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著名的社會實驗及荀況入秦
公元前359年初春
秦國政府在櫟陽城的南門豎起一根木棍
並宣稱:如果有誰願意把這根木棍從南門扛到北門,賞十金
從南門到北門的距離並不遠
這麼近的路、這麼輕的工作
政府竟然願意花費十金
圍觀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他們議論紛紛,無人上前
獎賞迅速升至50金,還是同樣的任務
有人站了出來
出乎所有人意料
當他完成任務後,竟然真的拿到了賞金
一個言而有信、法度嚴明的政府形象
通過這樣一次社會實驗很快樹立起來
這成為一個大國崛起的開端
93年後的盛夏
一個叫荀況的儒家學者來到秦國
此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但「儒者不入秦」的法則依然被默認
荀況是數百年來第一位進入秦國的大儒
儒家學者視他為異類
而荀況不顧聲命也要探究的是天下人共同的疑問
荀況其人
公元前278年
秦軍伐楚,佔郢都、燒夷陵,楚國國破
這一天,天空中飛來悲雀無數,遮天蔽日、悽鳴不止
殘破的大地上,丟魂失魄的人們
腦中只有一個念頭:跑
跑向哪裡?他們並不知道
這是戰國末期
經歷多年混戰
曾經的戰國七雄,強弱正逐漸揭曉
以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趙、魏、韓幾乎滅齊為標誌
昔日秦齊兩大強國間的均衡被打破
秦國從此一家獨大
面對強秦,七國中領土面積最大的楚國決定放手一搏
卻被秦國的60萬大軍攻入了都城
郢都被破,無數楚國人流離失所
這一天,倉皇奔逃的人群中夾裹著一個疲憊的中年人
他就是荀況
恰好在楚國遊學的他,與百姓一同遭遇了戰亂
此時此刻,孱弱的荀況和所有人一樣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活下來
荀況是趙國人,年少時便學習了《春秋》等儒家經典
在百家爭鳴的洶湧思潮中
他選擇孔子作為精神導師
來到楚國前,荀況已在齊國的稷下學宮求學、授課十餘年
正是因為燕、秦、趙、魏、韓五國的聯手伐齊
稷下學宮被迫停擺
無奈之下,荀況選擇南下楚國
然而,不息的戰事如影隨形
一切如同六年前那場大戰的重現
到處都是離亂、傷痛,血色漫無邊際
眼睜睜看著楚國——這個立足南方數百年的大國,被秦國重創
所有人都無能為力
作為一名稷下學者,荀況非常了解當時各個學派的學說
但他們都不足以解釋面前的這些無助與祈求
這些血與火、愛與恨、善與惡
荀況深受刺激,他反覆拷問自己:這一切,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他一個手無寸鐵的書生,又能為結束這一切做點什麼
逃亡的路上,荀況決定重回稷下學宮
閱歷和判斷告訴他
思想依然是最有力、也是他唯一擁有的武器
和多數固守傳統的士人不同,荀況一直有著更開闊的胸懷與視野
他並不排斥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
也不偏信儒學先輩的觀點
荀況與孟子的性善之說針鋒相對,提出了性惡論
他認為:人不同於禽獸,不在於人之性,而在於人之行
人並不是因為本性中無法避開道德才有道德
而是因為人知道應該具備道德
所以才努力向善
因此,他重視制度、強調規則
要結束世間紛亂,只能靠人的努力
而不是寄希望於天命輪迴
他的想法在當時是很激進的
以至於很多人質疑
他到底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儒者
而荀況,現在有了一個更加激進的想法:他想尋找儒家與其他學派兼容會通的可能性
重新回到齊國後
荀況很快參與到恢復稷下學宮的工作中
他把楚國文化和遊楚心得分享給學生們
同時,他也日夜思考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曾困擾過孔子、孟子等數代儒家學者
那就是怎樣才能讓儒學為現實政治所接納
而此時的變局,在這個難題上又附加了一個新的參照——秦國
這個西部小國,為何能以變法崛起
而令其餘六國聞風喪膽
荀況決定親自去秦國看一看
秦,起家於周王朝最西端的偏遠之地
紀錄片《中國》之朝氣勃發的百家爭鳴時代解說詞大賞
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解說詞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