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的一幅怪畫,300多年來引發無數爭議,主要是因為有三大疑問:一是畫家為什麼要把一隻老虎畫成夾著尾巴的喪家犬模樣?二是畫的名稱為什麼叫《峰虎圖》?三是這樣的畫為何還能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入藏故宮?
先來看看這幅畫:
上面就是這幅怪畫的局部圖,一隻老虎,瘦骨嶙峋,身體蜷縮著,眼神中流露出一副極其恐懼的樣子!
老虎怎麼畫成了這個樣子呢?
注意右上角,一隻山裡的野峰!
原來昔日威風凜凜的山大王誤入野蜂的領地,被蟄得無力招架叫苦不迭,只能夾著尾巴無奈地撓臉門了,一副狼狽相躍然紙上。
堂堂百獸之王——一隻大蟲,竟然被一隻小蟲嚇蔫了!
誰說老虎只有威風的一面呢?
世界上萬事萬物,相生相剋,一物降一物!就是自詡為「萬物靈長」的人,也別太忘乎所以了!
這幅怪畫的作者是清代傑出的繪畫大家華喦(yán)。華喦(1682~1756),字德嵩,更字秋嶽,號白沙道人、新羅山人、東園生、布衣生、離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飄篷者」。工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寫動物尤佳。善書,能詩,時稱「詩、書、畫三絕」,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華喦把一隻猛虎畫成恐懼可憐的模樣,或許與其自身的經歷有關。
清 華喦《天山積雪圖》軸 紙本設色 159.1×52.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華喦自幼酷愛繪畫,後因家貧失學,備受世俗冷落。康熙四十二年(1703),華氏家族重建祠堂,鄉紳看不起他替正廳畫壁畫,群起反對,最後華喦只得偷偷進入祠堂,畫上「高山雲鶴」、「水國浮牛」、「青松懸崖」和「倚馬題詩」四幅畫,憤而離鄉飄泊,流寓於杭州。在這裡,華喦迎來了人生中的一線曙光。雖然他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但憑藉一手好畫和詩文才華,很快便在杭州立住了腳。
36歲時,華喦曾北上入都,但並不得意,據戴熙《習苦齋畫絮》載:「華秋嶽自奇其畫,遊京師無問者。一日有售贗畫者,其裹華筆也,華見而太息出都。」 雖才華卓然,但很多人並不喜歡華喦內向的性格,所以他在京城又遭到了種種冷遇。除內向之外,華喦還有些冷傲自負,又不喜歡逢迎拍馬,所以只好將所作之畫低價賣給京城的古玩字畫店。
清 華喦 《自畫像圖》軸 紙本設色 130.5×50.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晚年的華喦一直頻繁往來於杭州、揚州,以賣畫為生。1756年,華喦在貧病交加中離世,享年74歲。
我們再回到這幅《峰虎圖》來看,從對這隻老虎的形象描繪來說,一眼就能看出華喦深厚的藝術造詣和精妙的捕捉能力,畫中的這隻「山中之王」被右上角的這隻大野蜂蟄後,看起來像是一隻「大型病貓」。
但《峰虎圖》也並非只是畫一隻奇怪的老虎這麼簡單,華喦從幼年到老,經歷了被同鄉排斥、顛沛流離、懷才不遇、京城遇阻、一生貧困潦倒等種種不幸遭遇,他把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滿腔的感懷全都畫進了畫裡,於是才有了這幅極為生動的《峰虎圖》。
為何取名《峰虎圖》?
寓意有二:其一是山中老虎蜷縮的身體如山峰,其二則是那隻小小的山野之蜂。一「峰」兩意,妙哉!
至於為何會入藏臺北故宮,成為傳世的經典,或許是因為它的獨一無二。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老虎是一種很兇猛的動物,「森林之王」的稱號它當之無愧,但在華喦的筆下,它卻垂頭喪氣,成了山野之蜂的「手下敗將」,眼裡還充滿了恐懼與無助,完全失去了霸主的姿態。這樣的描繪雖和傳統畫作有些「格格不入」,但華喦可以觀察到一般人發現不了的場景,還能惟妙惟肖地畫出來,確實不是普通人能達到的水平,因此成就了這份獨一無二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