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候」話題幾乎沒有人感覺到它存有學術價值。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認識曾經藉助於西方文明強大的參照,同樣對中國古代文明的不認識,大概也因為藉助了西方文明強大的參照。直到今天,我們仍舊無法用西方固有的科學方法,說清楚為什麼中國的節氣秩序中會出現七十二候應。
中國古代歷史走出了一條迥異於西方的道路,這一條不曾中斷的歷史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意味?簡單地說好和不好反而是「不科學」的。
但是我們樂於承認,中國文明文化恰恰是「不科學」的。因為它的非科學路徑而指責它的不科學本身是偽命題。如果認為這個世界除了「科學」一途而斷然排除別的發展路徑,如果這個科學也只是階段性的(任何科學都具有階段性和知識邊界),那麼它對於其他文明文化就是不公平的。它對於未來的顛覆性的科學革命來說,也是「預不公平」的。
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古代文化中是怎樣出現了七十二候應的。現在都承認「陰陽」是科學的,承認「四季」和「二十四節氣」是科學的,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在中國人掌握季節和節氣認知的底層,還存在七十二候,每五天為一候,每一候的名字叫「候應」。
為什麼今天的科學,譬如氣象學、天文學、地理學等等沒有關於候應的學科研究呢?因為發現這七十二候的候應「不科學」,無法組織深入的科研。
舉例:「天乃登」、「玄鳥歸」、「水始涸」、「虎始交」、「蚯蚓結」、「雛始乳」、「東風解凍」、「桃始華」、「苦菜秀」等等。它們完全不像二十四節氣那樣沿用農政和氣候等令人一目了然的概念,感覺非常隨性,現代人很難相信這些「候應」就代表了那每五天的節令歸納。
七十二候本身給了我們一個也許正式的答案,越接近觀測的底層,人的認知越感性,越感性的認知越符合神經網絡的辨識功能。而七十二候為什麼列舉出如是「候應」,因為這是發生在對於氣候最接近變化的單位的觀測。
氣候的變化不會一日驟變,但改變也非半個月才開始,中國先人以五天為單位對氣候的變化進行辨識,是不能再小的觀測尺度。這個尺度的觀測在上千年乃至可能幾千年中一定是大數據的,雜亂無章的,而唯一的邏輯只能是各種徵候的相關性。
由於離我們今天非常遙遠,古人怎樣選擇了這些肯定相互關聯的但很難說哪一樣就最有代表性的「候應」,其過程和詳細的計算已經成為一個黑箱,我們只能接受其結果,而不可能找出其編碼的過程和其中的算法。
在無數被選擇的「候應數據」中,辨識告訴我們:「桃始華」就是驚蟄的表徵。春天的第一個目及的自然界符號正是樹木的欣欣向榮。至於為什麼是桃花,我們只能相信那是古人的辨識,是成千上萬個辨識中被選擇的那個,而無法認定還有什麼嚴格的推算。
辨識也告訴我們:「螻蟈鳴」就是立夏的表徵,聲音也是可以辨識的,並且聲音正是與節氣相應的。為什麼選擇螻蟈的鳴叫而非其他作為「候應」,無法質疑,但我們相信對於五天當中數不勝數的自然界變化的辨識,它是一個汲取於大數據而最後選擇的結果,這個選擇也是根據相關性原理,很概率地提取出來的。
後面諸如「腐草為螢」、「鴻雁來」、「水泉動」等等莫不如是。在中國文明的遠古時期,人們不會有大數據的知識,不可能知道什麼叫概率,什麼是隨機。
只是那一幕幕候應十分動人,它們有關於氣運的,譬如「天氣上升」;有關於風候的,譬如「涼風至」;有關於動物的,很多,譬如「鹿角解」;有關於植物的,很多,如「萍始生」「桐始華」;還有關於聲音的「雷乃發聲」,關於地氣的「地始凍」等等。
不過沒有問題,我們已經開始接觸到了認知神經科學的一些原理。而認知神經科學正是將心理學、神經科學和生物學結合在一起的學科。(《認知、大腦和意識》)
在這門學科中我們知道關於神經網絡的功能框架裡,容量和記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一個人的大腦皮層包含有100億到1000億個神經元,人在辨識中,巨大的容量可以解決無限信息(數據)進入人腦的問題。也就是說,人類的文明只要具有這種生物學的功能(也一定會有),那麼在隨機選擇有用的數據時,反而是需要容量限制功能的。
神經科學也告訴我們,在我們的大腦皮層有容量限制的應付辦法,譬如分塊,將大量的信息凝鍊成一個單一有組織的單元的能力。這樣,人類在捕捉數據的時候,分塊就幫助他們挑選出了生動突出的自然界特徵。(《認知、大腦和意識》)
人類從來沒有脫離過生物學根源,而生物學根源也沒有虧待人類的文明和文化。記憶就是其中一種生物學根源給予人類文明的賜予。
神經網絡的辨識本領當中記憶是最重要的功能。記憶分有「即時記憶」和輸出功能兩大重要組成部分。什麼叫「即時記憶」?大腦對發生在當下的事情產生記憶就是即時記憶,即時記憶是一切記憶的重要本質。如果大腦喪失即時記憶,眼前一切發生的事情人都會無法辨識。
因此,即時記憶才使得人類能夠進行即時辨識、實時辨識和延續辨識(從不停止的即時記憶)。
而輸出功能就能幫助整個神經系統完成記憶的儲存和創造視覺知識、語言及語義記憶、陳述性知識、習慣和運動技能等等。
我們不知道是先有記憶還是先有一種意識結構。愛因斯坦說,從事物中發現形式結構之前,人類似乎能在思維中首先構建這樣的形式.知識並不能從經驗本身中迸發出來,而是從智力創造和觀測事實的比較中獲得。(《認知、大腦和意識》)
我認為,「觀測事實的比較」所指的就是辨識。辨識中的記憶,而且是即時記憶,就是文明初創時候「智力創造和觀測事實的比較」數據的集合。「智力創造」近乎邏輯思維,後者則是辨識功能的文化成長。人類因此在東西方分別誕生了不同族群的意識形態文化差異。
