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號:978-7-5402-5702-6
主編:吳懷東 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冊數:60冊 開本:16開
中圖法分類號:I214.92
出版説明
滿族入關,消滅了明王朝,平定了漢族的反抗,建立了以少數民族為主執政、統治的大清王朝,清代也是中國漫長封建王朝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朝代。經歷了清初滿漢紛爭,清朝在康熙時期漸漸進入相對穩定和興盛的狀態,到了乾隆時期達到巔峰。為了維持這種得來不易的穩定、達到天下歸心的結果,清朝統治者實行了籠絡漢族士人的政策,不少德高望重、才學雄厚的漢族文人得到重用,沈德潛正是其中典型。
沈德潛(一六七三—一七六九),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人。沈德潛在乾隆一朝聲望之盛,是其他文人難以企及的,但他前半生並非一帆風順。沈德潛二十三歲開始,繼承父業,以授徒教館為生,在蘇州度過了長達四十餘年的教館生涯。他二十二歲就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舉業坎坷,直到乾隆四年才以六十七歲高齡得中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踏上仕途雖晚,但沈德潛成名卻在壯年,沈氏自幼聰慧,讀書勤奮,十九歲受業於長洲蔣濟選,二十六歲請詩學於橫山先生葉燮,三十一歲得到王士禛讚許,一時名噪大江南北,三十歲前後即著有《留飯草》《一一齋詩》等詩集,葉燮曾為之序。四十四歲時,沈德潛之《竹嘯軒詩鈔》起刻,此書被張維屏評為『精心結構之作』。康熙五十六年,四十五歲的沈德潛與陳培脈合輯《唐詩別裁集》十卷刻成,四十九歲刻成《歸愚時文稿》,五十三歲時《古詩源》刻成,五十九歲時寫就《説詩晬語》,六十二歲與周準同輯《明詩別裁集》,六十六歲時刻成《歸愚文續》,可見,在沈德潛仕途上升之前,他在詩歌創作及詩學方面已建樹斐然。乾隆七年,身為庶吉士的沈德潛參加散館考試,首次與乾隆相見,乾隆甚重沈氏,稱他為『江南老名士』;同年六月,新官輪班引見,乾隆令沈德潛和《消夏十詠》,沈德潛遵旨揮毫,甚得乾隆欣賞。此後,沈德潛於仕途可謂平步青雲,乾隆十四年升禮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加禮部尚書銜,乾隆三十年封光祿大夫、太子太傅。自乾隆十四年七十七歲的沈德潛辭官歸裡後,乾隆四次南巡,沈德潛均接駕相陪,乾隆更賜詩『天子門生更故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甚至為沈德潛詩集作序,這在當時可謂莫大的殊榮。乾隆三十四年,沈德潛卒於家,追贈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謚『文愨』。生前殊榮盛極的沈德潛,身後卻未能結出善果,乾隆四十三年,徐述夔《一柱樓詩集》中『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等詩句被人惡意曲解而遭告發,徐述夔父子雖死十餘年仍被戮屍,為該書作跋、校訂者皆被處以斬監候,沈德潛亦曾為此集作序,觸怒乾隆帝,『奪德潛贈官,罷祠削謚,僕其墓碑』。沈德潛的一生,殊榮得自他的高齡盛才,足以作為君主籠絡士心的工具,故而成為榮寵盛極一時的御用文人;身為帝王棋子,他身後又遭戮屍之禍。沈德潛的盛名雖然與乾隆的政治手段有關,但畢竟沈氏自身亦學富五車、著作等身,其著述理應得到重視。
沈德潛生平著述頗豐,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其著作詩文,二是其參與編選、批點的詩文選本及詩文別集,三是其參與編修的方志文獻。沈德潛詩文集有《竹嘯軒詩鈔》《矢音集》《歸田集》《黃山遊草》《臺山遊草》《歸愚文鈔》《歸愚文鈔餘集》等,其大部分作品都收録於乾隆教忠堂刻本《沈歸愚詩文全集》中,而《全集》之外,沈德潛的《竹嘯軒詩鈔》《矢音集》《一一齋詩》等又有別本。沈德潛注重詩歌的教化功能,認為詩風應與國祚相關聯,他心中的理想詩歌風貌應是格高調朗,袁枚評沈德潛詩『專主唐音,以溫柔為教』,沈詩亦的確中正和平、溫柔敦厚,他的詩不少批判時事之作,諷喻美刺被他引為職志,其詩之含蓄蘊藉、推崇『格調』,都與其詩學主張相契。著作之外,沈德潛的選評文獻更受學界重視。