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陽朔老糖廠變身藝文新空間,糖舍是怎樣進化的

2021-01-09 澎湃新聞

2006年6月,楊曉東和弟弟自駕旅行路過陽朔,途經當地的糖廠舊址。他莫名想起塔可夫斯基電影《鄉愁》中的場景,心念一動,把老廠拿下,改造成了名動一方的糖舍。

2020年11月,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來到糖舍,開講塔可夫斯基的《鄉愁》。這堂名為「影像的詩行」的講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眾多聽眾,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榕、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策展人歐寧、電影人葉靜、大提琴家宋昭、民謠音樂人小娟&山谷裡的居民、電臺主持人春曉、建築師董功、建築師郭廖輝等都在現場。

戴錦華的講座是糖舍持續兩個月的「糖火藝文祭」的一部分。2020年10月31日以來,這裡舉辦了豐富多樣的藝文活動,從講座、攝影展、後搖專場、民謠之夜到山體三維投影藝術展,直到12月31日跨年夜迎來最高潮——燃燒火塘,寓意去舊迎新,為新的一年祈福。

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這座1969年的老糖廠華麗變身,成了陽朔當下最熱門的藝文空間。

糖舍糖舍是怎樣煉成的在廣西桂林陽朔,曾經有一家紅極一時的糖廠,直面灕江,群山環繞。

糖廠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1969年投產,日產量高達200餘噸。廠裡200多個工人天天三班倒,幹得熱火朝天,糖廠周圍也是車水馬龍。

那時候,糖是計劃供應的緊俏貨、孩子們的最愛、產婦們的補品,糖廠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先鋒和典範,一直讓陽朔人民引以為傲。

三十年過去,全國經濟騰飛,進口物品噴湧,糖廠古老的壓榨手法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要。1998年,政府為保護當地水資源,停止了糖廠的大規模運營。

糖廠糖廠退出歷史舞臺,但故事還在繼續。楊曉東與糖廠相遇於2006年。和弟弟自駕旅行途經糖廠時,他們遠遠望見一個大煙囪,直驅灕江邊,在廢舊的桁架邊停下,「那天剛下完雨,回頭一看,水中竟然有老建築的倒影,我被震撼了。」

這個場景,讓楊曉東聯想起了塔可夫斯基電影《鄉愁》中的最後一個鏡頭:主人公坐在義大利一座廢棄的哥德式教堂裡,面前一攤水,水中倒影著俄國的家鄉,母親、太太、孩子迎面走來。

初看電影時,楊曉東被這個畫面震撼,甚至斷片了幾分鐘。後來,他還專門跑到義大利託斯卡納地區的錫耶納,按圖索驥電影中的教堂。

「是糖廠選擇了我們。」楊曉東是酒店發燒友,那一刻,他發現糖廠具備成為一座好酒店的氣質,決定把它買下來。當時,灕江沿岸很多工廠靜待拆除,在楊曉東等人的爭取下,糖廠因為獨特的建築風格與四周壯美的山水,被解救出來。

老建築2007年,曾經改造上海1933老場坊的設計師趙崇新來到糖廠,本著修舊如舊的設計方案,開始修復瀕臨倒掉、消失的老建築,如匠人一般細細雕琢這件龐大的藝術品。從水泵房、桁架、大煙囪到壓榨車間、大鍋爐房、小鍋爐房、制煉車間,糖廠的生產流程均被完整保留,且化身為全新空間。從「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到「 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糖廠外牆上那些鐫刻著時代印記的標語,也被原樣維護。

「民間的工業建築太美了!我們把老建築保留下來,實際上比建新建築更貴,花的時間更長。」老建築的修復持續了八年。楊曉東記得,修屋頂時,因為沒經驗,他們從山上採購了一批新木材,光是等它們晾曬到不再變形,就等了三年。

