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嫡長子擁有繼承權,這個朝代的嫡長子混的最慘

2021-02-23 歷史偵察員

作者 / 一騎絕塵

來源 /  歷史偵察員(ID:zzlskk)

中國封建社會一直遵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子、庶長子即位的可能性遠高於其他皇子。縱觀清朝歷史,前期時長子們才華橫溢,多數不得善終;後期時長子們資質平庸,卻登上了皇位。

一、皇長子的界定

從太祖努爾哈赤至宣統帝溥儀,清朝歷經12帝共11代人,其中同治、光緒、宣統無後,清廷只有9位帝王擁有子嗣。

1、皇帝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褚英、豪格、牛鈕、承瑞、弘暉、永璜、穆郡王(未命名)、奕緯、載淳。其中牛鈕、承瑞、弘暉、穆郡王早殤。

2、齒序第一子:在康熙、雍正兩代,部分皇子早殤,不計入皇族族譜,在族譜中齒序為大阿哥的皇子並不是長子。如康熙的大阿哥胤禔原是第五子。

3、事實上的長子:皇帝擇儲時,年長皇子已經故去,年齡最長者為事實上的長子,如代善、福全、弘時、永琪、永璇、綿寧、奕詝皆屬此類。

二、皇長子的結局

(1)太祖努爾哈赤:褚英、代善

褚英,廢黜處死。褚英是努爾哈赤的嫡長子,立有戰功,清太祖令其執政,成為繼承人。但是褚英沒有處理好與權貴階層的關係,與「五大臣」、「四大貝勒」關係不和,最終被囚禁殺死。褚英死於統治集團的權力鬥爭。

代善,廢黜,親王世襲罔替。褚英之後,次子代善為新的儲君。代善是褚英的同母弟,為嫡次子。代善也在權力鬥爭中失敗,因一連串微不足道的小事被廢黜。此後,代善不再參與汗(皇)位爭奪,竭力輔佐新君,先後擁立皇太極、福臨父子為汗(帝),皇太極家族作為回報,授予代善及其子嶽託、薩哈璘被授予世襲罔替的殊榮,地位顯赫。代善之廢,源於統治集團的權力鬥爭;其主動放棄爭奪汗位,最終被授予親王世襲罔替。

(2)太宗皇太極:豪格

豪格是太宗長子,被封為肅親王,是清朝第一位皇子親王。太宗猝死,沒有確立接班人。肅親王豪格與太祖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爭奪皇位。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無嫡立長,豪格理應繼位,遭致多爾袞勢力的強烈反對。出於權力平衡的考慮,豪格、多爾袞皆不得嗣位,福臨僥倖繼位,多爾袞取得輔政地位,豪格厄運來臨。順治五年,豪格徵討張獻忠歸來,受到多爾袞誣陷,在獄中受迫害而死。順治在清算多爾袞集團後,為豪格沉冤昭雪,重新封為和碩肅親王,世襲罔替。豪格死於統治集團的權力鬥爭,後被追封為親王,世襲罔替。

(3)順治帝:福全

順治帝去世後,孝莊太后在福全(二阿哥)、玄燁(三阿哥)中擇儲,玄燁已經得過天花,成為新皇。康熙親政後,封福全為親王,令其參與議政,統軍出徵,福全沒有權力欲望,得以善終,被封為親王。

(4)康熙帝:胤禔

康熙遵循嫡長制,立二阿哥胤礽為太子,胤禔作為長子,也得到了重用,曾領軍討伐噶爾丹,巡視永定河,被封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廢,胤禔利令智昏,積極謀求儲君之位,甚至提出誅殺廢太子,令康熙帝大為震驚。隨後,胤禔鎮魘皇太子事發,康熙將其革爵幽禁。胤禔廢於儲位之爭。

(5)雍正帝:弘時

雍正帝即位時,前兩個兒子已經去世,皇三子弘時為長子。皇四子弘曆頗受重視,雍正多次派他祭奠康熙帝,立儲意圖甚是明顯。弘時儲位的希冀已經破滅,政治傾向逐步倒向了雍正政敵胤禩一方,為其父所不容忍,革除宗籍。弘時是清朝唯一被除宗籍的皇子,政治立場與父親對立。

