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在美國精神病院,當病人是什麼感覺?

2020-12-23 騰訊網

1900年,美國精神病院的病人面臨著不人道的治療,通常是因為醫生無法確定他們憂鬱或狂躁的原因。20世紀初,精神病院的醫生違背病人的意願,把他們關了起來,而對如何正確治療他們的問題幾乎沒有想法。當時,內莉·布萊(Nellie Bly)在紐約貝爾維尤醫院(Bellevue Hospital)做臥底時親眼目睹,病人遭到的毒打,他們住的地方往往更像監獄,而不是病房。

在一個醫療機構中,梅毒檢測呈陽性的新病人,被故意感染瘧疾,而瘧疾曾被認為是治療性傳播感染的有效手段。大廳裡經常充滿尖叫和哭泣聲。20世紀,在醫生開始使用腦白質切開術和電擊療法之前,精神病院的條件很是糟糕。病人很快就學會了說醫生想聽的話,希望能離開醫院。

在歷史悠久的精神病院生活的真相,會讓你震驚。

病人被強制送往醫院

在精神病醫院的早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進入其中。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大多數病人都是非自願地被收容機構接收。相比之下,如今精神病院約有71%的人是自願接受治療的。

法律允許家庭在幾乎沒有支持證據的情況下,將其親屬託付給他人。例如,1860年,根據伊利諾斯州的一項法律,伊莉莎白·帕卡德(Elizabeth Packard)在一家精神病院住了三年,只是因為她信奉的宗教與丈夫不同。

父母們還把他們的孩子送進了精神病院。1883年,亨利·弗雷澤(Henry Frazier)被送到紐奧良的一家精神病院,因為他的母親說他無法控制自己,說「他自慰到筋疲力盡。」

家庭甚至可以為他們不想打交道的親戚「購買」服務。

精神病院像對待囚犯一樣對待病人

一些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試圖隱瞞自己的狀況,以避免被送往精神病院。俄勒岡州立醫院的一名病人的第一手資料警告說:

如果你不小心做了古怪的行為,他們會把你和其他瘋子一起關進瘋人院的。

1887年,記者內莉·布萊(Nellie Bly)臥底到一家精神病院,記錄裡面的情況。她說醫生對她進行了可怕的治療,包括揪頭髮和單獨監禁。布萊還譴責了像對待囚犯一樣對待病人的方式:

我睡不著,所以我躺在床上想像著萬一精神病院失火時的恐怖情景。每扇門都是單獨鎖上的,窗戶也被鎖住,所以根本不可能逃跑。英格拉姆博士告訴我,僅在那一棟樓裡,就有大約300名女性。他們被鎖在1到10個人的房間裡。除非這些門從外面被打開,否則是不可能出去的。

醫生故意讓人感染瘧疾,作為一種治療手段

到20世紀初,許多精神病院對病人進行梅毒測試。在俄勒岡州立醫院,醫生們對新感染這種疾病的人使用「瘧疾療法」,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這種疾病是無法治癒的。採用這種療法的醫生,根據瘧疾熱可以殺死梅毒的理論,有意地將瘧疾細菌注射到病人的血液中。

研究表明,大約一半的患者在瘧疾感染後梅毒症狀減輕,但至少15%的患者死於治療。俄勒岡州的一名患者報告說,「現在,病房裡有四五個瘧疾患者躺在床上。」

打烙印、旋轉和搖擺,是常見的治療方式

對精神疾病的早期治療通常是殘酷的。在19世紀早期,英國的瘋人院使用輪子使病人快速旋轉。19世紀末仍在使用的其他治療方法,包括控制病人並把他們甩來甩去,或者用熱烙鐵烙在病人身上,試圖「讓他清醒過來」。

技術的進步並不總是意味著更好的治療。到了20世紀30年代,醫生們開始試驗新的、令人不安的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包括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和電擊療法。

病人們很快就知道了逃離瘋人院的唯一方法就是假裝。「如果你想離開這裡,你就得按照醫生說的去做,」一位病人說。同一名病人後來自殺身亡。

精神病院也治療兒童

1900年左右的精神病院不僅治療成人,還收治兒童。1854年至1900年間,伍斯特郡的收容所對數百名16歲或16歲以下的兒童進行了篩查,以確定他們是否需要治療。收容所接納了近200名兒童,記錄了他們的暴力傾向和自殺風險。

一項研究發現,入院後很少見到家人的兒童死亡率很高。醫生對待這些孩子和他們的成年病人一樣,不考慮他們的年齡。

病人都擠在小房間裡

在精神病院,多個病人睡在一個單間裡。內莉 布萊(Nellie Bly)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有幾個女人睡在一個房間裡,10個人睡在一個房間裡,房間的門和窗戶上都鎖著。在俄勒岡州立醫院,臥室只有7×14英尺。