老建築保留下來,糖舍的魂才在。直到現在,當地人還習慣稱這裡為糖廠,馬路對面的公交車站牌還寫著糖廠站。

老建築2013年,設計師董功在趙崇新構思的基礎上,在老建築外圍增加了新建築,完成主客房樓、別墅區客房樓以及健身中心、水療、景觀池的設計。熟悉阿那亞的人對董功一定不會陌生,當地的網紅地標——孤獨圖書館、阿那亞禮堂,都出自這位設計師之手。而他接到糖舍的設計邀請時,比阿那亞還早。

新建築設計新建築時,董功始終以老建築為核心,讓主客房樓、別墅區客房樓呈合圍之勢,把老建築包起來。為了呼應老建築,主客房樓的外立面選用了顆粒感強的木紋清水混凝土,還設計了坡屋頂;為了呼應桂北民居的風貌,主客房樓外搭起了回字形花磚牆,遠望如一件鏤空的、玲瓏剔透的工藝品;而為了呼應周圍的喀斯特地貌,主客房樓還特別「挖」了三個竹構溶洞,瞬間讓這棟長條形的建築靈動、通透起來。

董功還建了三個景觀池,把周圍的群山引入室內——層巒疊嶂倒映在水中,即便在室內,你也仿佛身在山水之中。

而作為整個糖舍的緣起,原本廢棄的桁架所在地被改造成了泳池,抬眼望去,和《鄉愁》裡的教堂有異曲同工之妙。

《鄉愁》

泳池2017年7月,糖舍開業。2018年,董功把糖舍帶去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自然之美、建築之美、殘缺之美完美融合,糖舍迅速出圈,風靡設計圈。2018年1月,超模杜鵑來到糖舍,泛舟灕江,漫步山間,為雜誌《卷宗》拍了一組時尚大片。2019年1月,在Ahead Global國際酒店設計大獎上,糖舍PK掉一同參賽的東京虹夕諾雅,斬獲「最佳度假酒店」,並拿下「全球終極大獎」。2019年7月,法國建築專業雜誌《'A'A'》以糖舍為封面,法文標題直稱「建築的根本作用是發現和揭示一個世界的精神」。

英國建築專業書籍《PHAIDON》、德國建築專業雜誌《DETAIL》、義大利建築設計雜誌《CASABELLA》……登上建築類、設計類、生活方式類雜誌的封面報導對糖舍來說已經不新奇,但頻頻得獎,對楊曉東來說完全是意外之喜。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別人可能超過三年就不會幹了,我們從頭到尾花了十二年。開船的時候,別人都能跳,你沒法跳,船是你的呀!最後出奇蹟了。」楊曉東坦承,很多國際評獎人並沒有來過糖舍,往往因為幾張照片或一段視頻,便被打動了。

有歷史、有故事的糖舍成了陽朔的地標性建築,懷舊風勁吹的當下,吸引一波又一波人來打卡,對桂北甚至整個廣西的帶動是全方位的。

因為糖舍的成功,楊曉東甚至有了「廠長」的綽號,廣西的老廠紛紛邀他改造,有兩年時間,他輾轉各地探廠,看了不下四五十個。

藝文祭是怎麼來的

風險投資人的身份之外,楊曉東還是一個標準的文藝青年。

2000年,因為喜歡大畫幅攝影,他跑到北京電影學院追隨馮建國學攝影,馮老師說,好的攝影要從電影感悟,他又趁機了解了不少藝術電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塔可夫斯基的《鄉愁》。

楊曉東是旅行愛好者,後來,他轉變了旅行思路,開始跟著電影場景去出遊。一開始,他還會自帶攝影設備,三腳架和相機加起來25公斤,被罰了幾次,他再也不敢把設備帶出國了。

「糖舍舊影紀略」文藝的種子早已埋下。也因此,糖舍問世後,除了日常的功能區,還開闢了許多藝文空間。例如,大堂裡陳列著三幅裝置,回應桂林山水,再分別與老糖廠、新建築對話,由青年雕塑藝術家吳蔚定製而成。