(6)乾隆帝:永璜、永琪、永璇

永璜是乾隆的長子。乾隆曾兩度冊立嫡子為儲君,可惜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早殤,其生母孝賢皇后悲痛萬分,得病而死。乾隆帝因孝賢皇后之死遷怒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認為他們覬覦皇位,痛斥二子,否決了他們繼位的可能性,情緒激動之下幾乎要殺二人。永璜經此驚嚇,一病不起,次年早逝,乾隆後悔不已,追封為定親王。永璜因受到驚嚇而死,被追封為親王。

乾隆中年時,皇五子永琪居長,才華橫溢,曾有意立為嗣,不幸英年早逝。永琪是乾隆第一位被授予親王爵位的皇子,二十五歲就去世了。

乾隆晚年時,皇八子永璇居長,永璇身體殘疾,做事浮躁,不被乾隆所中意,被乾隆、嘉慶封為郡王、親王。

(7)嘉慶帝:綿寧

嘉慶帝長子早殤,次子綿寧嫡出,成為事實上的長子。綿寧自幼深受乾隆、嘉慶的喜愛,乾隆曾賦詩「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衝入皇宮,綿寧率人平叛,親自射殺二人,被封為智親王。嘉慶去世時,綿寧年長、嫡出、文武全才,是清廷第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

(8)道光帝:奕緯、奕詝

道光帝不喜歡長子奕緯,相傳奕緯之死與道光帝相關。奕緯不愛讀書,某太師管教太嚴,大阿哥對他說:「我做了皇帝,第一個殺了你。」太師向道光帝稟明一切,道光大怒,把大阿哥叫來,他剛跪下請安,道光帝就踢了他一腳,正好傷了下部,沒過幾天就死了。奕緯是嘉慶帝的長孫,出生不久就被封為貝勒,其去世時僅以普通皇子的身份治喪,爵位撤銷,奕緯之死無法考據,但是道光帝對他是非常厭惡的。道光晚年時,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中選擇。奕詝是當時年齡最大的皇子,年長皆賢德,他的生母孝全皇后生前、死後都得到了道光帝的重視。據《清史稿》記載,奕詝奪嫡緣於一次狩獵。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奕詝憑藉賢能的表現成為儲君,與生母地位有直接的關係;道光同時封奕訢為恭親王,多少有些補償的性質。

(9)鹹豐帝:載淳

鹹豐帝僅此一子,繼位。

三、皇長子境遇轉變與權力轉移

綜上所述,清朝的皇長子大多數不得善終,其境遇歷經了先抑後揚的過程,而參政治國能力卻逐代地反映了儲君、王權、君權關係的微妙變化。

(1)清開國時期,皇室是開疆拓土的主要力量,具有參政、統軍之權,宗室諸王掌握大權,君權相對弱勢。長子作為諸子之首,身先士卒,功勳卓越,是儲君最有利的爭奪者,處於皇(汗)權與王權的夾縫之間。長子既受君父猜忌,恐其取而代之;同時遭受諸弟仇視,奪他人爭位之望。褚英、代善、豪格均因能力出眾而受到抑制,代善放棄了爭奪汗位,而褚英、豪格這兩位長子在政治鬥爭中死於非命。

