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產生嫉妒心理時,家長幫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才是重點

2020-12-18 果莓媽媽

一位寶媽私信小編,說孩子貝貝和朵朵是好朋友,平時兩人無話不談,上學放學一路同行,放假也經常在一起玩耍,就像親姐妹一樣。疫情期間,兩人每天都要視頻通話好幾次,可是最近這兩天她們竟然不視頻了,媽媽詢問貝貝是怎麼回事,貝貝說自己的美術作業那麼優秀,老師都沒有表揚,朵朵畫得那麼簡單,竟然被老師點名表揚,她再也不想和朵朵做好朋友了!

原來是貝貝認為自己比閨蜜的作品更優秀,導致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貝貝媽媽知道孩子的問題在於嫉妒心太強,可是她不知道該怎麼勸解孩子,既能恢復倆孩子以往的姐妹情深,又能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

希臘著名心理學家喬治·卡納卡基斯說:「嫉妒是一種十分自然的反應,每個孩子都會有嫉妒心理。」嬰幼兒時期,孩子看到媽媽抱別人家的孩子,會主動拉扯媽媽的手,要求放下別人家的孩子,這是最初的孩子嫉妒心理的表現,隨著孩子長大,這種嫉妒心理範圍更廣,程度更深,父母們會擔心孩子的嫉妒心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範圍,其實,父母只要做好正確的引導,不但可以改善孩子的嫉妒心,還能樹立孩子的競爭意識。

一、孩子嫉妒心太強有哪些表現

1、「我是宇宙中心!」

有些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使孩子長期受到全家人的過度關注,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和種種特權,一旦家人未關注自己就無法接受,用各種方式表示抗議。

2、「你有的我都要有!」

孩子看到別人穿的衣服比自己好,打扮得比自己漂亮,別人有的玩具自己沒有,就會要求父母買更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更漂亮,買更好的玩具,以達到超越別人的目的。

3、「我比你優秀!」

父母總是寵溺孩子,會使孩子養成處處都要別人讓著他,唯我獨尊的習慣,學習上,他看不得別人比自己成績好,遊戲中,無法接受別人贏得勝利,他總是要顯示自己最優秀。

孩子的嫉妒心理很常見,這是孩子發現自己在外表、才能、地位、智力等方面弱於他人,由此產生憤怒羞愧的一種複雜情緒狀態,是每個孩子都可能出現的心理現象,但如果孩子的嫉妒心太強,則會對孩子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產生不利影響。

二、嫉妒心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1、容易被孤立

孩子的嫉妒心,會使他變得喜歡嘲諷、挖苦別人,這種不良情緒會使同伴遠離他,與他越來越疏遠,很容易被孤立起來,孩子嫉妒的對象越多,孩子樹立的敵人就越多,和孩子合得來的朋友就越少。

2、產生心理問題

孩子看到別人強於自己,這時候孩子就會有嫉妒心理,還會產生極度不平衡的心理:憑什麼大家都關注他?憑什麼他能受到老師的表揚?孩子會因為別人比自己技高一籌而心生怨恨,這種心理會限制並固化孩子的思維,他被禁錮在對別人優秀的不滿情緒中無法自拔,影響到他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久而久之,會發展成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3、可能傷害他人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嫉妒心理不管不問,孩子心中的疑問得不到疏導,孩子就很容易鑽牛角尖,做事情可能會走向極端,心理上的憤怒很可能演變成口頭上的威脅,甚至行為上的打擊報復,做出傷害他人身體或性命的事情。

嫉妒心就像一根帶刺的玫瑰,如果不及時加以控制,這根刺可能會傷人傷己,如果父母正確引導,會將嫉妒化為欣賞,從而使孩子變得更優秀。

三、想幫孩子改善,家長應注意這幾點

1、減少關注和比較

父母不正確的教養方式,使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希望時時刻刻受到父母的關注和讚美,要改善孩子的嫉妒心,父母就需要愛減少對孩子以及同齡人的過度關注。父母要正確評價孩子,該表揚時要表揚,多給予正面肯定,少進行比較性評價,尤其不能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做比較。

父母總拿別人與孩子比較,孩子會產生只有比他人更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的心理,如果自己不如別人就不會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就很難接受自己不如別人的事實,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所以父母一定要改正。

2、建立正確的認知

孩子嫉妒別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己在某方面技不如人,當看到別人技高一籌,便產生嫉妒心理,這種心態與孩子對自己的不正確認知以及不自信有關。父母應該讓孩子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但也會在某方面存在不足。

比如數學成績第一,A同學認為很容易,B同學會認為很困難,但體育成績優秀,A同學很難達到優秀,B同學則很輕鬆拿到優秀,A同學和B同學各自有各自的優勢和弱勢。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要和別人比,有時候別人的優勢可能是你的弱勢,但有時你的優勢也可能正是別人的弱勢。父母可以一一列舉孩子身上的優點,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同時可以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不必強求自己樣樣精通,擁有全部優點。

