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著名小吃大賞

2021-02-17 美食探究所

雲南遠在中國版圖的西南邊,在哪裡有著「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的美景,也有著「一天吃四季,十餐不同味」的美食。悠久的歷史、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造就了雲南千百年來獨樹一幟的美食文化,雲南的美食種類多得如同那裡的鮮花,雲南的小吃不僅融匯了雲南人民的智慧與對生活的風情,也把濃濃的地域飲食特色融入其中。雲南小吃,以用料廣,品種多,造型巧,口味全為其特色,主料以稻米雜糧為主,小麥為輔,製作以方便快速現烹現吃為主。


豌豆粉

豌豆粉是 雲南 人十分喜愛的雜糧製品,是傳統民間小吃,先將質量上乘的豌豆用水泡漲去殼,然後磨成漿,用篩子過濾,再把漿水放入鍋裡用文火慢慢煮成糨糊狀冷卻後即成豌豆粉。。2012年申報為呈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呈貢七甸豌豆粉最為出名。

豌豆粉可以涼拌,其口感柔軟嫩滑、味道爽口清香。集齊了酸、甜、麻、辣、香,讓人胃口大開。油炸是豌豆粉最好的歸宿,用刀將豌豆粉切成小片,放入鍋內用清香油和熟豬油混合炸,半熟後撈起來晾一晾,再重入鍋內油炸待熟透後撈起。吃時灑上椒鹽、辣椒麵等調料,外酥裡嫩,混著豬油香,那口感別提有多誘人了。

餌塊

餌塊是騰衝非常有名的小吃,將大米精加工為餌絲、餌塊,已至少有三五百年歷史。口碑相傳,雲南十八怪中就有一怪:米飯餅子燒餌塊。餌塊由優質大米加工而成,一般會有片、絲、塊三種。尋根溯源,騰衝餌絲、餌塊以城東近郊胡家灣所產最為馳名。其精製產品,擇料極嚴,工藝亦十分考究,其突出特點是柔軟而有"筋骨",久煮不糊,稍燙可食,口感柔糯。

餌塊的吃法多樣,有烤餌、蒸餌塊、滷餌塊、滷餌絲等。最有名的是騰衝「大救駕」炒餌塊,相傳南明天子朱由榔(永曆帝)當年敗逃西陲,曾在一農家吃下了一大缽炒餌塊,飽腹療飢之餘猶覺餘味無窮,於是讚嘆不已,並不無感慨地將其稱為"大救駕"。從此,"大救駕"便成了騰衝炒餌塊的"封號"乃至騰衝餌絲、餌塊的代名詞。也就是炒餌塊,大救駕餌塊被切成薄片、三角形,再配上雞蛋、糟辣子、番茄、白菜心、蔥等調料一起炒制,重要的一點是不放醬油,用鹽來調製鹹味。還有「烤餌塊」,蒸餌塊,滷餌塊,滷餌絲等多種吃法。

騰衝的大救駕只是其中的一種,大理的餌塊也很有名,清早走在大理的古鎮,你隨時可以看到一個個小攤,一個火盆上放置著張鐵絲網,下面是紅紅的慄炭火。攤主正在翻烤著一塊塊白色的園餅,餅比較薄,一會兒就烤熟了,聞起來有點香,這就是餌塊餅。隨後,攤主將餌塊餅放在一個盤子裡遞給食客,由食客自行選擇佐料。有的喜歡在餌塊中裹上一根油條,有的則喜歡將燒餌塊掰成小片後放到熱豆粉湯裡吃,這就是大理街頭常見的早點--燒餌塊。

官渡鎮是昆明邊上的一個古鎮,唐宋時期測厚儀就已是滇池東岸著名的集鎮了,鎮中所產的官渡餌塊也是雲南的著名餌塊品種,用珍珠米為原料做成的官渡餌塊,筋道滑潤、潔白細膩、清香軟糯、經煮耐泡,最受昆明人的歡迎。

 玫瑰米涼蝦

一個有想像力的民族,並不是要站在山前才能看到山,站在河邊才能看到水。米涼蝦裡的「蝦」,名為蝦形似蝦卻不是蝦,素雅之中包含著濃烈。馨香的稻米細細磨成面,熬成漿,然後在涼水裡抖動過篩,一隻只潔白的小蝦便在水中歡快遊動,這便是米涼蝦裡的蝦。

玫瑰米涼蝦甜而不膩,清香怡人,夏日必不可少。甜而不膩,清香怡人,。成熟的木瓜籽被紗布包裹,於水裡反覆揉搓,將清水逐漸變為晶瑩剔透晃而不散的水晶,這便是米涼蝦裡的冰粉。白糖中加入玫瑰花瓣,小火慢慢熬製粘稠金黃,香與甜的水乳交融,流動成誘人的糖漿,這便是米涼蝦裡的甜。幾勺米蝦,幾勺冰粉,一匙糖漿配以幾塊碎冰,然後抖落的花生碎作為點睛之筆,一碗米涼蝦便躍然眼前,人口冰涼。,小蝦上下遊擺之間,唇邊齒間儘是馨香甜蜜。

雞豆涼粉

麗江特產的一種涼粉小吃。系取自麗江地產的一種雞豆(又名「雞碗豆」)磨麵濾漿做成的一種涼粉小吃。因雞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涼粉外表呈現黑色,所以人們又稱做「黑涼粉」,舊時吏官不知個中就裡,在乾隆《麗江府志》中,曾把這種風味小吃稱作「食黑豆腐」,其實「黑豆腐」就是今天的「黑涼粉」。在麗江新老城區大街小巷,幾百年業,雞豆涼粉是一種經久不衰的風味小吃,暑吃涼,寒吃熱,涼吃拌以酸醋醬油蔥花蒜沫麻油調料之類,能消暑開胃、止車暈浪;熱吃將涼粉在平底鍋內用香油雙面炸黃、佐以調料,乘熱食之,也可曬乾後煎食等。

