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ISU 上海外國語大學
●●●●●
編者按:她教授留學生漢語,創新教學模式,參與教改項目,主持教學課題,榮獲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優秀教學獎一等獎。她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古今結合講好中國故事,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她就是來自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何暉老師。
創新教學方法,古今結合講好中國故事
一堂關於蘭花的留學生漢語課應該怎麼上?在何暉老師看來,不拘泥於文本、結合古今,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才是成功的。
在學習賈平凹《訪蘭》這篇課文時,何暉老師在課文導入環節先引導學生理解,在亞洲特別是中國文化中,蘭花為什麼高雅,為什麼被稱為「君子」。她用圖文並茂的課件向學生展示文人雅士如孔子、魯迅都鍾愛蘭花,隨後談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常常有蘭花的身影,但賈平凹隨父親去深山訪蘭時並沒有把蘭花帶回家。「這樣一種對比或者說反轉每次都能激起留學生的求知慾望。」何暉老師解釋說,此時最重要的概念就浮現了出來:深谷中無人欣賞,蘭花也能自在盛放,所以它高雅。講完蘭花,她又繼續拓展開去,講到作者賈平凹:當時賈平凹已拿到一些國際大獎,父親用蘭花來告訴他仍要堅持自己,保守初心。
何暉老師的課堂上,所選課文基本上都體現了「中國的傳統價值觀」,為了便於外國學生接受,她講課文時通常會將「中國的現代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為此,她還找來了央視的微紀錄片,視頻介紹了福建南靖的蘭花如何培育,如何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此外,她還講述了蘭花乘「天宮二號」進行太空育種的新聞,展示了中國的社會生態。這樣一番講解過後,蘭花便不再僅僅是課文裡的花了。
講完《訪蘭》,何暉老師繼續深入,邀請學生們展示自己國家的代表性植物,介紹他們民族對於植物的認識,以及這種植物帶給自己的個體感受。通過跨文化的交流與分享,她說,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會賦予代表性植物以民族精神。託物言志,「是一種寫作的方法,也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方式。」
任教十多年,在上外培養國際化漢語人才的目標下,何暉老師還在不斷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何把中國的故事講到外國學生的心裡去。她認為,較好的方式是「我講一部分,他們講一部分,我們討論得出一個新的結論。」她說,事情有多種解讀,解讀之間並無優劣之分。「如果能夠深入挖掘到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個是很高境界了。」儘管這樣的境界需要多次討論才能達到,但互動的氛圍十分重要。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都能被理解,何暉老師談到了講解「愚公移山」時的所遇到的挑戰——外國學生並不能理解愚公移山的做法,認為愚公「搬家」或者「移民」就好。她以支付寶的「螞蟻森林」為例,還找來了《美麗中國》「治沙愚公」張立強的演講視頻,從手機種樹延伸到沙漠治理,生動地解釋了這個成語的內涵。她還舉了「現代愚公」黃大發修水渠的例子再次強調,愚公移山不是「搬山」與「搬家」的對立,「這個成語其實講的是一種人的精神和意志力。」通過生動的講解與深入的溝通,學生們對成語的含義有了深入的理解。
耐心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本科就讀於「對外漢語」專業、研究生階段在上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深造的何暉老師說,不僅因為「喜歡」,而且也因這兩個專業間有「傳承」。研究生階段結束時,她留校成為了上外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一名漢語教師。
「孔子說過一句話,『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何暉老師說,從事「對外漢語」不僅要有深厚的漢語功底,也要有紮實的外語基礎。除了過硬的英語教學傳統,何暉老師談到,上外的這個專業還有許多優秀的中文教師教授文學與語言學方面的知識。文學方面的老師非常有激情,他們跟學生分享對文章的理解,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領悟,這種品讀文章的方式也啟迪了何暉老師,並運用在日後的教學中。
不同於文學老師的感性,語言學老師則帶領學生領略語言的邏輯之美,「幫助你更加精確地學好語言」。對外教學過程中,講清楚了語言的結構、邏輯,才能去講背後思想性與文化性的內涵。儘管有時同學們會覺得枯燥,但何暉老師認為,語法或詞語辨析這類學術性的知識必須要學。了解語言的規則,可以幫助學生舉一反三,組織出更多正確的句子。這在成人教學中,也有助於學生達到快速學成的目的。
學好一門語言,除了興趣的指引,反覆操練也非常重要。何暉老師笑著說,教完一篇課文,布置背誦要求的時候,同學們「頭就大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她會帶著學生一步步去做。教生詞時,「以詞帶句把課文的句子就教完了,那麼他再來讀課文,連句成篇讀的時候就覺得難度下降了。」帶領學生背書時,她會領著學生們一起讀三遍,一句話,從停三次、停兩次,最後一氣呵成讀完。一篇課文下來,學生們發現自己能背誦 了,「非常有成就感。」
