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從德國引進的克虜伯大炮有多牛?

2020-12-26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在晚清名流李鴻章那被自嘲為「裱糊匠」的洋務生涯裡,「引進德國克虜伯大炮」卻是一樁出名的光彩事,亦是晚清軍購的重要「大單」。這些漂洋過海來中國服役的「克虜伯大炮」成色如何?首先很有「體會」的,就是當時與德國人結下「國讎」的法國人。

1884年10月,中法戰爭已到白熱化地步,火力絕對優勢的法國艦隊竄犯中國臺灣,慘烈的淡水保衛戰打響。在清軍炮臺大多被法軍火炮摧毀的危局下,卻是清軍陣地上僅有的三門「德國克虜伯炮」不停怒吼,不但給了驕橫法軍狠狠重創,更為這場令法軍「為之喪氣」的「淡水大捷」立下奇功。這款來自德國的火炮,質量著實過硬。

其實,放在晚清自洋務運動起,那玩命燒錢的「軍火採購」生意裡,「克虜伯大炮」趕了個晚集。洋務運動早期的晚清軍火採購,主要合作方是英法兩國。特別是英國的阿姆斯特朗火炮,一度壟斷了清王朝的火炮貿易。但對這麼大一塊「軍購蛋糕」,十九世紀後來崛起的德國,又怎會坐視?

於是,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德國的軍工業就見縫插針,找機會就秀一把存在感:洋務運動早期時,幾撥清朝訪歐使團,都曾應邀參觀德國克虜伯炮廠,還得到了「炮王」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克虜伯集團奠基人)的熱情接待,甚至現場觀摩了克虜伯火炮的製造流程,結結實實的開了眼界。外加普法戰爭的勝利,更是做了活廣告,於是法國前腳剛戰敗,李鴻章梅啟照等「洋務運動骨幹」們就紛紛上奏,集體強推「克虜伯大炮」。

就這樣,後來居上的克虜伯大炮,在「洋務運動」時代的晚清躥紅了。1868年的時候,李鴻章掌舵的淮軍,就率先買來了一批克虜伯四磅鋼炮,一試還真好用,然後就拼命下訂單。到了19世紀八十年代,經受了實戰考驗的克虜伯火炮,更以「鋼堅擊猛」享譽中國。以淮軍為主的各路晚清軍隊,紛紛不惜血本採購。

單是1881年至1888年,李鴻章嫡系的淮軍陸軍精銳,就前後採購了七百多門克虜伯火炮。另外廣東福建雲南東北各省,也是跟風採購。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鬥裡,48門新式克虜伯鋼炮,也在關鍵時刻屢建奇功,殺出西徵軍「湖湘子弟滿天山」的赫赫戰功。曾雄踞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也在八年間陸續引進了六百四十六門克虜伯火炮。在那洋務運動紅紅火火的「同光中興」時代,克虜伯,就是彼時晚清陸海軍的硬拳頭。

而且千萬別以為,當時的大清只是「管買不管造」,從引進克虜伯火炮的第一天起,那一批晚清名臣們也在開動腦筋,夢想擁有克虜伯大炮的製造技術。而這,更促成了那個時代,與「克虜伯大炮」有關的另一樁大事:近代中國與德國的深度軍事合作。

其實,晚清「造克虜伯」的願望,克虜伯集團又何嘗不知?為長遠利益,他們也就順水推舟,啟動了與清王朝的新型合作模式:《克虜伯炮圖說》《克虜伯炮操法》《克虜伯炮表》《克虜伯炮準心法》等一系列書籍,隨著克虜伯炮的「躥紅」,也陸續被引進翻譯進來。

同樣進入晚清的,還有克虜伯的「售後服務」:瑞乃爾、艾德溫、包爾等克虜伯集團的技術人員,多次來到中國,除了推銷克虜伯火炮外,還在中國各地兵工廠擔任技術顧問,甚至在各地軍事學堂教書。發展到十九世紀末,著名的漢陽鐵廠和湖北兵工廠等近代工業,也都得益於克虜伯技術人員的支持。同時,與克虜伯的技術合作,也促成了段祺瑞等留學生赴德留學。不誇張說,晚清「洋務運動」裡的諸多工業大事件,都有克虜伯的「影子」。