涼粉本為消暑食品,麗江雞豆涼粉除涼食外,還可熱吃。大街小巷賣涼粉的都有兩手準備,以適應顧客要求。涼吃多在暑季,那晶瑩的粉片與紅辣椒、綠韭、花椒、青蔥、芥沫、酸醋等佐料醃拌起來,色香味俱佳,一碗入腹,開胃又爽口。熱吃多在寒涼季節,那方正的粉塊在平底鍋兩面煎黃,再按各人味口加上麻、辣、酸的各種佐料,一碗下肚,全身溫暖。

烤洋芋

 大洋芋絕對雲南人是離不開的生命之光。走在雲南的大街上你會發現,每隔幾步路就能看到一家賣洋芋的小攤,雲南人對洋芋的愛,從每天吃每餐吃,延伸到遼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早在2016年,雲南師範大學就設立了馬鈴薯學院,一下子上升到學術高度,還設計了吉祥物「土豆寶寶」。

烤洋芋是一個常見的小吃。在雲南,不管是在省會還是鄉下的集鎮,大多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多數是中年婦女。她們守著一個木炭的火盆或者是車上載著一臺燃氣爐。火盆上搭著一個鐵絲網,網上擺滿了洋芋,用一把扇子把火扇到幾分旺,這是十分需要經驗的。火太大則洋芋外面焦糊而內裡不透,火太小了又難免半生不熟。隨著時間,手還需不怕燙,不斷翻烤方能夠把洋芋烤得恰到好處。用一把小刀刮去外皮透出金黃,剖開後中間夾入椒鹽辣椒麵或者是調好的辣醬,讓人食慾大開,是飯前的熱身鋪墊和飯後的能量補充。昆明有著不少這樣的烤洋芋小店,蘸洋芋吃的蘸料可以多到幾十種,你愛吃什麼就自己調配。為了食用方便,除了烤整個的洋芋,也有切成塊再烤的。

炸洋芋  

炸洋芋是雲南街頭的常見小吃,只需要三五塊錢,就可以來上一盒。洋芋分炸脆的和軟綿的,蘸料是炸洋芋的靈魂,蒜油、小米辣、鹽、花生粉、芝麻、幹辣子、乳腐、油辣椒、折耳根、香菇醬、薄荷、香菜……有時候多達二十多種,根據自己的口味自由搭配,拌好之後酥脆可口,香辣入味,尤其那一大把薄荷葉子放進去,清新的薄荷香搭上洋芋與佐料的豐富香味,是最為經典的雲南味道。如果還沒到飯點肚子就咕咕叫了,去路邊小攤坐著吃一碗炸洋芋,就能滿足雲南人對食物的所有渴望。

現在在昆明最普遍的洋芋做法就是炸洋芋了,炸至金黃酥脆,配上香辣醬、折耳根等佐料,也難怪昆明的很多小夥伴減不下肥來了。

幹焙洋芋絲

對師傅的技術要求較高,洋芋切成絲後,先炸再焙,攤成薄薄的一張餅,兩面都是脆脆的,中間是香香的,再撒上幹辣椒麵,比炸薯條好吃幾個等級。

建水臭豆腐

民謠云:「雲南臭豆腐,要數臨安府(臨安府即現在的建水縣)。「聞著臭,吃著香,脹鼓圓圓黃燦燦,四稜八角討人想,三頓不吃心就慌。」建水 臭豆腐最正宗的吃法是碳烤,在雲南建水的街頭巷尾,烤豆腐的小攤隨處可見。在火盆裡裝上點燃的木炭,加上鐵條焊成的網,然後刷上香油。本文由美食探究所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發。歡迎轉發分享到朋友圈。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動力。放上豆腐烘烤,邊烤邊翻動,燒時刷些油在豆腐表面,豆腐油黃油黃的,香氣飄到很遠,蘸以乳腐汁、燒煳辣子面、香菜末調成的汁或是辣椒麵、鹽、花椒麵、味精拌成的乾料吃,往往有人一氣吃數十個還不夠。。到建水,不吃這小豆腐,算白去。

建水臭豆腐自清代中後期早享有盛名,其選料上等、全手工釀製,製作工藝較為複雜,黃豆經過篩選、脫殼、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成型、劃塊、發酵等十道工序。選用的是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做出的豆腐潔白細嫩、火烘不變黑,製作豆腐用的水是西門打板井的水,它的最大特點是不用石膏,不用滷水來點,而是直接用酸漿製作,這酸漿便來著豆腐的原汁經過發酵而成的。它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滷水優勢。味道也有別於普通豆腐。屬於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那種,這是建水小豆腐的特點。

鮮花餅

雲南是有名的「鮮花王國」;盛產的鮮花被能人們做成了各種美味的食品,因食用玫瑰花的花期有限,而且又以新鮮玫瑰花的花瓣為佳,故鮮花餅頗顯珍貴。食用玫瑰花為薔薇科,薔薇屬落葉灌木,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雲南擁有其他區域無法比擬的優勢--四季如春的氣候,優質充沛的日照,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食用玫瑰花的生長提供了優異條件,雲南種植的食用玫瑰最為上乘。所謂鮮花餅就是用鮮花做的,外面是酥皮裡面的餡兒則全是玫瑰花瓣,是雲南特有的鮮花美食,以「花味、雲南味」為特色的雲南糕點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四大月餅流派之一,具有花香沁心、甜而不膩外酥裡嫩,一口咬下去,滿滿的都是鮮花的味道,吃完滿口留香,回味無窮!除了玫瑰,其他的還有菊花,茉莉花,桂花等各種花餅。


包漿豆腐

包漿豆腐是雲南的特產,是發酵豆腐,但它既要發酵斷酸,又不能充分發酵變成臭豆腐,由於與過生的、過熟的豆腐在外觀上幾無區別,製作包漿豆腐也就變成了特別考經驗、考耐心的手藝。一般是長方形的小塊,不到一個指頭的厚度,做好的包漿豆腐外皮完整,但內部是還未完全形成固態的豆花,多層次的口感更襯出了豆腐的醇香。

