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 |【師者】何暉:知言以知人,「何」樂而不為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SISU 上海外國語大學

●●●●●

編者按:她教授留學生漢語,創新教學模式,參與教改項目,主持教學課題,榮獲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優秀教學獎一等獎。她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古今結合講好中國故事,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她就是來自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何暉老師。

創新教學方法,古今結合講好中國故事

一堂關於蘭花的留學生漢語課應該怎麼上?在何暉老師看來,不拘泥於文本、結合古今,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才是成功的。

在學習賈平凹《訪蘭》這篇課文時,何暉老師在課文導入環節先引導學生理解,在亞洲特別是中國文化中,蘭花為什麼高雅,為什麼被稱為「君子」。她用圖文並茂的課件向學生展示文人雅士如孔子、魯迅都鍾愛蘭花,隨後談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常常有蘭花的身影,但賈平凹隨父親去深山訪蘭時並沒有把蘭花帶回家。「這樣一種對比或者說反轉每次都能激起留學生的求知慾望。」何暉老師解釋說,此時最重要的概念就浮現了出來:深谷中無人欣賞,蘭花也能自在盛放,所以它高雅。講完蘭花,她又繼續拓展開去,講到作者賈平凹:當時賈平凹已拿到一些國際大獎,父親用蘭花來告訴他仍要堅持自己,保守初心。

何暉老師的課堂上,所選課文基本上都體現了「中國的傳統價值觀」,為了便於外國學生接受,她講課文時通常會將「中國的現代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為此,她還找來了央視的微紀錄片,視頻介紹了福建南靖的蘭花如何培育,如何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此外,她還講述了蘭花乘「天宮二號」進行太空育種的新聞,展示了中國的社會生態。這樣一番講解過後,蘭花便不再僅僅是課文裡的花了。

講完《訪蘭》,何暉老師繼續深入,邀請學生們展示自己國家的代表性植物,介紹他們民族對於植物的認識,以及這種植物帶給自己的個體感受。通過跨文化的交流與分享,她說,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會賦予代表性植物以民族精神。託物言志,「是一種寫作的方法,也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方式。」

任教十多年,在上外培養國際化漢語人才的目標下,何暉老師還在不斷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何把中國的故事講到外國學生的心裡去。她認為,較好的方式是「我講一部分,他們講一部分,我們討論得出一個新的結論。」她說,事情有多種解讀,解讀之間並無優劣之分。「如果能夠深入挖掘到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個是很高境界了。」儘管這樣的境界需要多次討論才能達到,但互動的氛圍十分重要。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都能被理解,何暉老師談到了講解「愚公移山」時的所遇到的挑戰——外國學生並不能理解愚公移山的做法,認為愚公「搬家」或者「移民」就好。她以支付寶的「螞蟻森林」為例,還找來了《美麗中國》「治沙愚公」張立強的演講視頻,從手機種樹延伸到沙漠治理,生動地解釋了這個成語的內涵。她還舉了「現代愚公」黃大發修水渠的例子再次強調,愚公移山不是「搬山」與「搬家」的對立,「這個成語其實講的是一種人的精神和意志力。」通過生動的講解與深入的溝通,學生們對成語的含義有了深入的理解。

耐心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本科就讀於「對外漢語」專業、研究生階段在上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深造的何暉老師說,不僅因為「喜歡」,而且也因這兩個專業間有「傳承」。研究生階段結束時,她留校成為了上外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一名漢語教師。

「孔子說過一句話,『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何暉老師說,從事「對外漢語」不僅要有深厚的漢語功底,也要有紮實的外語基礎。除了過硬的英語教學傳統,何暉老師談到,上外的這個專業還有許多優秀的中文教師教授文學與語言學方面的知識。文學方面的老師非常有激情,他們跟學生分享對文章的理解,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領悟,這種品讀文章的方式也啟迪了何暉老師,並運用在日後的教學中。

不同於文學老師的感性,語言學老師則帶領學生領略語言的邏輯之美,「幫助你更加精確地學好語言」。對外教學過程中,講清楚了語言的結構、邏輯,才能去講背後思想性與文化性的內涵。儘管有時同學們會覺得枯燥,但何暉老師認為,語法或詞語辨析這類學術性的知識必須要學。了解語言的規則,可以幫助學生舉一反三,組織出更多正確的句子。這在成人教學中,也有助於學生達到快速學成的目的。

