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聲」——淺析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解說詞

2020-12-14 閆良群聊科技

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的開篇,周迅的聲音便把觀眾帶入其中,引出了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它主要講述了什麼。我們往往無法通過鏡頭去記錄這種傳統文化,而解說詞所提供的是畫面不能提供的非直觀價值,通過對畫面的補充說明去激發觀眾的聯想,更好地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

畫面的整合與銜接自然類紀錄片也是一種敘事的藝術術。在藏羚羊踏上歸途的畫面中,對於出現在畫面中的狼,解說詞巧妙地利用它根據主題進行整合,狼的出現和追逐羊群以及藏羚羊遷徙的畫面通過分段的解說詞串聯在一起,牽引出更深的畫面意義。「在回家的路上,小羚羊追隨著母親的氣味,一路跟隨。這條踏上歸途的母子大軍雖然龐大,但是它們親密無間,密不可分」。

短短幾句話就將小羊與母羊間的親情紐帶刻畫出來,讓觀眾感受到動物間的親情同樣默契深厚,狼的出現不僅沒有破壞畫面和諧反而傳達了更多的信息和情感。適當利用解說詞,進行鏡頭間的組接能使整個紀錄片顯得自然、流暢與和諧。在片子結尾,將動物的情態與四季景色變化的鏡頭組接,配上抒情色彩濃厚的解說詞,既整合了這些零散的鏡頭畫面,也突出了片子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

其次可以提高紀錄片的觀賞性,加強感染力。將解說詞與畫面合理結合,通過適當的擬人修辭手法和聯想與想像,能增強紀錄片的趣味性,從而引起觀眾的興趣。《我們誕生在中國》中就多次使用了擬人手法,如在小熊貓滾下山坡時,配合畫面,解說運用了幾個擬聲詞「呃」「啊」,以及「天啊,這太丟人了」。此時,畫面是熊貓美美用爪子捂住臉,解說的語氣也隨之變化,這使畫面與解說詞達到了高度統一,讓觀眾覺得有趣又可愛,增強了紀錄片的觀賞性。而當熊貓丫丫看到孩子成功爬到樹頂的時候,解說詞的內容是「她知道,分別的時候到了。從孩子生下來之後,母親從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收穫的喜悅和驕傲,勝過離別時的千言萬語」。這種擬人化的情感描述,在表述畫面內容的同時也加強了觀眾的代入感,深入人心地傳達了動物間的親情,增強了紀錄片的感染力。

升華主題,闡釋哲理自然類紀錄片的藝術創作,要有其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在表達主題時畫面往往只能提供簡單的說明。而解說這種類似散文的創作形式,一方面依附於畫面存在,另一方面又能表達更深刻的東西,即思想內涵。《我們誕生在中國》中,在敘述小熊貓美美早晚有一天會離開媽媽獨自生活時,畫面是下雪的冬天,熊貓丫丫在哺育女兒的樣子,解說詞為:「丫丫本能地想要女兒安全,然而她不可能保護美美的一生。丫丫知道,總有一天,她必須要給美美自由,但是可能不是今天」。這段解說詞配合畫面,讓觀眾在觀看時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引發了更多思考。一方面,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解釋;另一方面,也是對動物及人自身的一種情感的審視,引發了觀眾共鳴,達到了升華主題的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不斷提升,所展現的內容也更加多元化。

