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歐殺下來的維京海盜是好萊塢影視作品之中經久不衰的題材,內中的主角多半是充滿英雄氣概的剛陽男子漢,手舉利刀奮勇拼殺,刀劍的撞擊聲中浸透著血腥,一個接一個的血淋淋鏡頭刺激著觀眾的視覺。
好萊塢電影中維京勇士的形象歐洲歷史上的確有一段近三百年的維京時期,通常劃在八世紀末到十一世紀中,正好是中世紀早期與中期的交界。以歷史記載來說,這一段留下來的文字本來就少,是歐洲歷史上最為混沌的時代。而北歐海盜又屬於史前部落,還沒有自己的文字。為數不多的西方歷史文獻中寫下的只有受害者對他們的控訴,奸擄燒殺,無惡不作,卻沒有他們自己的文化風俗,生平事跡,甚至難得有一個叫得出姓名的人物。要到二十世紀,現代考古才找到他們的墳墓、居所與戰船等等。有文物,卻還是沒有敘述。當然,歷史敘述的空白難不倒作家編劇,留下的是更為廣闊的想像與創作空間。
北歐的特別位置西方通史一般要從中東講起,農業、文字與國家最先出現於兩河地區與古埃及,其後漸漸向西、向北擴散,經過希臘、義大利傳到歐洲大陸,最後才到達最北端的斯堪地那維亞地區,涵蓋現代的丹麥、挪威、瑞典與芬蘭。北歐在西方歷史上沒有吃重的角色,只有兩段時期影響較大:一段在近代,進入十七世紀的瑞典兵強馬壯,在中歐捲入三十年戰爭,在東歐與俄羅斯爭霸,最後敗在俄羅斯手下。另一段就是維京時期,北歐海盜的足跡不但遍及歐洲沿海,還向東走去中亞,向西走到北美加拿大的紐芬蘭[1]。
斯堪地那維亞已經接近北極,卻受益于洋流,比相同緯度之下的西伯利亞或加拿大北部來得暖和。那裡的大森林在遠古就有人類出沒,到公元八世紀有農業與牧業,卻還沒有文字。造成北歐海盜四處流竄的原因難以考證:或許是前輩外出貿易探得路徑,後輩不滿足於買賣,開始動手打劫;或許是自然條件限制,人口增長超過生態負荷,部分人只得外出探險;或許是部落之間的火併已經造就稱霸於當地的頭領,不願接受管束的部落另找出路。不管是哪一條原因,外出謀生者並不是當時北歐社會的主體,而是鋌而走險的邊緣人。
那時也正好趕上全球氣候回暖,為他們駕船外出提供了條件。北歐大森林中不愁沒木材,但是就造船技術來說,他們並不先進。考古出土的船隻船體不大,只能裝載十幾個人,配有帆也配有槳,但是吃水淺,看起來相當單薄。接近北極的位置還有一點特殊,出發時東西偏向稍有不同,南下的進程就會走到很不一樣的區域。從北歐走去黑海(東羅馬周邊)、裏海(伊朗,中亞),地中海,甚至北美洲,距離相差不是很大。
北歐海盜外出探險的區域東進的羅斯人往東走的多半自瑞典出發,首先進入現代俄羅斯境內。沿著頓河向南進入黑海,可以前往君士坦丁堡,那裡有失去敘利亞與埃及之後殘存的東羅馬。再往東邊靠,沿著伏爾加河向南進入裏海,可以前往兩河地區,那裡的穆斯林在八世紀經歷過一場改朝換代,由阿拔斯王朝勝出,新建首都巴格達,哈裡發帝國達到鼎盛。
北歐勇士組織鬆散,裝備原始,難以憾動穆斯林或是東羅馬的防守。但他們卻不是空手而來,而是帶著北方的「土產」,其中有兩樣特別暢銷。其一是從北歐森林裡獵獲的動物身上剝下來的皮草,在取暖設備不發達的時代是王公貴族用來禦寒的奢侈品。其二是從沿河斯拉夫部落之中抓到的少女少男,帶下去當奴隸販賣,少女給阿拉伯王公做妾,少男被閹割後成為太監。
在東方北歐商人被稱為「羅斯」,而不是「維京」,指的可能是他們從瑞典出發南下時起點處的地名。地處歐亞大陸中間地段的阿拔斯帝國,與周邊許多地方貿易,時常遣使各地,而使節們又帶回對各地風俗民情的描述。因此,關於維京時期的北歐外出者,中東留存下來的文字記載最多,而且由於雙方以貿易關係為主,穆斯林記錄者的態度也較為超然[2]。現代西方考古得到的維京文物,解讀起來時常參考的是中東的相關記載。
北歐部落的奇特風俗這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一位名為Fadlan的使節,曾親自到訪羅斯駐地,留下一份相當有趣的敘述。關於羅斯人,他寫道:
「我從來沒有見過身形如此完美的人,身高尤如椰棗樹,金頭髮,紅皮膚。」最為戲劇化的描述是他親眼目睹羅斯部落為一位大酋長舉行葬禮的細節[3]。為此,羅斯人專門建造一艘木船,放在河邊的柴火堆上,準備將酋長遺體火化。一起燒火的,除了食物,水果,烈酒,以及雞、狗、豬、馬的全屍之外,還要選上一名年輕的女奴作為陪葬。
女奴一但被選定,身份就變成即將與酋長同赴另一個世界的妻子。葬禮之前的幾天,她享受專人照顧,好吃好招待,還要一一造訪部落的帳篷,與其中的男主人交配。每次完事後,那男人會對她說:「告訴你的主子,出於對他的愛戴,我把這事做了。」顯然,陪葬女奴的身體被當作與離世酋長通靈的渠道。
葬禮那天在族人的圍觀之下,喝醉的女奴帶著驚恐與遲疑,被強行拖入船艙。六位身強力壯的男子,協助一位巫婆將女奴勒死,拖到酋長遺體旁邊,而後一把大火,將船隻、遺體及所有陪葬品燒光。Fadlan站立旁觀時,還有一位羅斯勇士走上來說:「你們阿拉伯人是傻瓜,將親人埋入土中,把遺體拿去餵蛆。我們這樣一把火,馬上就能讓逝者進入天堂。」
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之中展出波蘭畫家Heinrich Semiradzki (1845-1902)根據Fadlan的描述創作的羅斯人葬禮的圖景。左上角歪坐在船艙內的是已逝的酋長,陪葬的女奴坐在船邊,身前是兩位照顧安慰她的女友,身後是準備向她動刀的女巫。柴火堆上還有動物的屍體,周邊則是哀悼圍觀的人群。羅斯部落信的是原始宗教,隨處插上木刻神像,就可以獻祭品,做禮拜,祈求神靈保佑,送來更多與他們買賣的商人。從北歐下中亞,他們要經歷艱苦的行程,伏爾加河與頓河水深流急,河道不通的地方得走陸地,沿途設立的據點時常遭受斯拉夫部落的襲擊。如此不辭辛勞,是因為他們極欲獲取中東的銀幣。中世紀不單在北歐,在整個歐洲都缺金銀。只是他們帶回去的銀幣卻並沒有真正在北歐經濟之中流通,而是儲藏起來,以至現代考古在瑞典挖到不少銀幣。
與他們接觸的穆斯林自然也會向他們傳教,勸他們信安拉。說來,伊斯蘭本來就是商人創立的宗教,先知穆罕默德本人都在阿拉伯沙漠之中跑過駱駝商隊。皈依伊斯蘭的羅斯人不是沒有,卻總是難以堅持,舊習難改。依Fadlan的觀察,羅斯人總是無法放棄對豬肉的喜好。
最先到達美洲的的探險者向西航行者多半自挪威出發,得有一股「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北大西洋之中人煙渺茫,根本沒有貿易的機會,只有幾個荒島。西進者首先遭遇的是冰島,而後是面積更大的格陵蘭,再轉向往南走不遠處就到達北美,現代加拿大的紐芬蘭。說來,北歐離北美其實並沒有很遠,落腳點之間最多也就一千公裡上下,憑著簡陋的船隻與技術,他們比哥倫布早500年就到達美洲。只是到達之後,他們根本不知道那是新大陸,當然也不曾向世人宣布希麼新發現。紐芬蘭的條件相當艱苦,他們只停留十幾年時間,就放棄了當地的定居點,要等到現代的考古挖掘才又重新發現他們這一段旅程。
加拿大紐芬蘭北部,在考古挖掘發現的定居點上,重建的維京居屋。冰島則成為他們永久的定居點,當地的現代居民可以算是北歐探險者的正宗後代。十三世紀傳教士也跟著到達冰島,將部落口頭流傳的故事整理成文,成為後世研究者必讀的文化資料。故事的主題有些俗套:英勇的大酋長戰無不勝,受到所有人的敬畏,討得神靈的歡心至關重要;敢打敢殺者值得敬佩,酒席歡宴中吃得痛快,酋長賞賜的食物、烈酒、刀劍、銀兩無窮無盡,等等。這些民間傳說不如穆斯林的記錄那麼有歷史價值,卻多少反映出他們的先輩外出探險時的心態[4]。
南下歐洲作惡多端南行前往歐洲的多半是海盜,足跡遍布德意志、法蘭西及英倫三島的沿岸地區。各地對他們的稱呼也不大一樣:在德意志,他們是Ashman,因為他們的小船取的是白蠟樹(Ash)木材;在法蘭西,他們被稱為Norman,漢譯「諾爾曼人」,意指北方人;在英格蘭,他們其實也被稱為北方人(Norsemen)。