這種「如影隨形」般的合作,叫克虜伯集團賺得盆滿缽滿,卻也給一抹黑的中國近代軍事工業,成功點亮了一盞指路燈。志在「自強」的中國近代軍工業,就這樣高速發展起來了。

尤其突飛猛進的,就是晚清的火炮製造業。自從引進克虜伯火炮後,「克虜伯技術」就成了近代中國軍工的標杆,各種各樣的克虜伯火炮,從此被掰碎了研究:1881年,山東機器局成功仿製了克虜伯炮彈,金陵機器局也在19世紀80年代,成功制出了克虜伯小型火炮。1890年至1894年,得到克虜伯技術支持的湖北兵工廠,已經實現了對克虜伯火炮、彈藥、炮架的系統生產體系。

雖然以張之洞的話說,此時清末的火炮製造業,比起克虜伯的核心技術還「尚隔一層」,但是,這驚人的發展速度,正拉近著彼此的差距。

與之相呼應的,更是晚清日新月異的火炮技術:19世紀中葉時還無力自造近代火炮的清王朝,到了甲午戰爭前夜,已經可以生產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後膛管退炮,且「技藝不下去任何歐洲工廠工人」。比起同時代的日本來,清王朝的制炮工業,直到1893年時,還領先日本九年以上。對克虜伯的引進與仿製,成為那時代苦苦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軍工業,至關重要的助推。

儘管,如此先進的火炮,依然敵不過晚清軍事的腐敗,依然難以挽救甲午戰爭的恥辱結局。但其中的輝煌,卻有著超越歷史的意義:晚清王朝對克虜伯的引進以及相關軍事合作,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雙贏」的典範。倘若晚清王朝的每一件事情,都拿出引進學習克虜伯的精神頭來,那個落後挨打的時代,至少,會少一些遺憾!

參考資料:孫烈《德國克虜伯與晚清火炮:貿易與仿製模式下的技術轉移》、劉申寧《論晚清軍工建設》、喬偉,李喜所,劉曉琴《德國克虜伯與晚清軍事的現代化》、王瀟凡《德國克虜伯與中國晚清海防建設》、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屈辱的歲月 奮鬥的徵程》

