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聖地牙哥」和魚的搏鬥,在我眼裡是做「無用功」

2020-12-22 挑一擔夕陽

挑一擔夕陽:#書評系列#

《老人與海》在195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盛名之下,這本書必然能經受住歲月的流逝,可我剛捧起時,突然感覺這本書與印象有所不同。

太枯燥了!沒有生動有趣的環節,沒有妙趣橫生的故事。有的只是平淡的敘述,乏味的情節,還有對老人做「無用功」的不耐。

強忍不耐一點點去看,途中多次想把書放置桌角再也不看。

有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到今天為止已經出海八十四天了,然而一條魚也沒有釣到。

看到開篇這句話時,我沒有去稱讚老人的耐心和毅力。而是在想,老人為什麼連續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魚,經歷成千上百次失敗後,不選擇換一個餬口的工作?

作家海明威有一個不屈的靈魂,他敢於向任何人,任何事物鬥爭的「硬漢子」精神鼓舞著很多人不懈努力,讓許多人擁有遭遇失敗也決不投降的血性。

筆下的老人「聖地牙哥」同樣如此,八十四天沒捕到魚幾乎被餓死,也從未想到過放棄。這個老人脾氣很犟,一旦決定做什麼事,就會堅定的去執行,任誰都拉不回來。

通篇都在講述老人與那條大馬林魚的戰鬥,過程乏味而無聊。但這場外人看了乏味無聊的戰鬥,卻在老人眼裡卻妙趣橫生。這是難以理解的。

老人享受戰鬥的趣味,享受痛苦帶給自己的快感,當然,他也在等待勝利的到來。

連續幾日搏鬥的不停歇,早已將老人與馬林魚的力量耗盡。魚鉤穿過的傷口不在流血,老人左手隱隱作痛,之後,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

在僵持不下時,老人可以立馬放棄,然後啟程回家睡覺、休息。回家的海面上,說不定可以找到比大馬林魚更容易抓捕的魚,也可能會賣一個不錯的好價錢。可他沒有這麼做。

「聖地牙哥」不是鐵人,在僵持期間有過放棄的念頭,結束這糟糕的一次捕魚旅程。但他的手卻還是死死抓著那根釣繩,任憑肩膀、手臂和手掌的疼痛逐漸加深,最後麻木。

終是大馬林魚敗下陣來,隨著軀幹痙攣,被大喜的老人慢慢溜到船邊。老人看著這條和他船一樣大的魚喜不勝收,幻想著拖到小鎮能賣一個很高的價錢,說不定還能發一筆小財。

看到這,我也鬆了一口氣,逐漸進入老人的內心世界,和他一樣高興起來。

但相對於老人的精神,我更願意選擇放棄。除了那條大馬林魚外,明明有更多釣到其他魚的機會,甚至會更加輕鬆。

如果放棄大馬林魚,老人就不必忍受身體上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選擇其他更有利的選擇。並且,所堅持的不一定能夠得到回報。

就像回家途中,被大馬林魚血液吸引的鯊魚尾隨小船一樣,一隻只,一群群撕咬著拴在船邊的馬林魚,最後留給老人一個骨架。

他所有的堅守,在那一刻都付之東流。所有努力,都在做無用功。

精神值得敬佩,與鯊魚的搏鬥更加悍勇。但總讓人感到一些「不值得」。他明明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如果選擇其他的路,說不定可以避免「做無用功」的結局。

但在這同時,又有一個新的問題產生:如果放棄手中擁有的,轉而重新作出選擇,那麼這重新作出的選擇到最後是否又是「做無用功」?

人的本能讓人善於「趨利避害」,會儘可能讓自己輕鬆一些。但舒服這種感覺是溫室,溫室裡成長的花草永遠無法抵禦風吹雨打。哪怕它們原本生存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

人「趨利避害」的本能指引人一步步走入溫室,躲避風雨,最終喪失對抗風雨的本能。而老人看似失敗的結局實則卻贏得成功,他從看似失敗的結局中得到了與精神、身軀以及自然搏鬥的成功。

這種成功來之不易,會讓人身軀更加堅實,神經更加堅韌,不懼怕磨難,心中永不會服輸。這樣的人儘管會遭遇一時的失敗,但他會獲得人生的成功。

善於躲避苦難,找尋其他選擇的人,能獲得一時帶來的成功,讓身軀免受苦難折磨,但他的人生卻會灰暗無比。習慣了溫床,習慣躲避,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沒有僵持不下的韌性,最終一事無成。