(2)康熙、雍正是皇權強化時期,期間王權逐步弱化。當儲權、王權挑戰皇權時,受到嚴厲地打壓。因此胤禔、弘時以及皇太子胤礽均被廢黜,奪爵囚禁。

(3)皇權獨尊時期,皇族完全喪失了參政能力,諸皇子不聞政務,迎奉上意、固守忠孝,皇權與王權矛盾緩和,皇長子們的境遇大為改觀。永璜、奕緯因父皇發洩不良情緒而早逝,其餘長子皆位極人臣。皇子能力大體相當時,長子閱歷強於諸弟,性格更為忠厚包容,為父皇所重視。長子們只要不被父皇所厭棄,入繼大宗者、進爵為王者數量眾多。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君王選擇嫡長子為繼承人,而非賢明的兒子
    所謂嫡長子,指的是嫡妻(正妻)所生育的長子。古代實行一妻多妾制度,皇帝(君王)除了嫡妻外,往往還有多名妾,即庶妻,她們所生育的兒子,被稱為庶子。從地位和身份上來看,嫡妻地位高於庶妻,身份貴於庶妻,因而嫡長子的身份和地位,要比其餘皇子(王子)高貴,被立為繼承人,很符合邏輯。
  • 嫡長子是繼承人,非常重要,為何德川家康逼殺嫡長子德川信康
    我們知道,嫡長子在古代中國是十分重要的,他將是王侯將相們天然的第一繼承人,甚至也是唯一的繼承人。日本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對嫡長子也十分重視。但是,德川家康卻命令嫡長子德川信康自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當然了,德川家康逼自己的嫡長子自殺,他本身也是被逼迫的結果。也就是說,是有人逼迫德川家康殺掉自己的嫡長子,德川家康沒辦法,只好這麼做。
  • 嫡長子、嫡子、長子,都是父親的兒子,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別?
    長子就是所有兒子中最年長的那個,正妻所生的所有兒子都是嫡子,而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兒子中最年長的那個。這三者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們對於繼承父親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優先級不同。比如一直到秦,夏商周一直到三皇五帝,華夏的所有天子都自稱是黃帝的後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嫡長子繼承制度,正是構築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項原則,歷朝歷代,也明確的頒布法則予以維護,比如明代的《大明令》就提出:「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不單單是中國如此,古時候的日本、朝鮮都採取嫡長子繼承的方式,中世紀的英國甚至更加極端,強調長子財產的絕對繼承權
  • 嫡長子繼承制穩定政權,為何五代混亂卻指定繼承人,跳脫「常理」?
    時光流逝,到了秦朝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王朝,也有幾代君主並不是依照嫡長子繼承制上位的。兩漢時期,皇帝的繼承方式更是複雜多變。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君主只有三分之一。隋朝時,隋文帝楊堅廢長立幼也是歷史事實。宋朝以嫡長子繼位的人數尤是可憐,十八位皇帝中只有三人依照此制登基。
  • 開國帝君和雄才君王的嫡長子為何少有作為,鮮有善終?
    人們都說孔子因材施教,其實我是不大認可的, 真說到因材施教,應該是老子,他的學生基本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楊朱子創楊朱學派、關尹子開樓觀一脈、文子之學定為官學道舉,孔子續儒立儒學,等等,每一個都是聖人,雖不是老子的道,卻也都在以各自的角度,闡釋著道,而孔子門下,雖有七十二賢人,卻都囿於孔老二的學說框架。
  • 為何古人一定要把嫡長子繼承家業?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年周公姬旦推崇禮樂制來構建統治秩序,為了緩解王室內部矛盾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周公開始決定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所謂的嫡長子有兩個條件,第1個是必須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即使妾生的孩子再大也不符合王位繼承的條件,第2個條件就是正妻所生的最大的孩子那他就是王位的第1個繼承人。
  • 知否原著:沈國舅為嫡長子親事焦頭爛額,張桂芬大笑三聲撒手不管
    自從叛亂夜張桂芬刷刷幾劍削下蟊賊耳朵,甩在地上餵了黑獒之後,國舅府上下見了這位張氏主母都繞著走,妾侍不敢頂嘴,繼子女不敢羅嗦。妻妾間太平了,沈國舅卻又添了旁的煩心事。沈家嫡長子眼看就要說親了,這親事,卻不知飄在何處?
  • 劉榮是漢景帝長子,自身本無過錯,為何卻被廢除太子之位?
