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大明嘉靖皇帝,竟被十幾名宮女按住刺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020-12-14 景觀歷史

奇葩皇帝就有奇葩事,之所以發生宮女要勒死嘉靖帝的事件,主要還是跟嘉靖帝修煉長生不老藥有關。

長生不老這個東西,歷朝歷代皇帝都想,可最終都沒有成功,到了明朝時期,嘉靖皇帝對此極其感興趣,非常迷信方士 崇信道教 ,也因此二十多年不上朝,如果你有幸穿越到明朝嘉靖年間 ,估計大部分時間都能看到嘉靖皇帝身穿道袍在修仙。

為了能夠修仙得到長生不老,嘉靖在皇宮之內請道士大肆煉丹,搞得各個地方煙霧繚繞,然後練出來所謂的仙丹,鬼知道是什麼東西。

有一些方士告訴嘉靖皇帝「吸風飲露之道」能成仙,就是每天早上吸吮闊葉上面的甘露,但是這玩意肯定要夜裡採集,不然第二天太陽出來都沒了,於是嘉靖皇帝每天命令宮女凌晨採甘露,結果有不少宮女累倒病倒。

到了後來,據說為了練成一種「紅鉛丸」的丹藥能採陰補陽、延年益壽,但這種藥要有一個藥引子,而藥引子也比較特別,就是要十三四歲女子的處女經血。

於是嘉靖帝大量徵召此年齡的女子進宮,為了保持他們的處女之血純潔,宮女們還要經過特殊的生活方式,每天不能進食,只能喝甘露之水、吃一點桑葉,嘉靖帝還經常暴打他們 ,結果導致大量宮女死於宮中。

終於,公元1542年,這一年為壬寅年,我們稱之為「壬寅宮變」,以楊金英為首的十六名宮女終於忍受不了現狀,決定對嘉靖帝動手。

這一年的十月十二日夜晚,十幾名宮女趁嘉靖帝熟睡之際,將繩子打好結,然後眾人死死將嘉靖帝按住,可是宮女畢竟是宮女,沒有殺人經驗,他們居然把繩子打了死結,導致繩子一直勒不緊,嘉靖帝奮力掙扎,其他人見狀,連忙拔掉頭上的金簪銀簪向嘉靖帝身上刺去。

如果今晚沒人發現的話,嘉靖皇帝估計要報銷了。可就在此時,一個叫張金蓮的宮女由於害怕,居然跑出寢宮,直奔皇后居住的坤寧宮,將此事報告了皇后,皇后聽後,連忙帶人救駕。

楊金英等人見皇后到來,連忙放棄此次刺殺,四處逃散,可最終都被抓了回來,隨即被皇后全部凌遲處死,首犯被誅九族。而嘉靖皇帝被嚇的昏了過去,身上雖然被扎幾簪子,但經御醫救治已無大礙。

楊金英等人本是弱女子,他們之所以對抗皇權,主要是因為他們受夠了這樣的日子,與其坐以待斃被折磨死,倒不如先下手為強。真正被逼的沒有辦法 才出此下策,但由於經驗不足,心理不穩,最終遭此慘案。