包漿豆腐的吃法不多,一般就是煎、烤或者火鍋,最佳的吃法公認是烤。烤有兩種方法,一是用炭火文火直烤,豆腐烤熟後,蘸上幹辣椒等佐料就可以吃了,這種烤法一般不放油,高級一點的話,還會用上瓦片,出來的豆腐口感更嫩;第二種方法也用炭火,但上面會墊一層帶孔的薄鐵板,鐵板上刷油再放上豆腐來烤,相比炭火直烤,這種烤法出來的豆腐外皮會顯得略老,但內裡卻不僅是嫩而是化成了漿,真正顯出了包漿豆腐的特色。更精彩的是,烤熟以後,師傅會把豆腐從中間剖開成口袋狀,塞入用折耳根、芫荽、昭通醬、拓東醬油、辣椒拌成的佐料,佐料的醬汁和豆腐漿完全混合在一起,豆腐的味道、折耳根的味道、芫荽的味道完全混合在一起,脆、軟、化的口感完全混合在一起,變成了特別複雜而美妙的味道。

保山下村豆粉

下村是保山郊區一座以美食著稱的小鄉鎮。其最為知名的,莫過於下村豆粉,說得上保山人心目中數一數二的小吃。正宗的下村豆粉系用豌豆磨漿熬製,其特點是筋骨好、色澤亮、口感柔韌鮮爽,最考究的是作料:鮮紅的辣椒漂油、烏黑的醬油、棕色的米醋……五彩紛呈,每一碗豆粉的成本之中,作料即佔了半數。將條塊狀的豆粉或豆粉絲放到碗裡,再拌上香辣的佐料,美味至極,吃完後意猶未盡,再來上一塊厚厚的有鍋巴的豌豆粉,捈上辣子,抹上漂油、撒上少許鹽巴,捧著吃又是一番滋味。香氣撲回鼻。

下村豆粉多為流動餐車售賣,如人人稱道的「駝子豆粉」及「董叫雀」、「一撮毛」等諸家所制豆粉,劃出的粉絲細可繞筷,質地、刀工均在同行中傳為美談。而又以「一撮毛」家的豆粉最好吃,也最有名,這個賣豆粉的攤販因臉上有一個痦子長著毛,所以被人親切地稱為「一撮毛」。他家的絕活之一就是油豆粉,這在保山所有賣豆粉的中可謂是獨家絕技。油豆粉長長扁扁的呈塊狀,全是用豆粉鍋巴而作,貌似用漂油泡過一樣,周身泛著漂油的紅光,散發著飄油的清香,咬上一嘴,香辣可口,滿嘴流油,有嚼勁,那叫一個好吃。

泡魯達

泡魯達是起源於緬甸、泰國的小吃,後傳入雲南德宏一帶。泡魯達的起源,傳說是一個緬甸窮小子為了追求心愛的傣族姑娘,用牛奶加麵包發明的,代表了「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愛情也會有的」之意。   

泡魯達的特點是份量要大,但是裡面的用料一定會保證新鮮、精緻,足以滿足你的口腹之慾,這樣做出來的泡魯達口感才會好。透明的杯子上,有焦焦的麵包小片,麵包片上是新鮮的椰絲,下層是乳白液體還可以看到西米的蹤跡,插著漂亮的麥管,色彩豐富極聞起來有濃濃的奶味和麵包的混合香氣,最好吃的其實是麵包幹,泡在奶香濃鬱的冰水了,又酥又脆又香甜,冰涼可口。夏日在傣味的餐廳裡吃著酸酸辣辣的傣族風味美食,來上一杯泡魯達,相當過癮!」

乳扇  

雲南第N怪,牛奶切成片片買。,這說的便是乳扇。乳扇其實是一種大理特產奶酪,由當地牛奶製成,製作方法是先將「酸水」加熱後,再舀入鮮奶輕輕搖晃,凝成絮狀,再用竹筷攤成薄片,卷在竹架上風乾即成。乳扇因形狀如斜扇,故名乳扇,呈半透明狀,光滑油潤,片狀成卷,出產乳扇最好的季節當屬冬春兩季,因為大理的天氣乾燥陰冷,晾曬出的乳扇不易發酸,保存時間長,味道也好。

乳扇的食法方便,可分為煎、蒸、煮三種。煎炸,這是乳扇較為普遍的吃法,即把乳扇放入油鍋內煎炸片刻,待乳扇呈焦黃色後取出放入盤內,撒上白糖或椒鹽即可食,芳香酥脆,鮮美可口它既可當小吃又可做菜餚。白族聞名遐邇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其中的「二甜」便是以這乳扇絲為主料的乳扇茶。聞起來,芬芳撲鼻;呷一口,口齒醇香。此道茶甜而不膩,寓意著苦去甜來之意,淡淡的奶香與甜美仿佛帶著喝茶人走入了人生的甘境。凡是到白族人家中做客,主人定會呈上三道茶,中間那一杯便是將乳扇用文火烘烤成卷加工成紅糖乳扇茶。

豆麵湯圓

豆麵湯圓有點類似於北方的驢打滾,北方以幹糯米粉為皮,雲南以吊漿面為皮,但是好吃太多,湯圓可以帶餡也可以不帶餡,以外面要滾粘上一層熟黃豆面為其共同特點,熱騰騰的湯圓從鍋裡撈起來,放到熱黃豆面上滾一滾,沾滿後放到碗裡,澆上甜而不膩的玫瑰糖,細膩餈糯的湯圓裹著黃豆粉特有的香味,大人小孩都愛不釋口。一碗裹滿豆面散著濃鬱紅糖香的豆麵湯圓是童年最美的回憶,當然也是最美味的一道小吃,是每個雲南人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種味道。

破酥包子

破酥包子是雲南的特色面點,由於在麵皮的製作中加入了豬油,讓包子皮變為一層層的,有了揚州點心千層油糕感覺。破酥包子在雲南漢族面點中非常有名,1903年玉溪人賴八在昆明擺攤售賣。面用的是低筋粉,餡料有醬肉粒、肉汁浸過的香菇、雲腿、白糖、蜂蜜等調製而成,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是昆明的拓東甜醬油。蒸製時對火候的要求很高,旺火猛催,一氣呵成。這樣蒸出來的包子飽滿潔白,收口微開,香氣四溢。吃到嘴裡油而不膩,柔軟松酥,滿口盈香,給人一種不咀嚼就有融化之感。

