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遇事昏聵、見風使舵,這就是真實的馬齊?你可能誤會了

2020-12-14 騰訊網

導讀:《雍正王朝》中的「上書房大臣」馬齊,取材自身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一代名臣——富察·馬齊,也就是乾隆帝結髮妻子——富察皇后的伯父,家世顯赫、背景強大,和其弟弟馬武並稱為「兩馬吃盡天下草」。劇中的佟國維、馬齊、張廷玉等三位「上書房大臣」,唯有馬齊的官職高度和朝廷地位進行了最為真實的還原。真實歷史上,尤其是「一廢太子」後,「議舉新太子」的過程中,真正「統率百官」的人物就是馬齊。

但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議舉新太子」時,康熙皇帝對馬齊明諷暗譏;太子復立後,對身居相位的馬齊毫不客氣;西北戰亂再起時,馬齊奏請冊立太子,更是被康熙皇帝毫不留情地駁回。甚至在雍正朝晚期的「八王逼宮」時,馬齊僅被雍正皇帝視為「可以算一個」的自己人。

就此來看,馬齊似乎是三位上書房大臣中智慧最低、能力最差的昏聵者。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我們可能誤會了這位隱藏最深的官場老狐狸。

時,康熙皇帝在上書房召集朝廷百官和諸位皇子,共議新太子人選。但在開始之前,康熙皇帝便含蓄地給出了自己的態度:

「現在,這些薦章都上來,從這些薦章的情況來看,新太子似乎已經出來了!可是,這些薦章又能說明什麼呢?外省的不說,在京的你們都來了,你們推舉的人都是你們自己看準的嗎?我看未必見得吧!」

就憑這句話,但凡有點政治智慧的人都能看出康熙皇帝的真實意圖,就更別提此時齊聚上書房、久潤官場的朝廷大佬們。

令人嘆為觀止的自保之術

說完以後,康熙皇帝轉身問道:

「佟國維、馬齊,為什麼沒有二阿哥胤礽的薦章?」

注意,此時的佟國維沒有接話,而是馬齊站了出來:

「皇上這話,奴才不明白!因為廢二阿哥所以才推薦新太子,怎麼還會有推薦二阿哥的薦章?」

康熙皇帝則如此回應:

「朕現在不是問你應不應該推舉二阿哥,而是問你有沒有人推舉二阿哥!」

​馬齊似乎還是沒聽明白,回應道:

「有倒是有,不過多數是廢太子一黨的人,像託合齊、耿索圖、凌普等,都已經抓起來了。他們寫的薦章當然不能作數!」

面對康熙皇帝提及的王掞,馬齊仍舊是類似的回應:

「王掞十一月一日在乾清宮狂悖犯上,當時就被皇上駁斥了,所以他寫的薦章也不能作數!」​

表面來看,馬齊是一點面子都沒給康熙皇帝留,甚至還在作死的邊緣拼命試探。康熙皇帝都把 話說到這個份上了,馬齊果真就是

「遇事昏聵」

,真就聽不出來

「聖意」

到底何在嗎?

當然不是!

其實,從康熙皇帝的第一句,馬齊就已經對

「上意」

瞭然於胸,這不過是他的自保辦法而已。

康熙皇帝在最初明確真實意圖的同時,也基本表現出了對

「朝臣串聯」

的不滿,也就是說,康熙皇帝對百官聯名舉薦皇八子胤禩的罪行已經明確掌握,具體情況也已經瞭然於胸,這個時候再拼命的擺脫嫌疑或者推脫罪責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此時的馬齊不能推卸責任,而是要想盡辦法表現出的

「無辜牽連」

才行。

所以,他一定要搶在佟國維的前面,將康熙皇帝對

「二阿哥薦章」

的疑惑和不解,嚴格按照康熙皇帝的諭旨給予回應。其主要意圖就是為了表明這樣一個態度:

您說的「薦章不能說明問題」、「朝臣舉薦的人選並非個人看準」問題,我不明白啥意思,我也沒參與,我只是嚴格遵照您的聖旨行事

對於凌普這等

「調兵逼宮」

的叛將、王掞這等

「狂悖犯上」

的奸臣,都是對康熙皇權的挑戰,我自然要將他們的薦章歸到非法行列,不能作數。這是我做臣子的態度,更是我對康熙皇權的忠誠。

不可否認,馬齊的回應毫無破綻,就連康熙皇帝也不得不將對象轉移,向群臣發出求救信號——

「你們,你們,你們中間有沒有人推舉二阿哥的」

,甚至還直接給出了

「你們有些事啊,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甚至有人會認為朕是出爾反爾」

的無奈說明。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馬齊的回應成功了,在逼得康熙皇帝無言以對的同時,還絕對證明了自己只是嚴格遵照表面聖旨,而並未深入體察聖意才被人利用,被人拉倒了

「串聯」

中去。這也是康熙皇帝將其評價為

的真正原因所在。也就是說,在簡單的幾句回應以後,馬齊就輕鬆推掉了應該和佟國維一樣的「串聯群臣、中間聯絡」罪行。

如何能夠證明?

