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出兵決策背後的考量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參考消息網10月12日報導 (文/黃迎旭)

  · 中國把出兵援朝的目的,定義為「保家衛國」,是恰如其分的,是得到全中國人民認可的

  · 中國領導人充分估計到中國軍隊所處的不利境地以及最壞結果,但仍認為有勝算把握,而且把握還比較大

  · 美國把自己擺到了中國「頭號敵人」的位置上,迫使中國調整戰略重心和戰略方向

  出兵決策,是抗美援朝戰略決策的首要決策,有了這個決策才有以後的一系列決策。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有必要對中國出兵援朝決策過程作進一步釐清,以正視聽。

  「不能置之不理」

  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是維護自己的利益,還是替他人火中取慄,這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實在有必要說清楚。

  毛澤東是力主出兵的,他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的?根據現有材料,可以梳理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決策出兵所依據的理由,從中可以看出他們所堅持的原則立場。毛澤東把這些理由概括為六個字:「不能置之不理」。

  如果置之不理,美國會得寸進尺,我們將非常被動。朝鮮和中國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美國如果在朝鮮得手,隨時可以找藉口侵略我們。美國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們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們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腳上,如果天下有變,它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攻,我們整天要過提心弔膽的日子。中國出兵援朝是不讓美國的如意算盤得逞。

  如果置之不理,放任美國壓到鴨綠江邊,這將嚴重牽制我們的經濟建設。解放初期,東北有中國半數的重工業,而東北工業的半數在南部,如果美軍佔領朝鮮全境,東北南部就處於其直接武力威脅之下,不僅我們駐東北部隊被吸住了,而且整個東北不能安心搞建設,難以發揮帶動國家工業全局的作用,而這對於工業基礎薄弱的新中國來說是致命的威脅。所以毛澤東說:現在美帝的侵略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有困難。中國出兵援朝,是塑造國家建設所必需的和平環境。

  如果置之不理,我們的國際環境會嚴重惡化。美國佔領全朝鮮,打破二戰後世界格局的戰略平衡,氣焰將更加囂張,國際上的親美派會更加活躍,許多國家會跟著跑,我們的國際空間將被極度壓縮。毛澤東很看重這一點。他在1950年10月2日擬給史達林的電報中說:「因為如果讓整個朝鮮被美國人佔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於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我們進行和平建設所需要的國際環境,必須靠自己來爭取,只能果斷出兵打掉美國的氣焰,才能有效阻止國際力量對比向不利於我的方向傾斜。可以說,出兵援朝是在我們的和平手段都失效的情況下,為塑造有利國際環境的必要之舉。

  這裡有必要討論一下中國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東方陣營履行國際主義義務問題。中國革命勝利使雅爾達體系發生了有利於東方陣營的傾斜,迫使美國不得不把力量退縮到西太平洋的所謂「第一島鏈」,依託日美同盟控制歐亞大陸東端。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充分估計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敵視,不對它們抱任何幻想,而決心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東方陣營一邊。我國把社會主義陣營的鞏固和強大看作自己實現發展和安全的重要外部條件,任何破壞和削弱社會主義陣營的鞏固和強大的事情,都會殃及中國,更何況美國侵朝是發生在自己家大門口的事情,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這也就是說,中國履行對東方陣營的義務和責任,歸根到底還是維護自己的利益。中國把出兵援朝的目的定義為「保家衛國」,是恰如其分的,是得到全中國人民認可的。

  不打無把握之仗

  當中國決策出兵援朝之時,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挾二戰勝利者之威,氣勢正盛。中國經過百年戰亂,積貧積弱,百廢待興。兩相比較,綜合實力相差甚遠,特別是軍力不在一個層級上。按照常人眼光,中國根本沒有勝算可能。美國也是這樣認為的,因而斷定中國不會出兵。然而,中國領導人卻作出了出兵決策,決心與美國在朝鮮戰場上一決高低。

  不打無把握之仗,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原則。中國領導人既然決心出兵,必然計算了勝負。毛澤東曾分析中國出兵的可能結果:中國到朝鮮與美軍作戰,一是要解決問題,即準備在朝鮮境內殲滅和驅逐美國軍隊及其他國家軍隊;二是要準備美國與中國進入戰爭狀態,準備美國使用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及工業基地,使用其海軍攻擊中國沿海地帶。這兩個問題中,首要問題是中國軍隊能否在朝鮮境內殲滅美國軍隊,只要做到這一點,雖然第二個問題的嚴重性依然存在,但形勢對東方陣營和中國就會是有利的。最不利的情況是,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不能大量殲滅美國軍隊,兩軍相持成為僵局,而美國又已和中國公開進入戰爭狀態,使中國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劃歸於失敗,並引起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一部分人民不滿。顯然,毛澤東充分估計到中國軍隊所處的不利境地以及最壞結果,但他仍認為中國軍隊有勝算的把握,而且把握還比較大。

