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難,朱允炆為什麼敗給了朱棣?只擁有仁厚萬萬不夠

2020-12-26 網易

  朱棣作為朱元璋第四子,本身並沒有受到多少重視。太子朱標死後,朱棣仍然沒有機會,朱標之子朱允炆成了太子。朱允炆固然品性優良,但朱元璋愛屋及烏也是事實。

  朱允炆登基就開始削藩,周王、代王、岷王、齊王均被貶為庶民,湘王不堪受辱,全家自焚而死。燕王朱棣不想乖乖就擒,於是叔侄倆幹了起來。

  

  眾所周知朱棣奪取了政權,朱允炆不知所終。那麼朱棣為什麼會勝利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人

  朱元璋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功臣,至洪武三十一年,已經沒有多少優秀將領了。死的死,殺的殺,最後開國功臣中只有一個湯河歸隱在家,朱元璋本不想放過他,到家裡發現他躺在躺椅上,流著口水顫巍巍地起來給他行禮,眼中那乞求的眼神,分明在說,「陛下,你真的一個都不放過嗎?」。湯河因此躲過一劫,卻也是垂垂老矣。

  

  朱元璋把功臣收拾的差不多了,得意的說:「我讓你的叔叔們守在邊疆,若有外敵,他們可以幫你抵抗,你可以在家安心的做皇帝。」

  朱允炆難得地沒有笑容,「有外敵入侵,叔叔們可以幫忙抵禦;那如果叔叔們有異心,我該怎麼對付呢?」朱元璋被問懵了。

  √朱允炆已無人可用

  作為王朝維護者的領袖,朱允炆應戰經驗不足,接連決策失誤。

  朱元璋殺戮功臣,卻也留下了少數將領,比如和張士誠交戰時,死守高郵三個月,最終取得勝利的耿炳文。他的特點是守城,而朱允炆派他進攻。待耿炳文敗回城內,正要發揮自己的特長時,朱允炆換了李景隆做主帥。

  李景隆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卻沒有遺傳他的驍勇善戰。當朱棣知道主帥是他時,竟高興的手舞足蹈,可以想像李景隆是如何的不堪一用。

  事實證明朱棣是對的,這位主帥打不贏就跑,有時候連作戰的軍隊都顧不上。當朱棣取得決定性勝利時,他又當了一回內奸,幫助朱棣奪取京城(當然這是後話),因為他和朱棣從小玩到大,仗該打就打,也沒有影響二人的交情。

  

  面對數次失敗,李景隆做對一件事―讓平安當先鋒,平安曾經是朱棣的部下,熟悉他的作戰風格,本人又有實力,讓朱棣深以為懼。朱棣確實在平安那裡吃了不少苦頭,打了經歷過的最艱苦的戰役。可是朱允炆轉頭又讓盛庸做了指揮,平安做他的副手。

  √朱允炆缺乏軍事才能

  王位爭奪戰本就是你死我活,可是朱允炆偏偏囑咐手下人:不要讓我背上弒叔的名聲。言外之意,要抓活的。於是就出現了個怪現象,朱棣戰場上很少受重傷,有時候甚至自己去前線當偵察兵,在敵營外耀武揚威一番平安回來。

  因為朱允炆的囑咐,士兵們看到了叔侄和解的可能,誰也不想搭上自己的性命和前途去刺殺朱棣。他不像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朱允炆缺少戰略眼光

  地

  朱棣被封燕王,駐守北平,因此常常和流竄的北元交戰。他手下的軍隊因為常年作戰,明顯比南軍更精良。

  

  觀看歷代更替,一般是自北而南更易取得天下,很少有由南向北取得勝利的。

  √朱棣佔有地理優勢

  天

  古代猶為迷信,起兵之前要造勢。朱棣準備應戰朱允炆,在跟兄弟們演說時,突然風雨交加,瓦片翻飛。大家都怕了,這時道衍說:「真龍飛天,一定會有風雨相隨,現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預兆!」,一番宣傳,才算打消大家的顧慮。事實證明老天確實順應了朱棣的意願。

  白溝河之戰,朱棣遭遇了勁敵――平安,就在朱棣的北軍即將被全部殲滅時,出現了一件匪夷所思之事:本是晴空萬裡之天,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但見那妖風纏繞帥旗,咔嚓一聲,旗杆折斷,大旗落地!南軍懵了,惶恐不安之際,哪裡還有心思打仗?於是全軍潰敗。

  夾河之戰,朱棣對戰盛庸,雙方一攻一守陷入僵局,比的就是誰有耐力。這時詭異的事情又來了:本是晴空萬裡之天,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偏偏還是東北風。南軍眼睛都睜不開,朱棣又一次藉助大風贏得了勝利。

  滹沱河之戰,關鍵時刻,朱棣又得到了大風的幫助,大敗南軍。

  也就是說,這種大風早不刮晚不刮,偏偏朱棣九死一生之時就刮,並且每次都是受益的一方,這種中彩票的機率他居然有三次,說他天命所歸,我也是信的。

  √天不亡朱棣

  

