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來到蘭州的時候,滿大街看不到我們常見的「蘭州拉麵」,問了當地人才知道,原來「蘭州拉麵」≠「蘭州牛肉麵」,我們平日吃的「蘭州拉麵」根本不是正宗蘭州牛肉麵,這是為什麼呢?
要想知道為什麼蘭州拉麵不等於蘭州牛肉麵,還是要從這條蘭州人的母親河——黃河說起。蘭州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蘭州也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千百年來,蘭州人民已經學會了與黃河融洽相處,利用這條母親河,來改善和構建自己的幸福生活。9月14日,高質量發展黃河行——沿黃九省(區)省級廣電媒體大型融媒採訪活動的第五站,我們來到了甘肅省,走進了蘭州城,探尋蘭州人和黃河和諧相處之道。
採訪團探訪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的第一站來到了黃河岸邊的水車博覽園。原本盛行於江南湖廣地區的水車是如何被引入黃河岸邊的蘭州呢?這都要歸功於明代的一個叫做段續的蘭州人。
黃河岸邊人
蘭州水車博覽園工作人員 瞿慎修
原來,明嘉靖年間蘭州人段續考中進士後,曾宦遊南方數省,對湖廣地區木製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晚年回故裡後致力於水車的仿造,經過反覆多次試驗,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獲得成功。段續的水車成功後,黃河兩岸的農民爭相仿製,1952年,蘭州有水車252輪,黃河兩岸更是水車林立,總滴灌面積達10萬畝。它極大的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所以,水車已經成為蘭州黃河文化的一個象徵。
當時蘭州市的水車之多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候的8倍,成了當時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水車在蘭州安家落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
「靠山吃山,靠河自然要吃河」,黃河水也成就了天下第一面——蘭州牛肉麵!
【蘭州牛肉麵製作、蘭州人吃麵雕像群】
為什麼蘭州拉麵不等於蘭州牛肉麵呢?水車博覽園的講解員賈彥軍,是土生土長的蘭州人,四十多歲的他從事講解工作也已經六七年,但他每次都不厭其煩的給外地遊客講述蘭州牛肉麵背後的歷史故事,蘭州牛肉麵真的不是蘭州拉麵。
蘭州水車博覽園講解員 賈彥軍
蘭州牛肉麵最早始於清嘉慶年間,甘肅東鄉族的馬六七從河南省學習了小車牛肉老湯麵製作工藝,之後帶到蘭州,經過陳氏後人陳和聲、回族廚師馬保子等人的創新、改良後,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麵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麵的標準。
在其後2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裡,蘭州牛肉麵享譽天下,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蜚聲中外,被譽為"中華第一面"。來蘭州,一定要吃一碗正宗的蘭州牛肉麵才過癮!
吃一碗蘭州牛肉麵,一定要走過中山橋,看黃河水穿城而過,這才是真正領略了黃河在這座城市裡的精髓!
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
洪武十八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才在如今的蘭州黃河鐵橋的位置上興建了鎮遠浮橋。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
【舊時蘭州城區圖,可見水車、以及浮橋(右下角)】
但浮橋並不能滿足當時蘭州人們的生活需求和交通運輸需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開始修建 蘭州黃河鐵橋,宣統元年(1909年)七月竣工,歷時近兩年半,花費白銀30.66萬兩,蘭州黃河鐵橋作為一個交通結構工程,體現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洋務運動時期建築藝術發展史的風格、流派、特徵。
【當時的黃河鐵橋是鋪上木板,
目前這些木板被保存在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中】
在抗日戰爭期間,這座橋還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蘭州人對這座黃河鐵橋的熱愛之情是刻畫到骨子裡,年輕的蘭州人沈曉蕊講起中山橋的歷史,則是如數家珍,脫口而出。
黃河岸邊人
蘭州金城關文化博覽園講解員 沈曉蕊
橫跨黃河,已經有111年歷史的蘭州黃河鐵橋——中山橋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蘭州視察,稱讚「黃河之濱也很美」,過去的一年來,蘭州在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率先發力,精心打造「黃河之濱也很美」城市名片,讓黃河成為造福蘭州人民的幸福河。而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委會按照「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總體要求,在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率先發力,精心打造「黃河之濱也很美」城市名片,讓黃河成為造福蘭州人民的幸福河。
蘭州市民在黃河風情線景區自拍留念
蘭州市民在黃河風情線景區玩耍嬉戲
採訪團在黃河岸邊合影留念
傍晚,行走在黃河岸邊,漫步在中山橋上,看滾滾黃河向東流去,微風吹來,好不愜意。生活在黃河岸邊的蘭州人,是幸福的黃河人。
接下來,「高質量發展黃河行——沿黃九省(區)省級廣電媒體大型融媒採訪活動」繼續沿著黃河溯流而上,為你帶來更多黃河沿岸高質量發展的全面立體的報導!
譚超傑發自黃河穿城而過的甘肅蘭州的報導
審稿:譚超傑
稿件來源:譚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