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樂府》篇(第一輯)10首

2021-02-19 詩歌與悅讀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

《唐詩三百首》共收錄了77家詩,共320首。按體裁分類,其中五絕29首、七絕51首、五律80首、七律53首、五古35首、七古28首、樂府44首

今天分享《樂府》篇(第一輯)。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人初到涼州,面對黃河、邊城的遼闊景象,又耳聽著《折楊柳》曲,有感而發,寫成了這首表現戍守邊疆的士兵思念家鄉情懷的詩作。

《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

《塞上曲·其一》

唐代: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徵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遊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誇風氣。

《塞下曲》

唐代: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這首詩著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

《長信怨》

唐代: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作者從女性角度出發,運用對比,生動形象刻畫了失寵嬪妃與得寵嬪妃的天壤之別,是宮怨詩中難得的題材。對那些嬪妃寄予深深的同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人剪裁下這臨行送別時的一瞬,使其成為了永恆。老友即將遠行,將赴滿地黃沙的邊疆絕域。此時一別,不知何日才能再見,千言萬語無從說起,能說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這杯離別的酒吧!依依惜別之情、所有的關懷與祝福早已融進了這一杯酒中。

《秋夜曲》

唐代: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此詩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後兩句是寫情,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

《洛陽女兒行》

唐代:王維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餘。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簷向。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祗是薰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全詩描寫了兩種人物形象,一貴一賤,一奢靡,一窮困,各成獨立的畫面,卻又相反相成地統一於全詩中。詩中有諷刺,有同情,有慨嘆,而這又深深地隱蔽在文字背後。

《老將行》

唐代:王維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一身轉戰三千裡,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

這首詩敘述了一位老將的經歷。他一生東徵西戰,功勳卓著,結果卻落得個「無功」被棄、不得不以躬耕叫賣為業的可悲下場。邊烽再起,他又不計恩怨,請纓報國。作品揭露了統治者的賞罰蒙昧,冷酷無情,歌頌了老將的高尚節操和愛國熱忱。

