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雲副省長參加省水利廳2020年第七期「水之韻」沙龍中指出,將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實踐與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有效對接意義重大。多年來,省水保院以鄉村生態環境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在基層農村得到廣泛應用,用水保科技為鄉村生態振興保駕護航。
——探索建設模式,為美麗鄉村江西「樣板」探路
江西鄉村的自然環境在全國具有一定優勢,具備建設美麗鄉村「樣板」的條件,卻也存在基礎設施較差、生產方式粗放、農業生產汙染嚴重、山區農村安全隱患等問題。省水保院以科研項目為切入點,積極探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模式:以推進省水利科技重大項目「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模式及評價標準研究」為契機,組織對浙江省、江西省的10餘個縣市30餘個村莊展開調研,總結探索出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規劃引領、項目推進,產業支撐、鄉村經營的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思路,在全國首次提出自然生態型、產業發展型、安全保障型三大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模式,為我省鄉村生態振興提供借鑑。武寧縣申家坪村通過養生村莊、農耕體驗建設水生態文明村,渝水區昌坊村通過土地流轉、公司經營、產業轉型、河流治理、光伏生產、生態農業、生態採摘建設水生態文明村;上猶縣園村通過生態清潔小流域工程,拓寬河道、護岸護坡、環境治理、生態旅遊建設水生態文明村。
武寧縣申家坪村
渝水區昌坊村
上猶縣園村
——探索建立規範準則,為農村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
承擔編制的《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規範》《水生態文明村評價準則》2項地方標準獲頒布在全國屬首次,規範標準從基礎條件、飲水安全、汙水處理、面源汙染控制、門塘水系、水土保持、制度建設、水文化宣傳與群眾參與等各方面提出建設指南,建立了江西省評價標準,評估水生態文明村,使水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鄉村,為政府評估建設成效、指導鄉村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依據。同時,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編制完成地方標準《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水土保持工程技術規範》《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生態清潔小流域評級規範》,通過地方標準把水保科技融入鄉村振興,指導鄉村治理。
——探索技術措施,服務鄉村生態環境建設需求
江西水利科技項目「低影響開發技術在村鎮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應用」試驗研究了生物滯留池、植草溝等LID 措施的環境水文性能,分析了LID措施結構參數和布局與環境水文性能的關係,探討了水生態文明村鎮LID 系統的構建途徑。江西水利科技項目「農村水生態修復中的水土保持技術應用研究」 研究了水土保持在農村水生態保護中的作用,開展了生態草溝汙染控制技術和溼地過濾帶控制技術在農村水生態保護中的試驗與應用研究。江西水利科技推廣項目「水土流失面源汙染阻截技術在水生態文明村鎮中的推廣應用」從坡面-河塘-村鎮推廣了水土流失面源汙染梯級防控體系。井岡山市上寨村應用項目技術治理的河道生態恢復達85%以上,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村莊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寧都縣大土樓村應用項目技術後,減沙率在75%以上,水體總氮、總磷去除率在50%以上,為鄉村旅遊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條件。
井岡山市上寨村
寧都縣大土樓村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基於生態與生產功能權衡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與示範」總結凝練出針對坡耕地和林果地的「一控二保」、「一高雙低」模式,侵蝕劣地「兩類」模式以及崩崗「三型」模式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以此為基礎,形成了《關於江西省果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決策諮詢建議,得到了贛州市水土保持局的採納。用技術和模式指導贛縣區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金鉤形水土保持崩崗治理項目的規劃和實施,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不僅完成了1萬餘畝的劇烈侵蝕區治理,還引導和激勵當地500多戶貧困戶參與工程建設、管護經營,助推10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將昔日「爛山地貌」改造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實現了鄉村生態振興的良好效益。
贛縣區金鉤形崩崗群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山蘊春色水含情,林聽鳥語花吐馨。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省水保院將繼續用科技為綠色秀美江西的鄉村振興遞交水土保持答卷。
【來源:省水保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