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療,休克療法,腦白質切除術|人們對精神病人到底有多殘忍

2020-12-23 山中桃姑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1913年,弗蘭西斯·法默出生於美國西雅圖。1932年,弗蘭西斯考上了華盛頓大學新聞學院。大二的時候,弗蘭西斯在戲劇老師索菲的建議下轉入戲劇系,從此改變了她的一生。

從21歲到28歲,弗蘭西斯拍了19部影片,3部百老匯戲劇,和7部非百老匯戲劇,主演了30多部廣播劇,單獨出場更是不計其數。

然而,就在弗蘭西斯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悲劇發生了。

因為在半燈火管制區亮車燈,弗蘭西斯被捕了,由於性格不夠隨和,得罪了法官的弗蘭西斯被判了180天監禁。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弗蘭西斯的母親突然出現,聲稱弗蘭西斯有精神疾病,之後,法院將弗蘭西斯轉到電影演員療養院去「修養」。

如果僅僅是去電影演員療養院去修養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但弗蘭西斯的父親卻通過法院將弗蘭西斯引渡到華盛頓州,弗蘭西斯的母親就在華盛頓州,因此成為弗蘭西斯的保護人。

被置於母親的保護之下的那一刻起,弗蘭西斯的人生就全毀了,她先是被送進了西雅圖州立精神病院,期間2次出院,又2次被母親送了進去。

自古至今,精神病人,尤其是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人會對社會結構和家庭構成威脅。為了消除威脅,精神病院系統應運而生。

精神病院剛剛誕生的時候,是沒有執的照,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監管,加上誰也不會把家裡有精神病人的事張揚出去,所以精神病院的選址往往都是一些與世隔絕的陰森地方。

但真正讓人感到可怕的是,人們對精神病人各種可怕的治療方法。

就拿弗蘭西斯來說,剛被關進精神病院,弗蘭西斯就接受了長達90天的胰島素療法,第二次被關進精神病院後,又接受了水療法。

胰島素療法也叫「休克療法」,發明者是曼弗雷德·薩克爾。

胰島素療發明之初是用於緩解戒毒症狀,刺激病人的食慾,但後來被用到精神病人身上。被用了胰島素療法的病人,會嗜睡或者昏迷,同時伴著大量的出汗,偶爾還會引起癲癇發作。

胰島素療法非常危險,2%-5%的病人會因此死亡,但儘管如此,胰島素療法依然被廣泛只用,就連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翰·納什都曾接受過胰島素療法。

約翰·納什

水療則是針對不聽話的病人,將病人穿上束縛衣之後浸入冰水中,只有頭部可以透過一個開口伸出來。

在弗蘭西斯的自述中,她所經歷的可怕事情還遠不止這些,比如被固定在馬桶上被汙水潑,動不動就挨打,住在巴掌大的如同監獄般的病房,骯髒以及難以下咽的食物。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精神病人的死亡率都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比例。

據估計,二戰期間被佔領的法國有45000名住院精神病患死於飢餓和傳染病。

Cindy Song創作的西爾維婭藝術肖像

二戰之後,死亡率雖然有所下降,但各種各樣奇葩的療法,比如電痙攣療法,以及臭名昭著的「腦白質切除術」都讓精神病人的生存非常艱難。

對於電療的可怕,著名作家西爾維婭·普拉斯在接受這種療法之後,將之細緻地描寫了出來:

戈登醫生在我頭部兩側各放了兩個金屬片。他用一根綁帶緊勒著我的額頭,把金屬片固定住,然後讓我咬住一根癲癇。我閉上眼睛。無聲的瞬間,就像吸進一口氣。接著某種東西壓了下來,抓住我,死命地搖晃我。它尖叫著,帶著藍光在空氣中噼啪作響,每一次閃動都是對我身體的一次重擊,直道我以為我的骨頭要斷了。我想我究竟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

