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在晚清名流李鴻章那被自嘲為「裱糊匠」的洋務生涯裡,「引進德國克虜伯大炮」卻是一樁出名的光彩事,亦是晚清軍購的重要「大單」。這些漂洋過海來中國服役的「克虜伯大炮」成色如何?首先很有「體會」的,就是當時與德國人結下「國讎」的法國人。
1884年10月,中法戰爭已到白熱化地步,火力絕對優勢的法國艦隊竄犯中國臺灣,慘烈的淡水保衛戰打響。在清軍炮臺大多被法軍火炮摧毀的危局下,卻是清軍陣地上僅有的三門「德國克虜伯炮」不停怒吼,不但給了驕橫法軍狠狠重創,更為這場令法軍「為之喪氣」的「淡水大捷」立下奇功。這款來自德國的火炮,質量著實過硬。
其實,放在晚清自洋務運動起,那玩命燒錢的「軍火採購」生意裡,「克虜伯大炮」趕了個晚集。洋務運動早期的晚清軍火採購,主要合作方是英法兩國。特別是英國的阿姆斯特朗火炮,一度壟斷了清王朝的火炮貿易。但對這麼大一塊「軍購蛋糕」,十九世紀後來崛起的德國,又怎會坐視?
於是,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德國的軍工業就見縫插針,找機會就秀一把存在感:洋務運動早期時,幾撥清朝訪歐使團,都曾應邀參觀德國克虜伯炮廠,還得到了「炮王」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克虜伯集團奠基人)的熱情接待,甚至現場觀摩了克虜伯火炮的製造流程,結結實實的開了眼界。外加普法戰爭的勝利,更是做了活廣告,於是法國前腳剛戰敗,李鴻章梅啟照等「洋務運動骨幹」們就紛紛上奏,集體強推「克虜伯大炮」。
就這樣,後來居上的克虜伯大炮,在「洋務運動」時代的晚清躥紅了。1868年的時候,李鴻章掌舵的淮軍,就率先買來了一批克虜伯四磅鋼炮,一試還真好用,然後就拼命下訂單。到了19世紀八十年代,經受了實戰考驗的克虜伯火炮,更以「鋼堅擊猛」享譽中國。以淮軍為主的各路晚清軍隊,紛紛不惜血本採購。
單是1881年至1888年,李鴻章嫡系的淮軍陸軍精銳,就前後採購了七百多門克虜伯火炮。另外廣東福建雲南東北各省,也是跟風採購。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鬥裡,48門新式克虜伯鋼炮,也在關鍵時刻屢建奇功,殺出西徵軍「湖湘子弟滿天山」的赫赫戰功。曾雄踞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也在八年間陸續引進了六百四十六門克虜伯火炮。在那洋務運動紅紅火火的「同光中興」時代,克虜伯,就是彼時晚清陸海軍的硬拳頭。
而且千萬別以為,當時的大清只是「管買不管造」,從引進克虜伯火炮的第一天起,那一批晚清名臣們也在開動腦筋,夢想擁有克虜伯大炮的製造技術。而這,更促成了那個時代,與「克虜伯大炮」有關的另一樁大事:近代中國與德國的深度軍事合作。
其實,晚清「造克虜伯」的願望,克虜伯集團又何嘗不知?為長遠利益,他們也就順水推舟,啟動了與清王朝的新型合作模式:《克虜伯炮圖說》《克虜伯炮操法》《克虜伯炮表》《克虜伯炮準心法》等一系列書籍,隨著克虜伯炮的「躥紅」,也陸續被引進翻譯進來。
同樣進入晚清的,還有克虜伯的「售後服務」:瑞乃爾、艾德溫、包爾等克虜伯集團的技術人員,多次來到中國,除了推銷克虜伯火炮外,還在中國各地兵工廠擔任技術顧問,甚至在各地軍事學堂教書。發展到十九世紀末,著名的漢陽鐵廠和湖北兵工廠等近代工業,也都得益於克虜伯技術人員的支持。同時,與克虜伯的技術合作,也促成了段祺瑞等留學生赴德留學。不誇張說,晚清「洋務運動」裡的諸多工業大事件,都有克虜伯的「影子」。
這種「如影隨形」般的合作,叫克虜伯集團賺得盆滿缽滿,卻也給一抹黑的中國近代軍事工業,成功點亮了一盞指路燈。志在「自強」的中國近代軍工業,就這樣高速發展起來了。
尤其突飛猛進的,就是晚清的火炮製造業。自從引進克虜伯火炮後,「克虜伯技術」就成了近代中國軍工的標杆,各種各樣的克虜伯火炮,從此被掰碎了研究:1881年,山東機器局成功仿製了克虜伯炮彈,金陵機器局也在19世紀80年代,成功制出了克虜伯小型火炮。1890年至1894年,得到克虜伯技術支持的湖北兵工廠,已經實現了對克虜伯火炮、彈藥、炮架的系統生產體系。
雖然以張之洞的話說,此時清末的火炮製造業,比起克虜伯的核心技術還「尚隔一層」,但是,這驚人的發展速度,正拉近著彼此的差距。
與之相呼應的,更是晚清日新月異的火炮技術:19世紀中葉時還無力自造近代火炮的清王朝,到了甲午戰爭前夜,已經可以生產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後膛管退炮,且「技藝不下去任何歐洲工廠工人」。比起同時代的日本來,清王朝的制炮工業,直到1893年時,還領先日本九年以上。對克虜伯的引進與仿製,成為那時代苦苦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軍工業,至關重要的助推。
儘管,如此先進的火炮,依然敵不過晚清軍事的腐敗,依然難以挽救甲午戰爭的恥辱結局。但其中的輝煌,卻有著超越歷史的意義:晚清王朝對克虜伯的引進以及相關軍事合作,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雙贏」的典範。倘若晚清王朝的每一件事情,都拿出引進學習克虜伯的精神頭來,那個落後挨打的時代,至少,會少一些遺憾!
參考資料:孫烈《德國克虜伯與晚清火炮:貿易與仿製模式下的技術轉移》、劉申寧《論晚清軍工建設》、喬偉,李喜所,劉曉琴《德國克虜伯與晚清軍事的現代化》、王瀟凡《德國克虜伯與中國晚清海防建設》、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屈辱的歲月 奮鬥的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