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據新華社消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對2020年疫情之下中國取得的各項成績表示肯定,但同時強調,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
對此,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要用好寶貴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
分析師普遍認為,這段表述意味著宏觀政策將逐步回歸常態,但過程是穩步的、漸進的。比如,中信證券指出,「把握好政策時度效」意味著政策調整將隨著經濟走勢變化而變化,不會出現「政策懸崖」。民生證券認為,「不急轉彎」表示政策將漸進地正常化,而不是急速地收緊,市場對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過緊的擔憂終於可以放下了。
紅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指出:「如果摳『不急轉彎』的字眼,你會發現『轉彎』才是這句話的核心,也就是說政策是肯定要轉彎了,只是不會把步子邁太大、太快了而已。因此,政策收緊的方向是比較確定的,只是不會收得很快。」
在談到明年具體工作時,會議提出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被放在了首位。對此,分析師們認為,解決科技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將是科技發展工作中的關鍵。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指出,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相比,本次會議提出「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說明更加強調從需求角度加大力量,解決「卡脖子」難題。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指出,這項工作的落腳點可能在於重組國家實驗室,以國家為重心推進基礎科技研究。
此外,本次會議還提出房地產調控、需求端管理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重要任務。
李迅雷認為,會議將地產單列為重點工作,並在地產段落開篇指出「住房問題關係民生福祉」,且大篇幅地對房屋租賃市場進行部署,說明房地產政策將側重於保障性住房租賃領域。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指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為防止實體經濟過度資本化,強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底線。
以下為界面新聞整理的部分機構觀點
中信證券: 政策總基調是保持連續、穩定、可持續,不會急轉彎
會議提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要用好寶貴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
這裡,「連續性」強調的是政策的「時」,「穩定性」強調的是政策的「度」,「可持續性」強調的是政策的「效」。這樣的基調表述仍然是「穩中求進」,在明年特殊的背景下,應包含四層意思。
「必要的支持」意味著明年隨著經濟運行逐漸恢復,回歸常態,一些在疫情時期出臺的臨時性特殊宏觀應對政策,應考慮穩步退出。「把握好政策時度效」意味著政策調整的過程會是穩步的、漸進的,隨著經濟走勢變化而變化,不會出現「政策懸崖」。「時間窗口」意味著在中國疫情後復甦的過程整體領先全球一個周期相位的情況下,尤其是上半年我國一些經濟指標可能明顯好於其他經濟體的時候,要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在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等中長期戰略問題上。
整體來看,政策會把握好「促進經濟持續恢復增長」與「防範疫後衍生風險」之間的平衡,而且天平可能會更傾向於防風險,措施力求精準有效,而且通過完善「跨周期設計」,給未來留足工具箱。
國泰君安證券:明年財政對經濟的支持將溫和退出
對於明年的財政政策,本次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既要更可持續,又要保持適度支出強度。這意味著財政對經濟支持力度將是溫和的退出。赤字額可能保持在3.76萬億元不變,赤字率則降至3.3%(在3.0-3.5%區間);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額度小幅退坡,從3.75萬億元降至3.5萬億元左右;抗疫特別國債無須再發。
對於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定調變為「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這與過去「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有區別。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加強管理不會改變,但關鍵是會如何化解「隱性債務風險」。近幾年來,隱性債處置基本上是「置換」,若真化解,最有可能的路徑是先顯性化、再化解。如此推理,2021年或者以後,地方政府專項債用於償還隱性債的可能性在加大。
關於稅費政策,此次會議定調「完善減稅降費」,而非過去經常提的「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意味著明年稅費調整空間有限;若有所調整,則稅負總體水平應該大體不變。
華西證券:貨幣政策注重「精準」和「合理」
本次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是「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至本次會議之前都是「靈活適度」。「精準」和「合理」,都是「穩」的表現,不顧經濟尚處復甦階段事實、不考慮防範風險的退出不合理,而不顧逆周期政策後遺症的加碼放鬆也不屬於精準。因此,明年除非發生意外或較大信用的事件衝擊,否則降準降息的概率較低。
本次會議還提到「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這主要是針對今年宏觀槓桿率上行較快,銀行大力投放信貸導致資本充足率承壓的狀況,因此類似於「窗口指導式」「金融讓利式」的寬信用政策會分季度逐步退出。明年社融增速預計落在11%-12%的區間。同時,結合目前已經打開專項債補充地方中小銀行資本金的口子,明年存在繼續將新增專項債用於補充銀行資本金的可能,滿足多渠道補充資本金的要求,防範金融風險與地方國企信用風險。
紅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科技創新擺在了突出位置上
本次會議部署了明年的八項重點任務,「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放在第一個,緊跟在後面的「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也有很大篇幅是關於技術和創新的,可見對科技創新的重視。
當前,中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在全球化紅利消失的大趨勢下,這涉及到產業鏈的安全性問題。中國過去走的是「模仿-進口替代-創新-再出口」的路子,更多是應用環節的創新,但沒有解決從0-1的跨越,是在發達國家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再去搞應用。
但如果沒有基礎科學的支撐,應用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正是為什麼通稿裡較大的篇幅強調科技創新,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整個驅動因素都將發生改變,從過去的人力和資本密集型,變為技術密集型。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需求端管理將以穩為主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具體提出「需求側」方面的要求,但與一周前剛剛結束的政治局會議不同,此次將「需求側改革」表述改為了「需求側管理」。雖然只有兩字之差,但意義卻大有不同。
其一,中央明確了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是供給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需求端內需擴大,提高供需之間的匹配程度,促進循環的暢通。其二,從「改革」變為「管理」表明中央力求以穩為主,即在供給側結構背景下,不使需求下降太快,而不是急於求成立刻開展改革。
在此基調之下,2021年在投資端應突出有效投資,拓寬投資空間,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圍繞「兩新一重」,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擴大製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在消費端應側重於推動消費升級和提高消費能力,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在外貿端,通過加入RCEP和其他貿易多邊體系平滑波動,出臺相關政策扭轉歷年以來「重出口+輕進口」的結構導向與市場傳統認知,通過加強進口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更加重視地產調控,租賃市場或成重點
本次會議將地產單列為重點工作,並在地產段落開篇指出「住房問題關係民生福祉」;而去年會議是在關於民生的段落結尾提到地產調控政策。足見本次會議對於房地產市場的重視。
對於調控方式,會議大篇幅對房屋租賃市場進行部署,方向上要「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方式上,首先,要推進租售同權,「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其次,要加大土地供應支持,「土地供應要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最後,要「整頓租賃市場秩序」,「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調控」。而租賃市場的完善,可能也會對部分城市的房價上漲有一定的平抑作用。
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為防止實體經濟過度資本化
繼一周前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表述,強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底線,歷史經驗表明行業集中化使得競爭減少,制約自由創新、改善就業和維持總體經濟健康發展的能力,加劇貧富分化,導致社會階層流動放緩,不利於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主要發達經濟體陷入超低利率陷阱,增量市場拓展趨緩,壟斷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將會對市場效率造成損害,不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
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為防止實體經濟過度資本化,防止企業利用融資圈錢「割韭菜」等。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不應局限在商業模式和流量變現的競爭中,更應放眼全球大國市場博弈,承擔起推進科技創新排頭兵的責任,著眼攻克更長遠的前沿技術難題,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技術,與國家戰略相契合,產生巨大的創新勢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華為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因為華為是中國高科技旗艦企業,數萬工程師是和平年代的戰士,捍衛了國家的科技榮譽並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