關於破酥還有段故事。賴八賣包子出了名,吸引了很多昆明人品嘗。一天一個小孩吃包子時不小心把包子掉到了地上,包子皮酥破成了幾瓣,小孩子剛要哭,賴八靈機一動,馬上拿了一個新包子給了小朋友,小朋友破涕為笑,賴八則從包子皮的酥破形狀而把自己的包子叫成「破酥包子」,從此,這種好吃的包子有了名字,到今天已經100多年了。如果你喜歡吃包子,到雲南是不能錯過破酥包子的。

石板粑粑

也就是石板烤餅,是貢山縣獨龍族、怒族的古老食品,古就古在石板當鍋,這種石板火燒不壞,水澆不裂,是丙中洛鄉特有的一種石板,放在火塘上烤熱後,把養麥麵或是玉米面調成糊狀,倒在加熱的石板上烤熟即可。石板粑粑製作最為特別的地方在於:烤的時候雖然不用放油,但粑粑不會被烤焦,不放鹽、醬等其他調料,味道卻十分香脆,配著酥油茶一起吃,更是絕妙。石板粑粑,也就是石片烤餅,用丙中洛特有的一種石片當作煎鍋在火塘上烤熱,把養麥麵或是玉米面調成糊狀,倒在加熱的石片上烤熟即可。石板粑粑製作最為特別的地方在於:烤的時候雖然不用放油,但粑粑不會被烤焦,不放鹽、醬等其他調料,味道卻十分香脆,配著酥油茶一起吃,更是絕妙。

米布

應該是每個雲南小孩成長的一部分,是給不願意吃飯喝奶的小朋友準備的,把米浸泡八至十個小時後打成細米漿,用牛奶,按1:3的比例煮成牛奶米布,入鍋不停的攪攔,煮開三分鐘後,用最小火燜制5分鐘,冷卻即可,綿軟香甜,奶香味和米香味都很濃鬱,現在只有小餐館裡面有賣。

竹蟲

又名竹蜂、竹蛆,寄生在竹筒內,以啃吃幼嫩竹筍吸收養分,20天內從米粒大小長到手指頭般粗大,從竹尖逐節往下吃,最後藏於根部筒內,到11月份體肥停食,這個時候是竹蟲最肥妹的季節。在雲南,不僅哈尼族喜食,壯族、布依族亦喜食善捕。布依族居住的河谷地帶,楠竹茂密,視其竹尖發黃,即可剖開竹莖採取。

竹蟲富含蛋白質、胺基酸,開水氽過之後再用油煎炸,撒上鹽巴即可食用,脆裡帶著綿軟,還有一股竹子的清香,似乎比蜂仁更有一絲清鮮的脫俗味道。蛋白質含量高,是佐酒佳餚。酥炸也許並不是它最好的做法,因它體形飽滿,體內油脂本已豐富,酥炸的外層多少有些重複,亦搶了食材自身的味道。不過,即使如此,甘香仍可瞬間溢滿口腔,細細嚼之,有芝士的味道。


騰衝松花糕 

騰衝松花糕是採用天然的送花粉和紅豆做成,最上面一層是厚厚的黃色天然松花粉,(松樹開花採下來的松粉),松花粉上面撒有一些芝麻,下面一層褐紅色的是夾著紅豆碎塊的紅豆沙;再加一層黃色的松花粉和褐紅色的豆沙,最下面一層制糕粉。松花糕具有果仁風味,清甜,油潤,入口易化,不粘牙,不餬口。

最出名的要屬和順古鎮藺大媽所有做出來的,新鮮的松花糕很軟,有股淺淺的清甜味,長得也很可愛,方方正正、蛋黃色的一小塊,精緻小巧,讓人不捨得一口吞掉,含一口在嘴裡,豆茸與松粉便開始在齒尖抵死纏綿,微微的松子香味,久久不散,吃完一塊送花糕點,嘴唇上方往往都會留下半圈蛋黃色粉末,深處舌頭輕舔一圈,恍如隔世斑般的再度回味,這塊送花糕,才算真正的吃完。


鍋巴油粉

你吃過黃香甜脆的鍋巴,吃過軟滑的涼粉,但你未必吃過鍋巴和涼粉的結合體。在大理南澗,有一種流傳百年的美味,它被大理人民所喜愛,牽絆住許多遊子的心,吸引了各方美食愛好者前來品嘗,它就是南澗鍋巴油粉,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是大理獨有的小吃。

油粉的製作工序比較繁雜,主要有如下流程,精選豌豆、磨麵、篩粉、煮、澄、燉、烙鍋巴等,在雲南民間煮製豌豆粉的基礎上,變一次成熟為兩次成熟,把制皮與制粉分開,然後將二者層層鋪在一起。(簡單的說,就是先做鍋巴再做粉)最終的成品像加菲貓愛吃的千層餅,其實是千層豆粉,口感耐人尋味。油粉軟糯細膩,入口即化;鍋巴綿韌耐嚼,香甜可口,兩者搭配在一起,就形成了軟硬適中的鍋巴油粉。不可不提的是,鍋巴油粉之所有受大眾喜愛,還有一個直接原因。其作為輔料的酸醋是大理本地人民所釀製的木瓜醋,許多遊客吃完鍋巴油粉後,都會向店家要一碗木瓜醋。

通海豆末糖


相傳為蒙古鐵騎所創。驍勇彪悍的蒙古鐵騎在長期徵戰、遠程奔襲中,不能攜帶更多的食物,只好將青稞、大豆搗成面與潮溼的紅糖放在乾糧袋內。顛簸中,炒麵將紅糖一層一層裹起來形成塊狀,此為豆末糖之雛形也。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部南徵,屯兵曲陀關統轄南疆,此糖遂流入通海,製作工藝由當代名師代代相傳改進提高。蒙古族大軍入雲南後,他們同樣喜歡用它作零食。在他們的駐地,這一做法簡單的零食,逐漸為其他民族所效法,大家也樂意用它作為上山下海勞作完後充飢的乾糧。就這樣,在輾轉相傳中,人們不斷加工改進,終於成了一種美食,被人們冠以「豆末糖」之名。清中期,豆末糖製作業(原河西縣九龍鎮)批量生產,一時聞名遐邇。時至今日,已逾七百五十餘載,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豆末糖以「香、甜、酥、脆,入口無渣。」著稱,選用優質黃豆作為主要原料,另加白糖、飴糖等精工製成。層薄如紙,色白如乳,食用起來,甜而不膩,松酥、香脆,十分爽口。