沈德潛是一個博學的才士,有著深厚的文學積累,又有著清晰的詩學主張,故而他自有系統的詩學理念,加之獨到的眼光,其評選的詩文選本自然出眾。有關詩選,沈德潛有《古詩源》《唐詩宗》《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欽定國朝詩別裁集》《七子詩選》一系列選本,涉及多個朝代,涵蓋十分廣泛,而古文選本,沈德潛則有《唐宋八家文讀本》,這個選本體現出沈德潛『文道合一』的古文觀,對端重醇正、蘊藉深厚的古文文風,沈德潛最為推崇,這也反映出沈德潛在選詩和選文標準上的一致性。對於沈德潛的選本尤其是詩選,學界的評價並不一致,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沈氏詩學理念趨於平庸,但蔣寅先生則提出,『沈德潛詩學的歷史意義主要在於以一種新的格調觀整合了傳統詩學的基本觀念,同時以一系列選本重構古代詩歌的典範序列,共同建立起一個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和集成性的新古典主義詩學體系,它足以包括古典詩學的傳統觀念和一般傾向,同時具有鮮明的倫理正統性,因而很自然地被視為代表古典詩學理想的正宗』。沈德潛詩歌批評對於作品結構有著細膩把握,其批評眼光頗為通透,其選本較前人而言更為客觀公允,這尤其體現在其《明詩別裁集》中。當然,最能代表沈德潛的選本應當是《唐詩別裁集》,幾為唐詩研究者的入門書,此書對後世影響最大,而其自身經歷的初刻與重訂,亦是沈德潛詩學觀轉變的見證。在編選《唐詩別裁集》之前,沈德潛就有另一個唐詩選本《唐詩宗》,此書有不分卷本和十七卷本兩種,皆為鈔本,不分卷本為殘本,十七卷本《唐詩宗》應該是沈德潛現存最早而又完整的唐詩選本。有了《唐詩宗》作為基礎,沈德潛於康熙五十四年開始批選《唐詩別裁集》,康熙五十六年,是書首次刻成,系沈氏與友人陳培脈共同輯選。首刻本《唐詩別裁集》共十卷,推崇以李、杜、韓為代表的雄渾闊大風格意味稍微明顯。四十餘年後,沈德潛於乾隆二十八年修訂成《重訂唐詩別裁集》二十卷,此本流行甚廣,後來俞汝昌增注本亦是以此本為底本。較之初刻本,重訂本增入詩人小傳和詩話,注釋更加詳細,例言有所改動,而在選作上亦有增刪,大量增加了中晚唐詩作,有意改變十卷本獨尊盛唐的特點,從而形成了以李杜為宗、兼及中晚唐的選詩特色,後代亦譽此重訂本『採擇精詳』、『選面較寬』。除了選本之外,沈德潛亦多編輯評點他人詩文集,譬如繆沅的《餘園詩鈔》就由沈德潛與金志章編輯,韓騏的《補瓢存稿》則有沈德潛參與鑒定,此外,沈德潛參與編修的方志文獻亦不少。
沈德潛是一個典型的文人形象,其一生經歷頗耐人尋味,而其著述豐富,如今學界又極為重視。關於沈德潛的著述整理,在現代頗為成熟,如其《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等,都有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整理本,其詩文集也曾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出版,但是,以《唐詩別裁集》為例可知,沈氏著述文獻情況頗為複雜,單行的整理本並不能滿足深入研究其人其作之需要,因此,沈德潛各版本文獻的影印出版就非常迫切。本書蒐集沈德潛前述三類文獻三十餘種,以清刻本、鈔本為主,衍及日本刻本及民國時期重要印本,整理成書,影印出版,希望對各界有所助益,不足之處,望不吝指正。
編者謹識
總目録
竹嘯軒詩鈔 十八卷 清 沈德潛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刊本二○三沈歸愚詩文全集(一) 清 沈德潛 撰 清乾隆教忠堂刻本一四九沈歸愚詩文全集(二) 清 沈德潛 撰 清乾隆教忠堂刻本一沈歸愚詩文全集(三) 清 沈德潛 撰 清乾隆教忠堂刻本一沈歸愚詩文全集(四) 清 沈德潛 撰 清乾隆教忠堂刻本一沈歸愚詩文全集(五) 清 沈德潛 撰 清乾隆教忠堂刻本一沈歸愚詩文全集(六) 清 沈德潛 撰 清乾隆教忠堂刻本一沈歸愚詩文全集(七) 清 沈德潛 撰 清乾隆教忠堂刻本一沈歸愚詩文全集(八) 清 沈德潛 撰 清乾隆教忠堂刻本一歸愚文續(一)序—卷七 清 沈德潛 著 清 厲鶚 評點 清乾隆刻本一歸愚文續(二)卷八—卷十二 清 沈德潛 著 清 厲鶚 評點 清乾隆刻本一杜詩偶評 四卷 清 沈德潛 撰 清乾隆十二年潘承松賦閑草堂刻本二三三唐詩別裁集(一)序—卷五 清 沈德潛 陳培脈 輯 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一唐詩別裁集(二)卷六—卷十 