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裡的主角其實就三人,秦王嬴政自然不多說了,呂不韋也是不用質疑的,再者可能會想到趙姬或是其它的角色,但其實想說,李斯才是那第三個主角,目前劇情的發展, 應該還只是李斯和呂不韋的初始交鋒階段,所以並沒有什麼爭鋒相對的鏡頭,但他們的爭鬥已經開始了,就在兩人和嬴政說話的態度上在較量了。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說話的藝術上的較量,當趙國太子過來當質子這件事情上,對於質子的處理問題上,2人在和秦王說話的態度上,呂不韋真就要自吧不如了,當然有一定的原因是兩人身份懸殊上導致的,畢竟呂不韋此時可是秦王嬴政的仲父,或許才會有:不行,這件事情不能由著你的性子來的態度。
因此秦王嬴政一直鬱鬱寡歡,所以才找到執勤的李斯,雖然沒有明說什麼事情,但以李斯的聰明肯定是猜到了,再加上和王綰喝酒的時候,把事情都已經告訴過李斯了,因此李斯自然明白秦王想從他這裡得到什麼答案,所以李斯的態度:大王受了委屈,當然不能忍,一定是要報回來的。
然而話鋒一轉還是要等待時機,對於這一點李斯肯定是和呂不韋的想法是一致的,但如此的表述,秦王嬴政心理肯定是要舒服一些的,這一細節就足以證明,李斯之後定然會受到嬴政的重用,當然歷史也是這樣的,但還是聲明下文中的所有都是根據《大秦賦》電視劇做出的延伸。
同一種目的,換位思考一下你是上位者,定然也是喜歡李斯這樣的表述方式。但在劇中李斯的表現可謂是登峰造極了,其實如果從臺語中再細品的話,又突然會發現完全是錯怪了呂不韋了,之前提到了呂不韋是秦王的仲父是一個原因,要知道這是第二個父親的意思啊。
想必在那個古代,長者為尊一定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呂不韋是站在長輩的站場說的這話,因為跨越那麼長的時間線,完全可以看出呂不韋完全也是為了秦王嬴政好,為了大秦好,哪怕是有私心想必也是可以忽略的,再者嬴政是呂不韋看著長大的,就像看自己小孩一樣,言辭激烈點也屬於正常,畢竟呂不韋沒有藏禍心。
當然也不是說李斯就暗藏了禍心,只不過李斯的立場不一樣,因為他需要靠嬴政上位,所以按正常邏輯來說怎麼也要順著嬴政一些,但這樣的態度難道不是像極了他自己口中的權臣要做的嗎?如果說秦一統天下李斯的功不可沒,那麼秦的滅亡李斯也是難辭其咎的。
所以同樣是和嬴政說話,但卻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完全是兩人的各方面的差異導致的,所以就別錯怪呂不韋了,畢竟如果哪一天李斯到了呂不韋的位置之後,未必是有呂不韋做得好,只不過如此一來,只會讓嬴政越來越對呂不韋產生牴觸的情緒,或許離下線領盒飯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