蒙自年糕


很多人知道蒙自是雲南第一美本文由美食探究所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發。歡迎轉發分享到朋友圈。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動力。味「過橋米線」的發源地,知道蒙自有很甜很甜的石榴,卻很少有人知道蒙自的年糕。多次拿獎,遠銷國外的「著名」年糕蒙自 年糕是古老的傳統食品,以糯軟香甜,柔韌適口,風味獨特而馳名。在蒙自,一直有種植糯米的傳統,也就有常年做年糕的習俗。早期的蒙自年糕是用類似大碗那樣的容器成形的,成上小下大的圓臺形,表面十分細膩光滑油潤,因為加了紅糖之故,呈現靚麗的黃燦燦的色澤。當然,蒙自年糕也是採用傳統方法製成的,把糯米經過水磨、吊漿、濾水,再加紅糖或玫瑰糖而成。也許是為了防止年糕乾裂,要在做好的年糕外表包一層豆腐皮,後來有了真空包裝的技術,這道工序就被取消了。

很多地方的年糕就是白色無味的,而蒙自年糕這麼多年來,由早先的紅糖年糕。漸漸也演變的多樣起來了,有白糖、火腿,花生,芝麻,玫瑰,紫米……等等,多種多樣的美味都被融入了這個小小的年糕裡了。所以要是說到雲南年糕哪家強這樣的問題,眾卿家可以退下了。 蒙自年糕曾獲得雲南省優質產品稱號和全國食品博覽會銅牌獎,產品暢銷省內外,遠銷 越南 、 泰國 、 新加坡 、 美國 等國家和地區。

蒙自年糕最常見的吃法有切片煎,烤或是蒸。在冬天一家人圍坐火盆烤火,架上一個鐵網,邊烤就可以吃了;又或者煎烤容易上火,那就可以蒸;而我最喜愛的是煎年糕,鍋中刷上一層薄薄的油,把切片的年糕放到鍋裡小火慢慢煎至年糕變軟既可食用。若是追求更好的口感,那就多煎一會兒,等年糕表面煎至一層脆皮便是蒙自年糕中最上成的味道了。

官渡粑粑

去官渡鎮不吃官渡粑粑,就像炒菜不放鹽一樣沒有滋味,在雲南眾多的「粑粑」中,官渡粑粑是最為搶手:官渡古鎮賣「粑粑」的小店掛著一塊告示,上書:排隊一元一個,插隊三元一個,生意十分火爆,買粑粑要排隊至少半小時才能到手,剛出爐的粑粑非常燙手,顧客得用店家提供的「筲笈」來盛粑粑,等涼後再裝袋拿走。官渡粑粑的精髓在於餡料:有白糖、糊麻、花生、玫瑰豆沙等口味,基本都是濃鬱的甜,鬆軟香甜,十分可口快意。

在官渡熱鬧的街道上,似乎每個人手裡都拿著那個餅,像古鎮裡一道獨特的風景。而最愜意的就是那些圍在花燈前的人們,嘴裡嚼著粑粑。陶振先生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說愛昆明地處高原,氣候像瑞士的日內瓦,夏不熱,冬不冷;也不說愛一汪滇池水,養育昆明一城人。我只說我生活的一個地方——官渡,我愛上昆明就從這裡開始,因為只是一個粑粑,你就可以看見官渡人的淳樸和善良。」

舂雞腳

版納人民喜好酸辣的食物,出生於涼拌類食品的品種繁多,舂雞腳也是一道熱門小吃,先把雞腳用鹽搓揉,入鍋煮過,在舂板中加上魚露,小米辣,大蒜,豇豆,檸檬汁,花生,芫荽,鹽巴味精,像搗大蒜一樣把已經醃製過的雞腳和佐料一起「舂。」入味的同時也使雞腳變成了小塊,除了加入足夠的辣椒還要樹番茄和青檸檬汁調味,非常的酸爽可口,辣的夠味,吃完主料,輔料還能再拌米幹吃,欲罷不能。

烤豬臉  

吃傣味必點的一道小吃,包燒出來的,上桌的時候還刺溜刺溜的,看著肥,其實非常好吃,秉承傣族人民吃什麼都要蘸調料的優良傳統,烤豬臉也有專門的調料,,醬是粘稠的,顏色比咖喱深一個度,也可以蘸幹辣椒,單吃醬的話味道比較奇特,不過和肉一起吃就是絕配!

麗江粑粑

是納西族獨具的風味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製作的主要原料是用麗江出產的精細麥麵,加注從玉龍雪山流下來的清泉合成麵團,在大理石石板上抹搽植物油,再擀成一塊塊薄片,抹上化油,撒上火腿末或白糖後捲成圓筒狀,兩頭搭攏按扁,中間包入芝麻、核桃仁等佐料,再以平底鍋文火烤熟煎成金黃色,即可製成。麗江粑粑分為鹹甜兩類,可以根據各自口味任意選用。其色澤金黃,香味撲鼻,吃起來酥脆可口,有的加喝酥油茶,更是其味無窮。在麗江古城四方街,有許多專營麗江粑粑的鋪子,她們有著嫻熟的技巧和精湛的手藝,生意紅火,顧客盈門。

米灌腸 

麗江特有的一種風味食品,又稱糯米血腸,是納西族普遍喜愛的食品。米灌腸分為黑米灌腸和白米灌腸兩種。黑米灌腸是將蒸到九成熟的糯米,加上豬血漿、鹽巴、茴香籽和花椒等幾種佐料攪拌均勻後,灌到豬腸子裡,用蒸鍋蒸熟;而白米灌腸則是將豬血漿換成雞蛋清,蒸熟後就是白米灌腸了。米灌腸蒸熟後,切成片或用熱油煎炸,或用蒸鍋蒸熱。米灌腸色澤古樸油亮,香味濃鬱,營養價值高,是補血,補氣之佳品

折耳根豆腐

又叫折耳根豆腐箱。一般是一個小販用自行車託著一個烤箱,烤箱裡是有炭火豆腐在鐵板上烤熟之後,再將拌好的蔗根放進豆腐裡,豆腐嫩滑爽口,滋味妙不可言,一口一個,根本停不下來!