相關焦點

  • 李鴻章進口的克虜伯大炮有多厲害?
    這個問題,要看看當年克虜伯大炮進口了多少:先說比較先進而且威力很強的速射炮。>40倍克式150共5門(裝備膠州灣炮臺)35倍克虜伯150半速射炮14門(威海衛炮臺12門,煙臺西炮臺2門)合計34門。另外李鴻章還進口有大量的重炮,最有名的有:1.定遠級8門305毫米重炮2.平遠級1門260毫米重炮
  • 李鴻章購買的德國大炮有多先進?抗日時期,一炮擊沉日本軍艦
    當時的清朝廷,支付了鴉片戰爭的賠款,而且還沒有從太平天國的損傷中恢復過來,李鴻章也是深深知道這一點的,他必須將每一份錢都花在刀刃上。因此倒也不著急,而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拜訪,觀看他們的樣品。此時歐美的大炮,也是多種風格的,其中英國人採用前膛炮,美國公司生產的大多是滑膛炮,至於德國的是後膛炮。
  • 克虜伯大炮是如何進入中國的
    在此戰中,克虜伯大炮顯示了優良性能,為普魯士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據史料記載,在色當戰役中,普魯士第一軍使用120門克虜伯大炮,集中轟擊法國人的陣地,不僅壓制了法軍炮兵,而且將法軍步兵阻擋在2000米之外。因此當時有人稱「1870年的普法之戰,是克虜伯大炮的勝利」。克虜伯公司被稱為「帝國軍工廠」。通過普法戰爭,克虜伯大炮和鋼材在全世界贏得了訂單。
  • 清朝軍隊普遍裝備威力巨大的克虜伯大炮,為何清軍還屢戰屢敗
    為了救亡圖存,以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士大夫,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發動了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把「師夷長技以制夷」作為宗旨,用學到的洋人特長來制約洋人。而學習洋人特長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直接從國外引進先進武器,壯大清兵的軍事力量。
  • 李鴻章買325門德國大炮,50年後還威力無比,擊沉了日本軍艦
    李鴻章和左宗棠以及曾國藩被稱為晚清三大名臣,李鴻章當時從德國進口了很多設備,尤其是克虜伯生產的325門大炮,這些大炮形成了當時旅順和劉公島的海防。
  • 德國人用「克虜伯大炮」,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大清也有為何亡國
    俾斯麥在19世紀中葉先後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這就是著名的克虜伯大炮。李鴻章創立了江南製造總局,是那時候中國較大 的生產製造加工廠,生產製造了許多 的器材,而且引入了許多別國的優秀器材,推動了中國近現代工業生產的發展趨勢。原先,李鴻章想在慈禧晚年時期基本建設鐵路線,可是剛開始慈禧感覺會毀壞老祖先的自然環境,沒願意。武器裝備落伍就需要挨揍,因此他就想起了去國外買大炮。
  • 德國的軍工產業實力有多發達?看看克虜伯你就懂了!
    眾所周知,作為歐洲老牌工業強國,德國人生產的軍工產品一直是精品的代名詞,不然當年李鴻章也不會向克虜伯訂了2000多門大炮。這些大炮裝備在中國的沿海城市,一直到抗戰時期,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二戰結束後,德國的軍備發展雖然受到了限制,但是依然走出了一條異於別國的道路,其武器裝備技術水平始終保持在世界前列。要說到德國的代表性武器,最著名的要數坦克與大炮。萊茵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則是德國軍工產業的佼佼者,兩者均以精工細作聞名於世,而兩者在世界軍工企業中的地位,就如同德國的奔馳和寶馬汽車在民用汽車領域一樣。
  • 克虜伯火炮的前世今生,原來如此不易
    克虜伯家族一直是德意志軍國主義的柱石,受到了國家最高當局的垂青。恪守時間、遵守紀律、執行命令是這個家族的傳統。克虜伯家族的奠基人名叫阿爾弗雷德·克虜伯,他發明的大炮曾使俾斯麥在19世紀中葉先後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這就是著名的克虜伯大炮,這款大炮在近代火炮史上,可謂是如雷貫耳。
  • 李鴻章訪問德國,見到馬克沁機槍無比喜愛,問了一句話後忍痛離開
    前期的傲嬌讓後期的大清嘗盡了挨打的苦楚,直到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之後才開始了學習西方的工業化,學習西方的軍事制度,這才有了作為大清實際權位第二人李鴻章的訪問德國之旅。清朝由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化中國歷史發展不嚴格意義上的熱武器從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和北方金人的戰鬥之中使用了大量的火箭,炸藥之類的武器。
  • 德國巨炮重1350噸,需用250人組裝三天,世界第一大炮有多牛
    一邊是堡壘裝甲越造越厚,而另一邊為了摧毀這些堡壘,又投入大量資源研製重型大炮。其中,德國製造了人類有史以來口徑最大的可移動膛線炮——「古斯塔夫」巨炮。二戰期間德國的第一座鐵道炮,古斯塔夫巨炮,第二座鐵道炮多拉炮。這兩座鐵道炮是德國希特勒時期由克虜伯製造的超重型火炮。其設計目標是為了給前線部隊提供火力支援,擊毀各國陸軍視為防禦主幹的大型要塞與巨型碉堡。
