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大的人,都會出現耳聾耳鳴的現象,現在,也有一些年輕人也會有這個現象,這完全影響到我們學習和工作了,我們該怎麼辦呢?中醫如何看待耳鳴耳聾的呢,耳鳴耳聾中醫又是如何調理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耳朵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夠聽到各種聲音,如果耳朵出現問題的話,對生活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但很多時候,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耳朵有時也會出現些許偏差,比如耳鳴耳聾,對人體的影響巨大,該如何治療呢?
中醫認為耳聾多為氣滯血淤,耳部經絡被淤血所阻塞,清陽之氣不能上達於耳竅,使得耳部的正常生理功能減退,從而發生耳鳴、耳聾等。中醫將耳鳴耳聾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者,暴病耳聾,或耳中覺脹,鳴聲不斷,按之不減,兼見面赤囗幹,煩躁易怒,脈弦,或兼見寒熱頭痛,脈浮等;虛證者,久病耳聾,或耳鳴時作時止,過勞則加劇,按之鳴聲減弱,多兼有頭昏、腰酸、遺精、帶下、脈虛細等症狀。
那我們就來看看中醫穴位治療吧。
起勢
雙腳自然站立,同與肩寬,膝蓋微屈,雙手下垂,送胯放鬆,閉目養神,以下每節拍打時皆如是開始,以調息身心。
拍打百會穴和頭部兩側
第一步,拍打百會穴,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央,是人體的最高點。百脈所會之處。《針灸資生經》上說,百會穴「百病皆主」,即什麼病都能治。此穴百病都會治,所以叫「百會」。拍打百會穴時,用右手或左手掌拍打,或左右手輪流拍打。一般拍打1分鐘;第二步,雙手同時拍打頭部兩側,頭部穴位非常豐富,拍打頭部可激發腦細胞的活力,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清腦爽神、解除疲勞。可治療頭痛、頭暈、耳鳴、耳聾、視力減退、失眠、健忘、面癱、中風偏癱、腦癱、脫髮、感冒等許多疾病,頭部兩側一般拍打1分鐘。
需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拍打頭部時,建議採用摩擦或十指梳頭的方法。
拍打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防治外感發熱、咳嗽氣喘、上肢麻痺、自汗、盜汗、腰腿痛、癲癇、抽搐、神志恍惚、頸椎病、背部筋膜炎、脊上韌帶炎、急慢性咽喉炎、中風、腰椎間盤突出、落枕及各種軀幹四肢疼痛性疾病等。拍打大椎穴時,用右手或左手掌拍打。或右手掌拍打後,再換左手掌拍打。一般拍打1分鐘。
拍打後背、背部兩側、背部中央督脈
第一步,扭擺拍打後背法,以腰為軸帶動兩臂,左手手掌繞至體後用掌背拍擊後背部,同時右臂繞過體前用掌心拍擊左側後背部(以手能儘量拍到處為佳)。然後再反方向左右輪換拍打。右手內旋向右下方繞至背後,屈肘用掌背拍擊後背部,左臂同時向左繞過體前用掌心拍擊右肩部,如此反覆拍打,一般拍打遍數為四八拍。拍打時動作要協調,利用肩背及腰部轉動時的慣性。兩臂擺動時肩、肘、腕關節要靈活,拍打力度要適宜。
拍打背部兩側
用右掌背或掌心拍打背部左側至臀部,以手能儘量拍到處為佳,然後用左手拍打背部右側至臀部,方法同上,可順拍亦可上下反覆拍打,一般拍打8遍;第三步,用掌背或掌心拍打背部中央即督脈,由背部正中(以手能儘量拍到處為佳)拍打至長強穴,可順拍亦可上下反覆拍打,一般拍打8遍。膀胱經位於背部兩側,膀胱經上有心、肺、肝、膽、脾、胃、大小腸以及腎俞穴等。
拍打後背時,臂應儘量向後上屈,使自己不易接觸的背部得到拍擊鍛鍊。如此不斷地扭身、擺臂,兩手交替進行拍打,拍打次數自定。
按揉外關穴
外關穴為「聰耳神穴」,為三焦經之絡穴,它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中間,與內關相對。外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三焦經。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之功。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元陽之氣,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這個穴位瘀阻的時候,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塌陷的耳膜就無力恢復常態。防治老年人聽力下降、耳鳴、耳聾、腰背酸痛等症狀。
