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金挑袍 義薄雲天:李洪春後人李孟嘉再現經典關公戲

2020-12-12 青瞳視角

立冬過後的北京,寒意漸襲,而京城的演藝市場卻在不斷回暖復甦。11月9日晚,北京京劇院優秀武生演員李孟嘉在長安大戲院隆重上演經典關公戲《封金·挑袍》,為廣大首都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也將為繁榮傳統戲曲舞臺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封金·挑袍》中李孟嘉飾關羽

關羽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佔有極其特殊的位置,從蜀漢到清代,關羽不斷被社會所推崇,其諡號由侯而王,由王而帝,關羽身上所蘊含的「忠義」思想影響了千百年來的中國傳統社會。「關夫子」、「武聖人」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至今仍有重要影響力。關羽這一人物形象既存在於正史之中,更廣泛地出現在各種文藝作品當中,在京劇舞臺也形成了以演關羽等紅臉人物為主的特殊行當—紅生,湧現了大量以展現關羽忠義精神為主的「關公戲」。

從京劇藝術誕生之初就有「關公戲」,米喜子、程長庚都是京劇早期擅演「關公戲」的代表人物。京劇「關公戲」在表演風格上有南北之分,真正將其推向一個全新高度的當屬南派關戲鼻祖「三麻子」王鴻壽,他從表演、聲腔、劇本、舞美等方面全方位地對「關公戲」進行大膽革新,在清末形成了「王派」風格的「關公戲」,對後世影響深遠,周信芳、林樹森、李吉來等人的「關公戲」均師法王鴻壽,而繼承王鴻壽「關公戲」最為全面的當屬被譽為「關戲宗師」的李洪春先生。

李洪春(右)飾關羽,趙榮欣(左)飾曹操

李洪春先生20歲即拜在王鴻壽門下,隨師學藝五年之久,以「不走樣」的精神全面繼承了王鴻壽的關公戲和藝術理念,他還將王鴻壽30餘出關公戲豐富到了48出,創作了《新野慈放》《閱軍教刀》《三許雲陽》《收姚斌》《教子觀魚》《破羌兵》等新劇目。李洪春先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關公戲不斷提煉和升華,形成了雄壯而不失儒雅,威嚴而閃爍本真的「李派」藝術風格。李洪春先生從藝八十餘年,桃李滿天下,李萬春、宋遇春、袁金凱、曹藝斌、王金璐,乃至「四大鬚生」之一的奚嘯伯都是他的門生,其子李金聲、李玉聲、李潤聲、李世聲都很好地繼承了他的「關公戲」。

李洪春全家福

北京京劇院的優秀武生演員李孟嘉是李洪春先生之哲孫,他自幼隨祖父、伯父學習「關公戲」,由於家庭的薰染和自身對於京劇藝術的摯愛,使他全面系統地繼承了李門本派的關公戲,在《斬熊虎》《古城會》《單刀會》《水淹七軍》《走麥城》等戲中即可看出其在「關公戲」上不凡的造詣,在同齡演員中實屬鳳毛麟角,多年來他一直為紅生藝術、關公戲的振興不懈努力。

本次挖掘演出的《封金·挑袍》,則是關羽戲中重要的劇目。這齣戲也是王鴻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南方經常上演此劇,1912年王鴻壽在百代唱片公司曾將此戲主要唱段、念白灌為唱片,出版發行。1922年他在北京華樂園演出時,也曾上演過此劇,大受歡迎。《封金·挑袍》與《單刀會》《水淹七軍》被王鴻壽視為「關公戲」必修劇目,因此他在教授李洪春先生關公戲時,第一出同樣是《封金·挑袍》。

李洪春為李孟嘉說戲

京劇《封金·挑袍》出自徽班,經王鴻壽加工後,集唱、念、做、舞為一體,成為一出極其考驗演員藝術素養的重頭戲。這齣戲在唱腔上包括西皮聲腔的導板、搖板、流水、快板以及吹腔,念白臺詞多出自《三國演義》原文,尤其是在關羽接到劉備的來信及在灞陵橋頭對峙曹操時,都有大段念白,字字千鈞、鏗鏘有力、感人肺腑。在人物的表情上,要體現出關羽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不同內心;在表演身段上,要將關羽多次不同的上馬、下馬表現得異常飽滿。

而且京劇表演的寫意性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為依據的,《封金·挑袍》中的表演也不例外,例如在關羽獨站灞陵橋頭時,手執馬鞭,做勒馬的身段,必須要把馬頭調轉過來,只有這樣才能與曹操對話,以及進行挑袍,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說明了京劇表演的合理性。

