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貿並進 暢通雙循環(經濟聚焦)

2020-12-16 新華報業網

  核心閱讀

  10月24日下午,第128屆廣交會在「雲」端落幕,本屆廣交會吸引了來自226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註冊觀展,參展企業雲展廳累計訪問量789.26萬次。

  在網上店鋪頁增加「可內銷」標籤、舉辦雙循環促進活動……本屆廣交會積極推動企業參與雙循環,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結構更科學的可持續發展。

  10月24日下午,為期10天的第128屆廣交會在「雲」端落幕,本屆廣交會吸引了來自226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註冊觀展,近2.6萬家參展企業上傳展品超過247萬件,參展企業雲展廳累計訪問量789.26萬次。

  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表示,本屆廣交會展現了中國外貿活力與韌勁,同時,還有1.37萬名境內採購商註冊觀展,累計向參展商發起即時溝通5.78萬次。藉助「雲」端,第128屆廣交會成為暢通雙循環、內外貿並進的重要平臺。

  雙循環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1200平方米秀場,10家企業、近200款年度新品參加模特走秀,現場搭臺直播帶貨……第128屆廣交會期間,2020廣交會時尚周(秋季)暨時尚爆款LIVE秀成功舉辦。

  「沒有料到我們參加本屆廣交會『牆內開花裡外都香』。」廣州谷希歐皮具品牌負責人陳彥榮介紹說,公司是外向型公司,之前出口佔比一直超過50%;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出口量下降,但藉助兩屆「雲上廣交會」,內銷單比重提升到了70%—80%,幫助企業穩住了發展勢頭。

  「今年我們實現了國內市場的突破,目前已籤約近7000萬元人民幣內貿業務。」中電珠海廣交會業務負責人何薇表示,從展會一開始就收到不少內銷業務的詢盤,過去公司偏重於外銷,現在看來內外貿平衡是公司提升抗風險能力的重要依託,也是企業轉型的重要契機。

  「我們今年是第一次參加廣交會,就是為了打開外銷市場。」廣東禧鴻電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敬大鵬表示,研發生產智能電飯煲為主的禧鴻電器,過去產品基本為內銷,今年參加「雲上廣交會」,就是希望能開拓海外市場。目前企業的產品在韓國和越南逐步打開了局面,出口並非僅僅為了增加銷售渠道,而是希望通過參與國際競爭,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

  「第128屆廣交會為具有內貿意向的參展企業,在其網上店鋪頁增加『可內銷』標籤,提高辨識度,並展示可內銷的線上產品導覽手冊,幫助供採雙方快速匹配對接。」徐兵表示,第128屆廣交會在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積極推動企業參與雙循環,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結構更加科學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在廣交會平臺上線的56款廚房家電產品都打上了『可內銷』的標識,參展期間每天大約有10多名國內採購商前來洽談。」深圳市聯創三金電器有限公司銷售總經理張富文說,通過「可內銷」標識,國內採購商很容易找過來,以往出口的熱銷機型,現在也正逐步打開國內市場。

  幫助企業拓展內循環廣度和深度

  對於一些過去專注於出口加工、國際訂單的中小企業來說,並不一定能夠迅速適應轉內銷。

  「出口轉內銷,我們一開始是水土不服的。」廣州浩洋電子董事長蔣偉楷說,國內與國外有著截然不同的分銷體系和經銷商渠道,就連回款方式和售後管理都完全不同。

  而且,企業轉內銷首先要面對一個問題:訂單從哪裡來?

  對此,本屆廣交會首次舉辦「國內國際雙循環、內貿外貿齊驅動——廣交會雙循環促進活動」,現場超40家廣東參展商企業和約100位境內專業採購商參與,推動企業對接國內市場、做強品牌,促進貿易結構優化升級。

  連續40年參加廣交會的廣州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也啟動了內銷市場的開拓,「我們的產品設計以歐美市場為主,現在開始兼顧國內客戶的需求。」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圳市金多多食品有限公司在現場與多家境內採購商達成意向合作;深圳市牧人電器董事長王文雄表示,公司目前90%以上的銷售額都分布在海外,急需通過此次活動了解廣大企業的需求,開發國內的客戶端和市場端。他所想了解的外貿企業轉內銷遇到的政策、融資等具體問題都在活動現場得到了滿意的解答……