按揉合谷穴120下
大拇指豎直,大拇指有兩節,中間這個紋叫指橫紋,用右手的指橫紋放在左手虎口的線上,然後把大拇指彎曲,大拇指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合谷穴。所謂面口合谷求,即頭面五官的疾病,可按摩合谷穴。合谷穴鎮靜止痛,通經活絡,清熱解表。主脈浮於表,傷寒大渴,發熱惡寒,頭痛脊強,耳聾,下齒齲,喉痺,面腫,唇吻不收,口噤不開,偏正頭疼,偏風,風疹,腰脊內痛。
1、 拎耳屏:
雙手合指放在耳屏內側後,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內向外提拉。手法由輕到重,牽拉的力量以不痛為限。每次3-5分鐘。此法可治療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
2、掃外耳:
耳朵按摩需長期堅持
以雙手把耳朵由後向前掃,這時會聽到「擦擦」聲。每次20下,每日數次。只要長期堅持,必能健身。
3、拔雙耳:
兩食指伸直,分別伸入兩耳孔,旋轉180度,反覆3次後,立即拔出,耳中「啪啪」鳴響,一般拔3-6次。此法可使聽覺靈敏,並有健腦之功。
4、鳴天鼓:
摩耳有益中老年人保健
兩掌分別緊貼於耳部,掌心將耳孔蓋嚴,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餘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錯扣擊頭後枕骨部,即腦戶、風府、啞門穴,耳中「咚咚」鳴響如擊鼓。該方法有提神醒腦、寧眩聰耳之功效,不僅可作為日常養生保健之法,而且對中老年人常見的耳鳴、眩暈、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等病有良好的療效。
5、摩耳輪:
以食指貼耳廓內層,拇指貼耳廓外層,不分凹凸高低處,相對捏揉。如果發覺痛點或結帶不舒服處,表示對應的器官或肢體有病變的可能,適度多多捏揉可治病。日久,痛點消失說明局部病變有好轉。此法不拘遍數,做2-5分鐘,以耳部感到發熱為止。耳輪處主要有頸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穴的反應區。此法有健腦、強腎、聰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陽痿、尿頻、便秘、腰腿痛、頸椎病、心慌、胸悶、頭痛、頭昏等疾病。
6、按耳窩:
按摩耳部重要穴位
先按壓外耳道開口邊的凹陷處,此部位有心、肺、氣管、三焦等穴,按壓15-20下,直至此處明顯的發熱、發燙。然後,再按壓上邊凹陷處。此部位有脾、胃、肝、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穴,同樣來回摩擦按壓15-20次。
7、提耳尖:
用左手繞過頭頂,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處。然後再往上提揪,直至該處充血發熱,每次15-20次;同樣用右手繞過頭頂,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處。然後再往上提揪,直至該處充血發熱,每次15-20次。此處的穴位有神門、盆腔、內外生殖器、足部、踝、膝、胯關節以及肝陽穴、風溪穴等。
8、拉耳垂:
耳垂按摩很有效
用左右手的拇、食指同時按摩耳垂,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後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發熱發燙。耳垂處的穴位有頭、額、眼、舌、牙、面頰等穴。
9、推耳後:
用兩手中指指面,分別置於兩耳後,沿翳風、瘛脈、耳殼後、顱息上下來回各推擦20-30次,至局部皮膚發熱。具有滋腎養肝,降低血壓的作用。
10、養摩全耳:
耳朵按摩可疏通經絡
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後,向後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覆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經絡,對腎臟及全身臟器均有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