香竹飯

香竹飯具有濃鬱的傣族風味,傣族人喜歡吃糯食,因此,用糯米做的黃米飯、年糕、糯米粑粑、米幹、米線等食品,都頗有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香竹飯。

一般來說,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間做出的香竹飯最好,此時竹子內有一層香氣撲鼻的香膜,所以叫香竹。傣族人將香竹的竹節作底砍下,先將香竹按兩個竹節砍下,在一端挖一個孔,將泡過的糯米放進竹筒,用芭蕉葉塞住竹筒口,用水浸泡15分鐘,放進火灰裡焐著或在炭火上烤,待竹子水分被烘乾後,竹筒會自然爆裂,香竹飯也就做熟了。掰開竹片,薄薄的白色香膜緊粘在糯米飯上,晶瑩的飯粒竹香四溢,飯變得又軟又香,吃起來芳香柔糯,別有風味。

過手米線

相比一碗一碗的過橋米線,  阿昌族最中意的過手米線更像是一道別致的小吃,以前是阿昌族接待貴賓的美食,阿昌族過手米線是用上好的米製成潔白的絲狀,再把鮮肉燒烤成半熟後切剁成細塊,佐以粉腸、鹽、辣子、花生、芝麻、豆粉、酸水等料,攪成糊狀。本文由美食探究所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發。歡迎轉發分享到朋友圈。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動力。吃時因需先取一團米線置於手心,然後將拌料放在米線上一口吃下,由此而得名"過手米線"。倘若有野味製成的拌料,那味道則更是鮮美了。不少客商、"老外"到此,品嘗一番後都咂嘴咂舌地讚嘆:絕代佳餚!

喜洲破酥粑粑

去過大理的人,不僅會被那裡的獨特氣候和歷史文化風貌吸引,也會被大理獨一無二的美食所吸引,喜洲粑粑便是其中之一。過去在當地人是一種攜帶方便的乾糧,無論是種田還是外出做商業的人,出門前都要帶上幾塊粑粑,就著一點茶就可以當一頓美味的正餐了。甜粑粑的是加了芝麻、花生,鹹粑粑加了肉末和蔥花,加上獨特的發麵和上下兩層同時油烤,吃起來非常松酥,一口咬下去就成破酥了,所以叫「破酥粑粑」,不僅耐飢還有營養、可口,慢慢就傳下來了。

麥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發麵相當講究,要加適量土鹼,揉透,再用精油分層,撒上蔥花、花椒、食鹽為鹹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紅糖包心為甜味。做成賀圓形小餅後,一次6個,鹹甜各半,整齊地擺在一塊圓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餅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層香油,制時皆用上下兩層炭火,上層炭火為猛火,下層炭火為文火,烤香直至烤酥。喜洲粑粑外皮香酥而內在綿軟,倍受人們喜愛,且層次分明,宛若蒼山十九峰十八溪,實為美色可餐。

罈子雞

罈子雞是雲南騰衝著名的漢族小吃,源於明末,興於清初,相傳與明朝末代皇帝永曆皇帝有關。由瓷壇(或特製砂鍋)燜制工藝和神秘的宮中藥物融合騰衝當地原材料配製而成。其色金黃玉潤,晶亮養眼,其色純正持久,不悶不膩,入口細品,皮脆肉嫩骨酥,滿口溢香。罈子雞還因為中藥秘方的滷製,有活血舒筋,清肺、健胃之功,尤為適合老人和小孩。

奶渣  

香格裡拉奶渣與酥油相伴而生,把牛奶打制分離出酥油以後,剩下奶水用火煮沸後冷卻即成酸奶水,把它倒入竹製鬥形濾水留在竹鬥濾器中的就成奶渣,具有極強的消化作用,渣白色,味酸,外出藏民常帶奶渣以防水土不適,用酥油煎奶渣加紅糖而成的煎奶渣是香格裡拉藏家人待客常用的一道菜。

涼拌酸木瓜。

在雲南,酸木瓜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果品、佐料,木瓜嫩果是綠色的,成熟後是黃色,不過注意要跟番木瓜區別開來,這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酸木瓜有一股特別濃鬱的清香,聞上去特別誘人,但是它的果肉味酸澀無比,能把牙齒酸倒,雲南人常將其稱為酸木瓜。將酸木瓜切成小片或小條,加入雲南名產單山沾水,攪拌均勻後一道即成了涼拌酸木瓜,開胃爽口,別具風味,尤其在年節吃多了大魚大肉之後,來點涼拌酸木瓜相當解膩。

橄欖樹皮剁生 

是拉祜族人家過年殺豬時家家都必做的一道菜,如果哪家的殺豬宴上沒有這道菜那麼大家都會感受缺少了什麼,也感受不到吃殺豬宴的滋味,可以說這是拉祜族飲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道菜。從山上砍來滇橄欖樹,除去枝葉後,用破碗片刮去銀白色的外層後再刮取裡面肥厚的樹皮。橄欖樹皮用米湯去除苦澀味後用刀剁細,然後再放入烤至八分熟的裡脊肉、香料等再剁一次。最後放入熟烤切成薄片的豬肝和豬皮,再放入火灰煨香煨糊的糊辣椒粉、鹽等調料拌勻即可食用。最美味的橄欖剁生一定要放入用自烤酒、辣椒、花椒、鹽等調料醃製的豬血,當然要吃放了豬血的橄欖剁生也需要一定的勇氣,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生豬血的那鮮紅的血色。