  若有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人想不成功都難。如果上述有其中一個因素沒有實現,朱棣能否成功想必是一個未知數,歷史的有趣之處也正在這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明朝靖難之役,為何發生?朱允炆明明穩坐皇位,又為何敗給朱棣?
    就在大家都以為,他會在眾多兒子之中,選擇一個作為繼承人的時候,沒想到朱元璋居然將孫子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相當於繼承了他的父親朱標的太子之位。最後朱元璋去世之後,朱標便繼承了他的皇位,史稱建文帝。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引起了諸多藩王的不滿,尤其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
  • 朱棣起兵時,朱元璋曾留三十萬大軍,為什麼朱允炆死都沒用?
    朱允炆他崇尚儒家的仁義,他一直主張仁義治國,非常宅心仁厚,朱元璋喜歡朱允炆也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  由於建文帝指揮不當優柔寡斷,貽誤戰機。又有內臣向朱棣告密,朱棣知道南京空虛,改變戰略,揮師南下。不久之後大軍直逼南京,李景隆打開城門投降。朱棣攻陷南京城。當朱棣攻陷南京城的時候,宮中起了大火,建文帝也不知所措。其實朱允炆有多次機會能夠取勝,但他優柔寡斷,白白貽誤戰機。
  • 朱允炆下旨:勿使朕背殺叔之名!表面看著仁慈,其實藏著必殺之心
    很多人在看明朝歷史的時候,都會有一個疑惑,朱元璋為什麼不立雄才大略的朱棣為帝,而立朱允炆呢?相比於能力卓越的朱棣,朱允炆的能力差之甚遠,更何況當時嫡長子已死,便是改為立賢也不會有太大的非議。最後,朱元璋敲定大板選擇了朱允炆為帝。或許有人會說朱允炆的仁愛其實是真實的,並非是可以飾演的。但是,一直具有仁厚之名的朱允炆在登基僅僅一個月之後,就撕下了他的面具。這位建文皇帝,在剛剛掌握權力之後,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將削藩,將全國的權力都握在自己的手中。
  • 朱允炆即位後,朱棣才起兵,為什麼不學李世民直接逼朱元璋退位?
    為什麼李世民敢逼李淵退位,而朱棣卻非得等朱元璋死後,再起兵?
  • 為防朱棣造反,朱元璋留下一位名將,可惜朱允炆不會用
    老大朱標病故,老二秦王、老三晉王也先後亡故,這樣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順理成章得成了諸王之首。而本身朱棣有很強的軍事能力,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很是滿意。本打算立他為皇太子,不料朝中大臣們堅決反對,最後冊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但因為朱標長子夭折,所以他就成了朱元璋的皇長孫。在朱元璋看來,即便是朱標能當上皇帝,最後也是要交給朱允炆的。所以朱元璋感覺這個決定也可以,於是同意讓孫子接班。
  • 朱允炆去哪裡了,朱棣其實心知肚明,可朱棣為何還要四處尋找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究竟到哪裡去了,一直是後世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無論是《明史》還是《明實錄》,記載的都沒錯,朱允炆確實被焚燒而死了。只不過,朱允炆被燒死,很有可能並非自焚,而是被朱棣燒死的。或者說,朱棣先派人殺掉朱允炆,再製造自焚現場。為什麼說這火,很有可能是朱棣放的呢?首先,朱棣必須讓朱允炆死。
  • 朱允炆擁有精兵良將,卻被朱棣反殺,實在是智囊團在屢出昏招所致
    在朱元璋的所有兒子當中,除去已經去世的三個,朱棣排行老四,可是能力與各種經驗都是十分豐富的,再加上朱棣的封地是北京,當時經常與蒙古人作戰,長年累月下來,朱棣自己和軍隊的實力都有所增強,與從小就在蜜罐子裡長大的朱允炆相比,優勢不是一丁半點那麼簡單。
  •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究竟和朱允炆急於削藩之間,有多大關係?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順利從朱元璋手中接手了完整統一的大明朝,並且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將就明朝打造成富有的國家,但是卻在「靖難之役」輸給了朱棣,並白白給了朱棣一個永樂盛世,那麼我們知道,在古代王爺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以一隅之力,是斷不能與全國的力量鬥爭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卻輸了
  • 朱允炆「削藩」人喪權失,朱棣卻成就霸業,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導語:明朝皇帝同樣是削藩,為何朱允炆人喪權失,朱棣卻成就霸業,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俗話說:「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於古代封建社會來說,皇帝自然是權力中心,但皇帝也只是一個人,天下那麼大就需要有人來幫助共同管理。對於那些有功勞的臣子,自然也是不吝賜賞。
  • 朱棣文韜武略文武雙全,朱元璋卻為何把皇位傳給朱允炆,也不傳給朱棣?