畫廊裡陳列著劉傳宏的系列畫作「糖舍舊影紀略」,畫家虛構了一位民國人物劉石樵,並從日記的視角,記述了他留學歸國後開建糖廠的家族故事。這些日記看起來和老照片無異,用虛構的人物來講歷史,歷史也變得好玩,不是那麼沉重了。

放映廳裡,每天下午3點會放《劉三姐》,每天晚上8點會放《鄉愁》:前者拍攝於1961年,取景於陽朔,是國內家喻戶曉的民俗風光音樂故事片;後者拍攝於1983年,是糖舍的初心,可以幫助每一位來客了解糖舍的起源。

2020年7月,在有意識的策劃下,糖舍擁有了全新的藝文版塊,演出、展覽、詩歌等活動紛至沓來。7月第一場演出,1969酒吧迎來了歌手Chace、吉他手肖駿、鼓手安雨,三個大男孩玩得不亦樂乎。那時候,《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還沒播出,他們還沒有以Mandarin樂隊之名爆紅網絡。

隨著藝文活動越來越密集,「糖火藝文祭」應運而生,一直從2020年10月持續到12月。

戴錦華「電影是20世紀留給人類最偉大的藝術遺產,而在這份遺產中,塔可夫斯基是王冠上的鑽石。一生中,如果你沒與塔可夫斯基相遇過一次,那是你的缺憾。」2020年11月,戴錦華的講座掀起一波小高潮,她分析了電影《鄉愁》中的許多重要場景,包括與糖舍泳池相似的教堂,「似乎罩在一個鏤空的水泥架殼子裡,這是塔可夫斯基電影最重要的造型特徵。」塔可夫斯基是公認的「電影詩人」,晚年拍攝的《鄉愁》高度詩意化,門檻很高,「過去20年沒看懂的地方,戴老師一兩句話我就明白了。」楊曉東記得,講座那天到場的觀眾都是文藝界的大咖,這正是文藝的吸引力。

戴錦華、民謠音樂人小娟&山谷裡的居民、大提琴家宋昭等民謠音樂人小娟&山谷裡的居民、大提琴家宋昭也來了:他們在1969酒吧並肩演奏;他們在灕江上泛舟,以山水為幕放歌;他們漫步於石頭城的石階上,哼起民謠,拉起大提琴,動人的琴聲裡仿佛藏著石頭城舊日的故事,伴隨著琴聲,戴錦華從石牆後走出來,有感而發了一通感想。

「藏香」2020年12月,已經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的馮建國,也來糖舍開起了大畫幅攝影展「藏香」。馮建國是第一個將國外學院派大畫幅攝影教程帶回國的藝術家。2000年前後,他扛著一臺古老又沉重的相機,去西藏尋夢,去邊陲和雪域朝聖,用大畫幅定格了一大批明膠銀鹽照片,此次展覽展出了其中近二十幅作品。

「逆流而上」同樣是2020年12月,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90後」藝術家劉佳玉,在糖舍喀斯特花園裸露的巖壁上,造了一個「逆流而上」的夢。這是一件山體三維投影藝術作品,遠方的投影打到巖壁上,就像靈動的水流漂浮其上。劉佳玉2020年7月底第一次來糖舍採風,回房後突然發現,巖壁正對著陽臺,在黑暗中被一束清淡的白光打亮,仿佛看到了水流。那一刻,她靈感迸發,直覺這就是她想做的新作品。真正做起來才發現,巖壁有八九百平方米,投影需要穿過一百米的距離,才能打到上面。經過近半年與倫敦技術團隊的遠程工作,劉佳玉最終以6臺28000流明的高清投影實現了「逆流而上」。

