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古詩詞美到極致,也令人惆悵到極點。
例如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夜裡,點點滴滴的雨敲打著枯敗的荷葉,枯荷本是衰敗之景,有了秋雨的點綴,便添了一層韻味,然而聯想一下當時詩人宿夜未眠,聽了一夜的秋雨,該是何等悽涼。
南宋詞人蔣捷有詞雲「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豔豔的櫻桃,綠油油的芭蕉,本是何等燦爛之景,然而當它染上了歲月的色彩,便化作無奈的嘆息。
還有「砌下梨花一堆雪」,潔白的雪花像梨花一樣美,然而緊接著一句「明年誰此憑闌幹」,讓人感受到了無盡的惆悵。
這兩句出自杜牧的《初冬夜飲》。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幹。
說到晚唐詩人杜牧,很多人都會想起他那些和青樓有關的詩歌,「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將「逛青樓」寫得如此美好的文人,大概也就杜牧和柳永了。
然而,作為飽讀詩書的文人,若不是懷才不遇,他們也不至於如此沉淪於「倚紅偎翠」的生活。
柳永是因為宋仁宗的一句「且去填詞」而斷送了前途,而杜牧雖然在20多歲的時候便高中進士,但仕途一直不順,
性情耿直的他,曾屢次向皇帝進言,也因此得罪了當權者。
在他40歲時,因為被宰相李德裕猜忌,被排擠出了京城,輾轉各地為官,可以想像當時的他,心中該有多麼憤懣。
這首《初冬夜飲》便是寫於他被貶謫期間。
寒冷的的冬夜裡,圍爐煮酒,本是很溫暖愜意的樂事,然而若是獨自一人,自斟自飲,那麼該是多麼孤獨寂寥。
「淮陽多病偶求歡」,開頭一句引用了汲黯的典故。
汲黯是西漢名臣,是出了名的不畏權貴,正直敢言,後來漢武帝將他調往淮南任職,他便稱病不不受印綬。
詩人以汲黯自喻,表達自己因敢於直諫而受排擠的愁苦之情。
這一句值得玩味的是「求歡」一詞,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男女歡愛,而是單純指尋求快樂。
前面我們講過詩人曾為了排遣心中的愁苦,而寄情於青樓歌姬,但是這首詩裡,根據標題來看,詩人「求歡」的對象是酒,就是所謂的「借酒消愁」。
他心中的愁苦是否因此便消除了呢?我們接著往下讀。
「客袖侵霜與燭盤」,這一句算是環境描寫,寥寥七字,便勾勒了一幅孤燈下,自斟自飲的畫面。
「客」字是他遊宦生涯的寫照,充分表現了他多年來漂泊天涯的心酸無奈。
「霜」字點出了此時的節令——秋末冬初,渲染了悽冷的環境氛圍,詩人的心境也由此可知。
而「燭盤」二字,照應了標題的「夜」。
這七字看似平常,卻字字不虛,足見詩人之高明。
開頭兩句既不寫景也不抒情,只是很平常的敘述,卻讓人感受到了詩人無盡的落寞與孤獨。
再來看後兩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幹」。
古人總愛將梨花和雪這兩個意象放在一起,最典型的就是岑參的「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將飛雪的潔白與壯麗寫到了極致,歷來為後人所推重。
而杜牧這裡雖不像參詩中那般奇麗,卻有別有風韻。
暮色蒼茫,庭中積雪遠遠望去就像一簇簇潔白的梨花,原本是很美的一幕,然而最後一句「明年誰此憑闌幹」,將詩人的愁情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了。
以疑問語氣出之,具有強烈的感情力量,詩人仿佛是在捫心自問,又好像在面對面地向讀者傾吐他內心的抑鬱和痛苦。
全詩到此結束,但是詩人憑闌悵望的畫面卻深深地印在了讀者的腦海中。
這首小詩道盡了人生悽苦,寫得很美,也很令人惆悵。
後來蘇軾化用這首詩的後兩句,寫了一首《東欄梨花》,「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同樣是感嘆人生的無常,但是蘇軾的詩中又多了一分通透、瀟灑,這大概與其豁達本色有關吧。
不知你更喜歡杜牧這首《初冬夜飲》,還是蘇軾的《東欄梨花》?
-END-
作者:解憂詩詞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