  廣交會副秘書長、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文仲亮表示,廣交會經過63年的發展,形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展覽規模和龐大的優質供應商隊伍。參展企業積累了生產製造、供應管理、產品質量、市場意識等多方面的競爭優勢,在繼續參與外循環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展參與內循環的廣度和深度。

  著眼未來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

  「格蘭仕在與日本、歐美等主要品牌深化合作的同時,也進軍晶片產業和建設『工業4.0』基地。」格蘭仕集團副董事長梁惠強表示,在「外循環」方面,格蘭仕將發揮完整產業鏈優勢,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持續增強競爭力;在「內循環」方面,發揮好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用技術領先和適銷對路的產品做大做強國內市場。

  「數字產業鏈集採平臺是我們打通雙循環的重要探索。」何薇說,該平臺深入細分產業,提供國際集採、物流配送集成、供應鏈金融、技術支撐等多種服務,提供定製化全產業鏈解決方案。「目前已建立高端數字農業集採平臺,對接國際一流的產品供應商和國內高端數字農業項目需求,成效較好。」

  經濟學家、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表示,不論是國內經濟循環或者國際經濟循環,都包含著相互滲透的供給和需求,都包含著深度耦合的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有利於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6日 10 版)

相關焦點

  • 聚焦高質量 暢通雙循環 第五屆中國西部財經論壇暨2020年高質量...
    本次論壇以「聚焦高質量 暢通雙循環 」為主題,圍繞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履行社會責任、促進可持續發展、推進產業金融融合發展、探索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新活力新空間等話題進行深入研討交流。集團以「聚焦高質量 暢通雙循環」為主題,舉辦第五屆中國西部財經論壇暨2020年高質量發展峰會,希望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圍繞產融融合、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等話題進行深度剖析、交流研討,把握髮展大勢,凝聚廣泛共識,著力打造共建共享的高端智庫,推動搭建政策引導、資源聚集和產融對接的多功能平臺,為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形成新的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匯集起各方的智慧與力量,助力四川和西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 專家學者齊聚廣州 「聚焦十四五 解碼雙循環」
    近日,由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雪松控股集團主辦,雪松國際信託承辦的「新變局·鏈未來—聚焦十四五 解碼雙循環」論壇在廣州舉辦。來自各界的專家學者與行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研判「十四五」規劃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國內經濟變革與產業鏈、供應鏈轉型發展。
  • 「雲端」拓市場 暢通「雙循環」 婺城外貿經濟綻放「微笑曲線」
    儘管受疫情影響,今年前7個月,該公司仍實現外貿出口額近1068萬美元,其中跨境電商佔據半壁江山,同比增長兩倍多。為拓展外貿渠道,婺城區由經濟商務局等部門組成外貿出口工作專班,多點發力、精準施策,千方百計促出口。「搭建好平臺,充分發揮內需潛力,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暢通『雙循環』。」婺城區經濟商務局局長胡霞亮說。
  • 開好頂風船,率先暢通雙循環
    浙江日報新發展格局可以說是當下中國經濟最熱的一個詞彙。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又作出要求,長三角三省一市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
  • 雪松控股張勁:主動擔當,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雪松控股1997年創立於廣州,是一家聚焦大宗商品領域的綜合性產業集團。「作為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世界500強民營企業,我們將深刻領會總書記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做強大宗商品全球供應鏈,助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張勁表示。
  • 金碚:經濟雙循環下須認清「規則空域」
    來源:中國經營網原標題:金碚:經濟雙循環下須認清「規則空域」本報記者 張曉迪 北京報導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提出雙循環新格局的實質意義是什麼?雙循環下應具備怎樣的發展思維?在金碚看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實際已形成內外循環的雙格局,當前的國內外形勢之下,重申雙循環新格局,觀察經濟循環,多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即不同經濟體市場的交易規則。全球化必然要求不同市場規則的接軌,但規則接軌並不意味著對等。疫情發生後,不同經濟體、規則的競爭將會聚焦在兩個方面,一是安全、二是暢通。
  • 許有志 李華 張萌 將數字經濟作為暢通 「雙循環」的重要抓手
    這再次表明,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但也要看到,當前國內外環境依然錯綜複雜,推動經濟恢復和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面對國內外形勢變化所做出的戰略部署,也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戰略調整,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
  • 聚焦雙循環經濟體系 專家探討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中用到哪些技術,雙循環經濟體系下的出路又在哪裡?11月26日下午,在上海市科協第十八屆學術年會專題活動——智星時空AI閃耀智慧城市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政企代表、專家學者就雙循環經濟體系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展開對話,共同探討智慧城市建設新思路、新路徑和新模式,共同為上海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頭兵獻計獻策。