我們來看下康熙皇帝隨後的兩句話:

「佟國維,這兩百多人聯合的摺子是怎麼回事?」

牽扯到具體的

「串聯群臣」

罪行,康熙皇帝只問了佟國維,並沒有提及馬齊。

「張廷玉,你也是上書房大臣,你說說佟國維有沒有中間聯絡?」

「中間聯絡」

罪行,康熙皇帝同樣只針對了佟國維,卻並未提及馬齊。

由此,足以證明康熙皇帝在追究具體罪責的時候,已經將馬齊摘除在外了!

等到佟國維被康熙皇帝勒令

「回家養老」

以後,馬齊主動跪倒請罪:

「奴才的罪與佟國維一樣深重,求皇上重重懲治!但奴才以為在阿哥之中,確實只有八阿哥宜乎立為太子,懇請皇上不要以臣等之過,棄用賢者之王。」

馬齊真糊塗了?康熙皇帝壓根就不想冊立皇八子胤禩,馬齊直到現在還沒看出來嗎?

我們先來看下康熙皇帝的回應:

「剛才隆科多說佟國維糊塗,朕看你才是真糊塗,你的罪在於見事昏聵、隨聲附和。朕降你兩級,仍在上書房行走,列在張廷玉之後!」

「降兩級」

,也就是工資待遇下降,對於馬齊這樣的朝廷高官而言,算不上什麼;

「列在張廷玉之後」

,看似是懲罰,但其實本就列在上書房第二位的馬齊,現在仍是排在第二位,壓根就沒變。

也就是說,能讓佟國維這樣的

「朝廷首輔」

回家養老的大罪,在馬齊身上就變成了無關痛癢的小過,略微懲戒了事。

而這一切除了最初階段和康熙皇帝對話中的

「推脫罪責」

外,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最後這句

「請罪」

的內容中。

那麼,馬齊的請罪之詞到底高明在哪裡?

請注意康熙皇帝在誇讚張廷玉時,對馬齊的暗裡諷刺:

「張廷玉,你這個書讀的好啊!好就好在時刻不忘聖人的忠恕之道,與人為善;好就好在時刻以江山社稷為重,而不像有些人趨紅踩黑、見風使舵,想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他自己的祿位。」

也就是說,經過馬齊的高明推脫,康熙皇帝已經明確馬齊並無

「朝臣群臣、局中聯絡」

的罪行,他只是厭惡馬齊

「趨紅踩黑、見風使舵」

的品行。如果佟國維因為舉薦皇八子胤禩而被懲治後,馬齊就立馬改變口風,轉向對二阿哥胤礽的支持,豈不更讓康熙皇帝厭惡。所以,他只能將自己對皇八子胤禩的支持堅持到底,將自己的

「見事昏聵、不明就裡」

堅持到底,才能讓康熙皇帝徹底認定自己是因為糊塗而被蒙蔽牽扯進了這件

「結黨營私」

的大罪中。

很明顯,就其受到的懲罰來看,馬齊明顯成功了!

讓人拍案叫絕的官場智慧

太子胤礽被復立後,康熙皇帝命太子

「留京建國」

,自己則開始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南巡。就劇中的太子胤礽人設,復立之後自然會百般刁難那些曾經舉薦皇八子胤禩的朝臣。於是,馬齊就看到了在太子宮外跪倒一地的朝廷官員們。

「我們也不知道怎麼了,無緣無故就讓我們跪在這;我們跪在這不要緊,許多要緊的事都耽擱了;馬中堂,您是上書房大臣,您可得為我們做主啊!」

馬齊則如此回應:

「知道了!我這就去說!」

作為上書房唯一一位留京的大臣,馬齊身上肩負的責任非同小可,既要輔佐太子監國,又要統率朝廷百官。一旦政務被耽擱,或者出現大的紕漏,太子會不會挨罰不好說,但馬齊肯定要承擔相當一部分責任。而且,身為

的上書房大臣,馬齊有責任為百官出頭,為百官做主,所以他才會痛快的接下官員們的請求。

只是,馬齊真就替官員們求情或者說話了嗎?