    朱棣文韜武略文武雙全,朱元璋卻為何把皇位傳給朱允炆,也不傳給朱棣?在我國歷史上,一般皇帝會在皇子中,選出自己最中意的,將他立為太子,讓他提前開始涉及朝政,學習處理政事的方法,好在日後接替自己的位置。朱元璋當時在選擇繼承他皇位人的時候,他的第四個皇子朱棣是最像他的。有野心而且打仗特別的厲害,英勇善戰。
  • 朱允炆2歲幼子被朱棣軟禁55年之久,出來後竟牛馬不識,形同廢人
    削藩一開始實行,便引起了許多諸侯王的不滿,於是燕王朱棣把不滿的諸侯王們召集一處,開始了長達三年「清君側」行動,這件事被後人稱作「靖難之役」。燕王朱棣也因為這次舉兵成功,奪得朱允炆的皇位,當他帶兵衝進皇宮時,朱允炆早就不見了蹤影,只留下年僅2歲的朱文圭。
  • 為防朱棣造反,朱元璋留下一與徐達並列的名將,奈何朱允炆用錯了!
    《戰國策》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即父母對子女真正的愛,是為其有長遠的打算,而不是一時的溺愛,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這方面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人物。
  • 大明十六帝齊聚陰間,朱棣當眾瘋狂秀功績,卻遭朱允炆無情揭短
    朱允炆:哼,萬國來朝就是個笑話。人家為什麼老過來朝貢,還不是因為有利可圖。他們是上杆子來上貢,可是他們上貢,你全都加倍奉還。別人給你一萬兩的東西,你還得給他2萬兩的財物,這根本就是賠本買賣嘛!對於那些小國來說,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只需要表面上稱臣賣你個面子就行了。
  • 靖難之役獲勝,朱棣看到一密旨後大哭,原來朱允炆三次救他性命
    很多人都認為靖難之役中朱棣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朱允炆用了李景隆這個「草包」將軍,才導致了在明軍實力遠強朱棣的情況下反而被大的節節敗退。筆者一開始也認同這個說法,但是這幾天又重新閱讀了一遍有關「靖難之役」的有關資料,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其實朱允炆的失敗和他任用誰為將的關係並不大,而是在於他的一道密旨,這道密旨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次拯救了朱棣的性命,不然朱棣早就死了,更何談打敗朱允炆呢?誠然,朱棣在剛剛反叛之時一路上順風順水,打了很多勝仗,但即便如此,朱允炆的軍隊數量依舊是碾壓朱棣的。
  • 自古仁義用兵多敗事,靖難之役朱允炆一句話,江山拱手讓給朱棣!
    ,卓敬的意思是讓朱允炆把燕王改封為南昌王,就能藉機將他調離北平重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卓敬的建議算得上是變相的「削藩」,但是表面上仍然還是給朱棣留有王位,所以朱棣也沒有理由可以起兵造反。但是朱允炆沒有採納。接著吏部官員高巍又勸朱允炆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制,來弱化諸王的勢力,但是優柔寡斷的朱允炆卻「嘉之而不能用」,意思是誇獎了高巍,但是卻不用他的計策。
  • 不一樣:朱棣奪了朱允炆的帝位,即永樂皇帝,朱棣最後是怎麼死
    「削藩」,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朱棣率軍進入南京之後,這時,皇宮突起大火,朱允炆不知所終,只發現了幾具燒焦的屍體,面目全非,分不清是誰,有的說法是朱允炆被燒死了,有的說法是朱允炆從地道逃走,出家當了和尚。
  • 朱允炆改革伊始,解讀其為何要招惹朱棣,自尋死路?
    今天我們再來說說276年大明王朝唯一一個不知所蹤的皇帝——建文皇帝朱允炆。朱允炆,被稱為明惠宗,建文皇帝,這些名號皆有其意義,可知這並不是一位窮兵黷武的昏庸皇帝,那麼為什麼最後會落到被自己的叔叔趕下了皇位呢?
  • 朱允炆的表兄弟、靖難之役中的南軍統帥李景隆是不是朱棣的臥底?
    他是大明開國功臣之後,朱元璋的外甥孫子,深得朱元璋器重;他是建文帝朱允炆心腹,曾率兵削藩;他是朝廷主帥領兵徵燕,抵抗朱棣的靖難大軍,卻連戰連敗;又是他第一個打開南京城門,迎接朱棣入城;朱棣登基後,他成為了群臣之首;後來,他受到靖難功臣排擠,被朱棣圈禁;他絕食十天,竟然未死,最終鬱鬱而終。他就是明初傳奇將領、虎父犬子的代表李景隆。
  • 《大明風華》當中朱棣找到了朱允炆,正史上也是如此嗎?
    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的大軍尚未找到自己之時,用剃刀削去了自己的頭髮,逃往了別處,燕王朱棣在經過一番找尋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為了穩固住自身的地位,將忠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員全部屠殺,之後沒過多久,朱棣稱帝,史稱明成祖。
  • 朱棣篡位後為什麼沒有更改國號,而是繼續使用「大明」?
    然而自朱標死後,朱元璋卻打破了傳統的帝王家的文化,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這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打破傳統的皇位繼承。我們見得最多的是父子相傳,也見過兄弟相傳,卻幾乎沒有見過祖孫相傳的。這也許是朱元璋對形勢判斷的問題,他希望日後他的兒子能支持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