  • 經濟大家談 | 推動長江經濟帶全方位開放,構建開放型雙循環發展格局
    到201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成為世界超大規模經濟體。在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旨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 .| 聚焦「雙循環」格局下的經濟復甦與產業可持續發展:清華-財新...
    論壇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主要集中討論「雙循環」新格局與經濟復甦,下半場圍繞「雙循環」新格局與產業可持續發展展開討論。劉遵義將雙循環理解為國內和國際的循環,並認為循環意味「需求和供給互相碰到」。針對目前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爆發的國際形勢,劉遵義認為目前完全孤立和自給自足是可以做到的,但會導致全國生活水平的下降,且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受益良多,不適合回到「單循環」,而應當堅持「雙循環」。中國有可能和美國經濟脫鉤,但必須加強和其他國家的聯繫。
  • 「雙循環」引領中國經濟格局最深刻的變革
    今天我們邀請雞西市委宣講團成員、黑龍江工業學院教授曲成,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雙循環」戰略提出的根本原因做深入解讀。「雙循環」戰略的提出,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思考。一是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二是改變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我國經濟模式特點的需要;三是實施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四是凸出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核心位置;
  • 金華新絲路高效暢通「雙循環」
    在新絲路上川流不息的金華鋼鐵駝隊,已成為貫通中國和歐洲、中亞,保障絲綢之路沿線貿易往來,運送長三角出口商品和大宗原材料進口返程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扮演著全球供應鏈「穩定器」的重要角色,為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作出金華新貢獻。
  • 贛州:暢通「雙循環」產業循環 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贛州:暢通「雙循環」產業循環 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2020-09-08 2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依託「一物一碼」新模式 浪潮雲QID使能自貿區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
    基於浪潮雲QID平臺「一物一碼」新模式,將在該展銷中心正式試點運營,全方位展現QID平臺在使能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保障監管數據安全可靠、便利貿易展示交易的創新優勢。該系統充分發揮海關監管創新和自貿制度創新優勢,依託浪潮雲QID平臺,引入5G、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構建以「貨物出區(高級認證企業)免擔保、一物一碼可追溯、展示商品可退回、交易消費才繳稅」為特色的全流程保稅監管創新模式,打通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關鍵節點,探索貿易轉型升級的「濟南路徑」。
  • 一張圖看懂中國經濟「雙循環」的六大支柱
    面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雙循環」料將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框架,在發展方向上指向「國強」與「民富」,在運行形態上指向「行穩」與「致遠」。沿循這一戰略定位,構建「雙循環」的關鍵在於用好改革開放與制度優勢的兩大重器,同步打造各司其職、相輔相成的六大支柱。
  • 全面融入「雙循環」 推動轉型出雛型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其目的是促進經濟循環暢通、達到供需結構性再平衡;其內涵體現在促進生產和消費等重大比例關係協調;其意義在於推進「以我為主」的自穩定性與「內外暢通」的自適應性相結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徐奇淵:如何理解「雙循環」?
    近期,「雙循環」這個新詞激起了各種猜想、討論和演繹。凡是能說的事情,都必須說清楚。「雙循環」也是一個可以說清楚的概念。要理解這個新詞,就需要回顧近年來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及經濟政策思路的演進。為了減少個人揣測,筆者嘗試從考據的角度對「雙循環」的提出過程進行回顧、梳理。
  • 雙循環下的中國經濟——經濟學家程實博士講座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2月18日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MBA2010班有幸邀請到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博士為我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的經濟盛宴,本次講座也吸引了很多MF班同學、社會人士的參加,同時全程在線直播,讓無法親臨現場的同學也能觀看到精彩內容。兩個小時,程實博士以「雙循環」為核心論點,結合新冠疫情,分析國內和國際的經濟局勢,探討全球大變局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 打通「雙循環」的「任督二脈」 203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或超百萬億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指出,在更加逆風逆水的國際環境之下,數位技術的應用是促進雙循環的重要推手。  數字經濟在「十四五」規劃中有多重要?  政府已將「數字中國」和「三個強國」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足見數位化在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分量。
  • 外向型經濟高地探路「雙循環」
    編者按  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勢在必行。從「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到雙循環相互嵌入、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球資源面臨重新整合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