如果電痙攣療法對病人無效的話,那麼「腦白質切除術」就成了最後的手段。

對於「腦白質切除術」,有些文章裡提到弗蘭西斯也曾接受了這種療法,但是在弗蘭西斯的自述裡,並沒有提到她曾接受過手術。

雖然對弗蘭西斯到底接沒接受過這一手術還存有疑慮,但「腦白質切除術」是真實存在的。

近1935年11月-1936年2月間,就有20名患者接受了這項手術,其中有幾個病人被確診精神疾病才幾個星期。到1953年,有2萬美國人接受了這項手術。

「腦白質切除術」非常殘忍,因為切得不夠,病人還是瘋的,切得多了,就成了植物人,所以普遍的做法是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做手術,期間,醫生會問病人一系列問題,並把答案記錄下來。

這已經不是治療了,而是一種精神壓迫。

如今,隨著科學的進步,醫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能享受到科學帶來的美好生活的前提,就是你我都是一個健康的人,而不是一個精神病患。

相關焦點

  • 詭異的額葉切除術
    利維坦按:其實,早在1935年,約翰·富爾頓和卡羅爾·雅克布森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上發表報告,提到他們對黑猩猩實行兩側前連合切斷術後,黑猩猩的攻擊性行為減少。儘管手術有14%的死亡率且弗裡曼並沒有經過正規的外科手術訓練,弗裡曼和這項手術在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還是風靡一時,在美國和歐洲有據可查的至少就有大約50000次手術。
  • 莫尼茲,他發明了「額葉切除術」將人變成傻子的手術
    現在對腦白質切除術所做出的評價一般都是負面的,冰錐進入後倒也不至於亂攪合一通……主要還是因為在當時的簡陋條件下,對大腦所實施的手術精準度很低,對術後效果的評價也沒有客觀、可信的標準。而且手術對象在經過手術後往往喪失精神衝動,表現出類似痴呆、弱智的跡象(比如文中著名的羅斯瑪麗·甘迺迪)。
  • 冰錐療法:20世紀的精神病人如何治療,切除腦葉還是切除人格?
    在上個世紀初,甚至有很多人認為精神病患者其實是被魔鬼附身了。所以有人發明了鑽顱術,他們相信通過在頭上鑽孔以便將附身於體內的妖魔釋放出來。此外,人們還嘗試過電擊、水療、鴉片、束縛、旋轉等方法來治療精神疾病,但都不能達到理想效果。精神疾病是指由於人腦功能的紊亂,導致患者在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的總稱。
  • 大腦半球切除術治療頑固性癲癇
    歷史大腦半球切除術這一概念在1886 年就被提及, 但直到1926 年才由Dandy才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例真正意義上的大腦半球切除術, 當時是為了治療一例右側大腦半球廣泛浸潤的膠質瘤病人而切除了一側顱腔小腦幕上所有解剖結構。為了區別以後的改良術, 人們稱之為解剖性大腦半球切除術, 目的是對惡性程度高的膠質瘤病人進行根治。
  • 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這種手術的「奇效」受到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熱烈歡迎,畢竟在當時,還沒有什麼有效的方式能夠讓狂躁的精神病患者安靜下來,人們對治療精神病的期待,也僅限於讓精神病患者安靜下來而已。 於是,當莫尼茲1936年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前額葉切除,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的手術,是一種可以高效治療精神障礙的外科手術」。
  • 電療—你不可不知-神奇DDS電療,還你健康人生
    經絡電療,讓病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社會少浪費二、神奇DDS電療,還你健康人生體控電療保健,它沒有針灸的創傷,沒有推拿、刮痧和足療的疼痛,卻綜合有效的發揮傳統保健方法和現代電生理療法的多重功效,下面介紹幾種通過電療進行局部保健所起的奇妙功效:
  • 1900年,在美國精神病院,當病人是什麼感覺?
    20世紀,在醫生開始使用腦白質切開術和電擊療法之前,精神病院的條件很是糟糕。病人很快就學會了說醫生想聽的話,希望能離開醫院。 在歷史悠久的精神病院生活的真相,會讓你震驚。 病人被強制送往醫院
  • 《沉默的病人》殘忍殺夫的背後,源於原生家庭的精神傷害
    《沉默的病人》是一部燒腦懸疑驚悚小說,出版後霸佔《紐約時報》暢銷榜392天。出版一年來,發行102個版本,熱銷45國,銷量突破300萬冊。可見非常受人喜歡,但如此殘酷的刑事案件怎麼會那麼多人追棒呢?劇情一定很玄妙,耐人尋味。故事很簡單,講述了一位妻子殘忍的殺死了丈夫,對著臉部連開5槍,並自殺未遂被逮捕,她從此不再說一句話。成為著名的「沉默的病人」。
  • 運動療法,對糖尿病病人的好處有哪些?