  首先,對自己的軍隊有信心。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對來訪的金日成說:「過去我曾經同跟著你們軍隊到過南朝鮮的中國新聞記者談過話。我問他,究竟美國的炮火和空軍殺傷力哪個大?據他說,主要殺傷力還不是空軍,還是陸軍。我說這樣就好辦了,因為我們沒有空軍,有的只是陸軍。」抗美援朝的主戰場是陸地戰場,作戰主要靠陸軍,制空權、制海權重要,但不是決定性的,決定性的是地面作戰。毛澤東對自己的陸軍充滿信心,認為陸軍同陸軍較量,美軍不享有絕對優勢,志願軍並不處於下風。

  第二,有辦法破解美軍優勢。集中優勢兵力,是我軍傳統戰法,在國內戰爭中屢試不爽,毛澤東堅信用這個戰法對付高度機械化的美國也是可行的。也就是說,志願軍在戰場上用規模優勢,再加上靈活的戰略戰術可以抵消自己的裝備劣勢。實戰證明,一下子全殲美軍一個軍做不到,但是用優勢兵力消滅它一個營、一個連還是做得到的。

  第三,有充足的預備力量可用。中國與朝鮮接壤,戰場緊靠國土,便於發揮自己的戰爭潛力。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特別是兵員儲備充足,可以源源不斷地向朝鮮戰場輸送兵力,這是中國的優勢,而美國軍隊遠離本土,即使依託日本,也要跨越大海。後來的實戰證明,中國部署在二線、三線的預備隊及時入朝,以及在陣地防禦作戰階段實行的「輪番作戰」,保證了志願軍的戰場主動權。

  再強調一點,中國領導人決策出兵,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礎之上的,而不是莽撞行事。韓戰一爆發,中國統帥部就開始密切關注戰局情況,跟進研究,預斷戰場變化,掌握美軍動態,同時了解它的作戰特點。因此,在作出兵決策之前,中國統帥部對美軍的優劣就已經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並且把自己的優劣方面加了上去,形成了清晰的作戰思想。毛澤東在部署第一次戰役時,針對麥克阿瑟對中國出兵一無所知、分兵冒進、急於結束戰爭的特點,要求志願軍隱蔽開進,並及時調整作戰方針,由預設地域防禦轉入運動進攻,抓住聯合國軍這個弱點打,等等,取得了第一次戰役的勝利。這些都表明,中國統帥部對美軍情況吃得比較透徹,對戰場情況也吃得比較透徹,做到了心中有數。

  同時,中國領導人也做好出現最壞情況的準備。毛澤東說:「對戰爭打起來的時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長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彈,我們要有充分準備。」

  

  被迫調整戰略重心

  討論抗美援朝出兵,必然涉及臺灣問題,而如何認識這個問題,涉及抗美援朝出兵的價值判斷,即是不是得不償失。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美國不是因為中國出兵援朝而侵佔臺灣的。如果深入分析當時的中美關係,以及美國的中國及遠東政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論中國出兵與否,美國都會把著臺灣不放,阻止我們解放臺灣。

  美國在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同意臺灣歸還中國,其直接目的是「鼓勵」中國堅持抗日,長遠目的則是「培養」中國親美。這實際上意味著美國是把臺灣看作自己從日本人手裡奪過來的戰利品,如何處置要由它說了算。1950年4月麥卡錫主義在美國開始大行其道,美國國會、軍方以及國務院中的援助臺灣蔣介石集團的聲音開始居上位。5、6月份,時任國務院顧問的杜勒斯提交報告,從美蘇地緣戰略競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層面強調控制臺灣的必要性。時任助理國務卿臘斯克在兩份報告中都強調,鑑於中蘇已結盟,必須使臺灣「中立化」,防止臺灣成為蘇聯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時任遠東協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也一改把臺灣劃在美國西太平洋防線以外的主張,先後向華盛頓遞交兩份備忘錄,強調臺灣對於美國全球戰略的價值,將之比喻為「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和潛艇基地」,表示決不能讓它落入共產黨手中,並明確提出:「臺灣的最終命運……取決於美國。」