「篝火民謠之夜」平安夜和聖誕夜,民謠音樂人陳斐「流浪」到糖舍,連演了兩場「篝火民謠之夜」,拉著貝斯和鼓手,他唱起了《沾青》《琥珀》《白馬》……身前是藍色的泳池,身後是幽靜的灕江、漫天的煙花,旁邊是燒得正旺的篝火,觀眾或是圍著篝火烤地瓜,或是跳著熱烈的竹竿舞……在國內外開過那麼多場音樂會,陳斐還是第一次面對這樣有煙火氣的演出場景,雖然手都被凍僵了,他還是忍不住感慨,「環境太美,太好玩了!」

「入木火塘」歷史悠久的火塘文化遍布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村落,不僅可以圍爐取暖,還會用來祭祀神明、祈求安泰。跨年夜,建築師郭廖輝為糖舍量身定製的裝置「入木火塘」,在迎風而立兩個月後,燃起熊熊烈火,人們在炙熱的火焰中,告別2020年,邁入2021年。「這是一個臨時的建築,但我不希望做成禮品盒一樣精緻,還是要能和周邊的環境產生聯繫。」郭廖輝最終設計出一個輕盈、抽象、充滿骨骼感的火塘裝置:上下疊加的三組木方構成了垂直向骨骼;三組黑色麻布的「裙擺」遮擋住了主體結構,遠望像杉樹,像縮小的屋頂,又像過大的雨傘;三層屋頂提供了一個庇護的空間,人們可以躲進木結構下方的空間,圍著篝火席地而坐。

「一個裝置對於一個場所,就像一個建築對於一個城市。」看完「入木火塘」,建築師董功感慨裝置的重要性。

「不同視野、不同角色的人,因為藝術聚集到這樣一方有沉澱的土地上,從各自的藝術視角挖掘這個場地的特質,是有意義的。」郭廖輝這樣評價「糖火藝文祭」。而在跑遍了歐洲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後,馮建國感慨,藝術的生命力最是持久,只有藝術能代代相傳,滋養後人的精神世界,這也是「糖火藝文祭」的意義所在。

雖然還在摸索階段,楊曉東已經決定,將「糖火藝文祭」固定下來,每年10月到12月舉辦,打造成一個「在地性」的藝術節,「許多人來陽朔看山水,看完山水,也可以來糖舍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展覽。」

如今,越來越多音樂人在南方巡演時,會把糖舍列為其中一站,糖舍日常的演出也已經排到2021年6月。

糖舍甚至還有藝術家的「駐留計劃」:藝術家來了,有靈感就創作,沒有靈感,也不會強迫。音樂、舞蹈、聲音、裝置、多媒體……楊曉東對任何形式的藝術都不排斥、都很包容,「這裡有山、有水、有老建築,可以取材的東西很多。」

就像劉佳玉,她的投影藝術是即時的,轉瞬即逝,也沒法收藏,楊曉東請她來時,也不知道她會不會有靈感,會不會有創作成果。結果,她做出了「逆流而上」,彈眼落睛,「一千個人裡面能有一個回饋,對我來說都是驚喜。」

