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今年7月,杭州女子谷女士取快遞時遭偷拍並被造謠「出軌快遞小哥」,當事人向餘杭區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獲受理。面對輿論的質疑討伐,12月15日,造謠者郎某的父親稱,兒子的行為並非針對對方,就是小朋友開玩笑。(12月16日 澎湃新聞)
真的「就是小朋友開玩笑」嗎?根據報導,這位造謠者已經27歲了,實在難以被稱作「小朋友」。其次,郎某與朋友偷拍視頻,捏造聊天對話,將截圖傳播至微信群,這些行為無論從主觀意圖還是造成影響上,都完全超出了「開玩笑」的範疇。
距案發過去4個月,在這期間,據媒體報導,郎某一直沒有道過歉,郎某父親多次面對媒體,對此事的看法也都始終認為是開玩笑罷了。這對父子,不僅僅是法律意識的淡薄,連最基本的同理心都沒有。他們全程只看得到自己的不如意,根本沒想過嘴裡輕描淡寫的一場玩笑,直接讓受害者付出了「社會性死亡」的代價。
教育始於家庭,孩子的言行裡藏著父母的教養,孩子「熊」的程度,也昭示著父母教育的水平。這位父親能在兒子已經涉嫌觸犯刑法的前提下,不反思自己教育的失敗,轉而為兒子開脫辯解,那兒子做出這樣的舉動也並不奇怪。或許,正是由於父親將「惡意造謠」「詆毀女性」這樣的行為視作玩笑,兒子才敢付諸實踐。
父母維護孩子天經地義,但對孩子包容並不是縱容,一味溺愛孩子,一次次為孩子的錯誤「洗白」,只會造成孩子規則意識的缺位,價值觀的扭曲。父親將已成年的兒子視作「小朋友」,這本身無可指摘,在父母面前撒嬌耍賴也屬於個人自由。但一旦走上社會,我們每個人就都是平等獨立的個體,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必須在社會秩序和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進行,否則,就會受到道德譴責和法律制裁。在郎某父親眼裡,兒子一直是沒長大的小朋友,但社會和法律,並不會因為他的不成熟而解除對他的約束,家庭教育失敗的課,終究會由社會和法律來補上。
為人父母,向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道德、法制意識方面至關重要。在意識培養階段,放任孩子犯錯不加以遏制,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因此,要想孩子不成為「熊孩子」,首先家長就不能是一個「熊家長」。
文/陳丹妮(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