《俄勒岡晨報》(The Morning Oregonian)在1883年報導,這家醫院擁有現代技術,包括在病人從房間出去時去開門,還有關門的機器,以防止病人逃跑。

儘管19世紀晚期的改革提議用休息、漂亮的建築和修剪整齊的場地,來治療精神疾病,但這也導致了精神病院外面宏偉的建築,吸引了很多遊客,但裡面的條件仍然反映了病人應該被當作囚犯對待的理念。

新病人接受疾病檢測

新入院的病人經常接受非人性化的檢查。在俄勒岡州立醫院,病人們必須掏空口袋,脫光衣服才能洗澡。在心理檢查之後,患者還接受了血液和梅毒測試。最後,他們可能會被帶到一個窗戶上有鐵欄的房間,然後被單獨留下。

病人和陪護人員通常看起來一模一樣

在俄勒岡州立醫院(Oregon State Hospital),標準的白色服裝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據一位病人說,病人和工作人員都不穿制服:

我看見的第一個人是一個穿著白圍裙的男人。我以為他是服務員,問了他一個問題。後來我才知道,他也是個病人。

在他的無意識的承諾中,病人發現自己被弄糊塗了,最後總結道,「通常服務員比病人穿得好一點。」

飲食是治療的一部分

在聖伊莉莎白醫院(也被稱為政府精神病醫院),Harry Hummer醫生將雞蛋作為病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125個病人每天吃17打雞蛋。

與此同時,癲癇患者接受了特殊的飲食。根據Hummer的說法,這些病人「不能吃任何我們認為會使他們不安的東西,如鹹牛肉或捲心菜,以及難以消化的食物。」

內莉·布萊描述了一頓飯,包括茶、一片麵包、酸臭的黃油和五個李子。在貝爾維尤醫院臥底訪問了10天後,布萊報告說,「吃東西是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然而,另一個精神病院的病人報告說,餐廳感覺更像「酒店的餐廳」。當其他病人為他們服務時,病人們都坐在一起。

一些機構還在土地上種植自己的食物,讓病人在田裡工作,理論上可以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這也為機構節省了資金。

病人在晚上會聽到尖叫聲

州立精神病院經常把多名病人安置在類似軍營的環境中,條件並不好。泰勒·班傑明,又名「施洗約翰」,於1893年死於紐奧良市瘋人院。據報導,在他死前的幾個晚上,他「晚上睡得很少,而且不停地尖叫。」

俄勒岡州立醫院的一名病人也表示完全沒有隱私可言。當他第一天在房間裡休息的時候,另一個病人走進來把被單掖好。他身後跟著另外兩個病人,他們只是盯著新來的病人,沒有說話。

紐約的貝爾維尤醫院也有類似的情況。內莉·布萊報導了一個哭泣的女人,她幾乎整個晚上都在乞求死亡。另一個女人反覆叫喊:「謀殺!」

許多州建造了巨大的建築物,來安置病人

19世紀的改革者鼓勵國家建立精神病院。這一努力取得了成功,到19世紀70年代,大多數州都至少建立了一個精神病院,用納稅人的錢來治療那些被稱為瘋子的人。

俄勒岡州立醫院(Oregon State Hospital)於1883年開業,到1936年,州政府將醫院的設施擴大到另外兩棟建築。正如一名男子在他的非自願期間所描述的,「由於窗戶上裝有鐵條,這幢建築似乎延伸了好幾個街區。」當時,該機構治療了2400名患者。

改革家們還認為,精神疾病可以通過休息和休養來治療,這就推動了為治療病人而打造的寧靜、精心修剪的莊園的產生。這些通常包括病人可以散步的花園和草坪,以及漂亮的建築物。

19世紀末,避難旅遊成為一種流行的追求。旅遊指南甚至建議去精神病院,包括布魯明代爾精神病院,指南是這樣描述的:

突然開闊的視野,廣闊的場地,蜿蜒曲折的各種林蔭大道,穿過這麼大的一片草坪……中央建築……它總是對遊客開放,從它的頂部看風景,是城市附近最廣闊和美麗的。

醫生把病人送到精神病院,有很多原因

醫生認為許多不同的情況,都可能導致精神錯亂,有時把病人送進精神病院是唯一的選擇。例如,19世紀末紐奧良市精神病院包括以下醫生的記錄:

弗蘭克·坎巴被判有罪,是因為瘧疾引起的發燒使他精神錯亂。

威廉·伯恩從馬上摔下來,頭部著地,醫生說這導致了「大腦軟化」。

亨利·施賴伯(Henry Schreiber)被診斷為「先天性白痴」,醫生們寫道,他「一出生就白痴」。

對於喝了太多威士忌的簡·德比色來說,醫生得出結論,「她精神錯亂的原因是慢性酒精中毒。」

相關焦點

  • 女記者偽裝成病人入精神病院,遭受10天折磨後,獲救後如何了
    有名女性記者來自美國,名叫娜麗·布萊,為了真實報導精神病人的生活環境和內心活動,她假裝瘋了入院,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為工作獻身的記者。原本的她並非來自美國,在家鄉從事記者事業的她受到了當地人一直以來的偏見,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所以她欣然前往了紐約發展。成功受僱於《紐約世界報》的她因為工作業務的突出加上她的敬業與努力,很快她便成為了世界知名的記者。
  • 她裝瘋臥底精神病院,揭開醫院折磨病人真相,10天後差點變精神病
    可是,早年精神病院的人都是有專門的醫生和護士管理的,要想進入了解,要經過他們的同意,並不是想進就能。直到後來有一位叫娜麗·布萊的美國記者,其喬裝打扮成精神病混進了病院,才為世人揭開這一神秘面紗。娜麗·布萊是她的筆名,她的真名叫伊莉莎白·簡·科克倫。
  • 女記者混入精神病院,親歷非人折磨,10天後寫下本書救了全院病人
    這個問題很難,因為在精神病院,不管是正常還是不正常,看守的人都會把你做的一切當做是精神病患者看待。這個令人絕望的地方,醫生可以肆意決定病人的生死,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曾經說,當你把所有決定權交給人們,那你離死也不遠了。確實如此,瘋人院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手裡有著絕對權力的人們,心中的惡被無限放大。電影十日瘋人院講述的就是這樣的一件事,這件事始於一個叫娜麗·布萊的記者。
  • 為取證故意混入精神病院,經歷10天地獄般折磨,險些變成精神病人
    她開創研究精神病先河,混入精神病院,受10天折磨差點變成精神病 人類在社會上,周遭總是有著令人相當感興趣的事情發生的,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哪怕是個人的情緒,在人類的研究當中也是以一個相當專業的命題來研究的,而除此種種外是出現了像科學、天文等等諸多的研究,總之人類自身的進步就在於能夠不斷在興趣點上發現新知
  • 精神病人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瘋子?《瘋人院10日》
    布萊為了證明女性也能夠勝任記者的工作,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臥底女性精神病院。然而很多地方進去容易,出來難。通過影片的名字,是不是感覺10天並沒有多麼難熬,畢竟精神病院是一個醫療機構,再怎麼也比不上監獄嚴苛吧。如果犯罪分子被判處有期徒刑與強制醫療,明顯精神病院的條件更好一些。但是仔細想想並非如此,正常人被抓緊監獄怎麼也有個刑期,即使終身監禁或者死刑也能有個準信。
  • 7個正常人被送進精神病院4年,後來怎麼樣了?
    這樣的質疑不是今天才有,大約50年前,美國曾就有一名心理學家,做過質疑醫學界鑑定精神病患標準的實驗。1.1972年,一位叫戴維·羅森漢恩(David Rosenhan)的美國心理學家對精神病診斷充滿懷疑。
  • ...山西運城一精神病院毆打病人致殘、涉嫌套保,院方:與事實出入較大
    (原標題:網傳山西運城一精神病院毆打病人致殘、涉嫌套保,院方:與事實出入較大)
  • 女記者混入精神病院:親歷10天非人折磨,被醫生診斷後「沒救了」
    相信大部分人都看過一部著名的影片《飛越瘋人院》,作為179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哪怕是幾十年前的老電影,如今看來卻依舊使人震撼不已。主角邁克·墨菲作為一個正常人,在機緣巧合之下闖入了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中他用盡了所有辦法都無法讓醫院裡的醫生和護士相信他是正常人。
  • 國外一女子曾裝病混入精神病院:遭受10天折磨,被救時已失去笑容
    美國女記者娜麗·布萊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欽佩和尊敬的人。前往美國,一心要從事記者行業娜麗·布萊這個名字是從她的原名伊莉莎白·簡·科克倫改過後得來的。娜麗·布萊在家鄉的時候就是從事記者行業的,可是由於家鄉的風氣原因,對記者行業存在著十分極端的偏見,非常熱愛記者這個職業的娜麗·布萊便果決地離開家鄉,只身前往美國,去追尋記者夢想。
  • 電療,休克療法,腦白質切除術|人們對精神病人到底有多殘忍
    1913年,弗蘭西斯·法默出生於美國西雅圖。1932年,弗蘭西斯考上了華盛頓大學新聞學院。大二的時候,弗蘭西斯在戲劇老師索菲的建議下轉入戲劇系,從此改變了她的一生。從21歲到28歲,弗蘭西斯拍了19部影片,3部百老匯戲劇,和7部非百老匯戲劇,主演了30多部廣播劇,單獨出場更是不計其數。
