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餐飲行業的「大骨頭自助餐」突然火了起來,店鋪所開之處也是顧客盈門,絡繹不絕。
究其原因,還是價格太過便宜,就拿我們當地來舉例,市面上豬肉35元一斤,豬脊骨也要20元左右,而這「大骨自助」只要29元一位。
除酒水外,鹹菜絲、醃黃瓜等解膩小菜一律免費,那架勢,生怕食客吃少了。
雖然各個店鋪價格不盡相同,但高低也差不了10塊錢,相較於當前的豬肉價格,這種交一次錢隨便吃的模式,可謂是絕對的「物美價廉」。
但「性價比」如此之高,有朋友也難免犯嘀咕:就按1斤骨頭2兩肉來算,正常人吃1斤肉完全沒問題,5斤豬脊骨就得100塊,這還沒算上飯量大的。
再加上人工、水電、門面等成本,老闆明擺著虧錢,該不會是過期的變質肉吧?
其實這一點完全不需要擔心,我們國家在食品質檢環節還是非常嚴格的,作為一個飲食從業者,權衡利弊,是不會為了這點利潤,而拿整個生意去冒險的。
價格如此便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食材上。
「大骨頭」來源
一種是豬肉攤賣肉剔下來的,這一類是較為新鮮的,但僅靠這些,是完全供應不上一家「大骨頭自助」的。
更多的還是這第二種——在工廠裡經過加工冷凍的「大骨頭」,這些肉的時間會長一些。
當然並不是說「冷凍之後就不新鮮」了,因為冷凍本身就是一種保鮮技術,只要是檢疫合格,完全可以安全食用的。
因為像高檔西餐廳的牛肉、牛排,甚至肯德基、麥當勞的雞腿,都是經過「冷凍」的,唯一的區別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冷凍肉
而冷凍肉中,一小部分是國家的儲備肉,用來在必要時期補充市場,用來控制肉價的平穩,而且這個儲備肉是一直輪換的,每當有肉賣出,就會有新肉補充進去,所以不必擔心質量問題。
而更多的一部分,則是由國外進口而來。
像歐美等國家的畜牧業,養殖成本要比國內低很多,並且他們的飲食習慣也比較特殊,像「豬腳」、「雞爪」、「下水」等下腳料都不吃,更別說啃大骨頭了,所以大部分會被粉碎做飼料,或者——出口到中國。
可想而知價格該有多低,其實站在國外的角度來說,這些產品的量越大,本身的成本就越接近於「0」,主要費用都在「人工與冷鏈」上,而且我國非常重視食品安全,對於「進口凍肉」的檢疫會更加嚴格。
凍大骨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不管是國內冷庫,還是國外進口來的,我們都可以放心吃。
「冷凍大骨」口感上肯定不如「新鮮大骨」,所以在烹飪過程中,商家往往會放更多的佐料(八角、小茴香、辣椒等),目的就是為了更大程度的增香去腥,掩蓋那一股「凍」味。
但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唯一擔心的就是,有些黑心商家因為生意差,用「化凍變質」的肉來以次充好,久而久之的惡性循環,導致客人覺得肉的味道不好,從而「甩鍋」給冷凍肉。
啃剩的骨頭也是「寶貝」
當然,光是食材便宜還遠遠不夠,食客們啃剩下的骨頭每天都有很多,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也會有專人收購,拿來粉碎成骨粉做飼料,收購價格也是不低的。
並且從另一角度考慮,還省去了剔肉的「成本」。
(食客:就挺突然的,吃頓飯成了打工仔)
看到這裡,您應該明白了,為什麼看似豪橫的「自助醬大骨」,價格卻低到離譜:不僅僅是食材的價格便宜,啃剩下的骨頭,也是商家「回本」的手段。
「買的沒有賣的精」,這句話自古以來就是真理。
——輕肥說——
也有朋友調侃:我都淪落到吃幾十塊錢的自助餐了,你還管我健康不健康?
玩笑歸玩笑,但也不失為一種事實。
如果您在乎質量,就尊重它的價格,如果您喜歡廉價,就應該接受它的缺陷。
從古至今,都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物美價廉」只是一種營銷手段罷了。
您平常吃過便宜的「自助大棒骨」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感受,我們一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