    運動療法是治療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對於糖尿病患者是最為良好的一種治療方式。被認為是治療糖尿病的三大基本療法之一,在治療高血壓的過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少數患者可以不服用藥物,僅依靠飲食控制及運動鍛鍊便可使血糖得到滿意控制。
  • 記者體驗低頻脈衝「電療」,最大痛像小腿抽筋(視頻)
    編者按:  近段時間,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臨沂精神衛生中心)的網絡成癮戒治中心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人們對這裡的態度形成了割裂的輿論場。在網上,眾多網友認為這裡是「集中營」,楊永信是使用「電擊」療法「治療」網癮的「惡魔」;然而,一些正在「治療」和已經「治癒」的盟友家長則是最大的「挺楊派」,他們認為這裡是「幸福家園」,楊永信是挽救網癮少年的「救星」。
  • 運動、手術、行為,三種減肥療法有何特點呢
    運動形式有全身運動和增強肌力的靜態運動。全身運動可促進體脂動用,增加組織血流量和增強心肺功能作用。靜態運動則有增強肌力,防止瘦組織塊丟失,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運動量以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時間的乘積來表示。使用計步器等工具可使病人直接量化運動量的增加程度,調整生活方式,將某種形式的運動固化為日常生活的必須環節。
  • 減輕疼痛、焦慮、抑鬱……這個療法值得嘗試
    聽音樂是最受人們歡迎的活動之一,可以說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都能從音樂中得到快樂。但,你聽說過音樂療法嗎?一種癌症的非侵入性的補充替代治療方式。它可以促進放鬆,減輕焦慮、抑鬱、緊張等情緒,減輕疼痛,緩解身體不適及治療引起的相關症狀。此外,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給病人提供一個表達自我的機會,並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利於病人身心的康復。
  • 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毀掉30多萬個孩子,他做了什麼?
    然而,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初,也會存在些許問題,好在人們最終找到了最佳解決方案,保障了獎項的公平公正,1949年頒布的諾貝爾醫學獎就曾經引發了熱議。據悉,此次獲獎的人名為莫尼茲,他是葡萄牙的一位醫學家,因為發明了前額葉切除術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 什麼是感染性休克?它有哪些危害?突發感染性休克該怎麼處理
    1、 早期診斷很重要一旦出現感染性休克情況,病情發展迅速,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對於感染性休克病人來說非常重要。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診斷會直接影響到病情的預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如有外傷患者出現體溫驟升或驟降、皮膚發紺溼冷、神智混沌或煩躁、脈細無力、大小便失禁等情況,應儘早就醫,警惕出現感染性休克的情況。
  • 大腦半球切除術
    1950年Krynauw公布了一組12例嬰兒偏癱伴癲癇,行大腦半球切除術後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之後世界各地都相繼開展,手術方法也不斷改進和完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現代癲癇外科的先驅者史玉泉教授最早在華山醫院開展了大腦半球切除術,目前國內多家單位均開展了此類手術。大腦半球切除術適用於抗癲癇藥物治療無效的難治性癲癇,結構病變局限一側者。
  • 藍鳥生物基因療法治療兒童腦病顯示療效
    在這項兩年多隨訪的試驗中, 17例腦性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cALD)的患者使用藍鳥生物(Bluebird)的單劑量基因療法Lenti-D治療, 15例患者的病情得以穩定。cALD是一種罕見病,是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ALD)中較為嚴重的一種。據估計全球每2.1萬男就有1人患ALD,患ALD的男性中有40%為腦性cALD。而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ALD)是一種遺傳病,ALD患者因為ABCD1基因的突變導致喪失了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蛋白(ALDP)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