在馬齊和太子胤礽之間的對話中,馬齊先是要求

「太子現在看奏摺,即送即看即批」

,而後又對太子

「教育」

1、「太子,像您這樣攜私忿而誤國事,就不怕寒了滿朝文武的心嗎?」

2、「誰當太子都得以國事為重,像太子爺您現在這樣,何以向皇上交代?」

官員們的請求,馬齊一句沒提,反而變著法的激怒太子,直到太子命其

「跪到外面去,等候發落」

後,轉身就走,一句辯解的話都沒有。

不是說好了為官員們求情嗎?不是肩負著輔佐太子監國的重任嗎?馬齊這種「主動求罰」的目的何在?

馬齊雖然是上書房大臣,但太子胤礽畢竟是監國,可謂大權在握,壓制馬齊那就是分分鐘的事。也就是說,面對太子胤礽這種被復立後便

「瘋咬」

的情況,馬齊根本就無法改變,政務被耽誤,甚至出現大紕漏的情況更是無法避免。

如果任由太子胤礽這樣發展下去,馬齊會獲康熙皇帝重譴的可能只會越來越大。為了自保,為了擺脫罪責,馬齊該怎麼辦?

激怒太子,讓太子嚴厲訓斥、懲罰自己,甚至將自己免職!

如此一來,馬齊最起碼能達到三個目的:

1、和當時的皇四子胤禛一樣,面對如此亂局,反倒能夠落得清淨,眼不見心不煩;

2、不管馬齊在裡面怎麼和太子對話,只要被太子訓斥而且被罰跪,就能讓官員們認為是為他們求情所致,馬齊在官員們心中的正面形象就會更為穩固,威望、地位、影響都會進一步提升。