解說作為紀錄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配合精美的畫面能帶給觀眾視聽合一的審美感受,同時在情感上得到共鳴。「好的解說能讓紀錄片充分體現它的『人類生存之鏡』價值」,明確解說的定位和作用,才能讓它在自然類紀錄片中發揮出最佳的魅力效用。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之洪流解說詞大賞
    荀況此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但「儒者不入秦」的法則依然被默認荀況是數百年來第一位進入秦國的大儒中國逃亡的路上,荀況決定重回稷下學宮閱歷和判斷告訴他思想依然是最有力、也是他唯一擁有的武器和多數固守傳統的士人不同,荀況一直有著更開闊的胸懷與視野他並不排斥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也不偏信儒學先輩的觀點荀況與孟子的性善之說針鋒相對,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不同於禽獸,不在於人之性,而在於人之行
  • 爆款紀錄片《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海報傳統美學打造視聽盛宴每集片頭,一扇中間寫有「中國」兩字的木門緩緩打開,仿佛為觀眾打開距離我們頗為遙遠的歷史大門,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文明成果漸漸呈現出來。8K高清晰度拍攝,讓該片的畫面自然且不失真,全片色彩透著一種凝重感,與中國歷史的厚重相契合。
  • 影像風格獲贊 紀錄片又出爆款《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傳統美學打造視聽盛宴  每集片頭,一扇中間寫有「中國」兩字的木門緩緩打開,仿佛為觀眾打開距離我們頗為遙遠的歷史大門,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文明成果漸漸呈現出來。8K高清晰度拍攝,讓該片的畫面自然且不失真,全片色彩透著一種凝重感,與中國歷史的厚重相契合。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寫意與留白,在構圖上偏愛對稱美。
  • 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解說詞大賞
    《中國》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在孔子出生那年老子擔任了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看到這些凝結著前人智慧和精神的珍貴經典更增加了孔子對周禮鼎盛時期的崇尚之心老子老子掌握著這個國家最核心的文化資源學問淵博而且善於思考對人生、對自然
  • 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解說的「節奏」美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具體闡釋其解說「節奏」中的韻律之美與迴環之美,為紀錄片解說的有聲語言創作提供理論指引。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解說;節奏;韻律;迴環 近年來,隨著紀錄片製作水平的提高和創作經驗的積累,紀錄片解說在眾多紀錄片創作元素中開始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 《必由之路》(四)「力量之源」 解說詞
    只要我們深深紮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  【解說詞】  紮根人民,依靠人民,風雨無阻,奮勇向前。  人民,當代中國傳奇的書寫者。  人民,偉大民族復興的力量之源。
  • 解說詞|《必由之路》(一)「歷史之約」
    【字幕】2017年12月31日 北京 2018年新年講話【同期】習近平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解說詞】歷史,總是在偶然中,體現著必然。1818年,200年前,馬克思誕生在德國特裡爾。
  • 在紀錄片《中國》裡,聆聽千年歷史迴響
    由《河西走廊》製片人李東珅、總撰稿鄧建永,以及《大國崛起》執行總導演、總撰稿周豔聯袂打造的紀錄片《中國》,將於12月7日登陸湖南衛視和芒果TV。紀錄片以《中國》為名,承載的是主創再現歷史、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和宏大願景。
  • 多部國產自然題材紀錄片上映 將鏡頭對準美麗中國
    《我們誕生在中國》海報 資料圖片《我們誕生在中國》海報 資料圖片如何展現生態文明是紀錄片人的必答題。在第27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後,多部國產自然題材紀錄片上映,引起關注—— 將鏡頭對準美麗中國【文藝觀潮】5月22日,我們迎來了第27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_娛樂頻道_中國青年網
    傳統美學打造視聽盛宴  每集片頭,一扇中間寫有「中國」兩字的木門緩緩打開,仿佛為觀眾打開距離我們頗為遙遠的歷史大門,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文明成果漸漸呈現出來。8K高清晰度拍攝,讓該片的畫面自然且不失真,全片色彩透著一種凝重感,與中國歷史的厚重相契合。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寫意與留白,在構圖上偏愛對稱美。