相關焦點

  • 一隻烏龜的死,為何差點要了嘉靖皇帝的命?
    嘉靖皇帝(1507年~1566年),名朱厚熜,廟號世宗,年號嘉靖。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4歲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繼位,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的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
  • 明朝壬寅宮變:十幾個宮女起義,差點把皇帝勒死
    然而明朝嘉靖皇帝時,發生的一次宮變卻和歷史上諸多宮變不一樣,這次宮變或者說起義是十幾個弱女子發起的,而且參與者也只有這十幾個弱女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壬寅宮變。壬寅宮變因為發生在壬寅年,故而被史書這樣稱呼。壬寅宮變發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即公元1542年。皇帝作為天下的主人,差點被十幾個宮女勒死,不得不說真夠勁爆的。
  • 明朝嘉靖皇帝有個奇特的習慣,每天都來這,結果讓宮女們生不如死
    ——歌德(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48,閱讀約2分鐘宮女,古代宮殿中地位最低的群體之一。在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歷史上,宮女不計其數,但在官方史書中記載的卻寥寥無幾。但在明朝嘉靖年間,卻罕見地發生了宮女欲殺皇帝的事件,史稱「壬寅宮變」。
  • 這位荒淫無道的明朝皇帝,差點死在宮女手裡
    結果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差一點被十幾個宮女勒死。因嘉靖二十一年為農曆壬寅年,這一事件被稱為「壬寅宮變」。那麼,在最初有所作為的幾年之後,嘉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昏庸之路的?宮女們為何甘冒誅九族的風險謀殺皇帝?嘉靖是如何用修玄奉道來處理軍國大事的?
  • 十幾個少女,差點就要了皇帝老兒的命
    按住嘉靖帝前胸的宮女名叫邢翠蓮;按住嘉靖帝上身宮女名叫王槐香;按住嘉靖帝左右手的宮女名叫蘇川藥、關梅秀;按住嘉靖帝兩腿的宮女名叫劉妙蓮、陳菊花;用布塞住嘉靖帝嘴巴的宮女名叫姚淑皋;將繩索套到嘉靖帝脖子上的宮女名叫楊金英。
  • 18名妃嬪宮女想殺皇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件——明朝壬寅宮變
    是的,這種事情估計整個中國歷史上只在大明朝有一次——妃嬪和宮女合謀,想殺皇帝,這便是發生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宮變」,當時十六名宮女和兩名妃嬪(存疑)意圖殺死明世宗嘉靖皇帝,但最終失敗了!這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葩事件, 咋回事呢?
  • 寧願被處死也要刺殺皇帝,明朝「壬寅宮變」始末
    明朝嘉靖年間發生的宮女刺殺皇帝事件,史稱壬寅宮變,說實話,這其實是一場很失敗的刺殺事件,由於這一年是壬寅年,後來就稱之為「壬寅宮變」了,這個案件又歸於「紅丸案」,是歷史上一起罕見的宮女起義。如果不是逼到一定的程度,筆者想這些宮人也沒有那麼大的膽子敢刺殺皇帝,這是忍無可忍的一次反擊,但是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壬寅宮變始末宮人反叛,在等級森嚴的皇宮中,這也需要莫大的勇氣的。
  • 暗藏嘉靖皇帝之謎
    但是比丘國王不一樣,他聽信道士讒言,為了自己能夠治病,竟需要城內供奉一千一百一是一個小孩兒,還要將他們的心肝作為藥引。何其殘忍!看官在看書的時候想必肯定為這個國王的荒謬而可笑,殊不知這個故事其實並非虛構!
  • 壬寅宮變:嘉靖朝政的轉折點,既體現嘉靖的專橫也對朝政產生影響
    在行事之初,楊金英和蘇川藥將繩索拴好結,同時,另外的宮女姚淑翠用邢翠蓮事先準備好的黃綾抹布蒙上了嘉靖的臉。之後,眾宮女一擁而上掐脖子的掐脖子,把手的把手,按腿的按腿,而楊金英見嘉靖已經被按住直接把繩子套在了嘉靖的脖子上。可惜的是,因為繩索的結被打成了死扣無法活動,導致她們廢了很大的力氣嘉靖還沒咽氣。宮女張金蓮看謀殺不成,臨陣倒戈跑去稟告了皇后。於是,壬寅宮變以失敗告終。
  • 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傳奇人生
