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證券聯合雲鋒金融,按照風險收益為投資者精心準備了幾套港股投資術,股市小白或大俠們都應該學幾招防身。
編者按
公司的業績結果的好壞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即使大如阿里或騰訊,每天都有無數金融界精英盯著,不同券商或投行預測的業績數據也差了超過20%。因此對於普通投資者,在押注企業業績好壞命中率實在太低,相反根據盈喜公告或除淨進行的投機,相對要容易一點。
香港投資者炒盈喜和炒除淨已經有相當長歷史,網絡搜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的博客時代。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媒體和財經界的說法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是因為策略已經完美,還是大家都只是人云亦云?接下來的五分鐘,如果已經知道原理的讀者可以根據回測結果進行辯證,如果沒有聽過的小白,更應該學上一招避免日後被人忽悠。
盈喜:真假難辨,「慢半拍」進場有助提升值博率
香港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最少公布兩次業績(半年和全年),時間是會計年度結束後三個月內。有相當部分企業以12月和6月份作為結算日期,換言之每年的2月份至4月份,7月份至9月份都是業績高峰期,如果企業盈利大增,那麼上市公司往往會發布一份「盈喜」的報告。
必須吐槽的一點是對於盈喜通告,香港大部分資訊平臺都做的不夠完善,最權威當然要數港交所的披露易,內地讀者可以選擇簡體中文的最新資訊,所有企業都會第一時間在此通告。當然PDF格式的文檔閱讀和資料搜集十分繁瑣和落後。其他資訊平臺較好的有經濟通的網站,簡單歸納了最近數日發盈喜的企業,可惜時間追溯不夠長也沒有歸納關鍵數據。
香港盈喜有什麼要求?《上市規則》中,對企業發出盈警或盈喜通告未有一個具體定義,只在第13.09(1)條中提到:「若公司出現預期之外的收入或虧損,並且重要及會影響股價者,便要發盈警知會股東。」按照規定,在香港上市的國家企業,預測盈利比上期至少上升50%,才能發出「盈喜」。 在外國,盈利警告是指當公司即將宣布的業績,與預期有一定的出入,便需要向公眾交待。
此處潛臺詞是發盈喜的企業並不一定是真的好,原則上公司就算跑輸同行表現或只是靠變賣資產來
「盈利」,也可以發盈喜通告,真偽幾乎只能看公司管理層的節操。因此投資者面對的第一個難點就是如何辨別。要想看全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通告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剔除細價股甚至只看權重股(如恆指成分股或國企成分股),將可以節省投資者95%的時間。例如把選股範圍縮窄到恆指成分股中的50隻,那麼今年公布盈喜的只有五家。
來源:雲鋒金融
盈喜是好事,但高追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尤其是第二天出現高開後再追,股價往往出現的是回調而不是上漲。以新鴻基公司為例,盈喜通告發布後,次日股價高開超過5%,稍微上漲後卻是面臨回調,回補缺口後才出現上漲。因此雖然理論有獲利空間,實際值搏率其實不大,更好的買點應該是回踩缺口(把盈喜的消息消化後)再買進,反而具備更安全的防守邊際。
簡單概括,香港老股民往往並不會在盈喜後第二天就買相關的個股,而是等好消息消化後再買便宜貨。但如果是真的績優股,上述策略可能會導致無法建倉,因此也有一些投資者會觀察第二天是否能夠高開高走,比如招商局公布盈喜後小幅高開上漲,反應市場情緒偏向樂觀,第三天再去買還能捕抓大約11.62%的利潤。所以如果盈喜的利好連一個交易日都無法持續(高開低走),那麼回踩的可能會更大,「慢半拍」再炒盈喜,或許能找到更低的買點。相反如果利好熱情能夠在第二天延續(高開高走),再入場雖然犧牲了部分利潤,但也提升了值博率。
炒除淨,早炒的鳥兒有蟲吃
什麼是除淨?
不管是中期息、末期息還是特別股息,上市公司都不可能在公布派息的第二天就把錢發放,因為派息需要時間統計核實誰有資格,也可能需要籌備資金等程序。所以當上市公司宣布支付股息或其他非現金權益,例如紅股時,這些權益只會給之後某個特定的時間前持有股份的股東,這個特定日期就是除淨日。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公司宣布了派息,那麼在除淨日前一日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資者,都可以享受它的派息,除淨日當日或之後才買入,就沒有這個權利。(這裡不考慮供股等行動)
炒除淨策略主要針對派息的股份。邏輯很簡單:
1)香港擁有相當多對股息十分看重的投資者,在宣布派息和除淨日之前,可能會吸引部分資金買進以賺取股息。
2)除淨日股價會調整,股息越多調整的幅度也就越大,雖然差價理論上是用現金直接給到投資者,然而「看起來」股價確是便宜了不少。心理上的安慰往往會誘惑部分投資者買入回補因為除淨所導致的缺口,香港行內稱為「修復除息裂口」或「填權」。
從上述兩點可以得出的操作思路,就是在除淨之前買入,除淨前賣出;以及在除淨價格出現向下修正後買入,填權後賣出。兩種策略均是短炒的操作。
針對第一點,市場傳統的做法是在除權前一個或前幾個交易日買入,博取「貪息」投資者會買入。然而這個玩法在香港已經玩了超過二十年,實際情況又如何?