人一生的失敗不在於天時地利,不在於是否做好準備,只在於選擇太多,執著專一又太少。鬆掉那根手中緊握著的命運的繩索,躲回岸邊小木屋中呼呼大睡。

《老人與海》這本書獨特的魅力,絕不能從文字中去尋找,那樣只會讓人感受到枯燥和乏味。

而應該進入老人內心,像他一樣坐在小木舟上,四面無人,大海靜寂,與海鳥相談,與自我對話。

忍受日復一日的孤寂,每時每刻遭受的苦難。相信身體的疼痛和精神的折磨會讓自己更加強大,會讓自己更加樂觀。坦然面對一切,緊握勾著大馬林魚的繩索,笑看撲來的狂風暴雨。

這就是《老人與海》的魅力,讓人心緒激蕩,點燃體內早已安逸的血液。這也是「聖地牙哥」的魅力,這個髒兮兮又倒黴透頂的老頭,讓人不知不覺就想要朝他看齊。

人生的成功或失敗不能用物質去定義,從頭到尾依舊一無所有的老人,沒人會指著他說他是「失敗者」,因為他終將會成功。

滿身珠寶氣無法代表一個人是成功者,能與物質衡量的成功過於廉價。真正的成功是失敗後的重新再來,是褪去珠寶氣,內心掩蓋不住的驕傲。是看似失敗的人,得到再次獲得成功的底氣。

有了選擇就緊緊抓住,多數人的失敗都是因為選擇太多,堅持太少。享受獲得成功所需要承受的痛苦和磨難,會讓一個人擁有戰勝一切的信心。不要在意那條拖在岸邊的大馬林魚骨架,因為有了比成功更寶貴品質的你,終將會再次成功。