    經過這一系列的鬥爭,朱厚熜是徹底惱火了。大臣們和楊廷和穿一條褲子,都看著楊廷和的臉色做事兒,明面上自己是皇帝,但說的話卻沒人當回事兒。現在沒人聽我朱厚熜的,只能先認慫,讓你楊廷和嘚瑟幾天。嘉靖三年正月,朱厚熜召集群臣想要以生父為「皇考」。楊廷和見朱厚熜死心不改,當下氣得提交了辭職報告。朱厚熜早就看不慣楊廷和,當初沒收拾他是因為自己還太弱小。如今地位穩固,見楊廷和牛氣哄哄地要辭職,朱厚熜便順水推舟讓楊廷和名正言順地收拾東西走人。楊廷和一走,大臣們有點兒亂了套了。為了阻止朱厚熜亂來,禮部尚書汪俊、吏部尚書喬宇等為首,率領兩百多大臣一同進言勸諫。
  • 壬寅宮變,被道君皇帝煉丹逼反的奇葩宮女政變
    奇葩的道君皇帝——嘉靖帝嘉靖皇帝在正德二年出生,這位自幼在湖廣安陸長大的朱氏子孫,14歲就承嗣武宗皇帝入北京城執掌天下。早期嘉靖皇帝勤於政務,精於改革,對軍事、文化、政治等都做出了不錯的成績,史稱「嘉靖中興」。但善始者眾,克終者寡,嘉靖皇帝沒能保持著從一而終,隨著身體的衰老他對道教的痴迷日益劇增。
  • 道合元始天尊,天生嘉靖皇帝:封神演義的起點,或許就在這篇青詞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頓痛打,正是寫書人借哪吒之手,對當時不爭氣的明朝皇帝的痛打。那麼這些皇帝都幹了啥,竟引得寫書人如此蔑視和憤慨呢?二、皇權象徵皇帝號稱天子,自非常人,生時無不有非常之異。而傳說的起源,或許就是嘉靖這一句話。嘉靖朝時,青詞創作達到了瞠目結舌的地步。所謂青詞,是在道士舉行齋醮時燒給神仙看的祝文,因寫在青藤紙上而得名,又稱綠章。嘉靖修仙幾十年,時時刻刻都怕怠慢了神仙,因此對青詞格外講究。也因此,朝中善寫青詞者極得寵眷,甚至可以馬上入閣,時稱青詞宰相,如名臣夏言等。
  • 《大明王朝》再回味:嚴嵩指出的宮中大火,揭開了嘉靖的不堪往事
    天氣乾旱,皇帝心誠才得以降下瑞雪。 這些話很是高明,既總結了財政支出的合理性,又拍了嘉靖的馬屁。 尤其是最後提到的宮中失火,嚴嵩著重強調這一點,是為了堵住徐階、高拱、張居正的嘴。如果徐階們敢質疑支出過多,就相當於把矛頭對準了嘉靖。
  • 1992年,故宮牆出現宮女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千百年來,有多少鮮嫩的少女,被這冰冷的皇城榨乾了青春,如行屍走肉般禁錮在這裡。因此關於皇城,總有一些驚悚的傳聞。1992年,故宮紅牆上出現行走的宮女靈異事件,更是其中最不可思議的一個,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牆上宮女驚眾人1992年的一天,故宮像往常一樣開放,遊客們蜂擁而至,熙熙攘攘。
  • 嘉靖皇帝朱厚熜:二十年不臨朝,帝王權術玩得爐火純青
    皇帝雖然年輕,但是他的權威沒人再敢挑戰。從毫無根基的藩王到一言九鼎的皇帝,嘉靖帝朱厚熜轉變得非常出色,這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包括楊廷和這樣的宦海沉浮幾十年的老江湖。 又過了十幾年,到了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諡明太宗永樂皇帝朱棣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 嘉靖皇帝,一個來自安陸的少年,為什麼能執掌四十六年帝國江山?
    這是新皇帝與各路朝臣之間的對訣,這是皇權與文官勢力的對訣,這是一場勇氣與膽識的較量,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從踏進紫禁城的那一刻起,嘉靖便身置於漩渦中心。嘉靖先拆借國庫資金,用金條賄賂反方的領頭羊。但他被弄得灰頭土臉,文臣堅定如一,婉拒政治獻金。接下來雙方你來我往,相互推搡,一局比一局高明。鬥至最酣處,嘉靖成功培置岀新人,逐漸扭轉局面,踐行著皇權。
  • 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的治國之術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4月20日—1567年1月23日在位),年號「嘉靖」。正德二年(1507年),生於湖北安陸興王府 正德十六年武宗駕崩,死後無嗣,其生母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厚熜即位之初,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史稱「嘉靖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