論財富,中世紀的歐洲不能與東羅馬或穆斯林帝國相比,但是相對北歐還是要富裕一些。歐陸上的法蘭克帝國組織並不嚴密,查理曼死後諸侯打成一團,讓海盜有機可乘。英倫三島政治上更為落後,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部落酋長國。即便如此,北歐海盜也還是沒有攻城破池的能力。只是他們的船小、吃水淺,划槳驅動在內河航行自如,沿著水路有很大的機動優勢,防不勝防。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手段極為殘忍。因此那一時期留下的祈禱書上,最常出現的呼喚是:「北方下來野蠻人,摧毀我們的家園。上帝啊,救救我們!」
最容易成為他們下手對象的是修道院。歐洲各地的修道院,靠王公貴族的捐獻,長年累月積下不少財富。雖然諸侯之間徵戰不斷,信上帝的騎士卻對修道院都敬著三分,畢竟修士修女是獻身教會的出家人,院內還收有各種聖髑,侵犯修道院等同於冒犯上帝。可是北歐海盜是不信上帝的異教徒,也就不信這個邪,不設防的修道院正好成為他們唾手可得的獵物,搶走財寶,殺害修士,強姦修女,毀壞祭壇。
位於英格蘭東北一個小島上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在793年遭遇北歐海盜的洗劫與破壞,遺址保留至今。這是歐洲第一次出現北歐海盜襲擊的記載。相應的記錄出自深受其害的教士筆下,讀來讓人毛骨悚然[5]。比如說,蘇格蘭一家女修道院的主持,得知海盜即將來襲,走投無路之際毅然割掉自己的鼻子與上唇,她手下的修女也集體效仿。海盜衝入修盜院內,看著一個個面孔血淋淋的修女,索性一把大火將修道院與眾修女一同燒為灰燼,成全她們保持貞潔為上帝獻身的心願。
彼時貧窮的歐洲,沒有多少貿易可做。以搶掠為主的北歐海盜,卻還是可以找到買賣。例如在一位貴族家收藏的聖經扉頁上,留下的題字寫到:出於對上帝的敬仰,為著我們的靈魂得救,我們用真金將被搶走的聖經贖回,以免其落入異教徒手中。那時的書本昂貴,一般人家買不起,只有教堂或貴族家中收有。不識字的北歐海盜對搶來的書本毫無興趣,卻能夠意識到聖經的價值,從信徒手中賺一把。
與海盜沾邊的英國王室前往各地的北歐探險者,最後的結局各不相同。
在最東頭,阿拔斯王朝出現內亂,其所控制的中亞銀礦漸漸枯竭。換不到白銀的羅斯人,也就此放棄在伏爾加河沿岸的定居點,從歷史長河之中消失。在頓河流域的羅斯人,則與沿河的斯拉夫部落融合,成為當地的貴族,漸漸被同化。東羅馬教會也派出傳教士,向他們傳福音,幫他們設計字母文字。公元882年,他們在烏克蘭境內立國,取名為「基輔羅斯」,其後接納東正教為國教,一直沿續到十三世紀,受遠徵的蒙古騎兵衝擊,才四分五裂。之後,其殘部在更北邊的莫斯科周邊集結,成為另一個國家,取名為「俄羅斯」。
在最西頭,北歐探險者未能在紐芬蘭站穩腳跟,只是在格凌蘭與冰島建立殖民地。格陵蘭早已有北美土著因紐特人出沒(又稱愛斯基摩人),與北歐殖民者不免發生衝突[6]。二者之間技術水準相若,北歐人佔不到便宜。到十五世紀全球氣候轉冷,因紐特人倖存下來,北歐人全面退出格凌蘭,撤至冰島。
在南邊,歐洲人也找到對付海盜的辦法。在內河地區沿著主要河道建橋,控制船運通道,阻止盜匪四處流竄。在沿海地區則是招安納降,鼓勵入侵者定居。二戰期間盟軍的登陸地點,法蘭西沿海的諾曼第,就是諾爾曼人受封之地。他們與當地人混雜在一起,漸漸變成講法語的貴族。安頓下來之後,諾爾曼人還有外出徵戰的衝動,走得最遠的一支進入地中海,時而當海盜,時而當僱傭兵,成為影響東羅馬、北非與義大利的一股政治勢力。
英倫三島的海岸線更長,南下定居的北歐人也更多。現代的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其實是北歐海盜創立的城市,蘇格蘭周邊有不少島嶼也被他們佔領。海盜在英格蘭的出現則是刺激眾多的小王國之間發生火併,海盜也捲入其中,到十一世紀,丹麥國王與諾爾曼人也插上一手。最後的結局是諾曼第的威廉大公於1066年率眾渡海入侵英格蘭,將其統一併成為國王。這一年,也時常被後人當作維京時代的結束點。現代的英國王室若是追根溯源,得算是海盜的後代。