  • 《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那麼這部敢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到底有何底氣呢?傳統美學打造視聽盛宴每集片頭,一扇中間寫有「中國」兩字的木門緩緩打開,仿佛為觀眾打開距離我們頗為遙遠的歷史大門,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文明成果漸漸呈現出來。
  • 首部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藝考的你還不趕緊看?!
    小眾熱片集散地【2020年末爆款紀錄片】如果說2020年末還能有什麼驚喜的話,這部歷史題材的國產紀錄片稱得上是紀錄片市場最大的黑馬了。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中國》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開播,一經播出就收穫了如潮的好評,收視率也一路突飛猛進,可謂口碑收視雙豐收。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主要從鐘錶組、陶器組、青銅組、木器組、漆器組、鑲嵌組、織繡組、書畫修復組這幾個方面入手,展現了我們敬仰、引以為豪的古文物的修復過程,讓文物再「活」一次。紀錄片在創作上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一、同期聲 首先在同期聲(包括採訪)方面,紀錄片中儘量少的運用背景音樂和解說詞,而更多的時候選擇使用現場的同期聲。
  • 《我們走在大路上》獲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兩項大獎
    2020年12月12日晚,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在深圳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視協主席胡佔凡為獲得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年度作品、年度特別作品、年度人物等榮譽的創作代表頒獎。《我們走在大路上》獲最佳撰稿獎解說詞立意廣闊,全景式展現中國70年來經歷的風雨歷程,講述在黨的帶領下各族中華兒女始終砥礪前行的動人故事,語言風格氣勢磅礴,情懷深厚,打造跨國跨文化傳播的扛鼎之作。
  • 豆瓣9.1,姜文渾厚的聲線助推這部紀錄片成為神作
    畢竟,《海洋》作為一部紀錄片,偏小眾了些,不太符合很多人的胃口。但是,對我來說,卻如飲甘霖。尤其是,開場姜文渾厚的解說詞一出來,伴隨著大氣蓬勃的畫面,睡意就全無了。說老實話,看外國片,極少看翻譯版,最好是找到原音版。但《海洋》不同,姜文的旁白與影片相得益彰。
  • 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解說詞(第四集)
    習近平此時到訪,彰顯了深邃的戰略視野,飽含著中國新一代領導人護海衛國的拳拳之心。  【同期】  習近平:如果要到那邊遇到颱風了,是往回趕還是到哪裡去避?  漁民:有那個甲板,我們就是到那個甲板下面,我們知道守在哪裡可以避風。
  • 孔聖人的起伏一生,是這部紀錄片給我們的驚豔開篇——《中國》!
    而讓我驚豔的不僅僅是《中國》的質感,微黃偏暖的色調是時代的沉澱,放緩細刻的場景是記錄的穿越,而更讓人驚喜的配音的意蘊。有網友說:「閉上眼睛只聽聲音,也是絕頂!」不同於一般的紀錄片所採用的男低音,《中國》由周濤老師配音,數十年的功底一出聲便是歷史該有的韻律,沒有男低音那麼厚重而更多幾分男聲沒有的細膩和記錄時光時的平實。
  • 中國首部全景聲自然電影《鷺世界》熱映
    在我看來,雖然《鷺世界》被歸為自然類紀錄片,但實際是一部揭示母愛與成長的故事片,是人類藉助蒼鷺講了一個蘊含豐富感情的生命故事:堅韌的生存、無私的母愛、孤獨與成長、生命的輪迴。幼崽掉落懸念、母子餵食、澤一初次捕魚、陸平折翼、爭巢打鬥、冰上求生、崖上擇偶……都是該片可圈可點的場面。    一部電影是否好看,我的判斷標準是:它是否講了一個好故事。
  • 自然全景聲電影《鷺世界》發布新海報
    時光網訊 中國首部全景聲自然電影《鷺世界》已於1月1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影片故事發生在中國黃河中遊,講述了一隻小蒼鷺「澤一」在自然界經歷種種危險倖存下來的真實生命故事。蒼鷺俗稱「老等」,以極具耐心著稱。導演孫寧繼《大天鵝》後,用五年時間堅持、堅守的又一精品力作,片方在今天發布了全新海報。
  • 刷屏紀錄片《中國》,震撼的畫面之餘,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文|遊編輯|遊紀錄片是以故事手法講述人文、歷史、自然、地理的一種表意藝術。五千年中華文明多得是我們所不知的世界,紀錄片可以帶領我們走入歷史長河現實山川,了解更多天地自然和人文精神其中的生命萌芽和智慧結晶,幫助豐富以及提升自我的內在知識文化修養。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講述了流傳上千年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