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遊
編輯|遊
紀錄片是以故事手法講述人文、歷史、自然、地理的一種表意藝術。
五千年中華文明多得是我們所不知的世界,紀錄片可以帶領我們走入歷史長河現實山川,了解更多天地自然和人文精神其中的生命萌芽和智慧結晶,幫助豐富以及提升自我的內在知識文化修養。
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講述了流傳上千年的中國故事。
第一集:春秋。紀錄我國著名大思想家孔子一生執著於「禮」的主張周遊列國的經歷。
這是一部演繹拍攝的電視紀錄片,飽滿豐富的立意使作品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其製作手法呈現了電影紀錄影片高品質的畫面質感,無論從色彩、畫面、還是鏡頭結構,每一幀都高度表現了藝術之美,讓人賞心悅目。
演員精彩動人的演繹,完全把能夠把觀眾拉入歷史中去,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千百年前故事中的人物細膩的情感變化。
但是僅僅以第一集的觀後感來說它是不夠完美的。
從以下幾點闡述我的個人感受:
節奏
這部作品第一集全篇以慢動作作為拍攝手法進行畫面呈現,非常有流動氣息,但是不夠有張力,顯得有些過於「慢」即使故事足夠吸引人,也要比它慢才能沉下心來看完。讓人有一種著急感,若能慢中有快,快慢結合,那在體驗上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
旁白
整集以獨具一格的女聲旁白進行講述,打破紀錄片男聲佔領高地的局面,確實是一部很有個性的作品。但不得不說旁白的情感缺乏擲地有聲的表現。控制語速並不是一個旁白所要掌握的唯一要點。旁白是有情感的,只是稍顯得不夠。
背景音樂
可以說背景音樂非常切合故事,旋律優美動人,情感豐富充沛。可唯一讓人覺得不足的是背景音樂有時太弱,幾乎只有畫面和旁白,人聲和畫面融合不到一起,依然有一種看無聲畫面的感覺。而且背景音樂太平,沒有或者很少有波瀾起伏的處理,動人的故事,音樂一定是催人動情的元素之一。
畫內音
畫內音的缺失也是造成人聲和畫面無法融合的原因之一,畫面非常優美但是太安靜顯得不夠立體。如果做適當的留聲處理應該效果會更好,比如腳步聲、車馬聲、嘆息聲、自然之聲、琴聲、讀書聲等等。
這其中有一段非常好就是前半部分:孔子與三大貴族的矛盾使他又一次離開魯國,畫面是一位小廝與馬在水中拉扯的畫面,這裡就有馬的嘶鳴聲和踩踏水聲,整個畫面非常立體靈動。
但某些畫內音應該注意到說話的環境,比如在空曠的田野間長嘯,立意是想要強調這邊部分的故事性,但是聲音卻帶有極強的混音,並不是那種空靈的音質讓人有些跳脫,就形成了一絲不和諧的效果。
文案
通俗易懂對語言來說更加便於傳播,但是歷史紀錄片往往傳達的是另一時空的故事,太過於白話的文案就少了些故事性,缺乏歷史的嚴謹性與莊重感。
剪輯
在作品後半部分剪輯中多次出現音樂激昂卻戛然黑屏的現象,這非常容易打斷觀眾的情感,讓觀眾產生結束的感覺。然而並非結束,觀眾只能再次進入平、靜的故事敘事中去,會產生一種情緒落差。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淺顯的觀點,總的來說這還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紀錄片,至於為何值得,看了自有答案。
#紀錄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