3、積極轉化

父母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將嫉妒轉化為欣賞,從而向別人學習甚至超越。父母要把孩子的關注點轉移到如何變得更優秀,引導孩子看到別人成績背後的付出和優秀的原因。

當別人在某方面勝過自己,要分析別人勝利的原因,思考為什麼別人能夠做得那麼好,是方法問題、技術問題還是因為足夠努力呢?自己在哪方面還需要彌補和提升,對方的哪些方面值得學習。父母還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競賽類的活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鼓勵孩子超越自己,在競爭中提升自我。

孩子的嫉妒心,並不是不可治癒的頑疾,只要父母用心關注自己,正確引導孩子,孩子的嫉妒心理就會有所改善,還會提升孩子的競爭意識。

今日互動話題:父母們,你的孩子嫉妒別人的時候,你是如何引導孩子的呢?請將你的經驗或看法分享在下方評論區。

相關焦點

  • 睿智燈塔-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方法
    當今社會競爭無處不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競爭的重要性。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已經成為了當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那麼,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方法有哪些?競爭意識是人們對外界活動所做出的積極、奮發、不甘落後的心理反應,是產生競爭行動的前提。但對很多家長來說,他們往往不願意提及競爭,因為他們認為競爭只存在於成年人的世界和規則當中,若是對孩子過分強調競爭,那是一件過於殘忍的事情。
  • 讓孩子更具有競爭意識,一個重點要記牢,幫孩子快速走出心理誤區
    但是我並不這麼認為,輸不起的孩子,天生有一種不服輸的勁兒,當面對自己的失敗時,他們會產生出一種反抗精神,相比較"佛系"的孩子來說,不服輸的孩子其實更加適合參加拼搏和競爭的活動。我們一般會認為這種孩子性格很"要強",問題是如果父母在早期的嬰幼兒教育時沒有給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讓孩子不服輸的勁兒變成了討人厭的斤斤計較。那麼如何將輸不起的孩子培養成更具有競爭意識的娃呢?我們要記牢一個重點理念,幫助孩子早早走出心理誤區。
  • 孩子有競爭心並非不好,做「良性比較」,鼓勵孩子正向競爭
    而那些讓孩子變得一昧追求勝負欲,甚至由此產生嫉妒、退縮等心理,包括退縮、輸不起等等這些都是惡性競爭帶來的危害。因此,家長應該鼓勵孩子進行"良性比較"讓孩子形成正面的競爭心理。競爭無可避免,競爭是孩子的本能競爭是什麼?
  • 孩子有競爭心並非不好,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良性」對待競爭?
    所以競爭心理是自然賦予我們的,競爭的熱血流淌在我們的身體裡,競爭是孩子的本能。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四歲左右的時候,就能夠根據經驗對自我進行評價,而這種自我評價的來源依據就被稱為"競爭"。研究表明:孩子從三歲開始,內心的競爭意識就會慢慢產生並不斷增強,同時與其他人不斷進行比較,並更改競爭標準。
  • 尹建莉:請不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有這樣心理的家長,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較重,喜歡給孩子灌輸一些弱肉強食的道理,喜歡計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會背的唐詩比別人多幾首,是否上了重點校,成績排名如何,獲得了多少種證書……等等,不僅引導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動孩子和自己較勁,較少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
  • 孩子喜歡說別人壞話怎麼辦?是「嫉妒心」在作祟,家長要正確應對
    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孩子之所以會說別人壞話,其實是嫉妒心在作祟,家長要懂得正確應對這種情況。那麼,家長可以先了解一下,嫉妒心太強,會對孩子產生哪些方面的危害。那麼,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家長應當有這幾個清晰的認識,那就是孩子為什麼會有嫉妒心。
  • 你還在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做比較?這其中的危害值得家長反思
    1、為了激勵孩子我們時常就有用激將法這個方式來激勵別人,也把這個方法用在了教育之中。「為什麼別人能做到你不行?」他們認為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孩子產生奮發向上、你追我趕的競爭心理,從而激勵孩子做出努力,做出改變。
  • 孩子樹立理想,家長如何引導
    或者是剛開始寫作文的時候,也就是大概10歲時,由老師布置一篇關於理想的作文,然後孩子應付了事,而孩子對理想的最初印象卻停留在對寫作文的痛楚感受上。這些都是不懂孩子心理發展特點的錯誤做法,所以也才導致N多人沒有理想、缺乏目標,或者缺乏堅持目標、實現目標的能力。理想是什麼?理想就是一個人對未來所樹立的更遠大的目標,更高的自我追求,為什麼他會樹立這樣一個目標與追求呢?
  • 孩子競爭意識薄弱,佛系又懶散?鯰魚效應:激發孩子潛能的興奮劑