路南乳餅

是雲南彝族的傳統食品。其中以路南彝族自治縣的乳餅最為正宗。乳餅長約25~30釐米,寬10~12釐米,呈斜長扇形,兩扇疊套在一起,稱為「一對」。相傳彝族牧人長期趕著羊群到水草豐盛的地方去放牧,由於遠離村鎮,每天都要把吃不完的雪白羊奶倒掉。一位年輕聰明的牧人,眼看瓊漿玉液般的羊奶傾倒於地,心中十分惋惜,後來,他從鄰居製作豆腐中得到啟示,經過反覆實踐,創製出用酸漿點羊奶製作乳餅。製作時先把鮮奶煮沸,加入食用酸配製成「酸奶」,再用竹筷將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攤成薄片,然後在竹架上晾乾。一般5公斤奶可制1公斤乳餅。成品為乳黃色,油潤光滑,質地細密,乳香濃鬱,清香甜美。

乳餅的吃法很多,可煎、煮、蒸、烤,亦可生吃。和宣威火腿片合在一起熟制,就成了雲南名菜「火夾餅」,在滇味萊中,乳餅菜餚有生煎乳餅、套炸乳餅、粉蒸乳餅、鮮肉蒸乳餅、青豆米燴乳餅等家常菜式,還是鍋貼乳餅、火夾清蒸乳餅、太極乳餅、竹蓀燴乳餅、三鮮燴乳餅以及甜食的金錢夾沙乳餅等筵席名貴萊式。

香格裡拉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酥油加工方法很有藝術性,首先是擠出白白的牛奶或羊奶通過技術處理,倒入木桶內抽打後,在奶水上層凝結的脂肪即酥油。製作酥油茶時,把搗碎的普洱茶放入沸水中煮約半小時,濾去茶葉,把茶汁裝入圓柱形的打茶桶內,放入酥油、鹽巴、芝麻、蘇子等香料,蓋住桶口,用手輕提重壓木棒,不斷抽打。待桶內聲音從「砰」「砰」變成「吱」「吱」響時,酥油茶就打好了,這時,空氣中就飄出了一絲絲淡淡的奶香。酥油茶既能產生很大的熱量,喝後可禦寒,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許多沒有喝過酥油茶的人,第一次品嘗會覺得異味難當,而咬咬牙喝過幾次之後,便會真切地品味其流香滿口,餘味修長的妙處。