學好一門語言,除了興趣的指引,反覆操練也非常重要。何暉老師笑著說,教完一篇課文,布置背誦要求的時候,同學們「頭就大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她會帶著學生一步步去做。教生詞時,「以詞帶句把課文的句子就教完了,那麼他再來讀課文,連句成篇讀的時候就覺得難度下降了。」帶領學生背書時,她會領著學生們一起讀三遍,一句話,從停三次、停兩次,最後一氣呵成讀完。一篇課文下來,學生們發現自己能背誦 了,「非常有成就感。」

帶領同學們學習的同時,何暉老師也十分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平時上課時,她會告訴學生們操練的目的、怎樣訓練會更好,讓學生們在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下課後,有些同學背書有困難,她也會耐心解釋為什麼要背課文、怎麼背課文,如何處理長句子與一些難的發音。在她的指導下,學生們不僅能順利完成課文背誦,也能自信地應對其他任務,比如專業課的課堂匯報。

此外,何暉老師還十分看重學生的「元認知」能力,讓學生通過自我監控與反饋,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每一次考試結束、講評考卷後,她會下發一張自評表,督促學生們回看自己一個階段的學習,做好下一階段的計劃。「每次考試之後他都是這樣來反思的話,他就形成了一種反思的習慣。」這不僅能夠用在考試中,也能用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她說,期末教評的時候,有學生十分感謝這樣的反饋機會,「他說,我知道了該怎麼自己學習。」

亦師亦友,細水長流中共同成長

傾囊相授後,學生們的作業總能給何暉老師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學生造的句子太典型了,比我寫的例子還要好,我就把它記下來,加在我的教案裡。」她用學生的例子去鼓勵下一屆的學生:「這個句子就是以前的同學寫的,你們只要努力可以寫出更好的句子來。」

看到學生的亮點,她會積極地鼓勵並及時補充進自己的教案。何暉老師認為,教學相長要求教師需要有一種「敏感」,「捕捉到我的缺失是什麼,學生的亮點是什麼」。她還談到,有一年,在講解畢淑敏有關臨終關懷的文章時,她邀請一位法國的學生分享了自己做臨終志願服務的經歷,大家聽後感觸很深。

在課餘,何暉老師總是主動地去找學生聊天,「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幫助我去綜合判斷這個學生可能是一個什麼樣的性格,學習風格可能是怎麼樣的,我也會了解他的學習需求是什麼。」在之後的學習中,針對性地給出一些建議。

打開何暉老師的公眾號「何老師的漢語課」,可以看到她嘗試著將漢語課延伸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近期,她在公眾號上開啟了一個留學生作文推送項目,通過文字、語音、照片、評語等多方位展示留學生的寫作成果,為疫情期間受網課教學所限的留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途徑。在末尾,她這樣寫自己的初心:「用心寫作的文字擁有溫暖的力量。願我們一起來感受外國留學生作文中的溫情和真心,在希望中過好每一天。」

在生活中,何暉老師也關心著學生的成長。學生們初到上海,不了解氣候環境,她會指導學生們天氣轉涼要多穿一點。學生生病了,她也會帶著煮好的粥去探望。她用自己在國外的兩年經歷將心比心,說道:「在國外生活如果有人來幫一把的話,你會很感激的,而且確實能夠改變你對當時生活的一種精神狀態。」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他們不那麼孤獨。

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老師跟學生之間的互信是非常重要的。」何暉老師說,在日久的相處中,彼此能夠信任、交心,在離別之後也能保持聯繫。2016年兒童節,何暉老師在一次家長聚會上被一名學生認出來,那是她留校後教過的第一屆學生,那位日本學生畢業後留滬工作做了上海女婿,剛剛升級當上了爸爸。2017年暑假,何暉老師收到一封學生的電郵,原來十年前一名印尼學生曾上過何暉老師的課,如今她又帶著孩子來上外學漢語了。這樣的師生妙緣真是令人感嘆,也是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老師們獨有的幸福。

在教學生涯中,何暉老師發表過多篇教學論文,參與過教改項目,主持了教改課題,獲得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優秀教學獎一等獎。在評教中,她連年獲得了90分以上的高分,深受學生好評。她謙虛地表示,自己從身邊的同事、學生身上受益良多,但離優秀還很遠。

