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萬物本齊一,人類何苦畫地為牢?

2020-12-12 好玩的國學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本來是一個整體,沒有界限之分,這就是「未始有封矣」的狀態。人生活在「未始有封」的世界,一切都是一體的,自然就沒有是非之別。但莊子認為,可悲的是,人類的認識在倒退,人類在主觀上分割了這個世界,人類看到了世界萬物多姿多彩的表象,繼而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從此之後,這個「人間世」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有了貧富榮辱之別,有了此是與彼非,自此,世界陷入了無窮無盡的是非爭論之中,由此而產生了戰爭、屠殺,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傾軋。這在莊子看來,是文明的異化,人類畫地為牢為自己營造牢籠而不自知,這正是人類「物於物」的悲哀。

莊子曾痛心說,「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指出,人們在與外物的相愛相殺之中,在與世俗欲望的搏鬥之中,忘記了人生的意義,找不到歸路,這是人生極為可悲的事情。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莊子認為,我們需要從世界的本體論上去尋找答案。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莊子說,假如現在有人在高談闊論,他的說法與我剛才的說法會相同嗎?還是不同?同與不同,其實都屬於人的言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別人說的和我所說的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即使如此,我還是要說一說萬物的形成。宇宙萬物的形成,假設有一個開始的話,那就有未曾開始的狀態,那麼在這個未曾開始之前應該還有一個未曾開始,以此推下去,世界當是一個無窮無盡的狀態。世界有「有」的狀態,也有「無」的狀態,在那沒有「無」的狀態之前,應該還有一個無「無」的狀態。世界好像突然出現了「有」和「無」,但不知道「有」和「無」,哪個是「有」,哪個是「無」呢?現在我說的這些言論,卻不知道我說的言論和看法是我果真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還是果真沒有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

在這裡,莊子用非常饒舌非常深邃的語言,說的我們是雲山霧罩,找不到頭腦,但是我們將此句簡化來看,莊子在和我們談世界的起源的問題。莊子的意思是說,世界上在「有」的狀態之前應該是「無」的狀態,而在「無」的狀態之前,還有一個未曾存在無的狀態,總之,我們可以無限向前推導,這個世界無窮無盡無始無終,或者說,宇宙萬物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這說明「無」,才是萬物終極的根源。既然「無」是世界終極的根源,那麼萬物就不應該有什麼區別,我們眼中的大小、壽夭、貧賤、富貴更應該歸之於一了。

莊子認為,你看到的只是表象,你認識的只是常識,而要探究世界的根源,尋找人生的意義,就需要我們跳出常識的牢籠,換一種視角看世界。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莊子用突破人類日常經驗的語言告訴我們,天下沒有什麼比秋毫的末梢更大了,而泰山卻是渺小的;夭折的嬰兒是長壽的,而長壽的彭祖卻是短命的。在我們的眼中秋毫小,而泰山大,彭祖壽長而夭而壽短。但莊子說,假如我們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的話,我們會發現所謂的大小壽夭都是相對的:秋毫固然小,但對比秋毫更小的東西來說,它卻是大的;夭折的孩子固然短壽,但比朝生暮死的蟲子卻是長壽的;而彭祖固然長壽,但比以三千年為一春,三千年為一秋的大椿來說卻是短壽。由此可知,世界無窮時間無限,而人卻是有限的個體,人不是萬物之靈,更不是宇宙的中心,人只是在無限的空間和時間之內的一個渺小和短暫的個體而已。因此,從「道」的角度上來看,「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然萬物已經與我同為一體,那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既然已經與萬物合為一體了,還能說什麼也沒說嗎?

接下來,莊子開始進一步論述萬物無窮性的理論,莊子說,客觀存在的「一」,加上我用來表述的這個的「一」,加起來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我稱述「二」的這個東西,就成了「三」,以此類推,數學家也不可能求得最後的結果,何況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從無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況從「有」推演到「有」呢?沒有必要這樣地推演下去,還是順應事物的本然吧。

我們知道,莊子的齊物論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萬物齊一,一個是所有的議論齊一,現在,莊子論證了物的齊一,他還需要論證議論的齊一。莊子說: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莊子說,所謂的真理從不曾有過什麼界限,而人類的言論也沒有什麼不變的標準,只因為各自認為只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才是正確的,這才有了這樣那樣的界限和區別。我來說說人類眼中的區別吧:有左有右,有序列有評判,有分別有辯論,有內心的攀比,還有公開的爭鬥。這就是所謂界限的八種表現。天地之外的事,聖人總是存而不論;宇宙之內的事,聖人雖然細加研究,卻不隨意評說。至於古代歷史上善於治理社會的前代君王們的記載,聖人雖然有所評說卻不爭辯。