===========

按住下圖關注美食探究所

關注和轉發就是最高的賞

相關焦點

  • 上海著名小吃大賞
    喏,深入人心的民謠裡都是老上海小吃。上海人管小吃為點心,囊括了麵食糕點、湯糰甜物、酥皮油炸。這些有特色的美味小吃,可以是一頓慢篤篤的早餐,可以是一頓溫馨的宵夜,更可以是茶餘飯後嘴巴裡的一點消遣。3、鍋貼在上海寧從小吃到大的點心中,鍋貼絕對是愛到心坎裡的早飯經典!有腰有臀的鍋貼,臀部焦硬,咬一口脆爽,腰部綿軟,浸潤著肉汁,肉餡和皮子渾然一體,嗲嗲的讓人慾罷不能!上海人吃鍋貼還講究,一定要趁熱吃,趁著剛出鍋的那口熱乎勁兒,輕輕咬開,慢慢吮吸,油脂混著肉香,回味無窮!
  • 吃過一半敬你是條漢子,雲南43種特色美食小吃
    調糕藕粉是雲南最具有特色的小吃之一,在雲南它幾乎與火腿,過橋米線起名。潤滑的藕粉與雪白的米糕混合在一起,各式顏色的果仁相間其中,紅糖透著粘稠,玫瑰醬散出芬芳,食客唇齒舌尖縈繞著香酥,沁著甜潤,是備受雲南人推崇的一道小吃。
  • 雲南小吃大全,75例小吃,做法古風猶存,您家鄉的小吃在列嗎?
    本文給大家整理雲南小吃,您家鄉的小吃在列嗎?飯品類經典小吃10例豆燜飯豆燜飯,是雲南民間傳統地方風味小吃。每年春、夏兩季各家各戶都要吃上幾次豆燜飯。米粉類經典小吃32款雲南過橋米線雲南過橋米線,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屬於雲南區域特有食品,起源於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
  • 《吃在雲南》昆明八大特色小吃大盤點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湯是用大骨、老母雞、雲南宣威火腿經長時間熬煮而成的具有濃鬱鮮香味的一類高湯。 蕎包子        蕎面被稱為保健食品。放在火上的鍋,比碗大不了多少,紅銅做的,是正所謂的小鍋。小鍋裡舀上高湯,待湯煮沸後,加上剁肉帽子、豌豆尖、酸醃菜、油辣椒和醬油,最後再放米線入鍋.一碗小鍋米線就做成了。
  • 邯鄲著名特色小吃
    郭八火燒,是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的著名傳統特色小吃之一。郭八火燒製作原料主要有白面、香油、花椒、食用油、精鹽、小茴香等。製作時,先將白面用開水燙三成,改用溫水把面揉勻和成面塊,然後將面塊擀薄加料卷合,製成餅坯,放在爐鏊上翻烤,邊烤邊刷油,烤至兩面呈金黃色即可。
  • 藏在官渡古鎮裡的寶藏小吃,超多雲南特色美食
    在昆明,除了著名的石林風景區、滇湖風景區、翠湖、鬥南花卉市場,再要細數的話就屬官渡古鎮了,和其他城市的古鎮相比,他的確缺乏精緻優美之處。一共有四種口味,玫瑰豆沙餡,趁熱咬一口,會有一種豆沙爆漿的感覺,細細咀嚼,沙沙的豆沙包含著玫瑰的香味,甜而不膩;白糖花生餡,沒有豆沙餡的那麼甜,喜歡花生的小夥伴一定要嘗嘗;白糖胡麻餡,胡麻餡的東西感覺只有在雲南才有,胡麻籽混合著白糖的甜味,越嚼越香;還有什麼餡都不加的麥麵光餅,比有餡的粑粑厚實了許多,多了一點麥子的香味。
  • 開遍全國的著名小吃「沙縣小吃」,有著怎樣的發展史
    說到小吃,就不得不說,來自福建的著名小吃「沙縣小吃」。在早些年的時候,在福建的各處,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總是能夠看到沙縣小吃的身影,而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說說,有關沙縣小吃的發展史,請聽我一一道來。我們所熟悉的沙縣小吃,其實最早起源地是在福建三明的沙縣。
  • 9種雲南金牌小吃,哪一個是你的菜?!
    看一看這些年我們追過的紀錄片再數一數各種美食榜單就知道了這不前一陣時間國家旅遊局和中國旅遊協會評選出了200種中國金牌旅遊小吃雲南有幸上榜9種今天小雲就給大家介紹介紹這9種雲南金牌小吃🏅️🏅️🏅️作為大理的特色小吃之一,在大理隨處可見,生吃、幹吃、涼拌、燒烤、油炸皆可。今天說的夾沙乳扇卷,就是將雲南特有的玫瑰豆沙醬塗抹在乳扇上,然後捲起來油炸了吃,酥脆香甜,奶香異常。不過乳扇這道美食,喜歡它的人,可以頓頓不落,吃不慣的人可能聞著都難受,那麼你是屬於哪一種呢?這對於雲南的小夥伴一定不陌生,破酥包可是佔據了我讀書生涯每日早餐的半壁江山。
  • 花椒芽炒牛肉:很有特色的雲南家常菜哦!
    花椒芽是花椒樹的嫩芽,是雲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炸花椒葉,花椒芽炒肉,花椒芽炒蛋都是很有特色的雲南家常菜。
  • 雲南小吃——破酥包子
  • 胡麻包子,雲南特色小吃,餡心香甜
    大家在雲南吃到很多的美食,但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這道美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嘗過,它的我到色澤潔白 ,味道也很特別,最重要的是,這道小吃也很受大家歡迎,所以大家是不是心動了,那麼你們還在等什麼,快去準備材料一起來製作把,當然下面小編會給大家介紹製作胡麻包子的製作方法,跟它需要的製作材料,如果你學會了
  • 開遠小卷粉,雲南特色小吃,鮮香滋嫩
    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是雲南特色小吃開遠小卷粉,這道美食是開遠市獨有的小吃,吃起來味道也是鮮香滋嫩,當然小編有幸吃過一次,那個味道真的讓小編震驚了,所以大家可以來雲南的時候不嫌麻煩,可以去開遠試一下這道美食的味道,雖然雲南其他地方也有但是那些味道都不怎么正宗,大家如果想要吃正宗的開遠小卷粉就可以去開遠市嘗一下保證讓你讚不絕口
  • 雲南旅遊地圖全圖
    雲南旅遊地圖全圖,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省會昆明。戰國時期,這裡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   雲南旅遊特色小吃地圖全圖,雲南特色食品是相當的多,都說雲南一步一個景,可雲南小吃也差不多,酸角、酸角糕、甜角、傣味火燒乾巴、「雲南十八怪」小點心等等。
  • 南京著名小吃大賞
  • 十一蘭州真香小吃大賞
    西北管土豆叫洋芋,馬三洋芋片真的是蘭州最地道的小吃,從破舊擁擠的卻永遠塞滿了人的小屋子,到現在店面寬敞裝修精緻的二層小樓,到遍地開花甚至開到了北京去。這樣平凡又樸實的小店,堅守著不變的味道,溫暖著這一代人。
  • 《廣西特色小吃桂林米粉》沒遮攔-協助拍攝
    廣西特色小吃桂林米粉【第1幅圖】此作品由安陽攝影愛好者裘先生在著名的石家莊地區拍攝廣西特色小吃桂林米粉【第2幅圖】此作品由深圳攝影愛好者符先生在著名的常州地區拍攝廣西特色小吃桂林米粉【第3幅圖】此作品由中山攝影愛好者房先生在著名的台州地區拍攝
  • 中國各地著名小吃
    雲南的滷牛肉、燒餌塊、過橋米線等。 臺灣菜 一定要吃:三杯雞、菠蘿油條蝦、培根高麗菜、花生冰沙 臺灣小吃已經偶像劇大紅大紫,但真正的臺灣菜卻鮮有人知。其實它採用閩、粵烹飪法,卻又深受日本飲食影響。
  • 特色小吃 | 會理美食——雞火絲餌塊
    會理民間小吃以縣城品種最多、分布最集中。早點有羊肉燙鍋、熨鬥粑、蕎涼粉、稀豆粉、抓酥包子等,還有小籠粉蒸肉、羊火腿、羊乾巴。餌塊本是雲南特色小吃,而會理餌塊吃法卻優於雲南,如燒、煮、炒、燙的餌塊各具特色,尤以雞絲火腿氽肉餌塊最負盛名。會理餌塊是米製品,特點:色白細嫩,勁韌香美。烹製法:蒸。此品原為民間供佛用品,後發展成為地方小吃,如小鍋餌絲、炒餌絲。
  • 2020暑假能去雲南旅遊嗎,雲南十大特色小吃「胖金妹七彩遊」
    好了好了,近期很多人問2020年暑期能去雲南度假旅遊嗎?回答自然是能夠 啦!雲南是低風險性地域,要是大伙兒有著綠色健康碼就能去啦,並且回家的話綠碼也不會變的哦。因此大伙兒能夠 安心去旅行啦!那麼去雲南的話有哪些小吃嗎?接下去胖金妹給大伙兒強烈推薦雲南十大特色美食,不必流口水哦。
  • 《小鎮大賞》|大理鶴慶:中國銀器第一村,高原水鄉慢生活
    如今的新華村,續寫著當年「小爐匠」「走夷方」的傳奇,成為了東南亞最大的手工銀器集散地,銀產業年產值超過26億元的著名銀器加工之鄉,成為全世界手工藝文化遺產的傳承故園,也成為了世界聞名遐邇的「銀都」。《小鎮大賞》《小鎮大賞》小鎮創建者將帶您重溫千年銀器的鍛造技藝,領略新華匠人的勤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