    爸爸轉天上班跟同事說起這事,同事說,我家孩子也這樣,考高點或考低點都沒所謂,該幹嘛還幹嘛,一點都不影響。爸爸心想,難道現在孩子都這麼佛系了?這樣可不行呀,沒有競爭意識,沒有榮譽感,未來怎麼辦?既然競爭無處不在,那就加強競爭意識,主動迎接挑戰。04 三個方法教激發孩子競爭潛能(1)培養正確的競爭觀念只有公平的競爭才有意義,當厭惡、嫉妒、憎恨在內心瀰漫時,競爭只會讓孩子迷失自己。
  • 公平競爭意識對孩子至關重要,讓孩子具備它可從這三點培養
    競爭意識是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時身上所必須具備的一個意識。在這個社會上,或許並不是各行各業都能做到完全的公平競爭,但是作為個體必須要具備這樣的一個意識,這是對自己的尊重,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這份職業的尊重。
  • 「立規矩」+「交朋友」,這才是樹立孩子「邊界意識」的好方法
    這當然沒問題,但是,家長卻忽視了一個關鍵因素——規矩家長想跟孩子做朋友,這當然可以,但是,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遵守規矩。要讓孩子有邊界意識。什麼是邊界意識呢?邊界意識指的是一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範圍,能夠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同時也不去侵犯別人的個人空間。
  • 家長拿孩子作比較,影響他們的心理成長
    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又無法阻止我的成長。升級為家長後,才明白父母當時的用意。用這樣的激將法,可以激發孩子進步的鬥志。父母拿孩子作比較,對其產生的心理影響。經濟學家馬歇爾曾說:競爭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
  • 6-18歲孩子的認知心理特徵和有效溝通方式,強烈建議老師、家長收藏!
    溝通重點:此階段孩子的學習知識點已經增多、加深,孩子開始出現小學階段第一分化,需及時幫助孩子發現問題,樹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課時注意力的問題,書寫習慣,培養孩子演算、檢查的習慣。
  • 理想不是紙上談兵,幫孩子樹立目標
    孩子還沒有良好的規劃能力,所以,幫孩子樹立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是家長必做的一門功課。馮梅的兒子王嘉上中學後,最大的夢想就是考年級第一名。他把這個夢想寫在了日記本上,隔上幾天就要看上幾眼。可是如此熱切的期待,並沒有讓他如願以償,兩個學期下來,他不僅沒有考到年級的第一名,成績始終在年級中間徘徊。
  • 孩子為何厭學?潛意識性厭學或是成因,6步幫孩子消除厭學心理
    ,六步幫孩子消除厭學心理那麼,面對孩子厭學現象,家長是放任不管、自生自滅?顯然正確的應對方法是對他們的行為和心理進行積極的幹預。我們知道,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自我決定的潛能可以引導人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有益於能力發展的事情。這套理論同樣可以用在引導孩子身上。
  • 孩子若是犯錯,強逼孩子認錯要不得,家長要採取正確的解決方式
    等到琳琳上小學時,終於被父母接到了身邊,但父母發現琳琳身上有很多的壞毛病。每次琳琳犯錯,他們就會輪流批評他,總是質問她是否認錯。但琳琳總是頂嘴,不肯認錯,這讓父母非常頭疼。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這樣,一直逼問孩子知不知道錯,錯在哪兒。雖然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為什麼一旦孩子犯錯,家長都喜歡一直逼問孩子?
  • 孩子愛打人,家長不要急著教訓,了解孩子的「領地意識」是關鍵
    敘述完孩子"領地意識"的產生原因,接下來說說"領地意識"的危害:1、 孩子容易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孤立《幼兒心理分析》中說:總喜歡打人的孩子,通常會遭到集體的孤立,他們沒有朋友、沒有知己,更別說合作夥伴了,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心理必然要出現扭曲。
  • 高三一年備考,孩子的這些心理壓力和異常行為,家長要尤為重視
    對於高三學生來說,同學之間的競爭,使他們缺少關愛、缺少奉獻,更多的是相互間的嫉妒、索取,從而造成相互間的交流太少,進而產生社交障礙。對於家長的過高期望值和學校老師的「窮追不捨」,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甚至與家長、老師「 反目成仇」, 不與家長、老師溝通,影響了正常的交往。
  • 孩子向父母要錢,我們該怎樣回答孩子才能做到正確解決?
    一些無意識說出來的話就有可能傷及孩子的內心。在面對孩子的一些需求時,我們不要一味地拒絕孩子,正確的回答很重要。當孩子產生一定的自我意識時,面對一些新鮮事物, 都會想著去嘗試。而這時,很多地方就會需要金錢的支持。一些孩子就會出現向父母要錢的行為,多數家長面對這一現象,往往都會果斷的進行拒絕。
  • 「我贏了」與「爭第一」,競爭中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但是,一談到頡米午睡的問題時,她忽然就開始告狀了,告訴我頡米是一個人一張床,沒有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言下之意呢,因為小頡米午睡表現不乖,才被老師安排為一個人睡覺。別小看這一個小小的描述,它表明了表姐的內心世界:已經萌發了「對比與競爭」意識,畢竟表姐還是要年齡大一點兒。然而,到了晚上,我們一起玩積木,兩個小孩都砌了高架橋。我表揚了頡米,說他的橋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