  這說明在韓戰爆發之前,美國決策層已經就插手臺灣達成廣泛共識,而且理由及利弊也想得很充分:臺灣是美國的戰利品,美國想給誰就給誰,中國既然站到蘇聯一邊,美國也就收回「歸還臺灣」的承諾;要防止共產主義擴散,必須加強西太平洋防線,而臺灣是這條防線上的重要一環;臺灣對於美國的軍事價值巨大,一旦發生戰爭,美國控制住臺灣,就「鎖閉」了共產主義國家的海上交通線,阻止它們從東亞和東南亞獲取戰略物資。韓戰爆發後,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即下令「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侵佔中國臺灣,是蓄謀已久的行動。

  美國在介入韓戰的同時,封鎖臺灣海峽,這樣做對於中國而言,一方面使解放臺灣的困難增大,原計劃不可再執行;另一方面,來自朝鮮半島的威脅陡增。兩相比較,蔣介石集團已是苟延殘喘,解放臺灣是早晚問題,而朝鮮半島則是燃起了熊熊大火,火燒到了門楣,孰輕孰重,任何人都可以掂量得出來。需要強調的是,美國同時在朝鮮半島、臺灣海峽兩個方向採取行動,並且增兵菲律賓和派軍隊進入越南,讓中國不能不對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行動作這樣的判斷:其劍鋒所指,決不僅僅是朝鮮北方政權,而且還有剛剛誕生的新中國。

  美國自己把自己擺到了中國「頭號敵人」的位置上,而它是世界上頭號強國,從而迫使中國調整戰略重心和戰略方向,去應對美國帶來的更重大、更嚴峻威脅。不論美國有沒有把中國捲入戰爭的主觀企圖,但實際效果就是迫使中國不得不對朝鮮半島局勢作出反應。中國如果此時示弱,對朝鮮半島局勢置之不理,任美國侵佔全朝鮮,不僅東北不安全,臺灣也必然不保,及至全局也會岌岌可危。

  歷史證明,中國出兵援朝,把美國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不僅穩定了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局勢,而且樹立了言必信、行必果的戰略威信,贏得了至今仍在享受的巨大和平紅利,特別是讓美國得到了切實教訓,意識到威脅和挑戰中國不能不三思而行。正如毛澤東所說的,「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這個關於出兵援朝的價值判斷,是恰如其分的。(作者為軍事科學院原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所長)

