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淵(?-238年),字文懿。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省遼陽市)人。三國時遼東地方割據軍閥。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左將軍公孫康之子。太和二年(228年),公孫淵奪其叔公孫恭位,被魏明帝拜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後遣使南通吳國孫權。青龍元年(公元233年),孫權欲封公孫淵為燕王,並遣甲士萬人攜珍寶前往遼東。公孫淵斬殺東吳使者,俘獲東吳將士一萬餘人,被魏明帝拜為大司馬,受封樂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在擊敗前來討伐的毋丘儉等後叛魏,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並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明帝遣太尉司馬懿率軍四萬進討遼東,公孫淵抵禦失利,與其子為魏軍所斬。
司馬懿斬首公孫淵於何處?
清代詩人繆公恩《過首山》詩:「故磊遺蹤不可尋,荒原何處大星沉。迢迢魏晉浮雲盡,剩有青山自古今。」繆公恩的詩沒有說出當年司馬懿斬首公孫淵的具體位置,但是他寫《過首山》說到墜流星之事,暗中還是隱含流星所墜之處當在首山某處。當然,按史書記載,流星所墜之處,就是司馬懿斬首公孫淵處。
《三國志•魏書•公孫度傳》:「(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壬午,淵眾潰,與其子(公孫)脩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司馬懿)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
《三國演義》106回:懿在寨中,又過數日,雨止天晴。是夜,懿出帳外,仰觀天文,忽見一星,其大如鬥,流光數丈,自首山東北,墜於襄平東南。各營將士,無不驚駭。懿見之大喜,乃謂眾將曰:「五日之後,星落處必斬公孫淵矣。來日可併力攻城。……,淵大驚,乃與子公孫修密議停當,選下一千人馬,當夜二更時分,開了南門,往東南而走。淵見無人,心中暗喜。行不到十裡,忽聽得山上一聲炮響,鼓角齊鳴:一枝兵攔住,中央乃司馬懿也;左有司馬師,右有司馬昭,二人大叫曰:「反賊休走!」淵大驚,急撥馬尋路欲走。早有胡遵兵到;左有夏侯霸、夏侯威,右有張虎、樂-:四面圍得鐵桶相似。公孫淵父子,只得下馬納降。懿在馬上顧諸將曰:「吾前夜丙寅日,見大星落於此處,今夜壬申日應矣。」眾將稱賀曰:「太尉真神機也!」懿傳令斬之。公孫淵父子對面受戳。司馬懿遂勒兵來取襄平。」
《晉書.帝紀之一》:「既而雨止,遂合圍。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發矢石雨下,晝夜攻之。時有長星,色白,有芒鬣,自襄平城西南流於東北,墜於梁水,城中震懾。……文懿(公孫淵)攻南圍突出,帝(司馬懿)縱兵擊敗之,斬於梁水之上星墜之所。」
《資治通鑑•魏紀六》:「(八月)壬午,襄平潰,淵與子修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斬淵父子於梁水之上」。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說法是一致的:當年大流星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即司馬懿在襄平城東南斬首公孫淵。
《晉書》關於流星的起落與《三國志》的記載有差距,但是和《資治通鑑》一樣直接記載司馬懿斬公孫淵「於梁水之上」。
我想應該先確定一下「襄平城東南」大體應該是什麼位置。確定這個位置,《三國演義》106回的一段話最有參考的價值:「當夜二更時分,開了南門,往東南而走。淵見無人,心中暗喜。行不到十裡,忽聽得山上一聲炮響,鼓角齊鳴:一枝兵攔住,中央乃司馬懿也」。襄平城東南不到十裡,正是首山東麓今首山鋪新立屯一帶。「山上一聲炮響」的山,正是首山。《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之間敘史與演繹的關係,使我們相信這一點。
那麼,《晉書》和《資治通鑑》所說的「梁水之上」大體是哪裡?我們知道,梁水就是衍水,即今天的太子河。「之上」怎麼理解?
《論語•雍也》:「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楊伯峻註:「桂馥《札樸》云:『水以陽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謂水北。』」據此,「梁水之上」,就是「梁水北岸」,即太子河北岸。公孫淵從襄平城南門突圍向東南逃跑剛到太子河岸就被圍斬首。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記載司馬懿斬首公孫淵於襄平城東南之首山東麓,《晉書》和《資治通鑑》說斬首於襄平城東南太子河北岸。
我們應該相信哪個記載?
陳壽是三國時期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他生活於公元233年——297年。238年司馬懿徵討公孫淵,陳壽已經出生。成長以後對於這樣的大事件及其事件的演繹故事,相信沒有一個史學家能比他更熟悉,記憶更真切。
因此,司馬懿斬首公孫淵於襄平城東南之首山東麓,最接近歷史真實。
首山 韓繼良
撰於2021年1月8日
一起學習 一起思想
聽雨簃裡賞春花秋月 竹影堂前話古往今來
歡迎您關注襄平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