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源牧民捧起「生態飯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中新網西寧12月17日電 題:三江源牧民捧起「生態飯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中新網記者 張添福 垃圾回收,30%的收入以現金方式返還給牧民,70%投放到綠色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一項生態扶貧垃圾分類項目的「經濟帳」。
-
2020年長江江源綜合科學考察
本次科考由長江技術經濟學會和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共同組織,長江技術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仲志餘帶隊,聯合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和新華社等多家單位共同參與,旨在進一步掌握長江和瀾滄江源區的生態環境變化情況,為長江大保護、長江經濟帶發展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提供更為豐富的基礎數據和更為堅實的科技支撐。
-
【生態玉樹】我在家等你們平安歸來|尕瑪土旦
【生態玉樹】我在家等你們平安歸來|尕瑪土旦 2021-01-03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聚焦十九大】新聞特寫:一張來自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最美生態項鍊」照片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 題:一張來自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最美生態項鍊」照片(新華社記者 侯麗軍、李亞光)
-
【脫貧攻堅】極地江源脫貧「三問」
三江之源,聖潔玉樹,這是一片你躲得過物質的誘惑,卻躲不過心靈、史詩與歌謠召喚的高天厚土。然而,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的40%,年平均氣溫零下8攝氏度,這片平均海拔4200米的極地江源,並沒有因大自然慷慨饋贈的瑰麗風光而擁有太多的發展稟賦。
-
瞭望|內蒙古:生態產業助力戈壁增綠牧民增收
黨的十八大以來,阿拉善盟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將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在生態工程和資金安排上重點向貧困旗縣傾斜,優先扶持貧困農牧民參與到生態建設中。一個個生態項目的實施,為當地農牧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
青海玉樹構建「生態電網」 保電護鳥兩不誤
青海玉樹構建「生態電網」 保電護鳥兩不誤 2018-07-21 20:05:5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
三江之源見證中國奇蹟——寫在玉樹地震10周年之際
、李琳海 這裡是萬山之宗、三江之源,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遠流長;這裡是唐蕃古道、康藏通衢,漢藏文化在這裡交流交融;這裡是歌舞之鄉、靈秀之地,感恩、自強、包容、創新、和美的「新玉樹精神」生機勃發……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在7.1級強烈地震中遭受重創。
-
【生態玉樹】長江源現罕見獨特動物!周身棕黃的這隻大貓究竟是...
【生態玉樹】長江源現罕見獨特動物!周身棕黃的這隻大貓究竟是...但一隻罕見的皮毛顏色接近金錢豹的雪豹,出現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據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尕塔15日介紹,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措池村的雪豹監測員羅松扎西,日前在長江第一峽谷——煙瘴掛巡山時,發現一隻獨特的動物,既像雪豹,又像金錢豹,便用相機拍攝其畫面。
-
長汀縣河田鎮實施生態扶貧增收致富
這是河田鎮實施生態扶貧的一個縮影。河田鎮是我市農村人口大鎮,曾是極強度水土流失區,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河田鎮黨委、政府精準施策,把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注重引導激勵性扶貧項目,發展生態種植模式。合作社引導貧困戶按種植標準管理種植進程,種植黃花遠志,負責黃花遠志葉、花、根的回收,打造出汀州神瑞品牌,有效幫扶貧困戶增收。據了解,合作社黃花遠志基地1500多畝,帶動全鎮101戶貧困戶,種植黃花遠志109畝、曾憲富特別強調,貧困戶林下種植黃花遠志,一畝當年收入1200元,第二年2000多元,第三年穩定在3000多元,具有容易種、省人工、見效快、低成本等特點。
-
我等你,去玉樹
玉樹是什麼? 玉樹是一片你躲得過物質的誘惑而卻躲不過精神與心靈、史詩與歌謠召喚的高天厚土。 玉樹匯聚東方文明精華之地,一個生態報國綠色感恩的民族,一個感受生命存在、淨化心靈的三江源。 身處中國腹地的玉樹,一個充斥於人間的、來自雪域的誘惑。
-
新奧數能攜手生態夥伴共建園區綜合能源服務生態
大會以工業網際網路賦能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為主線,發布新成果、啟動新項目、探討新路徑、分享新模式,十大數位化轉型分論壇上產業各方百家爭鳴,展現特色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之路。他表示,以多個細分行業的能源服務方案聯合形成綜合性的能源服務方案面向園區提供能源服務是一條值得探索、複製的道路。 正是基於探尋這樣的可複製的道路,會議聚焦於園區綜合能源服務方案和生態資源精準對接,對園區綜合能源服各務細分領域服務方案進行充分的交流,並設置圓桌對話環節就園區綜合能源服務進行方案優化和合作探討,為泛能生態共建打開新的思路、架起新的橋梁。
-
泉州永春:探索構建生態產品「三級市場」
近年來,當地系統推進生態治理,建設安全生態水系10餘公裡,關停小水電站2座,清退鉛鋅礦開採企業3家,投用農村汙水處理設施12座……生態優勢更進一步。但生態優勢並未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茶油、柿餅、米粉等農產品特色有餘,效益不足。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有限。」姚劍平說,守著好生態,卻只能過窮日子。
-
「犛牛博士」宋仁德:守護江源的綠 趟出富民的路
新華社西寧8月20日電 題:「犛牛博士」宋仁德:守護江源的綠 趟出富民的路 新華社記者王大千 眼下正是青藏高原最美的時節,藍天白雲下,綠色草甸起伏蔓延,直到天邊。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約改灘草原上,傳統的「賽犛牛」引來數百名觀眾。
-
朔城區:「好生態」帶來「好光景」
近年來,朔城區堅持精準扶貧基本方略,將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融合推進,精心組織實施生態扶貧重點項目,讓生態建設在帶給群眾好環境,享受好生態的同時,搭上生態致富車,過上生態致富「好光景」。地處朔城區紫金山下的南榆林鄉的大蓮花村、野豬窊村、南辛寨村以及福善莊鄉南辛莊村,是典型的山區村、山坡村,如今依靠生態就業帶動脫貧、生態項目促動脫貧、生態產業拉動脫貧三大途徑,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有效防貧,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生態就業帶動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