李孟嘉的這齣戲學自其四伯父李潤聲,本次演出李潤聲先生還為本戲增加了一套「刀趟子」,表演火爆熱烈,動靜之中既凸顯了關羽內心思兄的迫切之情,又將一組組蘊含雕塑美的藝術形象呈現在舞臺上,可謂靜如勁松、動如烈火,極具藝術感染力。

李孟嘉《封金·挑袍》劇照 周家望/攝

《封金·挑袍》這齣戲的篇幅雖然不大,但李孟嘉為挖掘此戲付出了巨大努力和汗水,他自己背戲時,練武功是一方面,他還要反覆背誦關羽在這齣戲裡的大量念白,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念白要練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嘴裡的勁頭、節奏、語氣的輕重緩急都要體現出來。李孟嘉還要背「總講」,就是全出戲的臺詞都要背下來,尤其是在「挑袍」一場,連曹操的詞他都要背下來,這樣的目的就是要對全戲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封金·挑袍》的挖掘也可以說是全家總動員,前期的劇本整理、項目申報,中期的加工提高,後期的排練合成,都飽含了其伯父李玉聲、李潤聲,父親李世聲對他的期望,尤其是年逾古稀的李潤聲先生,親自指導,他在與時間賽跑,他恨不得李孟嘉能儘快把李家門的戲都繼承下來。已到不惑之年的李孟嘉也在踐行著他當年在祖父李洪春先生靈前發下的誓願:絕不會給李家門丟人!

李孟嘉《封金·挑袍》劇照 周家望/攝

本次演出的成行有賴於北京京劇院的大力支持,為了弘揚和傳承發展京劇藝術,將瀕於失傳的、有挖掘價值的傳統劇目進行有效挖掘整理。北京京劇院於2019年成立了傳統劇目工作室,並於年初制定了「北京京劇院2020年度京劇傳統劇目挖掘整理項目」專項計劃。著力解決目前傳統劇目數量銳減、具備觀賞價值的劇目種類數量較少的現狀,《封金·挑袍》即被列入項目之中,這也使我們能有幸一睹百年李派關公戲的風採。

李孟嘉《封金·挑袍》劇照 周家望/攝

李家從李春福算起,至今已是傳承百餘年的四代梨園,京劇界世家很多,像李家一門四代堅守如初的卻不多見,讀完了這四代人的奮鬥史,也就明白了守正創新的含義,也就看到了從藝初心的執著。2020年是京劇南派關戲鼻祖王鴻壽先生誕辰170周年,李孟嘉也想用這齣《封金·挑袍》來紀念他的這位為京劇藝術做出卓越貢獻的師老祖。李家人見證了京劇藝術的變遷,李孟嘉的堅守體現了他身後一代代李門英豪「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的梨園傲骨,更體現了關羽「忠義」精神的不泯。