莊子始終認為,爭論和多言,是世界充滿爭鬥的根源,因此,他主張無言,因為,那些聖人,對於世界的存在,是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的,就讓一切自然而然地存在那裡,我們沒有必要研究,更沒有必要爭論。

莊子進一步指出: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莊子指出,有分別,就有不分別;有爭辯,就有不爭辯。有人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聖人的心胸能包容萬物,而眾人則爭辯不休誇耀於外,所以說,大凡爭辯,總因為有自己所看不見的一面。真理是不必稱揚的,高明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大的仁愛是沒有仁愛,最好的廉潔是不不講廉潔,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道」能說明白就不是道,言的爭辯總有無法周遍的地方,仁有了固定的標準就不能成為仁愛,廉清晰可見就不見得誠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這五種情況就好像著意求圓卻幾近成方一樣。所以,懂得停止於自己不知道的地方,那就是最高明的人,誰能真正通曉不用言語的辯駁、不用稱說的道理呢?假如有誰能夠知道,這就是所說的自然生成的府庫。無論注入多少東西,它不會溢滿,無論取出多少東西,它也不會枯竭,而且也不知這些東西出自哪裡,這就叫做潛藏不露的光明。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宇宙萬物無窮無盡,萬物本來就是一體,而人類卻未能認識到這一點,目光短淺畫地為牢,把自己關在紛繁複雜沒有結果的爭論的牢籠之中,封閉了心靈,自設了種種界限,倘如此,人類如何才能達到逍遙?唯一的方法是,停止爭辯,平息那些不同的理論,破除成心與偏見,培養一顆開放的心靈。