除淨前20個交易日買入更划算
第一個邏輯主要搏的是最終會有人接盤,那應該何時入場?市場觀點主流是提前一天和提前幾天兩種,然而同樣的思路說了20年,到了今年是否還管用?聽風摸影是投資的大忌,筆者嘗試統計了2017年截止到8月31日股息率最高的十隻恆指成分股,現實的結果卻是「越早買越好」。
圖:截至2017年8月31日股息率最高恆指成分股除息前買入回報,來源:彭博,雲鋒金融整理
從表可見,如果除淨前1天開盤買入,收盤賣出,那麼有60%的概率會賺錢,平均回報僅僅0.39%;如果是提前5個交易日買入,除淨前1個交易日收盤賣出,正回報概率同樣是60%,平均回報是0.55%;如果是前20個交易日開盤買入持有到除淨前一個交易日收盤,那麼賺錢概率上漲到70%,平均回報是1.32%。
雖然炒除淨本身就是一個短炒策略,然而0.39%的平均回報如果考慮上交易成本和人為失誤,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實操意義。作為資金停泊,持有20個交易日有70%正回報概率,1.32%回報還算是有點肉吃。因此回測結果更大的意義在於,坊間有很多除淨前買入的套路,即使投資者想採取嘗試,也應該有一定的心理預期。更重要的是,如果投資者想布局高息股,那麼上述統計應該能幫助到大家判斷什麼時候入場更加合適。
當然筆者只選擇了較為穩定的恆指成分股做參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把中小型股甚至創業板股份進行量化統計,但必須考慮更多流動性風險。
填權看似有道理,回測卻略顯雞肋
除淨之後價格會調整,股票看起來似乎便宜了(當然只是數學遊戲)。「修復除息裂口」是否真的這麼管用?我們不妨用第一講高息股策略中的2017年「狗股」標的對上一次派息後股價走勢作為判斷參考。
來源:雲鋒金融整理
通過回測可見,按照20個交易日內實現填權為有效修復除息裂口,那麼十隻高息股中只有五隻成功獲利,損盈率只有一半。最終結果來看,所有的高息「狗股」最終股價都反彈到了除淨前的高位,但更可能是因為今年港股市場氣氛熾熱所導致。
市場也有觀點認為,除淨前股價如果沒有大升,意味著炒作水分較少,填權的概率也會較大;相反如果除淨前已經漲了不少,那麼除淨後反而會下跌。事實卻並非如此,例如利豐在除淨前股價一路下跌,除淨後花了超過60個交易日才實現反彈;相反滙豐控股除淨前連續上升了19個交易日漲幅超過12%,除淨後第二個交易日就實現了「填權」,可見除淨前的漲跌對之後的股價走勢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還有觀點認為「特別股息」派發後較容易除淨,例如中國神華在6月29日派發超乎市場預期的特別息,股價修正後快速上漲。然而對比電能實業和中銀香港對上一次特別股息除淨後股價依然下跌來看,中國神華可能只是個例。或許更早之前炒填權有一定利潤,但今年來看更可能只是雞肋。
總結:
炒盈喜和炒除淨都是基於業績公布後對市場情緒預判的玩法,由於「故事性」很強因此在香港股票圈廣為流傳,許多老股民們也喜歡在業績高峰期玩上一把。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針對今年的回測數據具有特定性,如果套用到2014年底或2015年初股市大跌的時候,再好的策略也無法改變虧損的命運。因此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特定時間周期內的股票走勢,讀者可以了解和學習策略的原理和可行性,起碼不會墜入人云亦云、追風摸影的陷阱。
如果說五分鐘系列的其他策略是價值投資,那麼盈喜和除淨肯定屬於投機策略的一種,筆者不反對讀者嘗試投機,投機天才《股票作手回憶錄》作者,傑西·利弗莫爾也是筆者的偶像,然而我們要學習的是,即使只是個想法,也應該體現出專業認真的水平。
「總而言之,投機者有想法,不管正不正確,畢竟是個想法。這是投機家和證券玩家的基本差異」——傑西·利弗莫爾
風險等級:☆☆☆
操作難度:☆☆
前期回顧:
5分鐘港股策略丨一條年化40%回報的神奇公式
5分鐘港股策略:找對姿勢,你也能輕鬆降服香港新股
5分鐘港股策略:如何用數據懟走AH差價的忽悠
5分鐘港股策略:找對姿勢,你也能輕鬆降服香港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