文/夏源

內容來自北京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讓關公的「義薄雲天」走向世界
    該劇大氣磅礴的舞臺再現、絢麗多彩的舞美、跌宕起伏的劇情,尤其是李樹建老師塑造的壯懷激烈、義薄雲天的關公形象,都讓觀眾感到震撼和感動。在演出和排練間隙,李樹建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這次出演關公,對我是一場極大的挑戰。大家知道,幾十年中我一直演老生,老生靠的是唱腔、表演,以情動人。而關公戲拼的是,是武戲。」此次,他幾乎是跨界來演出,這非常。要知道,隔行如隔山,尤其對已經五十多歲的李樹建來說,想演好武戲,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但我非常願意為這齣戲付出,為塑造全新的關公,拿出十二分力氣。
  • 綠袍關公盡義,紅袍關公盡忠,那金袍的「武財神」管什麼?
    在一些關於幫派鬥爭的電影中,我們可以很明顯注意到,凡是拉幫結夥把講義氣掛在嘴邊的大哥小弟,他們供奉的永遠都只有一個:關公。這很好理解,世人都知道關羽義薄雲天,要想拉幫結夥成立幫派,無論是真講義氣的兄弟還是心懷鬼胎的二五仔,他們在拜關公的時候多少都要帶著虔誠。畢竟嬉皮笑臉地跪在關公面前發誓,跟把叛徒兩個字寫在臉上沒什麼區別。
  • 李樹建「忠孝節義」完結篇試演《義薄雲天》演繹關公一生
    「忠孝節義」四部曲終上演 緊扣「義」字突出「情」字本劇由河南豫劇院二團、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汝州市委、汝州市人民政府、關公文化研究院、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聯合打造,整部戲時長2小時38分,舞臺華美,恢弘大氣,贏得了現場觀眾的滿堂彩。演出結束後,許多人還久久不忍離去。
  • 專家說戲:如何將河南戲《義薄雲天》打造成「聚魂」力作?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如何把《義薄雲天》打造成唱響全國、風靡世界的精品戲曲?近日,來自文藝戲曲界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為大型新編歷史劇《義薄雲天》問診把脈。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全書用大氣磅礴、豪氣沖天、氣貫長虹、氣勢奪人來形容《義薄雲天》:「主題鮮明、不枝不蔓,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圍繞『義』字展開。是近年來新編歷史劇中的上乘之做,是又一部三國群英會,實現了傳統美德四部曲的超越、現有三國戲中的關公戲的超越和李樹建從文戲到武戲的自我超越。」
  • 與至聖先師孔夫子並列的關公,關公像拍賣前30,史上最貴的30尊關公像
    本件關公坐像為銅鎏金,因常年受香火供奉,形成古樸的皮色,而鎏金在這皮色下隱隱可見,黑裡透金的面色更貼近其「紅臉」的傳統形象。主要為皇家御用的高級工匠掌握,至今在承德外八廟、北京雍和宮保存了不少夾紵造像珍品,此件漆金夾紵關公工藝上乘,當出自宮廷名匠之手。
  • 義薄雲天,忠義無雙,千古美名美髯公
    義薄雲天,忠義無雙,千古美名美髯公作為忠義的化身,關羽一直深受民間百姓的擁戴,修建了很多的祠堂。即使在現在,很多人也會每日供奉他。最有名的當屬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解州的關帝祖廟,這座古廟,自隋朝開始就已經修建。後期不斷的擴建,才有了現在的規模。每年去古廟拜祭的人不計其數。
  • ​楹聯同題:武聖關公 主評邢偉川 編審方留聚
    範  榮  山西偏關與聖齊驅,忠昭日月;以神共奉,義薄雲天。 李粉良  湖南汨羅材堪王事,持忠貞大節,魏帳惜難求,萬方崇武聖;義薄雲天,秉亮直之風,臨沮哀易逝,朝代敬關公。武聖、關公局部合掌。 蔣貢國  湘陰  戲演關公,諸君贊義贊仁,且聽且觀,須識戲中原有戲;人崇蜀將,歷代封神封帝,細思細想,休誇人外更無人。 申仲源  湖南懷化沙場崇武聖;俗世敬財神。
  • 水滸傳中的「關二哥」,不但義薄雲天,更是民族英雄
    關勝長相首先在外貌上讓他無限接近關公,更是給予其響噹噹的江湖綽號「美髯公」。至於關勝,雖然繼承了關公的長相,但衣著打扮、言談舉止間總是刻意模仿。也許兩個人穿一模一樣的衣服站一起,就像是親哥倆,就連宋江一時間都反應不過來。義氣相比關羽的後人關勝,施老先生賦予了朱仝縝密的心思、義薄雲天的個性和堅貞的情操。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梁山泊一百單八將,不是個個都很講義氣嗎?
  • 武財神(關公)最催旺偏財呢?
    大家知道關羽(關公)在去世之後被封為神,而且被封為武財神,在港臺片裡,不管是正經做生意的,警察,還是混黑社會的,都供奉著「關聖帝君",有人會好奇,為何關公也會被好偏財的人使用呢?這是什麼情況?關聖帝君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祗,在三教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 方月仿:「關羽戲曲」與「關公文化」
