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之洪流解說詞大賞

2020-12-26 一個普通人生活的日常

一個著名的社會實驗及荀況入秦

公元前359年初春

秦國政府在櫟陽城的南門豎起一根木棍

並宣稱:如果有誰願意把這根木棍從南門扛到北門,賞十金

從南門到北門的距離並不遠

這麼近的路、這麼輕的工作

政府竟然願意花費十金

圍觀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他們議論紛紛,無人上前

獎賞迅速升至50金,還是同樣的任務

有人站了出來

出乎所有人意料

當他完成任務後,竟然真的拿到了賞金

一個言而有信、法度嚴明的政府形象

通過這樣一次社會實驗很快樹立起來

這成為一個大國崛起的開端

劇照截圖

93年後的盛夏

一個叫荀況的儒家學者來到秦國

荀況

此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但「儒者不入秦」的法則依然被默認

荀況是數百年來第一位進入秦國的大儒

儒家學者視他為異類

而荀況不顧聲命也要探究的是天下人共同的疑問

荀況其人

公元前278年

秦軍伐楚,佔郢都、燒夷陵,楚國國破

這一天,天空中飛來悲雀無數,遮天蔽日、悽鳴不止

殘破的大地上,丟魂失魄的人們

腦中只有一個念頭:跑

跑向哪裡?他們並不知道

戰國七雄

這是戰國末期

經歷多年混戰

曾經的戰國七雄,強弱正逐漸揭曉

以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趙、魏、韓幾乎滅齊為標誌

昔日秦齊兩大強國間的均衡被打破

秦國從此一家獨大

面對強秦,七國中領土面積最大的楚國決定放手一搏

卻被秦國的60萬大軍攻入了都城

郢都被破,無數楚國人流離失所

這一天,倉皇奔逃的人群中夾裹著一個疲憊的中年人

他就是荀況

恰好在楚國遊學的他,與百姓一同遭遇了戰亂

此時此刻,孱弱的荀況和所有人一樣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活下來

荀況是趙國人,年少時便學習了《春秋》等儒家經典

在百家爭鳴的洶湧思潮中

他選擇孔子作為精神導師

來到楚國前,荀況已在齊國的稷下學宮求學、授課十餘年

正是因為燕、秦、趙、魏、韓五國的聯手伐齊

稷下學宮被迫停擺

無奈之下,荀況選擇南下楚國

然而,不息的戰事如影隨形

一切如同六年前那場大戰的重現

到處都是離亂、傷痛,血色漫無邊際

眼睜睜看著楚國——這個立足南方數百年的大國,被秦國重創

所有人都無能為力

作為一名稷下學者,荀況非常了解當時各個學派的學說

但他們都不足以解釋面前的這些無助與祈求

這些血與火、愛與恨、善與惡

荀況深受刺激,他反覆拷問自己:這一切,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他一個手無寸鐵的書生,又能為結束這一切做點什麼

