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中國基金業協會與中國基金報聯合策劃特刊「建立個人養老帳戶正當時」 作者:中國基金報記者王瑞
泰達宏利投資總監王彥傑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養老金的第一支柱是勞工保險制度,第二支柱是勞工退休金制度。商業保險中的養老險,在臺灣的規模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是保費很高,民眾寧願自己做投資,現行的養老金包括公教人員保險、軍人保險、勞工保險、農民保險、「國民年金」等幾種。
臺灣總人口2400多萬,工作年齡人口不到1600萬,其中國民年金覆蓋率最高。2008年前沒納入勞保和退撫的群體都納入到國民年金制度,包含25歲到65歲的國民,超過99%的臺灣人都可以投保;勞工保險覆蓋了1100萬人。
王彥傑表示,歷經多年的發展,臺灣養老金潛藏的負債很大,大約18萬億臺幣,如果上述兩種養老金始終維持現行制度,計算下來到2027年政府會破產。政府迫切希望轉到員工自選,以減少政府負債,臺灣目前正推行一些辦法來緩解,例如延後退休時間,所得替代率調低,保費調高等。此外,臺灣的勞保和國民年金是集中管理,過於集中,很多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這樣的時間段。
自2012年開始,臺灣開始試行美國參與者自選制度,由國民自己來決定如何投資。先在私立學校針對教職員工試運行一個平臺,開立三個帳戶,主要為目標風險型基金,分為積極、穩健、保守三個投資組合,由教員自己選擇把錢放到哪種類型的帳戶。選擇私立學校教員作為試點是因為私立學校教員知識水平高,循序漸進,希望慢慢引到退撫、勞保領域,這是未來發展最主要的方向。
王彥傑認為,對於大陸而言,臺灣養老金制度有以下可供借鑑:第一,把政府的負擔儘早轉移出去,儘量把投資的決策權放到參與養老計劃的人身上;第二,臺灣經歷幾次改革,早期員工必須在同一個公司待滿15年才能領退休金,2005年改成了可轉移帳戶;此外,稅收方面可以給予一定的優惠。在投資上,臺灣地區政府正在做預設基金,委託臺灣地區內外的資產管理公司來做,管理費僅為0.3%-0.4%,四分之一投境內股市,接近三成投資海外市場,剩下的投向境內固定收益產品。
王彥傑表示,現在大陸尚未有真正的養老基金產品,養老投資基金均是一般的平衡性基金,未來應該在基金產品上,與特定渠道做一些探索性合作。結合國內民眾的投資成熟度,希望從目標風險產品開始做起,發行一系列基金,分高中低三種風險屬性,讓投資人選擇適合自己屬性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