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戰場上,城市的奪取對於雙方來說至關重要,有了城市就有人和土地資源,為了奪取城邑就產生了圍城必闕的戰術用法,即有四面包圍敵城的優勢兵力,也要留有缺口,示敵以逃生之路,以此動搖敵人固守堅城的決心,待其爭路出逃之時而擊之,這樣,既可以不攻而佔敵人城邑,又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以下就為成功案例:
東漢獻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率兵圍攻壺關之戰,就是正確運用「圍師必闕」指導原則後才取得勝利的。當時,壺關是在袁紹外甥高幹守軍控制之下。由於城防堅固,曹操揮軍攻城不克,便揚言說城拔之日,守城軍民一律坑殺不留,企圖以此威逼和動搖守城之高幹軍。但是,結果適得其反,連攻三月不下。這時,徵南將軍曹仁認為曹操以「城拔皆坑之」相威脅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這非但不能迫使守敵開城投降,相反,只會促使敵人抱定死守堅城的決心。他鑑於壺關「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之則延日久」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的建議。曹操聽後完全採納。於是改變強攻硬拚戰法,虛留缺口示敵活門以動搖其心,不久便迫使守敵投降,曹軍不攻而佔壺關。
通過以上例子,在當時攻城技術裝備落後和攻堅作戰難度大的條件下,這種戰術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倘若不論何時何地何種條件下,都一概主張包圍敵人必須留有缺口,這就與保存自己、消滅敵人軍事目的相違背。
到了現代戰場上,解放戰爭中發生的長春圍困戰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大的圍城戰役」,以10萬解放軍圍困10萬國民黨軍。戰役初期,林彪的初步作戰計劃是在十五天內拿下長春,然後南下奪取瀋陽。這與毛主席打錦州相違,但還是同意了。當雙方在長春外圍開始角力時,解放軍為實行空中封鎖,奔襲小合隆和大房身機場,殲滅約六千餘人,佔領了大房身機場,長春守軍與瀋陽空中運輸錢中斷。但是此次戰鬥解放軍損失兩千餘人,正是此次試打,解放軍認識到打長春是不可猛攻,只能改強攻為圍困。
東北戰場的形勢也促使林彪開始轉變主攻方向,開始利用圍困長春吸引瀋陽廖耀湘兵團北上救援,然後在途中將廖耀湘兵團圍殲。於是長春戰役形成了圍而不攻的局面而且對國民黨守軍就沒有釆用圍城必闕策略。最後逼迫部分守軍起義投誠,而解放長春。這就是戰術上靈活運用的典範。
這裡要簡單提一下圍困長春所造成的傷亡,龍應臺在所著《大江大海1949》中認為,「餓死的人數,從十萬到六十五萬,取其中,就是三十萬人」,不下南京大屠殺造成的死亡人數。並認為,解放軍圍城期間的行為構成戰爭犯罪,共產黨應為這一事件負責;作為被圍城方,國軍不可能突破防線放糧給人民。共產黨方面則認為,造成大量平民餓死是國軍不肯放糧給城內市民所致。作為圍城方,解放軍不可能突破防線放糧給人民,而國軍寧肯眼睜睜讓大量饑民餓死也不肯交出城池。而且國軍大量掠奪居民糧食,到投降時為止,新七軍尚有可供部隊食用數月的糧食,六十軍也有許多代用食品,而且市內兵民比例後來幾乎是1:2,救濟災民並不困難,但是國軍卻漠視居民挨餓。而且國民黨在被圍期間不斷將市民放出,解放軍共救助難民達20萬之多。具體可參考李敖的《大江大海欺騙了你》,其中對龍應臺的低級謊言進行了全方位的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