《桃源行》

唐代: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基本上是一致的。

(待續)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29首五絕作品賞析之二,篇篇膾炙人口,值得你收藏轉發
    根據「古詩詞網」收錄的相關作品,本百家號按照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五古、七古、樂府等類別進行賞析。目前五絕古詩已經全部賞析完畢,且七絕古詩也已經賞析過半。這篇文章作為一個匯總,將整體展現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五絕詩作,且按照作家作品進行排列。
  • 唐詩三百首全集目錄完整版,請收藏
    《唐詩三百首》全文注音 第一卷:五言古詩1·感遇·其一張九齡2·感遇·江南有丹橘張九齡3·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4·月下獨酌四首李白28·長安遇馮著韋應物29·夕次盱眙縣韋應物30·東郊韋應物31·送楊氏女韋應物32·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柳宗元33·溪居柳宗元 《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中誰的詩最多?李白屈居第三,第一名獨佔38首
    答案無疑就是《唐詩三百首》。民間有句著名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便不難看出,《唐詩三百首》的影響之大。那麼,《唐詩三百首》是誰編的?為什麼而編?選錄標準是什麼?收錄誰的詩歌最多?本文,筆者將為大家一一揭曉答案。
  • 唐詩三百首:《五律》篇(下)40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史載,《唐詩三百首》刊行後,「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在五四以前,許多私塾均以《唐詩三百首》作為古詩教材。民國一些大學者在回憶童年時,都會提到學習《唐詩三百首》的經歷。錢鍾書曾回憶說,他童年時隨伯父、父親讀書,「經、史、古文而外,有《唐詩三百首》,心焉好之,獨索冥行,漸解聲律對偶」。一些大人物也把《唐詩三百首》當作必讀經典。
  • 被《唐詩三百首》拋棄的四大著名詩人,個個才華橫溢,驚豔了詩壇上...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固然是這個道理,但要真正品出唐詩的味道,讀懂千年前那些詩人們的心事,三百首還真不夠呢!如果要評選影響中國人最大的書,《唐詩三百首》也是有力競爭者之一,無數學生捧著它吟誦唐詩,在心靈中點燃了熱愛傳統文學的第一束火焰。
  • 用唐詩三百首解讀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錦官城的 重 到底什麼意思
    老街前邊寫了幾篇關於《唐詩三百首》的文章,主要是從詩體上談了一下自己的淺薄認識,學習詩詞格律的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唐詩三百首格律淺析下篇律詩與絕句》、《唐詩三百首格律淺析上篇樂府與古體詩》、《學習詩詞不可不知的秘密 藏在《唐詩三百首》裡的12種奇怪的律詩》等。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
  • 李賀水平最高的三首詩,首首都是絕唱,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波詭雲譎的畫面,寫出了戰爭形勢的風起雲湧,整首詩歌中都塗抹著一片沉重的色彩,瀰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息,但是在這種壓抑中,又湧動著一種熱血報國的情懷。這首詩歌裡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已經是人人皆知的名句,但是為什麼也沒有選入《唐詩三百首》呢?開篇第一句直呼漢武帝為劉郎,就大有對封建禮教的蔑視意味。漢武帝當年叱吒風雲,最終還是像秋風一樣轉瞬即逝,留下的不過是一個茂陵荒冢。
  • 唐詩三百首 | 34王昌齡《塞上曲·其一》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徵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遊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誇風氣。 作者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 唐詩三百首|兵車行
    【作品簡介】《兵車行》由杜甫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全詩以「道旁過者問行人」為界分為兩段:首段摹寫送別的慘狀,是紀事;次段傳達徵夫的訴苦,是紀言。此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借徵夫對老人的答話,傾訴了人民對戰爭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徵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 《唐詩三百首》李商隱《蟬》
    《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堪與駱臨海、張曲江並馳。《唐詩歸》:鍾云:五字名士贊(首句下)。鍾云:三字冷極,幻極(「一樹」句下)。鍾云:自處不苟(末句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虞世南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清畏人知」、義山「本以高難飽」語,皆善言蟬之德。《唐詩快》:說得有品有操,竟似蟲中夷齊(「本以」句下)。
  • 唐詩三百首|塞下曲
    【簡介】《塞下曲·飲馬渡秋水》由王昌齡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樂府曲是以長城為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後四句寫長城一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全詩寫得觸目驚心,表達了非戰思想。
  • 唐詩|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唐詩三百首」第三十一首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徵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遊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誇風氣。美到令人窒息的唐詩「最受歡迎唐詩專屬公眾號,品味唐詩三百首」古文 | 唐詩 | 宋詞 | 元曲 | 國學經典一首唐詩,一個故事
  • 《唐詩三百首》中杜甫作品最多,但為什麼杜詩在唐朝並不受推崇?
    有朋友問:《唐詩三百首》中杜甫作品最多,但為什麼杜詩在唐朝並不受推崇? 誰說杜甫的詩在唐時不受推崇? 我們先不管後人編撰的《唐詩三百首》,就說唐朝,杜甫的名聲在中唐之時已經隱隱有超越李白的勢頭。 現在普遍認為杜甫在世的時候,因為年齡的緣故(比李白小十幾歲),盛唐第一輪詩歌創作大爆發時期,他雖然趕上了,但是名聲被掩蓋——因為同一時期的大拿太多了。
  • 《唐詩三百首》大全集 下卷(171—300篇)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
  • 《唐詩三百首》七言樂府 (4卷) 選13篇古詩
    唐宋以來,作桃源詩的很多,王士禛只推王維、韓愈、王安石三家,後二詩雖也好,和王維此詩比,「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赤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見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引)。其好處便是從容自然,也即沈德潛所謂「順文序事,不須自出意見,而夷猶容與,令人味之不盡」。這裡選的王維三首七古,中間多參以律句,也即尚沿唐初體裁。
  • 唐詩三百首中的笛簫詩篇
    唐詩三百首,作為唐代大文化背景中一朵美麗的奇葩,從古自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從笛簫情緣的角度宏觀她,僅僅展示出了唐詩三百首魅力海洋中的一束浪花而已。冷豔之美的簫 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在數千年華夏文明的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其獨特的音色和韻昧給人一種悠遠蒼涼的感覺,冷豔一詞是對簫聲的一個最確切的概括。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唐詩中,只用了樂府古題的詩,都會被歸類於《樂府詩》。至於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無所謂。三、這些樂府詩也是格律詩王昌齡的《出塞·一》、馬戴的《出塞》既是樂府詩又是格律詩(近體詩),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 唐詩三百首 070| 《古從軍行》李頎
    但事實上,《全唐詩》存李頎詩有三卷之多,共達124首,可是這其中不過只有五首邊塞詩。李頎只以百分之四的邊塞詩創作,便能取得「邊塞詩派」代表詩人的盛譽,這實在讓人感慨。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一下他的那首邊塞名作《古從軍行》。詩云:「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雲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