在山水與建築之中,糖舍正在用有趣的藝文活動,活化當地人的生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網紅酒店」阿麗拉陽朔糖舍正式摘牌
    北京商報訊(記者 關子辰)曾經紅極一時的陽朔糖舍,如今正式與凱悅酒店集團「分道揚鑣」。7月2日,凱悅酒店集團對北京商報記者回復表示,自2020年6月30日11時59分,酒店已不再隸屬於凱悅酒店集團旗下的阿麗拉品牌。
  • 陽朔廢棄糖廠改造後爆紅 如何在鄉村打造新文化地標?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陽朔廢棄糖廠改造後爆紅 如何在鄉村打造新文化地標?作者: 吳丹[ 在老建築的空間內搭載藝術,用藝術引流,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東景緣、糖舍、上生新所,都是在老建築的框架下,注入當代建築美學,並納入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 ]「3、2、1!」
  • 陽朔廢棄糖廠改造後爆紅,鄉村酒店如何打造新文化地標?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陽朔廢棄糖廠改造後爆紅,鄉村酒店如何打造新文化地標?2006年,糖舍的創始人楊曉東與楊敬強自駕時意外闖入長滿荒草的陽朔老糖廠,此後整整12年時間,朽壁殘垣被一點點復原,成為一處新文化地標 「3、2、1!」
  • 陽朔再無Alila,這座創造舊物改造新境界的「老糖廠」或將換牌?
    桂林阿麗拉陽朔糖舍是國內第二家Alila,它隱於桂林,由一間廢棄糖廠改造,這間歷經磨難的酒店三年前重新整修後的華麗變身還歷歷在目 「同時也正是糖廠這塊土地選擇了我們,能讓我們將自然之美、建築之美、殘缺之美,三者完美融合的理念充分發揮,造就了陽朔糖舍如此受歡迎。」
  • 趙暉:從alila糖舍敗走陽朔,看度假酒店的未來
    而位於灕江陽朔的這家Alila由一所充滿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老糖廠改建而來,故取名「糖舍」。依灕江而建的舊糖廠隨時代變遷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廠房的製糖車間及職能科室均被完好保留。在延續了歷史建築年代感的同時,Alila陽朔糖舍將大氣簡約的現代建築理念與之交融,利用新舊時空的對比,詮釋時間與空間的變遷。
  • Alila糖舍敗走陽朔,分手前的爛帳誰是誰非?
    來源 | 部分文獻資料來源網絡 編輯整理 | 裡屋裡 陽朔阿麗拉摘牌:業主對凱悅集團失望 曾出現高管貪腐、逃單現象 2020年的6月20日,曾經參與過網紅陽朔糖舍阿麗拉酒店項目的知名設計師琚賓
  • 網紅酒店陽朔阿麗拉摘牌背後:「國際品牌」不再吃香
    這家在60年代糖廠舊址上改造的酒店,是著名高端度假品牌阿麗拉(ALiLA)在中國的三家已開業酒店之一,參與者有建築師趙崇新、室內設計師琚賓,還有秦皇島孤獨圖書館的設計者董功。其建築外觀設計感極強,並與自然風貌融為一體,自2017年開業以來屢次獲獎,曾登上法國建築雜誌《』A』A』》封面。
  • 桂林阿麗拉陽朔糖舍宣布停業,已預定同學注意退!
    阿麗拉陽朔糖舍, 桂林的大牌國際網紅, 阿麗拉在國內的旗艦之一, 要停業了! 阿麗拉糖舍,這個泳池的VIEW非常贊了,不少同學已經去桂林都會預定阿麗拉。
  • 董功,建築師的「武器」就是空間
    董功介紹說:「但是隨著每年的老院士的去世,就會空出新名額來。但空出了新名額,也不意味著你就會當選。」阿麗拉陽朔糖舍酒店泳池與工業桁架,攝影師:陳顥據介紹,法國建築科學院外籍院士的評選需要先由董事會的8名成員首先在全球範圍內提名建築師,再由董事會和其他20名學術委員投票,候選人要獲得一致通過,才能入選外籍院士。
  • 南沙大型糖廠舊址將變身未來灣區藝創門戶