相關焦點

  • 毛澤東一生中最艱難的決策——70年前抗美援朝背後的決策故事
    然而出兵朝鮮抗美援朝,做出這個決策並不容易。 儘管中央對出兵已有思想準備,但是要使一個剛從戰火中獲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再次面臨血與火的考驗,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美國直接對峙,下這個決心要有何等的氣魄和膽略!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抗美援朝背後曲折的決策過程在《足跡:共和國記憶》一書中作了詳細、生動地記述。
  •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艱難決策
    雖然毛澤東曾說,對朝鮮不能不幫,但真到了出兵決策的那一刻,仍然難以做出選擇。沒有充分勝利的把握,出兵還是不出兵?毛澤東思之再三,夜不能寐。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 齊德學:胡喬木講過這個話,說是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二十多年,毛主席有兩件事是很難下決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出兵朝鮮問題,另一件事就是1946年同國民黨決裂的問題。
  • 金一南:中國為何出兵抗美援朝?
    2020年10月19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什麼是抗美援朝精神? 中國為何出兵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 抗美援朝的前世今生(出兵)
    當時,對待是否出兵,為什麼有那麼大的爭議?為什麼堅決要出兵?
  • 抗美援朝70年,看看當年毛主席是怎麼決策的吧
    在特殊的時間節點,筆者認為,完全有必要復盤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共和國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抗美援朝戰爭前的部署決策。<一>毛澤東對帝國主義的本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出兵朝鮮,毛澤東心中有個「底」——不過三八線,我們可以不管;一過三八線,我們一定要出兵。從政治上、道義上,志願軍都師出有名。後來的實踐證明,毛澤東的選擇無比英明。
  • 決策正確是最大的勝算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是毛澤東同志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彭德懷後來說:「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複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進程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
  • 實力懸殊,新中國為什麼出兵抗美援朝?不僅僅是抗美,也為抗蘇
    在實力懸殊、環境險惡的情況下,新中國最終決定出兵抗美援朝,有以下因素和理由: 第一,中國已經面臨緊迫的戰爭形勢,越過三八線的美軍很快會到達鴨綠江邊,美軍空軍的炸彈已經多次落到東北境內,中美必有一戰。 第二,既然必有一戰,就面臨戰場和時機的選擇問題。
  • 抗美援朝,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出兵?!
    這大家所知曉的抗美援朝戰爭, 就是韓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也被動的捲入進了這場戰爭,而抗美援朝戰爭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所展開的第一次戰鬥,也是中國第一場以其他國家為戰場的戰爭,在抗美援朝中,中國軍人即便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也依舊順利的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軍,成功將其趕到了三八線以外。
  • 抗美援朝:金日成「懇請」毛澤東出兵始末
    隨著戰局發展,隨著北朝鮮從喜到憂,蘇聯的方針和策略迅速從開始的積極支持朝鮮軍事進攻,到後來決定避免過多捲入衝突,甚至一度決定放棄北朝鮮;而中國的方針和策略則是從開始不贊成,到後來實行積極的防禦戰略,直到最後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被迫出兵援助朝鮮。
  • 越南戰爭,中國為什麼沒有像抗美援朝一樣直接出兵參戰?
    越戰是美國二戰以後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參加越戰美軍人數高達56萬人,超過了當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但是中國始終沒有像抗美援朝戰爭一樣,直接出動野戰軍參加越戰。縱是派出後勤援越支隊,也不公開宣布,更沒有志願軍的稱號,還將援越支隊的行動限制在越南北方,從沒有和美軍直接交戰。那麼中國為什麼沒有像抗美援朝一樣直接出兵參加越戰呢?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作者:劉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對於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告訴我們,用勝利昭示我們的決心和力量,才能挫敗侵略者,贏得真正的和平。從大戰略高度籌劃國家安全與發展抗美援朝的出兵決策「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它難在一是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國家決一雌雄,需要何等的膽略與氣魄;二是一旦和美國交手,戰火引到中國境內怎麼辦?
  • ...系列微課之「四史」小故事①——中國決定出兵抗美援朝的來龍去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點擊欣賞精彩視頻中國決定出兵抗美援朝的來龍去脈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為了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所進行的一場愛國主義鬥爭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政府之所以決定出兵朝鮮,一是因為中朝兩國在地理和歷史上的密切聯繫;二是為了打破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打壓和封鎖;三是要禦敵於國門之外,為解決建國初期的國內問題與挑戰贏取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在戰爭中,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鍛造了值得我們永續傳承和世代發揚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 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
    一、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從其全球戰略和冷戰思維出發,作出武裝幹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1950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劉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從大戰略高度籌劃國家安全與發展  抗美援朝的出兵決策「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它難在一是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國家決一雌雄,需要何等的膽略與氣魄;二是一旦和美國交手,戰火引到中國境內怎麼辦?三是還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耐心去說服中央決策層中意見不一致的其他成員。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劉統丨艱難的出兵:中國出兵朝鮮前的戰爭...
    後來抗美援朝戰爭的進程表明:組建東北邊防軍是戰爭準備的關鍵一環,這一決策是十分英明和富有遠見的。由於國內當時幾乎未建立戰備物資的儲備,運輸條件又十分困難,東北邊防軍從動員到入朝參戰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許多準備工作還感倉促。可是美軍憑藉其高度的機動性,從突破三八線到進至鴨綠江邊只用了十幾天。假如中共中央不提前組建東北邊防軍,待朝鮮戰局惡化再臨時準備,戰爭的勝負就難以想像了。
  • 齊德學: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偉大戰爭
    確實,抗美援朝戰爭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一場偉大的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驕傲、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場偉大戰爭。抗美援朝出兵決策是英明的抗美援朝戰爭不是中國人民要打的,而是美國當局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場戰爭。
  • 抗美援朝偉大勝利的歷史意義及現實啟示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為保衛和平、反抗侵略,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經驗,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國人民必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抗美援朝對中國崛起的意義,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回顧當年毛主席出兵朝鮮的決策思考,我想對於我們今天堅定有力地處理中美博弈和解決臺灣問題也有一定的啟迪。中國入朝作戰主要涉及三大問題,一個是權衡出兵的利弊。戰爭必有損害,出兵援朝帶來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它可能推遲中國業已開始的經濟恢復進程,甚至引火燒身,使中國變成戰場。但毛主席權衡利弊之後,認為不出兵對中國的核心利益損害更大。
  • 三易主帥而矢志不移,毛主席為何要堅決出兵朝鮮?
    而抗美援朝戰爭,就是天佑中華的最典型體現。今天的很多公蜘叫獸,打著「人權至上」和「和平主義」的旗號,頻頻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以及負傷的志願軍將士們「鳴冤」,對抗美援朝戰爭板上釘釘的勝利結論搬弄是非,藉此達到醜化志願軍,抹黑領袖的齷齪目的。而這種「以譁眾取寵為己任,以顛倒黑白為能事」的行徑,也必然會落得人人喊打的尷尬結局。
  • 北京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70周年主題展內容有哪些?
    北京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主題展內容有哪些?  1、展覽內容以時間為序,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即「正義擔當 決策出兵」「運動殲敵 穩定戰線」「以打促談 越戰越強」「實現停戰勝利歸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和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