她總結道,作為一個教師,特別是留學生的教師,需要有博學、有專攻、有熱愛。面對學生天文地理從古到今的提問,博學能讓教師給出自己的看法。何暉老師精耕的一個領域是語言學中的偏誤分析,她說:「錯誤就是財富。」發掘學生的不足,也能看到自己教學的不足。從上外畢業,到留校任教十年,她認為自己是被幸運眷顧的一個人,「選擇你所熱愛的,熱愛你所選擇的」是她的回答。

最後,何暉老師寄語上外學子:「語言為橋,學識為梯,使命為帆。」同時,她希望同學們要「多讀、勤思、善問」,學好自己的專業。

策劃 | 教務處 SISU融媒體中心

採寫 | 糜琪琦

編輯 | 張平 徐藝芠

責任編輯 | 糜琪琦

相關閱讀

SISU |【師者】趙璧:傳「譯」之道,架「愛」之橋

SISU |【師者】李路:探金融本質,守為師初心

SISU | 【師者】張琳:一「新」一「意」,溫暖傳遞

SISU |【師者】沈贇璐:慧心輕靈蹁躚,描繪北歐詩篇SISU | 【師者】李戈:「西」行求索,厚積薄發SISU | 【師者】王曉華:曉語言,愛智慧SISU |【師者】周小舟:總有迷茫,也定覓得熱愛SISU | 【師者】毛蕊:開一扇窗,帶你去看看世界SISU | 【師者】曾婧:以心傳心,「傾教」一生

SISU | 【師者】鄭瑜:潛心琢璞玉,育才促交流

SISU |【師者】鞠舒文:在她的「金課」上,天書變音符SISU | 【師者】侯微: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閱讀上外多語種資訊,歡迎訪問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國語大學微信公眾平臺

