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史——《史記》161:蘇代的謀略,《蘇秦列傳》餘音

2020-12-26 如匪浣衣RfHy

蘇代在宋國受到了很好的招待。齊國在燕國支持下攻打宋國,宋國形勢危急,於是蘇代就寫了一封信給燕昭王,信中說,燕國也是萬乘之國,卻向齊國送人質,派出軍隊幫助齊國攻打宋國,使得百姓勞困而消耗財力。齊國打敗宋國,又攻取楚國的淮北,只能壯大齊國,幫助仇敵而損害自己的國家,這是對燕國不利的事。大王以為這樣能取得齊國的信任,其實齊國只能加重對燕國的疑忌。

齊國攻佔了宋國和楚國淮北,抵得上一個萬乘之國,這相當於齊國增加了一倍的國力。齊國又攻打北夷七百裡,魯國和衛國成為齊國的附庸,又抵得上一個萬乘之國。齊國吞併了它們,就等於使齊國增加了兩倍的國力。對燕國來說,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都不能支持,現在以三個齊國那麼強大的力量來對付燕國,燕國的災禍就將更嚴重了。

雖然如此,但明智的人做事,善於因禍為福,轉敗為功。當年齊桓公喜歡紫色的衣服,齊國全國都喜好紫色。用破舊的白繒染成的紫布,都能得到十倍的利潤。越王勾踐被困於會稽山上,最後卻能擊敗強大的吳國而稱霸。這都是善於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

燕國若想報復齊國,應該利用秦國。可以表面上慫恿各國尊奉齊國為霸主,這樣就能引起秦國的恐慌,然後您再派遣說客這樣說來打動秦王:燕、趙攻破宋國,只是壯大齊國,燕、趙本身並沒有什麼好處。燕、趙得不到好處而又一定這麼幹的原因,那是因為不相信秦國。大王何不派可信賴的人去燕國和趙國為質,比如讓涇陽君、高陵君到燕國,趙國去,這樣燕國和趙國就相信秦國了。

秦國得到燕、趙的支持,就可以與兩國一起合作,脅迫韓、魏共同攻打齊國,並要求說,齊國必須交出侵佔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這樣就削弱了齊國,對燕國和趙國也都有利,燕、趙一定樂於聽從。否則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不服從秦國,秦國就危險了,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秦王聽了這些話一定會採納,齊國一定會遭到討伐。

燕昭王認為蘇代說的很有道理,就回覆說,先王曾有德於蘇家,後來因為子之叛亂,蘇氏才離開燕國,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不可。於是召蘇代回到燕國,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塊兒策劃攻打齊國的事情。最終,燕國在樂毅、蘇代的策劃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齊湣王逃亡被殺,齊國差點兒滅亡。

後來,秦國邀請燕王,燕王想前往,蘇代阻止燕王說,楚國貪圖枳地而導致國家危亡,齊國攻滅宋地而導致國家破敗。齊、楚沒有因為擁有枳、宋反而還要奉事秦國,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凡是成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忌恨的大敵。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國施行暴力政策,這是天下皆知的。

秦國曾威脅楚國說,蜀地的秦軍,乘船浮於汶水,乘夏季盛大的水勢直下長江 ,五天就能抵達郢都。漢中的秦軍,坐著船從巴江出發,乘夏季盛漲的水勢直下漢江 ,四天就能抵達五渚。我在宛東集結軍隊,直下隨邑,楚國智者不及謀,勇士不及怒,而秦國的攻擊能如此神速。楚王您還想等各諸侯國一起來攻打秦國的函谷關,豈不是太遙遠了嗎?楚王聽了這些話,奉事秦國十七年。

秦國又威脅韓國說,我的軍隊從少曲出發,一天之內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我的軍隊從宜陽出發,直接攻擊平陽,兩天之內韓國各地的局勢就危急了。秦國的軍隊穿過東西兩周攻擊新鄭,五天之內,就能攻克整個韓國。韓國畏懼,也奉事秦國。

蘇代又舉了種種秦國威脅各諸侯國,遠交近攻、連橫離間的策略,以此來警醒燕王,讓他不要相信秦國,不要接受秦王的邀請。當時,秦昭襄王邀請楚懷王會盟於武關,楚懷王至秦國即被扣留,脅迫楚國割地。楚懷王拒不割地,被扣三年,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為王,諸侯自以為無害於己而不討伐。三年後楚懷王客死於秦,梓棺返楚。

燕昭王沒有去秦國,而蘇代復重於燕。燕王派蘇代聯絡各國合縱抗秦,就像當年蘇秦在世時一樣,諸侯們有的加入合縱,有的不加入,但各國人士都尊崇蘇氏兄弟所倡導的合縱聯盟。蘇代、蘇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司馬遷最後總結《蘇秦列傳》說,蘇秦兄弟三人,都以善於遊說諸侯而名揚天下,他們的學說擅長權謀機變。蘇秦最終因為行反間計而死,天下人都嘲笑他並諱學其術。但社會上流傳的蘇秦事跡雖然有所不同,但人們都願意把類似的事情附會到蘇秦身上。蘇秦出身於平民,卻能聯合六國佩六國相印,這說明他的才智有超人之處啊。所以,我列出他的事跡,不讓他只蒙受惡名。