  • 女記者裝瘋進入精神病院,親身體驗非人折磨,10天後險些變精神病
    其實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精神病人的真實狀況,與其說是害怕他們,不如說是怕他們對自己造成傷害。那麼,真正的精神病院是什麼樣子的呢?以前並沒有人想過探索,精神病人的生活都是醫生與護士在全盤負責。但自從娜麗·布萊出現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布萊並非世界上第一個女記者,但她卻是第一個因為記者身份而在新聞界揚名的女人,她做了普通人不敢想像的事:裝瘋進入精神病院暗訪。
  • 精神病院有多恐怖?女記者假裝得病混入,過了10天後差點真瘋了
    在古代的時候,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人們始終認為患有精神病的人是被惡魔或鬼神上了身導致的,所以他們會用各種驅邪的方式來對待精神病人,甚至有些地區殘忍地將精神病人處死,認為這樣才能徹底驅逐病魔。可以說古代人一旦患上了精神病,幾乎就等於被判處了死刑,等待他們的將是無盡的折磨。
  • 美女記者為調查真相,混入精神病院經歷黑暗10天,被救出後沒了笑容
    美女記者為調查真相,混入精神病院經歷黑暗10天,被救出後沒了笑容。 我找到了一份兼職工作,在中央精神病院所做研究工作。......研究什麼? ......被人研究!作者:周星馳出處:國產凌凌漆
  • 7個正常人被送進精神病院4年,後來怎麼樣了?
    這樣的質疑不是今天才有,大約50年前,美國曾就有一名心理學家,做過質疑醫學界鑑定精神病患標準的實驗。1972年,一位叫戴維·羅森漢恩(David Rosenhan)的美國心理學家對精神病診斷充滿懷疑。▲ 戴維·羅森漢恩他發現,精神病診斷沒有儀器掃描,沒有血液檢查。所有的診斷,僅取決於病人的自我報告。
  • 夜讀 呂楠:被人遺忘的人——中國精神病人生存狀況
    在1989-2004這15年中,呂楠如苦行僧一般生活、工作和學習,在推出《被人遺忘的人——中國精神病人生存狀況》、《在路上——中國天主教》和《四季——西藏農民的日常生活》三部曲後一舉成名,他用他那些冷峻、殘酷但極為真實的照片,把攝影和當代藝術最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說起呂楠這個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攝影家,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 身流總統血統,智商卻僅有70;她遭父親欺瞞成智障,呆精神病院20年
    就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就有一個這樣的人,自小智力如阿甘,被父親騙上手術臺卻成為了智障,此後在精神病院度過20年。但隨後因為戰爭的爆發,老甘迺迪舉家返回美國,因為工作繁忙,他無暇顧及女兒羅斯瑪麗,就又將她送到當初的那所寄宿學校。
  • 美國女記者潛入精神病院,結果飽受十天折磨,差點兒真成精神病
    曾經就有一位名叫娜麗·布萊的女記者混入精神病院進行秘密採訪,經歷了10天非人的折磨後,險些也變成精神病。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專科醫院,精神病院因為專門收治有精神障礙的患者而令人們望而生畏。不論是在電影電視的情節中,還是現實生活中,精神病院似乎都成為了一個可怕的存在。但是,真實的精神病院究竟是怎樣的呢?
  • 昆池巖真實事件原型是什麼 昆池巖精神病院院長自殺真的嗎
    昆池巖真實事件原型是什麼介紹?排在韓國三大鬼屋之首的是位於京畿道廣州市的昆池巖精神病院。這座山中的醫院已經荒廢過年,外牆油漆斑駁脫落,內部破敗不堪,外形確實很有鬼屋的感覺,再加上精神病院這個恐怖常見題材,因此一舉成為韓國鬼屋之首。
  • 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投票率創1900年以來最高
    【美大選投票率創1900年以來最高】當地時間11月4日,美國媒體預測稱,至少有1.598億美國人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投票,投票人數和投票率創下1900年以來的最高紀錄。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當地時間4日上午(北京時間4日晚間)預測,至少有1.598億美國人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投票,合格選民當中的投票率達66.8%,為1900年以來最高。
  • 女記者混進精神病院,經歷10天痛苦折磨,逃出後寫報導救了所有人
    娜麗·布萊(Nellie Bly),在1864年出生於賓夕凡尼亞州,原名伊莉莎白·簡·科克倫。從小她就有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富有冒險精神,而從學校畢業之後,科克倫成為了《匹茲堡電訊報》的一名記者,開始以娜麗布萊的筆名出現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