  • 虎門清軍山頂營遺址與守衛珠江口的克虜伯巨炮
    大清山頂營遺址與德國克虜伯巨炮 李鴻章當年買回的克虜伯巨炮依然聳立在山頂營,只是少了方向機。如此巨大的火炮從山下運上來,不知花費了多少心機?山頂營早已時過境遷,但殘緣斷牆依舊可推測清軍將士的營寨。駐立山頂,零仃洋入海口清晰可見,克虜伯巨炮雄風不減,風雨中孤單守衛著這片入海口。寂靜時空中,山風似乎在傾訴著清軍將士血與火的時光。
  • 克虜伯 (Alfied Krupp,1812~1887)
    曾擔任第三帝國國防軍參謀總長的弗蘭茲·哈爾德將軍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作證時聲明,「魯爾工業區是德國戰爭行動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在盟軍高級指揮層中,在諾曼第登陸後儘管有諸多分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何儘快佔領魯爾工業區這個首要戰略目標。
  • 李鴻章提攜,袁世凱器重:「窮小子」段祺瑞靠什麼躋身北洋二號人物...
    有一次,學堂購自德國的一門管退炮的瞄準器壞了,無人會修,最終是段祺瑞解決了這個難題,還畫出了圖紙,他因此受到了校方的重視。 李鴻章對自己親手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十分重視,經常去學堂視事。一天下午進行炮科實彈演練,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海面上風力達到四級,海上活動靶隨著濁浪時隱時現,演練難度增強了好幾倍。
  • 李鴻章:比利時國王為其破例,負責設計第一面國旗,建醫院前作秀
    慈禧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國旗方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選出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定稿。 因為龍的圖案深受皇家的喜愛,所以,慈禧決定使用黃龍旗作為大清國國旗。這也是我國的第一面正式國旗。
  • 百色二度失守,克虜伯巨炮也沒能守住南寧
    龍雲率滇軍從廣南、富寧入桂,第一次滇桂大戰百色很快淪陷,(5年後第二次滇桂大戰,龍雲在百色遭遇紅七軍,大戰半個月各傷亡數百人,七軍撤離戰場,滇軍也為了搶時間攻南寧,也沒多停留繼續向東而去)。
  • 李鴻章出使德國,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說了一句話,飽含心酸無奈
    當時,作為晚清四大中興之臣的李鴻章,儘管年紀頗大,卻看到了清廷的腐敗和落後,也看清了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後的興盛,於是,當機立斷,他開啟了新思維的轉變,大力興辦洋務運動,主張學習和引進西方技術
  • 克虜伯在二戰時的傑作,古斯塔夫級巨炮,所做貢獻到底有多少?
    對工業能力的判斷往往是要從多方面來看的,二戰時期,工業能力有多強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當然它算不上是最終的決定因素。就拿克虜伯工廠來說,它所生產的武器裝備幾乎支撐了德國一戰和二戰的整個戰史,就算是現在,名聲也足以讓世人熟知。
  •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內穿透鋼板,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還有一個十分生動的案例,當年,有錢的清政府甚至還進口了幾款克虜伯大炮,這個大炮是同時代最厲害的大炮,號稱「世界火炮之王」。該大炮由德國克虜伯家族生產,炮管長達11.2米,重達49多噸。
  • 大清火炮有多強?二戰時還可一彈擊沉日艦,為何甲午戰爭卻慘敗?
    李鴻章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之於武器裝備的落後,稱:"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拙,則利鈍懸殊。倭人於近十年來,……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於財力,拘於部議,未敢撒手舉辦,遂覺相形見絀"。然而諷刺的是:40多年後的1937年9月,日本海軍驅逐艦「羽風」、「若竹」侵犯廈門,胡裡山炮臺依然使用著當年李鴻章從德國買回來的克虜伯大炮,這些炮跟甲午戰爭清軍使用的基本是同一批次。然而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主炮臺的一發炮彈就擊沉日本巡洋艦「若竹」號!
  • 這尊大炮,曾一彈射中日軍令敵方膽寒不已,旁邊這四個字後人銘記
    「勿忘國恥,一九三八年五月,日軍佔據胡裡山炮臺,因兩門克虜伯15生副炮被毀,日軍再次又修築一個榴彈炮臺。」這是刻在廈門胡裡山炮臺上的一段話,胡裡山炮臺是世界上現仍保存在原址的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