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Apollo智能駕駛相關訊息,盡在#Apollo開發者社區#
疫情之下,「無人」上陣。無人機監督戴口罩、無人配送、智能清潔、消毒機器人……自動駕駛技術在公共衛生防控和城市應急領域的實用,讓社會和公眾對自動駕駛未來更多的場景探索信心堅定,也迫切需要有更快的研發速度和足夠的測試,有更充足的人才儲備,在未來智能生活的各類場景中從容應對,大有可為。
一直走在自動駕駛科研發展前列的吉林大學團隊,也迫切希望通過跨產、學、研學習交流平臺,積極地、持續不斷地為社會輸出更多、更優秀的自動駕駛人才。
2019年12月19日21:30,烈風割臉,雪積半尺,長春零下25度。
「成功了!」連續戶外調車演示近10個小時的吉林大學自動駕駛團隊師生們,互相擁抱拍打著麻木的手臉,看「套著厚棉襖」的Apollo自動駕駛車輛壓過「咯吱咯吱」的積雪,驗證了避撞停車、障礙物感知、路徑規劃、避障規劃等功能。基於Apollo自動駕駛開發套件研發的自動駕駛車輛正式適配成功!
在自動駕駛這樣一個新起點和競爭舞臺上,汽車與交通正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加速變革,不斷顛覆著傳統學科基礎、人才培養和技術內核。這一點,吉林大學自動駕駛團隊深有感悟。
「作為高校自動駕駛研發團隊來講,我們很清楚,這個行業領域對具有跨行業背景的複合型人才的強烈需求。」基於此,吉林大學自動駕駛團隊的兩位負責教授朱冰和趙健在對整個項目進行安排、管理時,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科學生的特長,將其融合進例如虛擬車道線製作、雷射雷達標定、基於Apollo的硬體在環測試等不同技術需求的崗位設置中,團隊協作,分工明確,極大地加快了研發適配進程。
同時,持續的創新,還體現在自動駕駛車輛適應本地場景的特色改裝中。
由於長春的天氣非常寒冷,如果讓車輛的工控機和底盤直接暴露在室外的話,底盤會出現一直自檢狀態,進行制動-解鎖-制動如此循環。
天冷了,下雪了,每個人都會想到添加衣物。自動駕駛小車為什麼不呢?
經過大家集思廣益,團隊根據長春的溫度,對Apollo的制動油壓進行了個性化調節,並對工控機、底盤等做了保溫設計。「此外,針對長春多雪的天氣,我們還自主設計了一套Apollo外殼,可以實現對雪天和雨天的防護,同時通過工控機散熱為Apollo底盤進行加熱,避免出現零下二十度的天氣底盤系統無法工作的情況。」吉林大學自動駕駛團隊學生陶曉文興奮地說,基於此類創新設計,「Apollo在零下25度依然可以在室外正常運行,並且在路面上有5-7cm積雪的大雪場景中也依然能夠進行自動駕駛演示。」
「穿上新衣服」的Apollo自動駕駛車輛外表看起來更萌,且在東北零下二十度的鵝毛大雪中,仍然能正常、流暢工作。
「這件衣服,未來我們希望它會更好看,更有用。」吉林大學自動駕駛團隊指導教授朱冰表示,「自動駕駛是一個工程與科研相結合的產物,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了解行業的需求、企業的需求,讓科研中加入工程的考慮,是我們做到產、學、研三者結合的根本。」
「從一開始的公開課,培養對自動駕駛的整體了解,到後面的具體調車對各個模塊的具體認識,以及閱讀Apollo開原始碼了解各個模塊之間的調用及信息流動關係,」朱冰讚嘆,「Apollo在教育生態方面做的一條龍服務非常不錯。」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吉林大學自動駕駛團隊的師生們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這種服務的貼心、及時、快速響應。
「在調車過程中,我們可以實時與Apollo技術布道師進行技術諮詢。在Apollo社區裡進行交流互動,或者遇到問題時在群裡向布道師求助。不出幾分鐘,就會有相應的詳細解答。」陶曉文提到,「同時,Apollo的仿真也在逐漸完善,可以把自己開發的新算法拿到仿真環境和實車裡去驗證。」
在整個研發適配的過程中,曾經最困擾團隊成員的一個問題就是「NARROW_INT」。
「我們從2019年九月份中上旬開始接觸Apollo開發套件,同時在Apollo開發者套件QA群裡獲得相關的文檔資源等,先熟悉如何用遙控器控制、如何充斷電,對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長短焦相機等進行安裝固定。隨後,在九月下旬開始對工控機進行安裝Ubuntu14.04.3系統,按照操作文檔對工控機進行CAN卡等硬體安裝,進行GPU驅動、CAN驅動等軟體安裝,之後安裝Docker並編譯Apollo原始碼。在十月一假期間成功回放了數據包,至此Apollo系統安裝順利完成。」