3、更重要的是,被太子罰跪乃至免職以後的馬齊,能夠省去康熙皇帝一切責罰的可能。不是我不管,也不是我不盡心輔佐太子,而是我被太子罰跪、免職了,無能為力。

只有這樣,馬齊才能在康熙皇帝遠離京城,太子胤礽留京監國的混亂局面下完成自保,平穩過渡,平安等到胤礽再次被廢,等到康熙皇帝回京。

現在,你還認為馬齊是三位上書房大臣中的昏聵者嗎?還認為這個被康熙皇帝數次訓斥的朝廷高官毫無政治智慧嗎?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馬齊為何能成「官場常青樹」?看他如何「一句話自保」
    因為張廷玉如何選擇,康熙皇帝心中有數;佟國維此時該發揮的作用,早在昨晚的御膳上就已經達成共識;所以,康熙皇帝的所指只有一個人,那就是馬齊。別忘了,康熙皇帝剛剛已經為馬齊定好了罪——「趨紅踩黑,見風使舵,想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他自己的祿位」,也就是說馬齊「在其位不謀其政」,甚至「黨同伐異,危害社稷」。如此罪行,上書房是肯定待不下去了,會不會像佟國維一樣「回家養老」,就得看康熙皇帝的心情了。
  • 雍正王朝:支持老八,老四卻成了皇帝,站錯隊的馬齊該如何自保
    不管是出於更深層的考慮,還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康熙皇帝所言「趨紅踩黑、見風使舵」的所在,馬齊這句話一出勢必會為其重重蓋上「八爺黨」的烙印。可令人詫異的是,皇四子胤禛登基為帝以後,非但沒有清算這位昔日的「八爺黨」成員,反而繼續對其委以信任和倚重,甚至在「八王逼宮」的關鍵時刻,還得到了雍正皇帝「這個也算自己人」的論斷。
  • 雍正王朝:馬齊憑什麼獲得康雍乾三朝皇帝器重?
    《雍正王朝》評12:馬齊憑什麼獲得康雍乾三朝皇帝器重?小標題:三朝重臣馬齊,憑什麼在九王奪嫡中立於不敗之地?《雍正王朝》中沒有給出答案,但在另一部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中,編劇劉和平先生借嘉靖皇帝之口,給了我們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個世上,真靠得住的就兩種人:一種是笨人,一種是直人。笨人沒有心眼兒,直人不使心眼兒。對這兩種人朕就不計較,也不跟這兩種人使心眼兒。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只是一個荒唐昏聵的無能之輩?你可能誤會了
    《雍正王朝》的開劇,就是太子胤礽和康熙妃嬪鄭春華在花園假山間的荒唐情節;黃患災害的朝堂會議上,太子胤礽又是一個無主見、無才識的無能模樣。再加上後來的種種昏聵表現、荒唐舉動,太子胤礽的負面人設已經基本明確。這樣一個無能之輩,為何還能身居太子之位長達30多年?
  • 富察·馬齊,到底是「四爺黨」還是「八爺黨」?看下他的結局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演繹中,康熙朝三位上書房大臣——佟國維、馬齊、張廷玉,「輔佐天子,統領百官」。就三者的朝廷地位和具體權力來看,應該都屬擁有「大學士」職銜的議政大臣。2、雍正皇帝登基後,命馬齊擔任《聖旨實錄》的總編纂。注意,出於各種目的考慮,雍正皇帝曾經對《聖祖實錄》進行了大量刪減和修改;對康熙皇帝臨終傳位的記載,更是直接關乎雍正皇帝的「繼位合法性」。讓馬齊出任這個總編纂,雍正皇帝對其的信任和倚重程度,可想而知。
  • 雍正王朝:康熙一句「真糊塗」將馬齊徹底點醒,使其頓悟為臣之道
    這一點,在《雍正王朝》中的馬齊身上,也得到了同樣的體現。「一廢皇太子」之後的「百官舉薦新太子」,馬齊與佟國維一同暗中串聯官員,扶保八阿哥胤禩,而在康熙明確表示要復立太子胤礽,並且因此已經懲治了佟國維之後,馬齊依舊堅持了自己支持胤禩的想法,甚至還在質問康熙。
  • 《雍正王朝》中,圖裡琛是如何知道八阿哥奪嫡沒戲的?
    但是這場談判卻出現了一個賣國賊,那就是康熙和雍正時期深受信任和重用的大學士馬齊。馬齊是康熙臨終前的顧命大臣,他和隆科多堅決執行康熙遺詔,擁立雍正繼位,對雍正有擁立之功,所以雍正繼位後也是十分重用馬齊,任命他為總理事務大臣之一。
  • 作為「八爺黨」成員的馬齊,為什麼能躲過雍正的清算,富貴綿延?
    馬齊在康熙二十七年就已經成為議政大臣,可以說是仕途一帆風順。但是馬齊在康熙晚年最大的政治風波「九子奪嫡」中,站錯了隊。他與國舅佟國維聯手,公開推舉八阿哥胤禩為皇太子。這一次可以說讓康熙非常失望,康熙本來以為馬齊會置身事外。結果馬齊被下獄論罪,差點被殺,還連累自己兩個弟弟被罷官。
  • 《雍正王朝》中的八爺之死:遠未揭開真相的團滅式政治屠殺
    雍正帝對八阿哥允禩一直是恨之入骨的,但是他剛一即位,馬上就封允禩為和碩廉親王,讓他和怡親王胤祥、馬齊、隆科多一同總理事務,成為大清朝的首席大臣、顯貴親王。不久後,又接連任命八阿哥允禩為理藩院尚書、辦理工部事務。可以說,這是既親又貴又重的職務。
  • 《雍正王朝》裡的佟國維老謀深算,他到底輸在了哪裡?
    導讀:佟國維不但是外戚還是能臣,是《雍正王朝》中是康熙一朝的上書房大臣之首有佟半朝之稱。康熙在明珠、索額圖一以後對佟國維本來多有倚重,但是在推薦新太子上犯了康熙的忌諱。佟國維與皇八子胤禩越格交往,已經實屬不該。在與康熙達成利益交換後,居然吞下了九門提督職位還堅持推薦皇八子為太子殊為不智。再被康熙揭穿後不但沒有羞愧,而且還質問皇上為何不能推薦皇八子為太子?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這就是張廷玉的忠心,也是張廷玉的英明之處。張廷玉的這句哭泣理由說明,至少向康熙皇帝傳遞了三層意思:1、康熙皇帝才是整個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針,其他人再賢能,再勢力強大、黨羽眾多,都是白扯。2、我只忠於康熙皇權,只忠於康熙皇帝和康熙皇帝指定的皇位繼承人。