海盜變英雄北歐海盜走得很遠,結局卻多半是定居與被同化,自身沒有留下多少文化影響,殺人放火也不是一個討好的歷史形象。但是進入現代卻因為兩條原因,使北歐海盜變身成為西方大眾文化之中血氣方剛的英雄,男子漢的象徵[7]。其一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影響下,人們崇尚自然純樸,自由獨立,無拘無束,跟著感覺走,沒有被文明侵蝕的高貴野人,北歐海盜也因為其野蠻而變得高貴。其二則是種族主義的流行,在美國、英國與德國都有人認為自己的先祖來自歐洲北部,金髮碧眼,天生崇尚自由,勇猛嗜血的海盜是他們的先祖,傳給他們高貴的基因與血液。
一群裝扮成維京人的丹麥大叔,在狂歡節上表演海盜入侵時的情形作為高貴的蠻族,「北歐海盜」的稱呼不大合適,因而被「維京」(Viking)一詞所取代。它第一次出現在牛津英語詞典之中是1807年,其來源到底是是特指某個地名還是泛指出海者,卻沒人說得清楚。到十九世紀中期,相應出現一系列關於維京的傳奇,從裝束、佩劍到帶著兩個角的頭盔,都是來自文人的編造。而冰島的民間傳奇,也變成英國中學生必讀的課文,考試的材料。這其中再加上發血誓,報血仇,兄弟之間血染的情誼,配上足夠的暴力與血腥,產生了不少動聽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Freedman, Paul. HIST210: The Early Middle Ages, 284-1000. Open Yale Courses http://oyc.yale.edu/history/hist-210/lecture-22
[2] Gabriel, Judith. 「Among the Norse Tribes」. Saudi Aramco World Nov./Dec. (1999) pp.36-42 http://archive.aramcoworld.com/issue/199906/among.the.norse.tribes-the.remarkable.account.of.ibn.fadlan.htm
[3] Montgomery, James E. "Ibn Fadlan and the Rusiyyah". Journal of Arabic and Islamic Studies 3 (2000) pp. 1-25 http://collectiondevelopment.library.cornell.edu/mideast/montgo1.pdf
[4] Christiansen, Eric. "Valhalla in Bloomsbury".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Sep. 25 (2014) p.55
[5] Bennett, Judith M. and Hollister, C. Warren.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10th ed. McGraw-Hill: Boston, 2006, pp.124-128
[6] Shoalts, Adam. 「Reverse Colonialism - How the Inuit Conquered the Vikings」. Canadian Geographic March 8, 2011. https://www.canadiangeographic.ca/article/reverse-colonialism-how-inuit-conquered-vikings
[7] Richards, Jeffrey. "Return of the Vikings." History Today 63 (2013) pp.55-56.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