相關焦點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七:佩六國相印——蘇秦列傳
    蘇秦的兄嫂、弟妹、妻妾都譏笑他說,我們周國人的習俗是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十二之利。如今你丟掉本行而去幹耍嘴皮子的事,現在窮困潦倒不是必然嗎?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於是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再重新閱讀。他說,一個人既然已經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如果不能憑藉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 《二十四史》| 一本書讀通中國歷史,毛澤東讀了24年的枕邊書!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24部紀傳體史書的統稱,按照各史所記朝代的先後排列,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 文化:多少人讀了十幾年書,竟然不知道二十四史(上)
    對於歷史典籍,很多人可能僅僅停留在《史記》和《中華上下五千年》上,渾不知有二十四史照耀古今。如下:第一,《史記》。二十四史之首。西漢司馬遷著。《史記》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餘年的歷史。
  • 《史記》裡10句經典名言,發人深省,讀到就是賺到!
    與《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中國人常說,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當我們讀《史記》時,不僅可以感慨興亡,亦可從中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史記》裡10句經典名言,發人深省,讀到就是賺到!
  • 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這15句話!建議全部背誦
    這就涉及到二十四史的編撰體例。在各類目錄書中,二十四史類史書都被歸入「正史類」。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史通》則以《尚書》、《春秋》、《春秋》三傳、《國語》、《戰國策》、《楚漢春秋》、《史記》以及《漢書》至《隋書》的歷代斷代史為「正史」。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〇:高山仰止,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之後本應是伍子胥列傳第六,因為在前面《吳太伯世家》中已經詳細講述了伍子胥的事跡,所以此處從略,想了解伍子胥事跡的話請參看前文。本文為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世傳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以寫人物為中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而且所引古籍或簡稱其書名,或以作者名代指書名,或刪節,或增益。 此本最初藏於日本妙心寺的南化玄興處,後經直江兼績轉入米澤上杉家,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日本學者多稱之為 「南化本」,共九十冊。
  • 蘇秦——我本來只想做個富家翁,為何你們非要逼我佩六國相印?
    《史記.蘇秦列傳》:蘇秦喟然嘆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但是學成歸來,事實卻並非蘇先生想像的那樣,上了黃埔軍校馬上就青雲直上封將拜相了,反而窮困潦倒落魄而回,而且他的家庭也不是很溫暖,沒人撫慰蘇先生那顆受傷的心不說,兄弟嫂子大老婆小老婆一個二個的還都冷嘲熱諷,什麼尖酸說什麼,在蘇先生的傷口又狠狠地灑了幾把鹽。《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
  • 讀史書,認準官方蓋章的「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怎樣逐漸形成的?為何能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是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奠定了整個二十四史的基本體例。《史記》之前,有最早的記言史書《尚書》、最早的編年記事史書《春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國語》。
  • 大部頭的二十四史,如何高效地攻讀
    大部頭的二十四史,如何高效地攻讀二十四史始於司馬遷的《史記》,他創立了我國史學的模板,即紀傳體。二十四史具體分為,本紀,志,列傳。司馬遷著《史記》可以先讀高祖本紀,然後讀高祖時代的大臣的列傳。再讀文帝本紀,然後讀和文帝同時代的大臣的列傳。
  • 《史記》裡的大烏龍:蘇秦和張儀根本就不是同時代人
    蘇秦為了燕國的利益而出使齊國,說服齊宣王歸還侵地。在完成使命後,他又成功消除了燕易王的猜忌,受到寵信。後來因與太后私通而擔心被誅殺,蘇秦藉口說要幫燕國提升地位,假裝逃亡到齊國,成為齊宣王的客卿。宣王駕崩後,湣王繼位,他因與齊國的大夫爭寵,最終被刺客殺害。蘇秦死後,其弟蘇代與蘇厲皆遊走於燕齊之間,幫助燕昭王破滅齊國,報了舊日之仇。
  •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鬼谷派第一人犀首和蘇秦、張儀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第一次入仕的時候是公元前338年,當時是直接投奔了秦國,但是正巧趕上秦孝公去世,商鞅被殺。蘇秦提出願意輔佐秦惠王一統天下,但是當時的秦惠王給出的回答是,秦國的羽翼尚未豐滿,也就是說時機不到。
  • 從《史記》到《明史》,二十四史是如何「擴編」到如此龐大的規模
    我國的第一部史書並不是二十四史的老大《史記》,而是《尚書》。《尚書》的作者是諸子百家。不過,這一大堆牛人寫出的《尚書》,沒有進二十四史的編制,而是去了比較基礎的陣營「四書五經」。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開啟了我國史書的傳奇。
  • 開學季好書推薦:楊照《史記的讀法》,在讀史中增長知識與智慧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的經典闡述。開學季,想要智識增長、智慧增進,不妨多讀史。推薦一本與歷史有關的讀物,楊照老師的《史記的讀法》,8個字總結:收穫巨大、一飽眼福。《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
  • 能讓你知過去的「二十四史」指的是那些書
    二十四史不是一部史書,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正史的合集,是24部史書的總稱。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是研究中國曆更的唯一正規記載。
  •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2020-10-2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讀史記 | 酷吏列傳
    像是酷吏列傳寫在第一的郅都:「濟南瞷氏宗人三百餘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於是景帝乃拜都為濟南太守。至則族滅氏首惡,餘皆股慄。居歲餘,郡中不拾遺。旁十餘郡守畏都如大府。」濟南瞷氏族人有三百多家,全都非常狡詐,不守法紀,二千石俸祿的郡守也管不了他們,於是景帝拜郅都為濟南太守,郅都到那裡立即就族滅了瞷氏為首惡的人,剩下的都十分恐懼。
  • 《史記》與父子相知|閱讀《史記》
    《史記》的典範性,前人多有論及,趙翼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敘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志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比史記更古老的史書有哪些?
    史記,是我國史書歷史上的一部裡程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史記誕生之前,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了兩千多年,那麼,這兩千多年裡,還有其他的史書存在嗎?
  • 《史記》中10句經典名言,句句發人深省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當我們讀《史記》時,不僅可以從中感受到古時歷代的興亡變化,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