮街街坊會以本地方言為主,比如鬥門人講鬥門話,南屏人講南屏話…
  • 5G通信晶片項目落戶珠海鬥門
    50億的通信晶片項目將落戶珠海鬥門。5月26日,珠海市舉行重點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涉及32個項目,總投資額567億元。其中,鬥門區共有3個籤約項目,分別是中青北鬥sip系統級封裝項目、珠海冠宇軟包聚合物鋰電池新青南擴項目和拓普旺智能製造總部基地項目,投資總額達93.5億元。
  • 珠海鬥門中小學網絡教學正式開課!6萬多名學生參與線上學習
    】——【電視網絡教學】——【鬥門區】——學生可根據課程表觀看教學視頻直播及點播回看(詳細可關注「珠海鬥門U互動」微信公眾號諮詢)。(二)移動IPTV方式⒈打開電視首頁——【推薦】——【中小學同步課堂】——【珠海課堂-鬥門】——學生可根據課程表免費觀看教學視頻直播及點播回看進行學習。⒉打開電視首頁——【戰疫情】——【教育限免】——【珠海課堂-鬥門】——學生可根據課程表點播回看。如有問題諮詢10086或聯繫郭先生13823011239、黃小姐13823010073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