  • 雍正王朝:語言是種藝術!聽張廷玉和雍正帝對話,是一種享受
    康熙皇帝駕崩以後,將上書房兩位大臣——張廷玉、馬齊,留給了雍正皇帝。馬齊,大事不糊塗,但小事絕對不清醒,在雍正皇帝眼中也只能「算是自己人」;但張廷玉作為追隨康熙皇帝二十餘年的老臣,被康熙皇帝委以重任、寄予厚望,而且被雍正皇帝視為「先帝留下的肱股之臣」,乃係雍正皇權的堅定擁護者。
  • 雍正王朝:敢當眾辱罵康熙「不教而誅」,王掞真是「年老昏聵」?
    就《雍正王朝》的劇情演繹而言,康熙皇帝之所以明知太子胤礽「不盡職、不修德、深失朕望」,卻還一直保留胤礽的太子名位,就是要維持當前的穩定局面,避免皇子奪嫡的出現。根本不可能!那麼,王掞為何還非要在康熙皇帝正式宣布廢黜太子的時候,找這個無趣呢?我們來看一下康熙皇帝的回應:我知道你要說話,但朕今天不想聽你再說。你是一個正人君子,為了輔導太子,數十年嘔心瀝血,朕一直心存感激,這就是朕為什麼要召你同車共乘的原因吶!
  • 《雍正王朝》中的清官李紱比之於現實是不是被黑慘了?
    真實歷史上,李紱雖然支持雍正新政,有大才而且名氣也可以。但不代表他就是完美光輝的形象,雖然不是小人,但也是有著不完美的一面。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家說道說道。下面是正史上李紱的大概摘要記載。康熙六十年,李紱充會試副考官。出榜日,黃霧風霾,上語大學士等曰:「此榜或有亂臣賊子,否亦當有讀書積學之士不得中式,怨氣所致。」命磨勘試卷,劣者停殿試。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斷續」,是在暗示什麼?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是整部劇中一位非常悲情的角色人物。他耗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所培養太子胤礽,最終遭到康熙的廢黜,王掞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此全部付諸東流,這對於他的打擊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掞也愈發的緊張和不安起來,原因就在於自從康熙「二廢皇太子」之後,便對於再立儲君一事閉口不談,並且也沒有流露出對於哪位皇子有著特別的關照,即便是面對張廷玉、馬齊這些柱國大臣的反覆勸諫,康熙依然不為所動。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續斷」,是在暗示什麼?
    於是乎,當自己用盡一生心血培養的太子胤礽遭到了康熙皇帝廢黜,並且甚至胤礽再無被復立為皇太子的希望的時候,王掞就此選擇站在了雍正一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掞也愈發的緊張和不安起來,原因就在於自從康熙「二廢皇太子」之後,便對於再立儲君一事閉口不談,並且也沒有流露出對於哪位皇子有著特別的關照,即便是面對張廷玉、馬齊這些柱國大臣的反覆勸諫,康熙依然不為所動。
  • 雍正王朝:佟國維和張廷玉兩個職場「老狐狸」相比,誰更勝一籌?
    雍正王朝:佟國維和張廷玉兩個職場「老狐狸」相比,誰更勝一籌?
  • 四爺真的如《雍正王朝》中那麼好嗎?還原真實的雍正帝
    就這麼兩個人,雍正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跟他兩如膠似漆,正常嗎?所以,要麼是雍正瞎眼了,要麼就是他兩的罪是編的。再說說雍正朝的對外用兵。《雍正王朝》裡所謂傳爾丹全軍覆沒,是虛構的。整個康熙朝用兵西北,從未全軍覆沒過。即使是第一次驅準保藏,也是康熙朝用兵西北唯一一次的潰敗,也不過損失了2000人而已。雍正上臺那會兒,形勢是這樣的。
  • 雍正王朝:為保弘曆,劉墨林只能背鍋?這就是小人物的無奈!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之後著手推行了三大新政,李衛在江蘇試行攤丁入畝,孫嘉誠在西北試行火耗歸公,田文鏡在河南試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其中試行難度最大的就是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因為這條新政動搖了天下士紳的根基。所以,田文鏡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得罪了河南的士紳,導致河南生員以罷考相威脅,反對田文鏡,反對新政。
  •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個更經典?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個更經典?《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是兩部口碑都很好的電視劇,雖然與歷史真實或許有點兒差距,但是卻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歷史的複雜性。46集的《康熙王朝》在中國內地開播前,它的50集版本已在臺灣和香港播出,均取得了相當高的收視紀錄。在內地,《康熙王朝》的收視率達到了13%,全面超過了《雍正王朝》和《大宅門》的收視率。若論知名度,《康熙王朝》高於《雍正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