神經系統學科解釋了大腦皮層的前額葉是皮層的中央執行功能所在。它分配工作記憶儲存,也因此完成語言、視覺、文字生成等認知。
它被證明能夠確定未來和目標導向,又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中國古代文明完全就是依據認知神經系統當中神經學、心理學和生物學的這種合成,從天而降的。
它以類似前額葉的中央處理完美無缺地執行了氣候自然特徵分塊的選擇,完成了辨識氣候變化為目標的未來認知導向。神經系統證明並不需要邏輯思維方式,人的選擇同樣可以被確定並且被執行。
文明在這樣一種方式當中,同樣能夠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與文明,並且完成了這個文明選擇的基礎任務。
上述過程有一個神經學科的發現是記憶的輸出過程中,關於內部語言的功能。在神經系統的功能區內,人類是有自己的「內部語言」產生的。這種神經系統內發生的「內部語言」的重要功能是「始終保持對當前關注點」的評論,進而產生「自傳體記憶」(《認知、大腦和意識》)。
所謂辨識,正是內部語言的真正起源,而神經學科對大腦皮層的「自傳體記憶」產生的描繪,讓我們相信它代表了認知形式架構的中國化已經同時出現。
中國古代產生了非常大量的內部語言,七十二候可以視作為中國文明初創階段的因辨識而起的「內部語言」,也是「自傳體記憶」的一部分,它加深了我們對於記憶最可寶貴的價值判斷。
沒有即時記憶,文化文明都不能延續。中國古代最關鍵的一個字是「歷」,它就是即時記憶。所謂「歷」就是逐一逐一,譬如歷歷在目,一個一個浮現眼前;譬如「日曆」,每一天每一天記載在未來導向的文件中。
即時記憶就是「歷」,它使得中國古代有完整不中斷的文化和文明。而首先在採集候應的時候,歷歷在目一定很關鍵。然後是即時記憶並儲存和創造辨識的文化。
中國文化在古代已經不斷地完善自身的即時記憶而使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完全辨識化。中國文化是辨識的,辨識是大容量數據採集而容量限制地處理的,處理的結果是根據「歷」的排列和記憶的選擇提取認知的經驗——
而且在數千年中,它的文化和文明系統的框架繼續掃視世界的信息,不中斷的記憶包含內部語言的保持和形成統一文化場景,從而源源不斷輸出,使之成為唯一不中斷的五千年文明。
中國文明早期的大量即時記憶十分關鍵,七十二候的記錄在冊而成為二十四節氣的基礎——「候應」,正是在以上過程當中長時期隨機大數據篩選的結果——
場景是這個樣子的:中國早期文明目標導向地產生了急迫的需求,對於氣候變化對應的徵候,需要逐一地辨識以找到合適的五天一候的標誌物。在攫取七十二候之前,人們逐一進行大數據採集,分塊開展逐一辨識。由於人類具有即時記憶的能力,逐一辨識選擇「候應」的過程就是即時記憶的選擇和儲存的過程。這時即時記憶就是辨識候應的記憶。
我們知道,如果說「大腦存儲和轉換信息的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當前可對它進行描述的能力」(《認知、大腦和意識》),那麼早期文明也正是這樣。它們不是「合理」的結果,但卻是有著可相信的相關性的結果,是我們後人接受的定型的結果。
七十二候的文化意義在於無人解釋得清楚關於它的「算法」,但是它「代表」了那個文明的黎明期無數可以提取的事情,和每一個節氣一一對應,而向我們今天提供了更基本於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的感覺模態,我們接受它們就是感覺信息被有意的選擇而成為可用的信息。
總結歸納,如果文明的創造沒有類似這種神經學、心理學和生物學的結合的大腦神經意識的作用,就無法談得上文明的記憶,並且是文明文化的即時記憶。而如果文化文明的創造沒有它的即時記憶是什麼狀況呢?
它一定是文化和文明的中斷。不論是巴比倫還是印度或者古希臘、瑪雅等等,人類的文明中斷從來發生著。
唯獨中國文明,因為深深地植根於這種神經系統類似的包含有生物學基因的辨識文化裡,故是善於選擇的,永遠即時記憶的——歷歷在目而鍛造出生命的歷史性的,在內部語言和自傳體記憶中確定自身定位的——因而有著自強不息的持續創造活力。
因此她從觸及七十二候開始,永世相傳地辨識天地,不斷即時記憶生生不息的自然徵候與血脈歷史,繼而了解二十四節氣和四季輪替,創造了陰陽學說和天人合一意識形態。
儘管她今天已經將自身融入進世界文化文明大潮之中,但在漫長歲月已經完成的自身文明的辨識基因使然,她必定會對自己的文化和文明永不忘失。
....
本帳號所分享文章及觀點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榮譽會長、上海唐德影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趙軍提供。
如果你喜歡本篇文章,點擊屏幕右上鍵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想了解更多電影市場新鮮觀點、院線市場動態,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院線」關注,也可以搜索「中國院線」或「zhongguoyuanxian」關注本微信號!
合作Email:chinanfyx@163.com
你也可以通過二維碼關注(長按下圖選擇保存,點開微信中「掃一掃」功能,選擇這張照片)
特別申明:「中國院線」文字均為原創,如有轉載,請後臺消息聯繫。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