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陽朔廢棄糖廠改造後爆紅 如何在鄉村打造新文化地標?
作者: 吳丹
[ 在老建築的空間內搭載藝術,用藝術引流,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東景緣、糖舍、上生新所,都是在老建築的框架下,注入當代建築美學,並納入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 ]
「3、2、1!」時鐘指向2021新年零時,建築師郭廖輝設計的「入木火塘」裝置準時被點燃,煙花衝向夜空,灕江兩岸的喀斯特群山在忽明忽暗的火光中浮現。兩排神殿立柱般的水泥老桁架被照亮,火焰在泳池裡倒映出變化無窮的光影,如同一個超現實的露天劇場。這是廣西陽朔糖舍持續了兩個月的2020「糖火藝文祭」的高潮與結尾,也寓意著辭舊迎新。
過去兩個月裡,包括北大教授戴錦華、民謠音樂人小娟&山谷裡的居民等藝術家、音樂人、學者紛紛來到糖舍,以接連不斷的講座、攝影展、音樂和舞蹈演出,連同郭廖輝在泳池邊設計的裝置、藝術家劉佳玉在喀斯特花園巖壁上做的山體三維投影個人藝術作品,將這家爆紅網絡、獲獎無數的酒店,變成陽朔乃至桂北的新文化地標。
法國建築雜誌《』A』A』》曾以糖舍為封面,評價這個地處灕江沿岸的建築群「發現和揭示了一個世界的精神」。
發現這個世界的人,是糖舍的創始人楊曉東。2006年,他在自駕時意外闖入這片長滿荒草的廢墟。這裡是上世紀60年代興盛一時的陽朔老糖廠,因生態保護原因,於上世紀90年代被關停。
站在曾經運輸甘蔗的廢棄老桁架之間,塔可夫斯基電影《鄉愁》的場景突然湧入楊曉東腦海,「我就想,是不是能用這種類似哥特教堂的立柱,做成一個作品。」
整整12年時間,朽壁殘垣被一點點復原。受楊曉東之邀,建築師趙崇新、董功,設計師琚賓紛紛來到這裡,以各自的專業特長和感受,靜下心來打磨,將這個稀缺之地做成一個連接了工業遺蹟與現代建築空間的作品,用琚賓的話來說,「將藝術性做到極致」。
「中國農村對建築師來說,最有意義的不是要蓋美的建築,或者在一個非常美的鄉村環境裡建造場所為城市裡的人提供消費。」建築師董功曾說,糖舍的改造只是鄉村建造的一部分,更有意義的是要通過建築,指向農村生活,並和當地村民建立關係。
如何與當地建立聯繫,「糖火藝文祭」是嘗試和實踐。在楊曉東的設想中,「糖火藝文祭」不僅增添當地藝文活動的豐富性,更會成為桂北文化生態的一部分。
老糖廠涅槃重生
楊曉東的本業是做風險投資的,但在朋友眼裡,他更像一個藝術家。他愛攝影,專門去北京電影學院學大畫幅攝影。愛電影,投資了小成本文藝片《開往春天的列車》。
20年前,楊曉東就師從當時在北影的教授馮建國學習大畫幅攝影,一起跑到西藏拍片。馮建國告訴他,好的攝影都來自於電影。於是他沉溺於歐洲文藝片中,從費尼尼、安東尼奧尼看到塔可夫斯基,研究這些文藝大導演的一個個詩意長鏡頭。
熱愛旅行的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以文藝片為嚮導,把電影拍攝地當作旅行目的地,動輒背著數十公斤重的三腳架和攝影器材飛到歐洲。在義大利錫耶納,他獨自開著車,遍尋塔可夫斯基當年的電影取景地,跟隨影片,拍下經典畫面。他對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很熟悉,以至於第一次闖入廢棄的陽朔老糖廠,就被眼前所見震驚。
站在破舊的老桁架下,他感覺,這就是《鄉愁》結尾中那間荒廢的哥特教堂。影片男主角安德烈點一根蠟燭,走進廢棄的教堂中央,鏡頭拉遠,一片水塘倒映出教堂立柱。楊曉東低下頭,竟也看到雨後的倒影。
「我本來就是酒店發燒友。如果我們也能做一個酒店,不需要跟別人解釋,就拿一張泳池的照片,就是最好的品牌營銷。」他想到,斯裡蘭卡的一家度假村,僅憑一個可以眺望獅子巖的巨大無邊泳池,就成為全世界度假酒店爭相效仿的模板。
要打造心目中的場景,楊曉東先後邀請了三位最出色的中國本土建築師。