中國

逃亡的路上,荀況決定重回稷下學宮

閱歷和判斷告訴他

思想依然是最有力、也是他唯一擁有的武器

和多數固守傳統的士人不同,荀況一直有著更開闊的胸懷與視野

他並不排斥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

也不偏信儒學先輩的觀點

荀況與孟子的性善之說針鋒相對,提出了性惡論

他認為:人不同於禽獸,不在於人之性,而在於人之行

人並不是因為本性中無法避開道德才有道德

而是因為人知道應該具備道德

所以才努力向善

因此,他重視制度、強調規則

要結束世間紛亂,只能靠人的努力

而不是寄希望於天命輪迴

他的想法在當時是很激進的

以至於很多人質疑

他到底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儒者

而荀況,現在有了一個更加激進的想法:他想尋找儒家與其他學派兼容會通的可能性

重新回到齊國後

荀況很快參與到恢復稷下學宮的工作中

荀況

他把楚國文化和遊楚心得分享給學生們

同時,他也日夜思考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曾困擾過孔子、孟子等數代儒家學者

那就是怎樣才能讓儒學為現實政治所接納

而此時的變局,在這個難題上又附加了一個新的參照——秦國

這個西部小國,為何能以變法崛起

而令其餘六國聞風喪膽

荀況決定親自去秦國看一看

秦,起家於周王朝最西端的偏遠之地

紀錄片《中國》之朝氣勃發的百家爭鳴時代解說詞大賞

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解說詞大賞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解說詞大賞
    《中國》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在孔子出生那年老子擔任了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看到這些凝結著前人智慧和精神的珍貴經典更增加了孔子對周禮鼎盛時期的崇尚之心《中國》劇照後世有言:上天若沒有降生孔子中國的歷史將萬古如長夜《中國》,一部值得安利的紀錄片
  • 「自然之聲」——淺析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解說詞
    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的開篇,周迅的聲音便把觀眾帶入其中,引出了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它主要講述了什麼。我們往往無法通過鏡頭去記錄這種傳統文化,而解說詞所提供的是畫面不能提供的非直觀價值,通過對畫面的補充說明去激發觀眾的聯想,更好地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
  • 爆款紀錄片《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在過去的一周裡,《中國》憑藉前四集「春秋」「眾聲」「洪流」「一統」,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那麼這部敢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到底有何底氣呢?純解說詞呈現「中國簡史」趙沐曾參與過央視歷史紀錄片《國家記憶》的拍攝,她告訴記者,一般的商業紀錄片在製作上多採用同期聲加解說詞的形式,而獨立紀錄片大多採用純同期聲,不同形式的表達是基於創作考慮的,取決於影片的內容以及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是什麼樣的效果。
  • 影像風格獲贊 紀錄片又出爆款《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在過去的一周裡,《中國》憑藉前四集「春秋」「眾聲」「洪流」「一統」,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那麼這部敢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到底有何底氣呢?  純解說詞呈現「中國簡史」  趙沐曾參與過央視歷史紀錄片《國家記憶》的拍攝,她告訴記者,一般的商業紀錄片在製作上多採用同期聲加解說詞的形式,而獨立紀錄片大多採用純同期聲,不同形式的表達是基於創作考慮的
  • 這部紀錄片名叫《中國》,畫面極致唯美,主題宏大不枯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正在播出的紀錄片《中國》,由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團隊拍攝,剛一播出就收穫無數好評,該片畫面、解說詞做到了極致唯美,也找到了獨特的敘事方式,輕鬆駕馭了中國歷史這個宏大題材。
  • 紀錄片《中國》之關隴解說詞大賞
    蘇綽在思考蘇綽是漢人,出生在武功武功,地處關中腹地秦國於公元前350年設縣那時周人始祖后稷教導民眾稼穡之地也是漢朝忠臣蘇武的故裡文化積澱豐厚東魏和西魏高歡和宇文泰各自高居丞相之位成為東魏和西魏的實際控制者持續了一個半世紀的北魏政權終結中國大地上呈現出南梁、東魏、西魏三朝鼎力的政治格局新的競爭即將開始
  • 《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_娛樂頻道_中國青年網
    在過去的一周裡,《中國》憑藉前四集「春秋」「眾聲」「洪流」「一統」,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那麼這部敢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到底有何底氣呢?  於朦朧飾演漢武帝  純解說詞呈現「中國簡史」  趙沐曾參與過央視歷史紀錄片《國家記憶》的拍攝,她告訴記者,一般的商業紀錄片在製作上多採用同期聲加解說詞的形式
  • 《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第一集「春秋」講述了孔子與老子的會面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於12月7日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首播,每周一至周四晚播出。在過去的一周裡,《中國》憑藉前四集「春秋」「眾聲」「洪流」「一統」,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
