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作為朱元璋第四子,本身並沒有受到多少重視。太子朱標死後,朱棣仍然沒有機會,朱標之子朱允炆成了太子。朱允炆固然品性優良,但朱元璋愛屋及烏也是事實。
朱允炆登基就開始削藩,周王、代王、岷王、齊王均被貶為庶民,湘王不堪受辱,全家自焚而死。燕王朱棣不想乖乖就擒,於是叔侄倆幹了起來。
眾所周知朱棣奪取了政權,朱允炆不知所終。那麼朱棣為什麼會勝利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人
朱元璋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功臣,至洪武三十一年,已經沒有多少優秀將領了。死的死,殺的殺,最後開國功臣中只有一個湯河歸隱在家,朱元璋本不想放過他,到家裡發現他躺在躺椅上,流著口水顫巍巍地起來給他行禮,眼中那乞求的眼神,分明在說,「陛下,你真的一個都不放過嗎?」。湯河因此躲過一劫,卻也是垂垂老矣。
朱元璋把功臣收拾的差不多了,得意的說:「我讓你的叔叔們守在邊疆,若有外敵,他們可以幫你抵抗,你可以在家安心的做皇帝。」
朱允炆難得地沒有笑容,「有外敵入侵,叔叔們可以幫忙抵禦;那如果叔叔們有異心,我該怎麼對付呢?」朱元璋被問懵了。
√朱允炆已無人可用
作為王朝維護者的領袖,朱允炆應戰經驗不足,接連決策失誤。
朱元璋殺戮功臣,卻也留下了少數將領,比如和張士誠交戰時,死守高郵三個月,最終取得勝利的耿炳文。他的特點是守城,而朱允炆派他進攻。待耿炳文敗回城內,正要發揮自己的特長時,朱允炆換了李景隆做主帥。
李景隆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卻沒有遺傳他的驍勇善戰。當朱棣知道主帥是他時,竟高興的手舞足蹈,可以想像李景隆是如何的不堪一用。
事實證明朱棣是對的,這位主帥打不贏就跑,有時候連作戰的軍隊都顧不上。當朱棣取得決定性勝利時,他又當了一回內奸,幫助朱棣奪取京城(當然這是後話),因為他和朱棣從小玩到大,仗該打就打,也沒有影響二人的交情。
面對數次失敗,李景隆做對一件事―讓平安當先鋒,平安曾經是朱棣的部下,熟悉他的作戰風格,本人又有實力,讓朱棣深以為懼。朱棣確實在平安那裡吃了不少苦頭,打了經歷過的最艱苦的戰役。可是朱允炆轉頭又讓盛庸做了指揮,平安做他的副手。
√朱允炆缺乏軍事才能
王位爭奪戰本就是你死我活,可是朱允炆偏偏囑咐手下人:不要讓我背上弒叔的名聲。言外之意,要抓活的。於是就出現了個怪現象,朱棣戰場上很少受重傷,有時候甚至自己去前線當偵察兵,在敵營外耀武揚威一番平安回來。
因為朱允炆的囑咐,士兵們看到了叔侄和解的可能,誰也不想搭上自己的性命和前途去刺殺朱棣。他不像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朱允炆缺少戰略眼光
地
朱棣被封燕王,駐守北平,因此常常和流竄的北元交戰。他手下的軍隊因為常年作戰,明顯比南軍更精良。
觀看歷代更替,一般是自北而南更易取得天下,很少有由南向北取得勝利的。
√朱棣佔有地理優勢
天
古代猶為迷信,起兵之前要造勢。朱棣準備應戰朱允炆,在跟兄弟們演說時,突然風雨交加,瓦片翻飛。大家都怕了,這時道衍說:「真龍飛天,一定會有風雨相隨,現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預兆!」,一番宣傳,才算打消大家的顧慮。事實證明老天確實順應了朱棣的意願。
白溝河之戰,朱棣遭遇了勁敵――平安,就在朱棣的北軍即將被全部殲滅時,出現了一件匪夷所思之事:本是晴空萬裡之天,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但見那妖風纏繞帥旗,咔嚓一聲,旗杆折斷,大旗落地!南軍懵了,惶恐不安之際,哪裡還有心思打仗?於是全軍潰敗。
夾河之戰,朱棣對戰盛庸,雙方一攻一守陷入僵局,比的就是誰有耐力。這時詭異的事情又來了:本是晴空萬裡之天,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偏偏還是東北風。南軍眼睛都睜不開,朱棣又一次藉助大風贏得了勝利。
滹沱河之戰,關鍵時刻,朱棣又得到了大風的幫助,大敗南軍。
也就是說,這種大風早不刮晚不刮,偏偏朱棣九死一生之時就刮,並且每次都是受益的一方,這種中彩票的機率他居然有三次,說他天命所歸,我也是信的。
√天不亡朱棣
若有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人想不成功都難。如果上述有其中一個因素沒有實現,朱棣能否成功想必是一個未知數,歷史的有趣之處也正在這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