曾一手修復了上海1933老場坊的設計師趙崇新最先來到這裡,他本著修舊如故的原則,完成部分舊廠房修復,定下了最初的園林景觀布局和建築框架。斑駁的門窗、粗糲的青磚和依然有著鏽跡的樓梯都被保留下來,廠房外具有時代氣息的口號「艱苦、奮鬥、勤儉、建國」也留存在牆面。
之後是直向建築創始人董功入場,他與水平線空間設計總監琚賓合作,將過去的車間、鍋爐房改造為餐廳、酒吧、書吧與畫廊,又增加了包含117間客房的灰白色混凝土建築,設計克制而簡潔。
12年的打磨,在做酒店行業的人看來不可思議。但對楊曉東來說,這不算長。當然,親自下工地很煎熬,也有瀕臨崩潰的時候。從挖土種樹起高樓,到鋪設泳池陳列試營業,到開業第二天遭遇洪水,糖舍的涅槃重生之路走得漫長又坎坷。
老建築變身藝文空間
2018年,建築師董功帶著糖舍、海邊圖書館和船長之家三件代表作赴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糖舍和海邊圖書館,都是一度爆紅網絡的作品。董功的設計思路是,建築是自由空間,也是靈魂探索之地。楊曉東也在考慮,糖舍與人和內容的互動,是否還有更深層的可能性?
當他策劃推出「糖火藝文祭」,邀馮建國教授來辦攝影展時,教授想起20年前兩人在西藏的艱苦拍攝經歷,「他想辦藝術節的種子,可能在那個時候就種下了。」對酒店業而言,嘗試做小型藝術節,成本高、頭緒繁雜。楊曉東很有信心,「我是做風險投資的,風投是短期收益,酒店是長期收益。靠文藝盈利是很難,但我不急。」
去年12月,戴錦華聽聞糖舍取自《鄉愁》,特地到訪。她與電影人葉靜、大提琴家宋昭、音樂人小娟&山谷裡的居民、聲音藝術家春曉一起,開啟了一場四天三晚的電影與音樂之旅。
這場名為「心遊糖舍」的活動組織了30多位學員,大家一起重溫《鄉愁》,又聽戴錦華解析《鄉愁》,臺下還坐著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榕、三聯主編李鴻谷、建築師董功等。
那幾天,戴錦華與大家在糖舍遊蕩,發現這個因《鄉愁》而起勢的空間非常獨特,桁架如同一個鏤空的水泥殼子,製造出很多空間線索,讓人不禁再次回味起影片,「這是塔可夫斯基電影最重要的造型特徵。」
「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楊曉東說,在老建築的空間內搭載藝術,用藝術引流,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無論是東景緣、糖舍,還是上海剛開幕的首家蔦屋書店的所在地上生新所,都是在老建築的框架下,注入當代建築美學,並納入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
因為糖舍,已經有無數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給陽朔縣帶來經濟助推力。很多人直接找到楊曉東,喊他「廠長」,邀請他去看看那些瀕臨倒閉或已經廢棄的工廠,希望他能繼續妙手回春。「這個廢棄場地的活化,以及大家的理想和審美,影響了當地人。這兩年,我起碼看了四五十家工廠。」楊曉東有很濃的工業時代情節,但要改造出下一個糖舍,並不容易。他正在籌備的新項目中,有武夷山舍,也有位於安徽黟縣的碧山雲舍,後者取自李白的詩「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目前,糖舍的文化藝術活動已排到2021年六月。楊曉東還想在糖舍做藝術家駐留孵化計劃,邀約藝術家駐紮,尋找靈感進行創作。在他長遠的設想裡,糖舍不僅讓住客暢享悠閒假期,感受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旅程,更可讓當地人參與其中,體驗類型多樣的藝文活動。在這個可塑性極強的場域空間,藝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糖火藝文祭」也將成為一種新的時代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