相關焦點

  • 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悲劇色彩:人只是在和自己的錯誤搏鬥
    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看上去沒有什麼複雜曲折的情節,故事內容非常簡單,簡要概括一下就是:老人聖地牙哥八十四天沒有打到魚,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卻被它拖了三天兩夜,把它殺死之後無法放在小船上,只好把它系在船邊,於是被嗅到魚腥氣的大鯊魚咬得只剩殘骸,老人最終什麼也沒得到。最簡單的故事往往有著極為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和寓意,《老人與海》就是如此。
  • 解讀經典 《老人與海》
    已經筋疲力盡的聖地牙哥公然竭盡全力與鯊魚搏鬥,但那條大魚仍舊被成群的整魚咬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 最後,聖地牙哥把這副巨大的骨架拖回了岸邊。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文學作品,曾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對很多人來說,1958年美國版的改編更忠實於原著的情節,堪稱經典。
  •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那個老人
    老人與海我應該歌頌著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的品格,卻難免不知從何說起。那麼,我還是先感謝一下,創作《老人與海》的人,沒有他的硬漢筆鋒,怎麼能夠刻畫出聖地牙哥與海。所以,令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記者身份,才能夠準確,簡略的給了我們這部中篇小說。
  • 老人與海,值得推薦
    《老人與海 》讀後感 我讀過許多書 ,它們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 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其中有一本書讓我體會很深 ,他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寫的《 老人與海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聖地牙哥與小男孩,不只是朋友那麼簡單
    《老人與海》漫畫概念圖在看《老人與海》的時候,我一直都以為書中一直存在的,只有老人這一個人物。但是當最近我開始重新閱讀的時候,我發現除了聖地牙哥,原來還有一個人他是一直都存在著的。《老人與海》漫畫概念圖好像他們是很久都不見的老朋友。老人還會和馬諾林分享自己的愛好,他像馬諾林講述他喜歡的棒球,這個愛好他從來沒有和其他人分享過,馬諾林是第一個知道的,在他之後也不會有人知道。
  • 乘風起航,遠徵不輟,《幻書啟世錄》新角色「老人與海」登場
    老人與海-升格前  聖地牙哥駕駛著他的小船在風暴中沉浮,同海浪搏鬥,這不是他第一次出海,更不會是最後一次。海面上的浪頭越來越大,聖地牙哥一手舉起長矛,一手緊緊握住船舷,汗水和冰冷的海水將他的全身都打溼了,伴隨著風暴,海上起了大霧,但這對熟知大海脾氣的聖地牙哥來說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事。
  • 《老人與海》:面對困境,放棄很容易,但堅持一定很酷
    老漁夫聖地牙哥,他已經84天沒有釣到魚了。第85天他再次獨自出海,好運來臨釣到一條漁船都裝不下的大魚,還來不及高興便遭遇鯊魚連續不斷的搶食。老漁夫饑寒交迫,身體受傷,沒有武器,但他並沒有棄魚而去,他與鯊魚搏鬥拼盡全力保護自己的戰利品。這個故事就是《老人與海》,一個給我們勇氣和信念的故事。
  • 名著薦讀《老人與海》,致骨子裡的不言敗——硬漢精神
    《老人與海》中的主角聖地牙哥卻不懼壓力,憑藉著自信和判斷,即使在84天沒有任何收穫的情況下,也不急不燥,不在乎別人的目光和言語。 終於在第85天,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他和大魚在海上搏鬥了整整兩天,才將魚殺死,並將其綁在小船的一側。歸程中大魚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回港時就只剩下了脊骨和尾巴。 瘦骨嶙峋的老人,頸背上刻著深深的皺紋,臉上攜著褐色斑塊,那是陽光在熱帶洋面上的反射造成的。褐斑布滿了他的雙頰,雙手因為常常拽住釣線把大魚往上拉,鐫刻著很深的傷疤。
  • 寫完《老人與海》,兩年後就獲得諾獎,海明威的這本書講了啥?
    聖地牙哥很長時間沒有收穫了。他沒有絕望而是繼續出海。在這一次出海的過程中他捕獲了一條巨型的大馬林魚。這條馬林魚吸引了海底的鯊魚,在返航的路上他遭到鯊魚群的攻擊。沒有水和食物,聖地牙哥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與鯊魚群做鬥爭。殺死了鯊魚,搶回了只剩下魚骨的馬林魚。
  • 《老人與海》丨海明威「硬漢精神」的經典之作如何凸顯了巨大能量
    除了馬諾林在老人心裡的特殊的地位,老人和大海打了一輩子的交道。他也習慣了每天漂在海上,似乎這大海才是他真正的家。他和大海說話,在他眼裡,複雜多變的大海好像是個仁慈的朋友,還有那些海鳥和海魚,在聖地牙哥心裡都是習慣了的存在。
  • 老人與海中的大馬林魚究竟是哪種魚?
    老漁夫聖地牙哥在連續八十四天一無所獲後,終於釣到了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 《老人與海》過時了嗎?2020年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相就是永不言敗
    《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立茲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部中篇小說,篇幅並不長,可是不妨礙它成為經典名作。老人一個人用各種武器與鯊魚鬥爭。最後魚肉被吃光,只剩一幅魚骨頭。老人疲倦地回到了港灣。我們該如何面對困境?老人聖地牙哥倒黴透頂,連續84天沒有收穫,然而他依然在第85天的清晨,黑暗中劃著小船奔向大海,開始另一次挑戰。什麼是失敗?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講述了:一位叫聖地牙哥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到魚,在第85天他去遠海捕到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並與馬林魚以及趕來的鯊魚展開輸死搏鬥的故事。儘管最後老人只是把大魚的骨架帶回岸邊,但老人那永不服輸的勇敢精神卻讓人為之動容。
  • 《老人與海》:出海85天,捕回家一副魚骨,老人歸來成笑柄
    隨著小說的推進,我們知道了老人名叫聖地牙哥,是一位真正的硬漢,在面對種種困難的時候,他勇於向人類生命的極限挑戰。他與大馬林魚三天三夜頑強的搏鬥,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他敢於在逆境中克服種種困難。投入到文中的故事以後,我們就會漸漸明晰,老人聖地牙哥,其實是「生命英雄」的象徵。
  • 【閱讀經典】賓川四中高一(9)班黃堉——收穫自己的大馬林魚·讀《老人與海》有感
    收穫自己的大馬林魚——讀《老人與海》有感《老人與海》講述的是古巴的一個小海港的老漁夫——聖地牙哥。「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他窮困,家裡拿不出什麼吃的,書中是這樣描述的:他把長褲捲起來當枕頭,把那張報紙塞在裡頭。
  • 《老人與海》當中,大魚已經超過了老人能力所及,老人為啥不放棄
    《老人與海》當中,大魚之大已經超過了老人的能力所及,老人為啥不放棄聖地牙哥是一個不服輸的老漁民,他有著豐富的捕魚經驗和頑強意志,所以才獲得小男孩的敬佩。他已經84天沒有捕到魚了,極度的窮困,在加上人們對他的嘲笑,激起了聖地牙哥老人鬥志。
  • 解讀《老人與海》的硬漢精神
    我很慶幸小時候讀過《老人與海》這本書,因為它塑造了我性格中堅硬的那一部分。還記得小時候在讀到「好漢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一句時那種渾身的戰慄,像在悶溼的夏日剛從浴室走出來時,迎面吹來一陣涼風,汗毛根根豎立。
  • 《老人與海》:深海漁船上的孤獨人生,忘年之交中的溫情世界
    《老人與海》就是一部用孤獨和溫暖勾勒的真情世界。它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經典之作,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世界文學作品之一。作品通過講述聖地牙哥打漁的故事,為我們剝開了一個孤獨「硬漢」內心的溫情世界。話說聖地牙哥這個孤獨老人真的很孤獨嗎?
  • 店長來了·書單丨高縣三味書屋店長唐吉林:《目送》《老人與海》
    宜賓市高縣三味書屋店長唐吉林推薦書目:《目送》、《老人與海》。《目送》作者:龍應臺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龍應臺的《目送》是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文中沒有歇斯底裡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和哀傷,正如作者所說,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感悟到,她也正在用他的心酸經歷給我們還未曾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目送》這本書,現代的背影,親情之愛,人生的無奈,走進你我生活中的深情感悟。
  • 《老人與海》中的些許感悟
    ----《老人與海》,這是一部什麼時候拿起來讀都會帶給你不同感受的經典之作。舞勺之年時讀它,我學到了堅忍不拔;舞象之年時讀它,我學到了奮勇抗爭;而立之年讀它,我學到了重新出發。它告訴了我們人生哲學中的諸多道理,每次讀來受益匪淺,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