帶領同學們學習的同時,何暉老師也十分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平時上課時,她會告訴學生們操練的目的、怎樣訓練會更好,讓學生們在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下課後,有些同學背書有困難,她也會耐心解釋為什麼要背課文、怎麼背課文,如何處理長句子與一些難的發音。在她的指導下,學生們不僅能順利完成課文背誦,也能自信地應對其他任務,比如專業課的課堂匯報。
此外,何暉老師還十分看重學生的「元認知」能力,讓學生通過自我監控與反饋,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每一次考試結束、講評考卷後,她會下發一張自評表,督促學生們回看自己一個階段的學習,做好下一階段的計劃。「每次考試之後他都是這樣來反思的話,他就形成了一種反思的習慣。」這不僅能夠用在考試中,也能用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她說,期末教評的時候,有學生十分感謝這樣的反饋機會,「他說,我知道了該怎麼自己學習。」
亦師亦友,細水長流中共同成長
傾囊相授後,學生們的作業總能給何暉老師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學生造的句子太典型了,比我寫的例子還要好,我就把它記下來,加在我的教案裡。」她用學生的例子去鼓勵下一屆的學生:「這個句子就是以前的同學寫的,你們只要努力可以寫出更好的句子來。」
看到學生的亮點,她會積極地鼓勵並及時補充進自己的教案。何暉老師認為,教學相長要求教師需要有一種「敏感」,「捕捉到我的缺失是什麼,學生的亮點是什麼」。她還談到,有一年,在講解畢淑敏有關臨終關懷的文章時,她邀請一位法國的學生分享了自己做臨終志願服務的經歷,大家聽後感觸很深。
在課餘,何暉老師總是主動地去找學生聊天,「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幫助我去綜合判斷這個學生可能是一個什麼樣的性格,學習風格可能是怎麼樣的,我也會了解他的學習需求是什麼。」在之後的學習中,針對性地給出一些建議。
打開何暉老師的公眾號「何老師的漢語課」,可以看到她嘗試著將漢語課延伸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近期,她在公眾號上開啟了一個留學生作文推送項目,通過文字、語音、照片、評語等多方位展示留學生的寫作成果,為疫情期間受網課教學所限的留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途徑。在末尾,她這樣寫自己的初心:「用心寫作的文字擁有溫暖的力量。願我們一起來感受外國留學生作文中的溫情和真心,在希望中過好每一天。」
在生活中,何暉老師也關心著學生的成長。學生們初到上海,不了解氣候環境,她會指導學生們天氣轉涼要多穿一點。學生生病了,她也會帶著煮好的粥去探望。她用自己在國外的兩年經歷將心比心,說道:「在國外生活如果有人來幫一把的話,你會很感激的,而且確實能夠改變你對當時生活的一種精神狀態。」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他們不那麼孤獨。
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老師跟學生之間的互信是非常重要的。」何暉老師說,在日久的相處中,彼此能夠信任、交心,在離別之後也能保持聯繫。2016年兒童節,何暉老師在一次家長聚會上被一名學生認出來,那是她留校後教過的第一屆學生,那位日本學生畢業後留滬工作做了上海女婿,剛剛升級當上了爸爸。2017年暑假,何暉老師收到一封學生的電郵,原來十年前一名印尼學生曾上過何暉老師的課,如今她又帶著孩子來上外學漢語了。這樣的師生妙緣真是令人感嘆,也是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老師們獨有的幸福。
在教學生涯中,何暉老師發表過多篇教學論文,參與過教改項目,主持了教改課題,獲得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優秀教學獎一等獎。在評教中,她連年獲得了90分以上的高分,深受學生好評。她謙虛地表示,自己從身邊的同事、學生身上受益良多,但離優秀還很遠。
她總結道,作為一個教師,特別是留學生的教師,需要有博學、有專攻、有熱愛。面對學生天文地理從古到今的提問,博學能讓教師給出自己的看法。何暉老師精耕的一個領域是語言學中的偏誤分析,她說:「錯誤就是財富。」發掘學生的不足,也能看到自己教學的不足。從上外畢業,到留校任教十年,她認為自己是被幸運眷顧的一個人,「選擇你所熱愛的,熱愛你所選擇的」是她的回答。
最後,何暉老師寄語上外學子:「語言為橋,學識為梯,使命為帆。」同時,她希望同學們要「多讀、勤思、善問」,學好自己的專業。
策劃 | 教務處 SISU融媒體中心
採寫 | 糜琪琦
編輯 | 張平 徐藝芠
責任編輯 | 糜琪琦
相關閱讀
SISU |【師者】趙璧:傳「譯」之道,架「愛」之橋
SISU |【師者】李路:探金融本質,守為師初心SISU | 【師者】張琳:一「新」一「意」,溫暖傳遞
SISU |【師者】沈贇璐:慧心輕靈蹁躚,描繪北歐詩篇SISU | 【師者】李戈:「西」行求索,厚積薄發SISU | 【師者】王曉華:曉語言,愛智慧SISU |【師者】周小舟:總有迷茫,也定覓得熱愛SISU | 【師者】毛蕊:開一扇窗,帶你去看看世界SISU | 【師者】曾婧:以心傳心,「傾教」一生SISU | 【師者】鄭瑜:潛心琢璞玉,育才促交流
SISU |【師者】鞠舒文:在她的「金課」上,天書變音符SISU | 【師者】侯微: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閱讀上外多語種資訊,歡迎訪問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國語大學微信公眾平臺
服務號:SISUers / 訂閱號:sisu1949
原標題:《SISU |【師者】何暉:知言以知人,「何」樂而不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