相關焦點

  • 莊子:無有一無有。萬物有神,萬物有靈,那是天地造化留有的一線
    人類一切刻意妄為最多也就是出現一些亂碼和病毒,讓造物主做個小小的噩夢而已。人類的思維是一種線性的邏輯思維,總是執著於推理,然而所有的推理最終只能走進死胡同,這叫「悖論」或「二律背反」。我們或許還是認為我們和遊戲王國必定有所不同,認為遊戲王國裡的萬物是沒有「思想的」,沒有絲毫的「主觀能動性」。
  •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諫逐客書》)然而莊子這裡卻說天下「太山為小」,這看似荒謬的論斷後面,確有莊子的洞見。人們看待事物,其實是有一個特定立場和視角的。莊子強調的就是這一點:既然事物之間的情狀都是相比較而言的,那麼站在不同的立場、採取不同的視角,對事物的觀照就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與我們通常的印象截然不同。
  • 莊子:認識不到萬物齊一的道理,人類也是朝三暮四的猴子!
    莊子用「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來說明,其實萬物都可以被叫任何名字,因為名稱是虛幻的概括的,而萬物的本身是一種實質性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萬物其實都是齊一的,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種「齊物」的認識論,要求我們站在道的角度去看問題,而不是用個人的成心與私見。
  • 莊子:人類為何一邊追求逍遙自由,一邊卻又蠅營狗苟?
    正是因為認識論決定價值觀,莊子決定從事物的本質上去探究人類的道德認識每況愈下的原因。在這一節,莊子用倒推的方式,找到了人類道德墮落的真正原因。原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變了,變得離大道的本質越來越遠。莊子說: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 莊子 齊物論三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 莊子《秋水》的思想價值,立體化揭示人類認知局限狀態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的一篇經典文章。我們知道,《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內篇被學界公認為莊子的真作,外篇和雜篇屬於莊子弟子或者後世所作。從思想層面上來說,外篇、雜篇都是對內篇思想的發散和補充,以及拓展延伸。「秋水」就是對「逍遙遊」思想的模仿,或者說對其進行具象化、場景化的闡述。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01莊子到楚國去,途中撿到一個骷髏,枯骨突露呈現出原形。莊子用馬鞭從側旁敲了敲。於是問道:「先生是貪求生命、失卻真理,因而成了這樣呢?抑或你遇上了亡國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的砍殺,因而成了這樣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為,擔心給父母、妻兒留下恥辱、羞愧而死成了這樣呢?抑或你遭受寒冷與飢餓的災禍而成了這樣呢?
  • 莊子鼓盆而歌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 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自然思想,充滿著哲學感悟
    莊子堅定地繼承並進一步拓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把自然比喻為「大宗師」。自然是萬物的宗師,也是人類永遠追求效法的楷模。《莊子·天道》中寫過,「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都是發於天地之間,都是「道」的自然屬性的體現。
  • 相遇逍遙:《莊子》寓言人生
    中國文化重感覺與體驗,而在莊子處尤甚。孔子曾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人物與山水可以風景氣象之比擬,又何況遊魚飛鳥之靈動。已見萬物有靈,便感萬物有情。當我的快樂與魚的快樂相通時,自由便如同魚的遊動、鳥的飛翔,而心已脫去了物質的枷鎖,衝出了人類軀體的樊籠。
  • 莊子這麼有趣的靈魂,值得推薦給全人類
    上榜:與加印的喜訊不期而遇2020年1月,趕在回老家之前看到了莊子二書(還原莊子一生的《相忘於江湖:莊子與戰國時代》,通解《莊子》內七篇必讀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奧義》)的樣書,心中略感踏實,同時又有一股濃重的隱憂揮之不去:新書趕春節這個時點入庫,於天時為大不吉,有兩大原因,一是物流停運,於鋪貨不利;二是春節人們忙於吃喝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將遊於世界之外稱為逍遙遊,也就是絕對自由自在的遊戲。他描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的行為,而藉此突顯逍遙遊的自由特性。 世界對於莊子來說並非一個自由之地,人生在世是生存於各種枷鎖之中。它們就是人們前天具有和後天設定的各種關係,如父子關係和君臣關係等。它們無時不在地束縛了人的天性。
  • 鄧小軍:《莊子·齊物論》疏義
    《齊物論》是莊子的政治哲學,出之以莊重之言和寓言華辭參半。齊物論的兩大意義,是齊一萬物,和齊一物論。齊物是就全部自然、人類社會而言,重心是人類社會。齊物的依據是所有個體生命天賦之性來自道,從而主張人類平等,即人的尊嚴、天賦生命權利、生存權利人人平等。
  • 莊子:大拇指不是手指,白馬不是馬,到底是個什麼鬼?
    在上一節,莊子指出,人類喜歡辯論喜歡判定是非,喜歡以一己之偏見來判斷事物的價值,這個事情毫無意義,也無法探究事物真正的本質,而唯有用「莫若以明」的視角,站在「道」的高度,才能洞徹事物的本質。 在這一節,莊子開始向人類認識論的更深層次推進。他利用先秦名家的「白馬非馬」和「指之非指」的辯論,來進一步說明概念與事物之間的關係。
  • 莊子:離人類越近,離大道越遠!
    在那個諸子百家思想大爆發的時代,莊子從諸子百家思想家中脫穎而出,如同一顆明星孤懸天際,莊子是一顆孤獨的星辰。之所以說莊子是一顆孤獨的明星,一是說他思想的超逸絕倫,二是說莊子孤獨的一生。與當時的儒家孟子、墨家墨子、道家的另外一個學派楊朱,以及當時的名家惠施、縱橫家們的思想相比,莊子的思想絕對超越諸子百家許多。
  • 諸子丨黃翠新:論莊子自由思想的生態意蘊
    然而,為了生存,人類不得不利用自然萬物。但這一過程需要約束自身的意志,要順應自然,按照物的本性去利用自然萬物。《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即向我們展示如何順應自然之道去利用自然萬物的例子。
  • 《莊子》名言8句,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莊子.齊物論》越是有大智慧的人,越是心胸豁達,不拘小節;越是耍小聰明的人,越是挖空心思,斤斤計較。越是符合大道的言論,越是氣焰凌人,簡單直接;越是拘於智巧的言論,越是囉裡囉嗦,瑣細無方。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 「莊周夢蝶」是怎樣一個故事,莊子為何會有這麼古怪的想法?
    這是現實生活中的「有待之悲」讓莊子感到無奈,只有在夢中,才能忘掉憑藉之物,達到自由的狀態。莊子追求的是一種逍遙自在、不受約束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符合人的心意的,所以是快樂的、美好的。世間萬物,只要 順其自然天性,就能獲得愉悅和幸福,而順其自然,就意味著要擺脫外界的限制,像那美麗 的蝴蝶,張開翅膀自由的在自然之中飛舞。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二)
    莊子《逍遙遊》的第一部分是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始,到「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什麼「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不過是莊子在尋子的路上在漠北苦寒之地看到的冷空氣來襲。然後借用一本叫《齊諧》古書上寫的故事來形象包裝一下。只有親身經歷,才有發言權。傳說中冷空氣是從北方的某個地方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