  • 《必由之路》(四)「力量之源」 解說詞
    【序】  【解說詞】  1978年至今的40年,是中國人民齊心協力鑄就發展奇蹟的40年。40年間,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投入偉大變革,洋溢蓬勃朝氣,創造人類奇蹟。
  • 紀錄片《中國》第三集播出,思想在洪流中匯集,國家在洪流中誕生
    無數背負各自使命、承載先輩理想的個人,把自己的命運匯入歷史的滾滾洪流。他們有的順勢而為,頗得賞識;有的命途多舛,壯志難酬。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嶄新的國家昂然誕生,統一的中國正蓄勢待發。12月9日19:30,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三集《洪流》,即將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
  • 紀錄片《中國》之朝氣勃發的百家爭鳴時代解說詞大賞
    墨家的「兼愛」與「非攻」並沒有阻擋天下的紛爭接連而至的戰火,把中國帶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戰國戰國的仗打了一百多年後孟軻孟軻是戰國時代的鄒國人距離孔子家鄉魯國不遠用他的話說:就是「近聖人之居」他選擇一邊教書,一邊遊歷堅定不移的捍衛和發揚儒家學說和孔子周遊列國時相比,一切如此相似一切卻又大不相同孟軻行之所至是隨處可見的戰爭廢墟孟軻目之所睹是毫無節制的徵戰殺伐
  • 解說詞|《必由之路》(一)「歷史之約」
    【解說詞】主義與實踐交相輝映。這是一場偉大的歷史之約。這是一條偉大道路的艱辛探索。滄海橫流,曲折壯闊,中華民族從命運谷底奮力崛起,紅旗獵獵,號角長鳴,踏開了一條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推出片名:第一集 歷史之約】【解說詞】伶仃洋,南海進入珠江的咽喉要道,港珠澳大橋氣如長虹,將香港、澳門,與祖國更緊密相連。這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是當代中國國家實力的一段投影。
  • 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解說詞(第四集)
    多年堅持終不負,南海對話合作之舟,迎來送帆的千裡長風。  【字幕】2016年4月28日 中國北京 亞信第五次外長會議開幕式  【同期】習近平  中方願同東協國家一道努力,將南海建設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
  • 《大國外交》第四集《穿雲破霧》解說詞
    千年漁港,南海之門。2013年4月8日,就任國家主席後第26天,習近平不遠千裡來到這個僅兩萬多人口的海南東部小鎮。  【解說詞】  這並非一次普通意義的國內考察。2個多月前,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就中菲南海問題針對中國單方面提起仲裁案。習近平此時到訪,彰顯了深邃的戰略視野,飽含著中國新一代領導人護海衛國的拳拳之心。
  • 首部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藝考的你還不趕緊看?!
    小眾熱片集散地【2020年末爆款紀錄片】如果說2020年末還能有什麼驚喜的話,這部歷史題材的國產紀錄片稱得上是紀錄片市場最大的黑馬了。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中國》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開播,一經播出就收穫了如潮的好評,收視率也一路突飛猛進,可謂口碑收視雙豐收。
  • 在紀錄片《中國》裡,聆聽千年歷史迴響
    由《河西走廊》製片人李東珅、總撰稿鄧建永,以及《大國崛起》執行總導演、總撰稿周豔聯袂打造的紀錄片《中國》,將於12月7日登陸湖南衛視和芒果TV。紀錄片以《中國》為名,承載的是主創再現歷史、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和宏大願景。
  • 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解說的「節奏」美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具體闡釋其解說「節奏」中的韻律之美與迴環之美,為紀錄片解說的有聲語言創作提供理論指引。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解說;節奏;韻律;迴環 近年來,隨著紀錄片製作水平的提高和創作經驗的積累,紀錄片解說在眾多紀錄片創作元素中開始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 爆款頻出,紀錄片越拍越出色
    正在播出的紀錄片《中國》,由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團隊拍攝,剛一播出就收穫諸多好評,該片畫面、解說詞做到了極致唯美,也找到了獨特的敘事方式,輕鬆駕馭了中國歷史這個宏大題材。
  • 網友集體模仿"舌尖體"解說詞 掀起草根文化狂歡
    如果你沒有看過當下話題性極高的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你一定不會明白,這兩段文藝範十足的文字換成了大白話,其實就是「嗑瓜子」和「曬魚乾」的意思。近日,這套正在熱播的美食紀錄片,不僅讓吃貨們口水直流,其中那華麗的解說詞更是引發了新一波的造句模仿潮流,「舌尖體」悄然走紅網絡。5月24日,針對網絡體被人們熱捧的現象,記者採訪了語言文字專家和熱衷於這些網絡體的年輕人。
  • 【剪輯頻道】紀錄片與科教片
    紀錄片的創作在電影業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是除故事片之外最重要的一大類影片,對後來的電視專題片的創作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電影的發明,即肇始於紀錄片。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等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外國攝影師拍攝了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段和李鴻章等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