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代在宋國受到了很好的招待。齊國在燕國支持下攻打宋國,宋國形勢危急,於是蘇代就寫了一封信給燕昭王,信中說,燕國也是萬乘之國,卻向齊國送人質,派出軍隊幫助齊國攻打宋國,使得百姓勞困而消耗財力。齊國打敗宋國,又攻取楚國的淮北,只能壯大齊國,幫助仇敵而損害自己的國家,這是對燕國不利的事。大王以為這樣能取得齊國的信任,其實齊國只能加重對燕國的疑忌。
齊國攻佔了宋國和楚國淮北,抵得上一個萬乘之國,這相當於齊國增加了一倍的國力。齊國又攻打北夷七百裡,魯國和衛國成為齊國的附庸,又抵得上一個萬乘之國。齊國吞併了它們,就等於使齊國增加了兩倍的國力。對燕國來說,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都不能支持,現在以三個齊國那麼強大的力量來對付燕國,燕國的災禍就將更嚴重了。
雖然如此,但明智的人做事,善於因禍為福,轉敗為功。當年齊桓公喜歡紫色的衣服,齊國全國都喜好紫色。用破舊的白繒染成的紫布,都能得到十倍的利潤。越王勾踐被困於會稽山上,最後卻能擊敗強大的吳國而稱霸。這都是善於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
燕國若想報復齊國,應該利用秦國。可以表面上慫恿各國尊奉齊國為霸主,這樣就能引起秦國的恐慌,然後您再派遣說客這樣說來打動秦王:燕、趙攻破宋國,只是壯大齊國,燕、趙本身並沒有什麼好處。燕、趙得不到好處而又一定這麼幹的原因,那是因為不相信秦國。大王何不派可信賴的人去燕國和趙國為質,比如讓涇陽君、高陵君到燕國,趙國去,這樣燕國和趙國就相信秦國了。
秦國得到燕、趙的支持,就可以與兩國一起合作,脅迫韓、魏共同攻打齊國,並要求說,齊國必須交出侵佔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這樣就削弱了齊國,對燕國和趙國也都有利,燕、趙一定樂於聽從。否則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不服從秦國,秦國就危險了,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秦王聽了這些話一定會採納,齊國一定會遭到討伐。
燕昭王認為蘇代說的很有道理,就回覆說,先王曾有德於蘇家,後來因為子之叛亂,蘇氏才離開燕國,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不可。於是召蘇代回到燕國,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塊兒策劃攻打齊國的事情。最終,燕國在樂毅、蘇代的策劃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齊湣王逃亡被殺,齊國差點兒滅亡。
後來,秦國邀請燕王,燕王想前往,蘇代阻止燕王說,楚國貪圖枳地而導致國家危亡,齊國攻滅宋地而導致國家破敗。齊、楚沒有因為擁有枳、宋反而還要奉事秦國,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凡是成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忌恨的大敵。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國施行暴力政策,這是天下皆知的。
秦國曾威脅楚國說,蜀地的秦軍,乘船浮於汶水,乘夏季盛大的水勢直下長江 ,五天就能抵達郢都。漢中的秦軍,坐著船從巴江出發,乘夏季盛漲的水勢直下漢江 ,四天就能抵達五渚。我在宛東集結軍隊,直下隨邑,楚國智者不及謀,勇士不及怒,而秦國的攻擊能如此神速。楚王您還想等各諸侯國一起來攻打秦國的函谷關,豈不是太遙遠了嗎?楚王聽了這些話,奉事秦國十七年。
秦國又威脅韓國說,我的軍隊從少曲出發,一天之內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我的軍隊從宜陽出發,直接攻擊平陽,兩天之內韓國各地的局勢就危急了。秦國的軍隊穿過東西兩周攻擊新鄭,五天之內,就能攻克整個韓國。韓國畏懼,也奉事秦國。
蘇代又舉了種種秦國威脅各諸侯國,遠交近攻、連橫離間的策略,以此來警醒燕王,讓他不要相信秦國,不要接受秦王的邀請。當時,秦昭襄王邀請楚懷王會盟於武關,楚懷王至秦國即被扣留,脅迫楚國割地。楚懷王拒不割地,被扣三年,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為王,諸侯自以為無害於己而不討伐。三年後楚懷王客死於秦,梓棺返楚。
燕昭王沒有去秦國,而蘇代復重於燕。燕王派蘇代聯絡各國合縱抗秦,就像當年蘇秦在世時一樣,諸侯們有的加入合縱,有的不加入,但各國人士都尊崇蘇氏兄弟所倡導的合縱聯盟。蘇代、蘇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司馬遷最後總結《蘇秦列傳》說,蘇秦兄弟三人,都以善於遊說諸侯而名揚天下,他們的學說擅長權謀機變。蘇秦最終因為行反間計而死,天下人都嘲笑他並諱學其術。但社會上流傳的蘇秦事跡雖然有所不同,但人們都願意把類似的事情附會到蘇秦身上。蘇秦出身於平民,卻能聯合六國佩六國相印,這說明他的才智有超人之處啊。所以,我列出他的事跡,不讓他只蒙受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