在這之後,「NARROW_INT」的難題出現。
團隊成員在完成了導航設備配置和系統文件配置後,發現GPS的Topic輸出一直是Single,未出現操作文檔裡要求的NARROW_INT。學生們遙控Apollo在校園裡所有道路走了好幾遍,始終未能找到NARROW_INT。
是配置有誤?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就在這時,Apollo教育生態負責人與技術布道師等人到吉大進行回訪交流,團隊成員就NARROW_INT問題向技術布道師現場求教。
隨後,Apollo技術布道師團隊通過現場了解操作及團隊測試後,發現一直找不到NARROW_INT的原因是硬體之間版本不匹配,在與IMU廠家取得聯繫對IMU進行版本升級後,成功找到NARROW_INT。
「技術布道師的熱情和專業真的超出我們想像,」吉林大學自動駕駛團隊對這次攻關欣喜不已,「不僅幫我們解決了難題,而且在交流和實踐中,也讓我們師生深刻感受到了Apollo開放平臺通過資源共享、創新共贏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
如今,一方面是來自各大車企相繼採取漸進化技術路線布局,一邊是科技巨頭、初創企業加力研發最高級別的無人駕駛技術,這場基於人工智慧的出行革命激戰正酣。旺盛市場需求下,也對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吉林大學早早對此做出了反饋。「我們一直重視知識與理論的結合,堅持科研與落地結合,堅持科研與企業需求結合,盡最大努力為每位同學提供最好的平臺。同時,對於車輛工程專業的新課程改革體系我們也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夠根據企業、科研的要求來培養學生,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
2019年初,為了加快我國智能駕駛人才培養與儲備,由百度、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牽頭,聯合吉林大學在內的13所智能駕駛相關領域優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了智能駕駛協同育人工作委員會,推進產學研深入融合,推動新工科專業建設,構建智能駕駛領域卓越人才培養範式和最佳實踐。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高振海對此抱以厚望,「只有自動駕駛人才培養好了,課程設計好了,工程實驗能力鍛鍊好了,才能支持未來自動駕駛走到自主可控的階段。」
現下,期冀於推動產學研合一,持續不斷為社會輸出自動駕駛人才的吉林大學,在本次自主跑通自動駕駛的實踐後,更希望與Apollo加強協同,依託吉林大學與百度Apollo的優勢資源,基於Apollo自動駕駛開發套件,建立智能汽車實車教學平臺,使學生可以零距離接觸全球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科技,自主設計開發自動駕駛程序算法,切實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傳統教學模式,接觸前瞻技術,形成完善的智能汽車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拓展探索產學研結合道路的深度與廣度。
得道多助,百川歸海。就像吉林大學自動駕駛團隊師生所說的那樣,「在持續不斷地開放、創新中, Apollo系統架構圖裡一個個黑色的格子逐漸點亮,功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充分」。來自全球自動駕駛的同行者們,用36000點星星之火,燃起Apollo燎原之勢。
就如眼下,無人化服務以其高效可控的作業方式,在這場疫情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早已應聲而起的Apollo,積極發布科技戰「疫」方案,免費開放了低速微型車套件及自動駕駛雲服務,並對研發過程中的軟體、服務、硬體、落地提供資金支持。而世界各地的Apollo生態合作夥伴們,也紛紛用自己的技術與產品,為打贏這場全國抗疫戰添磚加瓦。
智能駕駛的未來,開放賦能的Apollo,正被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和合作夥伴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