清 沈德潛 陳培脈 輯 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一重訂唐詩別裁集(一)序—卷九 清 沈德潛 選 清乾隆二十八年教忠堂刻本一重訂唐詩別裁集(二)卷十—卷二十 清 沈德潛 選 清乾隆二十八年教忠堂刻本一註解唐詩別裁集(一)序—卷五 清 沈德潛 選 清 俞汝昌 增注 資善堂藏板一註解唐詩別裁集(二)卷六—卷十二 清 沈德潛 選 清 俞汝昌 增注 資善堂藏板一註解唐詩別裁集(三)卷十三—卷二十 清 沈德潛 選 清 俞汝昌 增注 資善堂藏板一註解唐詩別裁集(一)序—卷五 清 沈德潛 選 清 俞汝昌 增注 清道光間富春堂藏板一註解唐詩別裁集(二)卷六—卷十二 清 沈德潛 選 清 俞汝昌 增注 清道光間富春堂藏板一註解唐詩別裁集(三)卷十三—卷二十 清 沈德潛 選 清 俞汝昌 增注 清道光間富春堂藏板一欽定國朝詩別裁集(一)序—卷五 清 沈德潛 纂評 清乾隆二十六年精刻本一欽定國朝詩別裁集(二)卷六—卷十一 清 沈德潛 纂評 清乾隆二十六年精刻本一欽定國朝詩別裁集(三)卷十二—卷十七 清 沈德潛 纂評 清乾隆二十六年精刻本一欽定國朝詩別裁集(四)卷十八—卷二十二 清 沈德潛 纂評 清乾隆二十六年精刻本一欽定國朝詩別裁集(五)卷二十三—卷二十七 清 沈德潛 纂評清乾隆二十六年精刻本一欽定國朝詩別裁集(六)卷二十八—卷三十二 清 沈德潛 纂評 清乾隆二十六年精刻本一明詩別裁集 十二卷 清 沈德潛 周準 同輯 清乾隆刊本一七子詩選 十四卷 清 沈德潛 選 一九三〇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一唐詩宗(一)序—卷五 清 沈德潛 編 清鈔本二三一唐詩宗(二)卷六—卷十七 清 沈德潛 編 清鈔本一古詩源 十四卷 清 沈德潛 輯 清光緒十年汗青簃刻本一明詩別裁集(一)序—卷六 清 沈德潛 周準 同輯 清務本堂刊本一明詩別裁集(二)卷七—卷十二 清 沈德潛 周準 同輯 清務本堂刊本一五朝詩別裁集(一) 清 沈德潛 姚培謙等 輯 掃葉山房石印本一五朝詩別裁集(二) 清 沈德潛 姚培謙等 輯 掃葉山房石印本一五朝詩別裁集(三) 清 沈德潛 姚培謙等 輯 掃葉山房石印本一五朝詩別裁集(四) 清 沈德潛 姚培謙等 輯 掃葉山房石印本一唐宋八家文讀本(一)序—卷六 清 沈德潛 評點 清小鬱林藏板一唐宋八家文讀本(二)卷七—卷十四 清 沈德潛 評點 清小鬱林藏板一唐宋八家文讀本(三)卷十五—卷二十二 清 沈德潛 評點 清小鬱林藏板一唐宋八家文讀本(四)卷二十三—卷三十 清 沈德潛 評點 清小鬱林藏板一點註唐宋八家文讀本(一)序—卷九 清 沈德潛 評點 日本 川上廣樹 纂評 日本明治十八年刻本一點註唐宋八家文讀本(二)卷十—卷十九 清 沈德潛 評點 日本 川上廣樹 纂評 日本明治十八年刻本一點註唐宋八家文讀本(三)卷二十—卷三十 清 沈德潛 評點 日本 川上廣樹 纂評 日本明治十八年刻本一御覽西湖志纂(一)序—卷五 清 沈德潛 傅王露 輯 清乾隆二十年賜經堂刻二十三年增輯本一御覽西湖志纂(二)卷六—卷十二 末一卷 清 沈德潛 傅王露 輯 清乾隆二十年賜經堂刻二十三年增輯本一元和縣志(一)序—卷十一 清 江之煒 沈德潛等 纂 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一元和縣志(二)卷十二—卷二十二 清 江之煒 沈德潛等 纂 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一元和縣志(三)卷二十三—卷三十一 清 江之煒 沈德潛等 纂 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一元和縣志(四)卷三十二—卷三十六 清 江之煒 沈德潛等 纂 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一關帝聖蹟圖誌全集(一)序—卷二 清 沈德潛等 增訂 清乾隆三十三年敦五堂重刻本一關帝聖蹟圖誌全集(二)卷三—卷五 清 沈德潛等 增訂 清乾隆三十三年敦五堂重刻本一餘園詩鈔 六卷 清 繆沅 著 清 沈德潛 金志章 編輯 清乾隆葆素堂刻本一南園倡和集 一卷 清 劉橒 著 清 沈德潛 批點 清乾隆刻本套印本四三五補瓢存稿 六卷 清 韓騏 著 清 沈德潛 鑒定 清乾隆二十三年南蔭書屋精刊本一賜書堂文稿 六卷 詩稿 四卷 清 翁照 撰 清 沈德潛 鑒定 清乾隆刊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