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叢剛(網名:步頻140),業餘長跑愛好者,1972年開始練習跑步。
5000米最好成績15分56秒;
10000米最好成績33分24秒;
馬拉松最好成績2小時33分43秒,國家一級運動員,1987年北京馬拉松成績;
1988年四川省第六屆運動會田徑比賽5000米和10000米冠軍;
1978-1981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和成都市大學生運動會5000米和10000米雙料「四連冠」。
關於跑步訓練,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關於跑步的訓練內容,一方面是把這些跑步訓練內容進行合理組合的計劃安排。很多跑者,他們側重於關注跑步訓練內容,而忽視了跑步訓練計劃。
下面筆者來談談對科學跑步訓練方法的見解。跑步訓練方法包括兩個部分:跑步訓練內容+跑步訓練計劃。
(1)技術動作專項訓練
小步跑、高抬腿、摺疊腿、後蹬跑、直腿/曲腿交叉跑,橫向交叉步跑。
目的:掌握正確的跑步姿勢,提高跑步效率,為提升跑步速度建立基礎。
(2)耐力訓練
長距離持續跑。
目的:提高有氧耐力/耐力,即提高最大攝氧量(心肺功能),以及提高乳酸閾值(骨骼肌的代謝水平)。
(3)速度訓練和速度耐力訓練
中短距離間歇跑/變速跑。
目的:(1)提高速度,即提高步頻及步幅;(2)強化提高最大攝氧量(心肺功能)和乳酸閾值(骨骼肌的代謝水平);(3)增強腿部等部位的核心力量。
(1)熱身訓練
活動關節:脖子、肩關節、腰腹、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
拉伸腿部肌肉韌帶:踢腿、壓腿;
慢跑:1-2公裡。6-8分鐘配速。
目的:提高關節的靈活度,降低肌肉的粘滯性,防止受傷,使身體達到與跑步能力相適應的狀態。
(2)放鬆訓練
放鬆慢跑/走:400-800米;
關節/肌肉/韌帶:靜態拉伸。
目的:肌肉放鬆還原,保持肌體機能;加快血液傳輸,減少乳酸堆積,減輕肌肉酸痛,避免身體疲勞;減輕關節壓力,鬆弛緊張情緒,使身體儘快恢復正常狀態,從而提升訓練質量。
(3)力量/柔韌訓練
徒手類:跳躍練習、腰腿動作練習、向上跑(陡坡/臺階)練習等;
器械類:槓鈴、啞鈴、壺鈴、肋木、橡皮筋、其他等。
具體的力量/柔韌訓練動作要貼近跑步運動的力量需求,簡單明了。
目的:增強身體穩定性,提升步幅,提高速度。
(4)交叉訓練
加入其它與跑步不同類型(針對不同肌群)的訓練,或是非跑步類體育項目的訓練,例如,遊泳、騎車、球類運動等,或是健身房的訓練。
目的:到達身體的均衡鍛鍊的目的。避免長期同類型的運動加劇疲勞的產生。
「休息」也是跑步訓練內容之一。
目的:通過「休息」,讓身體「超量恢復」,讓跑步能力提升到比過去還高的新的水平能力,即跑步能力水平是通過「訓練+休息」來提高的。
把跑步訓練內容組合起來,形成每次訓練課、每周訓練課、每月訓練課等等,得到一個完整的訓練周期,就是跑步訓練計劃。每次訓練課內容不可能是重複不變的,每周訓練課和每月訓練課的內容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
單次跑步訓練課內容組成如下:
(1)熱身訓練
(2)技術動作專項訓練
(3)耐力跑訓練或速度跑訓練/速度耐力訓練
(4)放鬆訓練
除了第(3)項,其他幾項內容基本不變。而第(3)項是跑步訓練的核心內容,就一個字「跑」。但怎麼跑?耐力跑訓練和速度跑/速度耐力跑訓練一般不在同一次訓練課出現。
耐力跑以什麼樣的速度跑多長距離?
速度或速度耐力訓練,以什麼樣的速度跑多長距離?反覆跑多少次?
這個是訓練計劃的重點,筆者將在以後的文章中進一步細說。
(1)熱身訓練:活動關節
(2)技術動作專項訓練(可有可無)
(3)力量/柔韌訓練
(4)放鬆訓練:關節/肌肉/韌帶靜態拉伸
與跑步訓練一樣,輔助訓練的第(3)項是核心訓練內容,以練力量為主,練柔韌性為輔。力量/柔韌訓練內容種類繁多,每次訓練課一般有選擇性進行,否則內容多了易受傷。例如,或以跳躍為主,或以上坡跑或臺階跑為主,或以腿部練習為主,或以槓鈴下蹲、弓步走為主等等。
跑步訓練課和輔助訓練課一般來說是分開進行的。
不管是跑步訓練還是輔助訓練,其運動量及強度,都要以不影響計劃中下一次訓練課為前提。更不能出現傷痛情況或疲勞積累現象。
制定出適合的跑步計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每個跑者的自身情況千差萬別,有目標差異、年齡差異、水平差異、體育運動基礎差異等等。不同年齡段的跑者,有無體育運動基礎的跑者,他們的訓練計劃肯定是不一樣的。即使是有體育運動基礎的跑者,徑賽運動和非徑賽運動的差異,也將導致訓練計劃的差異化。
例如,沒有跑步運動基礎的跑者,練習跑步技術動作,就有難度,年齡越大越不容易學會。
筆者將在後續文章中逐步細說關於跑步的科學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