    上圖——漢景帝像然而,一代雄主漢景帝也有自己的煩惱,那就是他子嗣雖多,卻沒有嫡長子,這種情況使得太子之爭變得撲朔迷離。雖然古人對國君未出嫡長子時的繼承順位也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這只能稱為是特定背景下不得已的妥協。
  • 古代皇帝選繼承人為何立嫡長子而不立賢明?實際上這是一種智慧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事情都應該是有規矩的,更何況是面對皇權這種大事情,更是重要中的重要,一旦出現任何差錯,都可能血流成河。古代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最終確定了選太子立嫡長子的制度,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至於道理在哪裡?
  • 北宋最善良皇子:趙光義的長子 卻裝瘋賣傻不想當皇帝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宋最善良皇子:趙光義的長子 卻裝瘋賣傻不想當皇帝 都說當皇帝苦,當皇帝累,臨到選繼承人的時候,還真有想甩手不幹的勇士。 一、順遂人生無坎坷 宋太宗是有個名正言順的嫡長子趙元佐的,很多人對這個嫡長子都沒有什麼關注,因為他的人生實在是莫名其妙。
  • 魯國史話廿四:都知道古人重視嫡長子,有多重視呢?看《左傳》
    那接下來,咱們對於這件喜事要說些什麼呢?或許有些童鞋比較關心史官為何要記載此事,因為印象中,整部《春秋》裡如此正式地記載嫡長子出生僅有這一次。也或許有些童鞋比較關心這個新生兒到底是不是桓公的兒子,畢竟文姜夫人的名聲不太美好。
  • 古代為何採用嫡長子繼承制,卻不立賢明的兒子?
    本人覺得某個兒子賢明,但是別人都不這麼看,你說該不該立他為太子?但如果是以嫡長子為選擇,是有非常明確的界定標準的: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別以為這是「唯血統論」、該批判的,在古代社會,它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是說「古代社會」,不是說「封建社會」。
  • 古代大族人家裡,如果長子去世,那長孫和次子哪個權力更大?說出來你...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秦朝的時候,國家法律是不允許一個男子擁有兩位正妻的,但是可以擁有妻子之外的其他女子,比如說小妾等等。三妻四妾是我國古代婚姻的主要形態,雖然貧苦的百姓家沒有條件迎娶三妻四妾,但是只要條件允許,三妻四妾都會被鼓勵。
  • 嫡長子繼承制:為何不立賢而要立長?看似不合理,卻飽含政治智慧
    嫡長子養成記嫡長子繼承制是周王朝的新發明,在這之前的商王朝和夏王朝都是兄終弟及制或者沒有穩定的繼承制。那麼,為什麼周王朝發明了嫡長子繼承制呢?因為這是家天下形成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人都是自私的,在這兩種情況下,周王室的領導人周武王姬發和周公旦意識到,嫡長子繼承制,才是相對最能保證周王室權力穩定和延續的。因此就在王朝的制度《周禮》中做了詳細的規定,將嫡長子繼承形成制度要求後代周王必須遵守,如不遵守那就等於犯法。
  • 為何周文王姬昌的長子叫伯邑考,次子卻叫姬發?
    「邑」:邑這個字在商周時期可以指封國和國都,代表著很高的權力。伯邑考是嫡長子,自然要繼承姬昌的爵位,所以在名字中加邑字。還有一種說法是伯邑考擔任的官職叫做「邑」,因當時「三朋而為裡,五裡而為邑,十邑而為都。」至於考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自己的名。所以伯邑考就可以理解為:姬昌的嫡長子,將來要繼承姬發的爵位,本名叫考。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如果生了雙胞胎咋辦?古人的做法很聰明
    從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之後,不管是到了哪一個朝代的時候,男人們都是三妻四妾的,男人們身邊也是圍繞著非常多的花花草草,特別是皇上了,身邊的妃子多到都數不過來了。像公元236年出生的晉國時期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他就擁有後宮粉黛近萬人,也是中國歷史上嬪妃最多的一個皇帝了。原本子女多是一件好事情的,但是就連普通老百姓家裡都可能有十來個兒女,這樣因為子女引起的問題就會有很多了,於是在這個時候古人的只會就展現出來了。古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的子女過多,當他過世的時候,那麼家裡的財產應該如何分?
  • 虎毒不食子,為何民族英雄鄭成功,卻要殺自己嫡長子
    鄭成功因此大怒,隨即命部下去殺了妻子董氏、嫡長子鄭經,以及剛出生的孫子鄭克臧。 但鄭成功此舉,實在令人不解,畢竟虎毒不食子,而且鄭經還是嫡長子。古代嫡長子身份貴重,將來是要繼承家業的,況且鄭經也比其餘兒子能幹,所以他應該是鄭成功註定的繼承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