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過後的北京,寒意漸襲,而京城的演藝市場卻在不斷回暖復甦。11月9日晚,北京京劇院優秀武生演員李孟嘉在長安大戲院隆重上演經典關公戲《封金·挑袍》,為廣大首都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也將為繁榮傳統戲曲舞臺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封金·挑袍》中李孟嘉飾關羽
關羽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佔有極其特殊的位置,從蜀漢到清代,關羽不斷被社會所推崇,其諡號由侯而王,由王而帝,關羽身上所蘊含的「忠義」思想影響了千百年來的中國傳統社會。「關夫子」、「武聖人」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至今仍有重要影響力。關羽這一人物形象既存在於正史之中,更廣泛地出現在各種文藝作品當中,在京劇舞臺也形成了以演關羽等紅臉人物為主的特殊行當—紅生,湧現了大量以展現關羽忠義精神為主的「關公戲」。
從京劇藝術誕生之初就有「關公戲」,米喜子、程長庚都是京劇早期擅演「關公戲」的代表人物。京劇「關公戲」在表演風格上有南北之分,真正將其推向一個全新高度的當屬南派關戲鼻祖「三麻子」王鴻壽,他從表演、聲腔、劇本、舞美等方面全方位地對「關公戲」進行大膽革新,在清末形成了「王派」風格的「關公戲」,對後世影響深遠,周信芳、林樹森、李吉來等人的「關公戲」均師法王鴻壽,而繼承王鴻壽「關公戲」最為全面的當屬被譽為「關戲宗師」的李洪春先生。
李洪春(右)飾關羽,趙榮欣(左)飾曹操
李洪春先生20歲即拜在王鴻壽門下,隨師學藝五年之久,以「不走樣」的精神全面繼承了王鴻壽的關公戲和藝術理念,他還將王鴻壽30餘出關公戲豐富到了48出,創作了《新野慈放》《閱軍教刀》《三許雲陽》《收姚斌》《教子觀魚》《破羌兵》等新劇目。李洪春先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關公戲不斷提煉和升華,形成了雄壯而不失儒雅,威嚴而閃爍本真的「李派」藝術風格。李洪春先生從藝八十餘年,桃李滿天下,李萬春、宋遇春、袁金凱、曹藝斌、王金璐,乃至「四大鬚生」之一的奚嘯伯都是他的門生,其子李金聲、李玉聲、李潤聲、李世聲都很好地繼承了他的「關公戲」。
李洪春全家福
北京京劇院的優秀武生演員李孟嘉是李洪春先生之哲孫,他自幼隨祖父、伯父學習「關公戲」,由於家庭的薰染和自身對於京劇藝術的摯愛,使他全面系統地繼承了李門本派的關公戲,在《斬熊虎》《古城會》《單刀會》《水淹七軍》《走麥城》等戲中即可看出其在「關公戲」上不凡的造詣,在同齡演員中實屬鳳毛麟角,多年來他一直為紅生藝術、關公戲的振興不懈努力。
本次挖掘演出的《封金·挑袍》,則是關羽戲中重要的劇目。這齣戲也是王鴻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南方經常上演此劇,1912年王鴻壽在百代唱片公司曾將此戲主要唱段、念白灌為唱片,出版發行。1922年他在北京華樂園演出時,也曾上演過此劇,大受歡迎。《封金·挑袍》與《單刀會》《水淹七軍》被王鴻壽視為「關公戲」必修劇目,因此他在教授李洪春先生關公戲時,第一出同樣是《封金·挑袍》。
李洪春為李孟嘉說戲
京劇《封金·挑袍》出自徽班,經王鴻壽加工後,集唱、念、做、舞為一體,成為一出極其考驗演員藝術素養的重頭戲。這齣戲在唱腔上包括西皮聲腔的導板、搖板、流水、快板以及吹腔,念白臺詞多出自《三國演義》原文,尤其是在關羽接到劉備的來信及在灞陵橋頭對峙曹操時,都有大段念白,字字千鈞、鏗鏘有力、感人肺腑。在人物的表情上,要體現出關羽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不同內心;在表演身段上,要將關羽多次不同的上馬、下馬表現得異常飽滿。
而且京劇表演的寫意性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為依據的,《封金·挑袍》中的表演也不例外,例如在關羽獨站灞陵橋頭時,手執馬鞭,做勒馬的身段,必須要把馬頭調轉過來,只有這樣才能與曹操對話,以及進行挑袍,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說明了京劇表演的合理性。
李孟嘉的這齣戲學自其四伯父李潤聲,本次演出李潤聲先生還為本戲增加了一套「刀趟子」,表演火爆熱烈,動靜之中既凸顯了關羽內心思兄的迫切之情,又將一組組蘊含雕塑美的藝術形象呈現在舞臺上,可謂靜如勁松、動如烈火,極具藝術感染力。
李孟嘉《封金·挑袍》劇照 周家望/攝
《封金·挑袍》這齣戲的篇幅雖然不大,但李孟嘉為挖掘此戲付出了巨大努力和汗水,他自己背戲時,練武功是一方面,他還要反覆背誦關羽在這齣戲裡的大量念白,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念白要練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嘴裡的勁頭、節奏、語氣的輕重緩急都要體現出來。李孟嘉還要背「總講」,就是全出戲的臺詞都要背下來,尤其是在「挑袍」一場,連曹操的詞他都要背下來,這樣的目的就是要對全戲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封金·挑袍》的挖掘也可以說是全家總動員,前期的劇本整理、項目申報,中期的加工提高,後期的排練合成,都飽含了其伯父李玉聲、李潤聲,父親李世聲對他的期望,尤其是年逾古稀的李潤聲先生,親自指導,他在與時間賽跑,他恨不得李孟嘉能儘快把李家門的戲都繼承下來。已到不惑之年的李孟嘉也在踐行著他當年在祖父李洪春先生靈前發下的誓願:絕不會給李家門丟人!
李孟嘉《封金·挑袍》劇照 周家望/攝
本次演出的成行有賴於北京京劇院的大力支持,為了弘揚和傳承發展京劇藝術,將瀕於失傳的、有挖掘價值的傳統劇目進行有效挖掘整理。北京京劇院於2019年成立了傳統劇目工作室,並於年初制定了「北京京劇院2020年度京劇傳統劇目挖掘整理項目」專項計劃。著力解決目前傳統劇目數量銳減、具備觀賞價值的劇目種類數量較少的現狀,《封金·挑袍》即被列入項目之中,這也使我們能有幸一睹百年李派關公戲的風採。
李孟嘉《封金·挑袍》劇照 周家望/攝
李家從李春福算起,至今已是傳承百餘年的四代梨園,京劇界世家很多,像李家一門四代堅守如初的卻不多見,讀完了這四代人的奮鬥史,也就明白了守正創新的含義,也就看到了從藝初心的執著。2020年是京劇南派關戲鼻祖王鴻壽先生誕辰170周年,李孟嘉也想用這齣《封金·挑袍》來紀念他的這位為京劇藝術做出卓越貢獻的師老祖。李家人見證了京劇藝術的變遷,李孟嘉的堅守體現了他身後一代代李門英豪「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的梨園傲骨,更體現了關羽「忠義」精神的不泯。
文/夏源
內容來自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