服務號:SISUers / 訂閱號:sisu1949

原標題:《SISU |【師者】何暉:知言以知人,「何」樂而不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是該屈從本能?還是該超越本能?這就是「知命」。君子是有仁德者,只有知「士不可以不弘毅」,知「仁以為己任」(8.7),才能尚仁行義,克己從仁;才能「明明德」而為君子,「止於至善」而為大聖。若不知人生意義何在,不知人該怎樣活著,就絕無可能成為君子。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當然,這並不是說「樂」與「善」就天然排斥。
  • 耐寒耐熱還耐殖民,是什麼支撐芬蘭人背後的sisu精神
    芬蘭人的SISU精神為這個耐得了嚴寒,泡得了桑拿的戰鬥民族注入了十足的精神力源泉!支撐著芬蘭人在強國擠壓中奮勇前行,贏得民族獨立,現如今人均生活水平位列世界前茅。     耐寒耐熱還耐殖民,是什麼支撐芬蘭人背後的sisu精神?
  • 人有三知,足以立世
    作者 / 韓九叔 圖 / 網絡 本文系國學文刊原創,轉載請註明知者,智也。人貴有三知:知言、知度、知恩。知言,乃處世之寶古人云:「言為心聲,語為心境。」「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生活中,常常有人拿捏不好說話的尺度。
  • SISU | 【師者】鄭瑜:潛心琢璞玉,育才促交流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也隨著學生的反饋進行資源調配,在學院內部開設跨專業選修課,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深入學習教育學領域的課程,為日後積極投身漢語國際教育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上外人」的一份驕傲去年是鄭老師在上外任職的第十個年頭。不記得從哪天起,她發現自己從平日閒談到朋友圈配文都開始說「我外」,不知不覺間內心早已建立了「上外人」的身份認同。
  • 為善最樂 不求人知
    《禮記》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它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是研究先秦禮制的重要典籍《禮記·檀弓下》講了一個「不食嗟來之食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吆喝道:「喂!不要錢的食物啊!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章》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 張千山:致敬一位長者的文字人生——歐陽梅先文集《知言》序
    我儘管與歐陽老師直接打交道不多,但其人其文卻頗為熟悉。早在三十年前,唐琰等本土文化旗手領銜成立邵陽市雜文學會時,我們都是其中成員,活動一同參加,作品一同入集。自那時起,每於報刊見其文字,多會瀏覽或細讀。持續三十年,如此文緣,可謂不薄。最近,歐陽老從他已發表和出版印行的各類文字中精選有代表性的篇章,匯集成我們眼前這部名為《知言》的選本,打電話囑我作序,我思慮片刻之後便欣然應允。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zhì)者樂(yuè)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喜歡動,仁德的人喜好靜;明智的人樂觀,仁德的人長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與否,因心境而定,與山水無關;鬥轉星移,桑田滄海,不變的是人性。
  • 要知天命,順天命而為
    文/龍吟師傅 在《論語》的最後一章,大賢者孔子提出了「三知」,即「知命」、「知禮」、「知言」。可以說,這是一句著名的人生格言。」「知命」是第一個。那麼,孔子所說的「知命」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如何「知命而為」?隨龍吟師傅來了解一下!
  • 八字命理何知章
    何知其人離祖籍,年衝月提坐遷移。何知其人成功名,三奇得地用神靈。何知其人是富豪,三合財局運氣高。何知其人富又富,財逢長生又遇庫。何知其人喜花酒,桃花帶水見癸酉。何知其人愛小妾,正財旁落偏財坐。何知其人貴無比,殺刃相濟龍德臨。
  • 眼見耳聽都不一定為實,如何才能做到「知言」?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蔣勳「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當一個人不信任身邊的人,尊重又如何升起?當生命被瑣碎蒙蔽,該如何脫身?黑暗的深淵伸出爪牙,將你的善良抵押給揣測,人們捧著熱乎乎的欲望,走在無盡索取的路上。多少人成為了言語的囚徒?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 何為道?道何為?
    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 莊子還強調:「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也者,其玄如此。 關於這一點,以詩作真切、平實、通俗等特點名世的唐代大家白居易,曾經寫了一首詩表達了他的不解甚至不滿:「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 論語學習之九:知己知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求為可知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我,只擔心我不了解別人。 【譯】病就是生病的「病」,這邊講的患,「患」就是擔心。
  • 儒家的「山水之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子主張「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原文即:「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儒家對自然萬物的愛,是從「仁」的人際道德向生態道德擴展的。孔子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師者身影 時代光影
    而2020年,這個註定特殊的年份裡,他們中的一些人,白衣執甲、奔赴戰場,在一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戰役中,揮灑著屬於師者的奉獻與熱望。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1月18日,當84歲的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鍾南山接到緊急任務,第一時間趕赴武漢抗疫一線,手持無座車票融入春運人流中時,沒有半點躑躅。  鍾南山前行的步伐很迅疾。
  • 為師者的簡單幸福
    回過去之後得知,因文理分科的事,學生和家長發生了不愉快。學生之前一直說報理科,家長也支持,可最近突然想報文科了,家長認為孩子可能受別人影響,頭腦發熱做的選擇。雙方僵持不下,於是都決定與我聯繫,讓我評評理,幫助分析一下,聽聽我的建議。後面也沒課了,我就說讓孩子來找我吧,我跟他談談。
  • 汴梁教育|畢業留聲,不說再見——知言小學畢業季
    為了給即將離校的畢業生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6月9日上午,開封市知言小學的畢業班師生,相聚中國翰園參加翰園研學-----畢業季篇。「畢業典禮寄成長」、「孔子像下謝師恩」、「國學誦讀學禮儀」、「曲水流觴贊恩師」、「軒轅像前再聚首」,一系列活動,讓畢業生盡情抒發畢業情懷,重溫美好校園回憶。
  • SISU |【師者】孫遠:日月之行,若出「棋」中——在圍棋中洞察人生
    01開盤布局——薰陶漸染,樂在「棋」中生於浙江的圍棋之鄉嵊州,就讀於富有圍棋特色的業餘圍棋小學、與中國首位圍棋世界冠軍馬曉春是校友,孫遠老師早早就與圍棋結下了不解之緣。受熱愛圍棋的父親影響,小學一年級時,孫遠便選擇報名參加了校圍棋隊,從此開始了圍棋生涯。
  • 《仁師》——人人皆為師者
    我不知道他發給我這張圖片是何用意,正當我打算繼續「考古」時,朋友又發了兩條消息過來,「分享一張圖片給你,一個孩子的字,猜,我想表達什麼?」很多故事之所以令人動容,是因為故事裡的人總是能在平凡的生活裡給予人溫暖,讓我們知道世間的美好並非高高在上,而是隨處可見,我的這位朋友讓我看到了一個老師的偉大之處,他真正肩負起了作為一個老師應有的責任。「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人們通常的印象裡,老師的職責無外乎是教道理、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