    本文擬從「關羽戲曲」與「關公文化」入手,明確論定湖北乃重要的「三國文化之鄉」,發掘探討「關公精神」對湖北人文和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響與作用,從而大力彰顯關公文化,展現中國文化精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 關公義薄雲天,這副對聯卻有責怨,系曹氏父女所寫,你怎麼看?
    關公義薄雲天,這副對聯卻有責怨,系曹氏父女所寫,你怎麼看?關公是中華民族忠義的代表人物,在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中,關公文化已經深入民心,家喻戶曉。關公文化的信仰文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有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和故事、也有影視劇作,還有楹聯等。
  • 紅袍關公代表十個字,綠袍關公代表八個字,六扇門和江湖客拜錯了
    在古代,關羽的形象不止一種,除了紅袍關公綠袍關公,還有金袍關公和無袍關公。什麼人拜金袍關公,說起來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要細說什麼人拜無袍關公,可能就要有點麻煩了。唐有「詠三國詩」,宋元有「三國講唱」,明清有「三國說唱」,這些藝術表現形式,還因「以曹魏為正統」和「以劉漢為正統」分成了不同的流派。
  • 義薄雲天闖江湖,被譽為武財神的翡翠關公有哪些寓意?
    為什麼關公的帽子是綠色的?實際上最早記載三國歷史的《三國志》上並沒有記載關羽穿什麼顏色的戰袍,也沒有說他戴什麼顏色的帽子,但是今天,關公紅臉、綠袍、手持青龍偃月刀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紅臉綠帽已經成為關公的特有標誌,服飾的顏色那麼多,為什麼關公的帽子偏偏選用綠色?
  • 義薄雲天的關羽,為什麼被後世一再的封神?
    但是,義薄雲天的關羽,為什麼被後世一再的封神?晉朝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記載,關羽為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曹操即表封羽漢壽亭侯,重加賞賜。然關羽盡封其物,拜書告辭而歸先主。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帝王更是對他屢加封號,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明神宗封他為關聖帝,清道光皇帝封他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關羽被封為財神爺,武聖,和作為文聖的孔子一同被千千萬萬的華人頂禮膜拜。無論是佛教還是本土的道教一再的對關羽不停的封神,因為關羽的忠義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價值觀。
  • 從關公到關帝:歷史上的關羽是如何從人變為神的?
    民間傳說認為,關刀意味著即將出現刀兵之變,關公不再鎮守寶刀,天下從此必將多事起來。當時有一名道士張真人逢人便說自己曾遊歷上天,看到整個天庭都十分空曠,諸神都不見了,只有關公尚在。真人便問是怎麼回事,關公回答說:「今新天子出世,諸神下界擁護矣」。真人於是便問:「聖何不往?」關公回答說:「我受明朝厚恩,故不去。」之後李自成便出生,最終由他來滅亡了明朝。
  • 代州武廟拜關公(武燕雲)
    代州武廟拜關公(武燕雲)|代縣武廟文化研究(5)來源:雁門風情代州武廟拜關公武燕雲代州因其重要的歷史地理位置,古蹟甚多。雁門關、邊靖樓、阿育王塔等自然聞名遐邇,城內文廟和武廟規格、建制也非同凡響。2020年9月27日有幸隨代縣作協的文朋詩友一道去訪武廟、拜關公。武廟坐落於代縣城西南街。
  • 中華武財神關公--發財金(祈願闢邪發財)
    關公是兩千年來人們對於東漢一代名將關羽的尊稱。關羽,字雲長,生於公元一六0年,卒於公元二二0年。一生品德與精神歸納為:「忠」、「義」、「仁(信)」、「勇」。關公是「儒釋道」所共同尊崇的「神聖」。儒家尊關公為「武聖」;在佛教中關公被尊為「伽藍菩薩」;道家更是尊奉關公為「關帝」。
  • 94版三國演員代言《少年三國志:零》 經典形象再現當年風採
    策略卡牌手遊《少年三國志:零》正式迎來三位老藝術家代言,94版《三國演義》關羽的扮演者陸樹銘、趙雲的扮演者張山與周瑜的扮演者洪宇宙,三人再續前緣組成「三國大師團」,以關羽、趙雲、周瑜的經典形象譜寫嶄新三國故事,帶玩家排兵布陣,領略兵、將、軍師協同戰鬥的策略三國,找回深藏於內心的少年精神!
  • 淺探關公信仰濫觴
    自宋代始,關羽爵位不斷上升,北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封關羽為「忠惠公」,不久又對其加封王爵;大觀二年(公元1107年)封「武安王」;到南宋孝宗時,關羽已被加封至「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民眾提及關羽也不再直呼其名,而尊其「關公」。
  • 關新剛老師新作:關羽、關公與關公文化
    這一缺憾,恰被後人所彌補。蜀漢滅亡50餘年後的晉朝時期東晉大臣、史學家王隱(今河南淮陽人),就編著了一部記載三國時期蜀漢的史書《蜀記》。關漢卿作為關氏後人,在其創作的元雜劇中仍以「關羽」稱謂。因為關漢卿生於金末元初時期,比元末明初時期出生的羅貫中早於110多年,所以講,羅貫中編著的《三國演義》,是首次將關羽升華為關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