    梅山糖廠 供圖中新網廣州8月19日電 題:南沙大型糖廠舊址將變身未來灣區藝創門戶作者 王堅 林丹賢記者近日驅車來到了位於廣州市南沙門戶--亭角片區的梅山糖廠舊址。步入其中,寬敞的廠區映入眼帘,生產車間、倉庫、煙囪等廠房和設備已停擺多年,只剩枝葉繁茂的樹木詮釋著梅山糖廠的生命力。
  • 特區40年|40年迭代升級,博雅藝文空間全新亮相
    新一代的博雅藝文空間在深圳灣科技生態園開門迎客。原標題:40年迭代升級,博雅藝文空間全新亮相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12日訊(晶報記者 謝晨星/文、圖)老深圳人一定對誕生於1980年的「博雅畫廊」有著深刻的記憶,日前,新一代的博雅藝文空間在深圳灣科技生態園正式落成並開門迎客
  • 魯君四談無界書店:走進藝文空間 然後留下來
    如今,這座面朝大海、包容萬象的濱海藝文空間,已成為炙手可熱的珠海城市人文IP。格力地產董事長魯君四曾在格力地產旗下品牌雜誌《專築》第41期刊首語中,道出了創辦無界書店的初衷——在網際網路時代開一家傳統書店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 魚窩頭舊糖廠舊改基本完成
    國務院獎狀  1958年12月,魚窩頭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獲得由周總理籤名的國務院獎狀。  2005年9月,「蝴蝶樓」被廣州市文化局登記為保護文物單位。  解放前,「市橋皇帝」李塱雞在(番禺)魚窩頭建了間機榨小糖廠(福隆糖廠),這就是魚窩頭糖廠的前身。輝煌過,也衰落過,2000年這家國企糖廠被裕豐鋼鐵收購併轉制更名為雙錢糖業有限公司。目前,廠區大部分丟空,而廠區深處蝴蝶樓前,卻因李塱雞的關係,總不乏遊客的足跡。
  • 陽朔山水,山水畫家的靈感源泉
    此幅水墨陽朔山水乃徐悲鴻寫於1937年,畫中崇巒靈秀,草木茂盛,灕江漣漣,比起現在的陽朔更顯秀美飄渺。3.趙少昂(1905~1998)款識: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舊遊如夢,依紙記之。庚午新秋,趙少昂。
  • 全國糖廠產糖量排名出爐,廣西的糖廠無敵
    近日,中國糖業協會發布了2018/19年製糖期全國食糖產量集團及糖廠排名。在排名中,廣西的製糖集團及糖廠數量最多,全國食糖產量排行榜十強中(集團),廣西的企業佔了6個,而全國糖廠食糖產量排行榜中,前50強中,幾乎都是廣西的糖廠了。
  • 記憶中的四川:「甜城」—內江糖廠
    內江甘蔗試驗場,建立於1936年4月。場址設在城西聖水寺。是中國最早的甘蔗專業科研機構之一。解放前,是內江蔗糖業的復甦時期,隨著省外的一些糖商和製糖技術流入四川,帶來了經營糖業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上,內江製糖業有了新的變化。在這個時內江出現了幾個大的新式糖廠,比如:位於聖水寺甘蔗試驗場的華農糖廠、位於三元井的中國聯合煉糖廠、位於資中的沱江糖廠等。
  • 知名策展人深圳開講:商場空間已成為當代藝文的新疆域
    南都訊 記者謝湘南 如果說美術館是我們時代新的教堂,商場似乎正在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新的美術館。從K11、僑福芳草地到北京SKP-S、上海TX淮海,從「藝術購物館」到「策展型零售」,我們看到商業空間正在經歷新的蛻變,它們不再僅僅是購物場所,也在成為城市文化綜合體,成為當代藝術與文化的策源地。
  • 臺灣彰化溪湖糖廠,搭上糖廠五分車駛上懷舊的甜園軌道
    說到糖廠,我們印象總是停留在好吃的糖廠冰,又或者是如高雄糖廠可以體驗搭乘五分車。隨著現代人養成走馬看花打卡就好的旅遊習慣,已經很少人願意去考究這些曾經帶動臺灣風華的糖廠歷史。回溯臺灣早期,其實各地普遍種植著大量的甘蔗,這些甘蔗多為用來製糖,並且外銷至日本等地。當時製糖是最賺錢的產業,在各地興建了大量的糖廠,從北至南甚至東部都可以看到糖廠的蹤跡,全盛時期臺灣有四十間糖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