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303篇》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2020-12-16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303篇》論語.子張第十九.新解讀(十一)

悟學.十八子 20200508

1911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子夏說:「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大德不踰閑

【唐以前古注】皇疏:「大德,上賢以上也。閒,猶法也。上德之人,常不踰越於法則也。小德,中賢以下也。其立德不能恆全,有時暫至,有時不及,故曰出入也。不責其備,故曰可也。」

相知而不越界

《百度百科》:「大德:與下「小德」相對,猶言大節。小德即小節。一般認為,大德指綱常倫理方面的節操。小德指日常的生活作風,禮貌,儀表,待人接物,言語文詞等。 逾:超越,越過。 閒:本義是闌,柵欄。引申為限制,界限,法度。」

南懷瑾解讀:「子夏主張大德、大原則不要超出範圍,不可以輕易變更,小的毛病大家都有,不要過分責備。人能做到這樣也就很好了。」

評析:古今釋義不同也!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304篇……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十一章
    【原文】%%%子夏曰:「大德①不踰閑②,小德出入可也。」【注釋】①大德、小德:指大節、小節。大德,是原則和底線,是一個人的節操。小德,平常素日的形貌語態禮節方面的修養。②閒:柵欄,這裡指界限、法度。【釋義】子夏說:「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並不是絕對不允許。」【按語】繼續講處世、觀人、用人之道。這一章提出了大節小節的問題。
  • 大德造句和解釋_大德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大德(dà dé)。大功德;大恩吾且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品德高尚。大德參考例句:1、你的大恩大德,我今生無以償還,只求來世再報。2、本寺近日將延請大德來此主持法會。3、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 《悟學.第268篇》色厲內荏
    《悟學.第268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2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 yú)之盜也與?」《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169篇》和而不同
    《悟學.第169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八)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和諧而不結黨,小人結黨而不和諧。」梅蘭竹菊《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197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悟學.第197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三)悟學.十八子 20200419 亥-子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102篇》吾不試,故藝
    《悟學.第102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322 亥-子97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在當時來說,是開倒車,沒有人理的古董,但是我喜歡,有興趣,愛學什麼就學什麼。若是讓我學政治、銀行或經濟,恐怕打死我也學不好,說不定圈圈都會畫錯,一萬元多一個圈就是十萬元。誰知道當年所走的冷門,幾十年後的今天都變成這麼熱門,真是我想不到的。那當年為什麼求這個學問?為自己做,沒人要求,只是自己興趣所在,非做不可。
  • 《悟學.第384篇》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帛書老子.67
    《悟學.第384篇》帛書老子.67悟學十八子 202006013《德經》第67章【原文】「小邦,寡民。也是對第3章、第12章、第19章等的歸集總結。老子看到當時社會現狀,禮崩樂壞,享樂主義盛行;(社會上層人士)縱情於聲色物慾,沉溺於『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田獵』、『貪財求利』等,給社會帶來嚴重惡果,導致徵伐無度,盜劫四起,民不聊生。故而提出『均貧富』的治世思想,讓人人只求溫飽,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等級,無為,無欲,回歸原始社會,則天下清平寧靜。
  • 《悟學.第129篇》升堂入室
    《悟學.第129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113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這八個字輕易放過,這也是我們要學的,當處大事的時候,不要亂說,要說就「言必有中」,像射箭打靶一樣,一箭出去就中紅心,說到要點上去。」1115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 《悟學.第217篇》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悟學.第217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三)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譯文】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言談不涉及正理,喜歡耍小聰明,這就難以造就了。」
  • 《悟學.第298篇》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悟學.第298篇》論語.子張第十九.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6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集解】孔曰:「博學而篤志,廣學而厚識之也。」何曰:「切問者,切問於已所學而未悟之事也。近思者,近思於已所能及之事也。
  • 《悟學.第259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悟學.第259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清與濁《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學.第261篇》生不逢時,賢主難覓
    《悟學.第261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學.第146篇》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悟學.第146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210 亥-子12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173篇》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悟學.第173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二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28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學.第152篇》先之勞之
    《悟學.第152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本篇綜述:皇疏:子路孔子弟子也。武為三千之標者也。所以次前者。邢疏:此篇論善人君子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國修身之要,大意與前篇相類,且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為次也。131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譯文】子路問(如何治理)政務。
  • 《悟學.第286篇》楚狂接輿
    《悟學.第286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8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還有我們晉朝的劉伶、阮籍兩個愛喝酒的,這些人他們都供起來,自稱是他們的祖師爺,這是他們學中國文化的一點點皮毛。所以楚狂並不是一個瘋子,接輿是他的名字,道家的書與「高士傳」都說他姓陸,陸接輿就是楚狂,也是道家著名的隱士,學問人格都非常高。孔子碰到他時,他就唱著歌過來了。歌是故意唱給孔子聽的,他沒有直接說孔子,而說「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 《悟學.第244篇》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悟學.第244篇》論語.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示意圖《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學.第157篇》其身正,不令而行
    《悟學.第157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愛惜糧食,是「小德」更是「大德」
    於個人而言,儉是「小德」。「舌尖上的浪費」無論出現在家裡還是公共場所,多數情況下都是個人能控制的,屬於私德範疇。當一個人內心缺乏「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意識,面對「勸儉」,可能會有「你管得著嗎」的心理。但我們也是社會關係中的一員,不論關心自身的素質提升,還是關心下一代的成長,都很難繞開「儉養德」這門課。
  • 《悟學.第390篇》知不知尚矣.帛書老子.73
    《悟學.第390篇》帛書老子.73悟學十八子 20200614《德經》 第73章【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東西方三大哲學先賢皆談『知』《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