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西遊記》這部名著主要記述的是唐三藏、孫悟空、沙悟淨、豬悟能以及白龍馬去往西天取經的故事。在取經的過程中,這幾個人除了降妖除魔,相互之間也發生過各種各樣的矛盾,分別體現了四人(五人)的不同性格,讓人一望而知某事是何人所為,可見作者高超的寫人技巧。然而,這命名裡面的深意,也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
讀過《西遊記》原著的人可能都知道,作者動不動在回目中顯示其深刻的用意,比如「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等等,在增添深意的同時,也有點故弄玄虛的嫌疑,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比如菩提祖師這三更半夜教悟空本事的盤中之謎:
事實上,《西遊記》不僅是一部宣揚佛教的著作,其中也處處包含著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就其中四人(五人)的命名特點可見一斑。這裡面涉及的道教隱秘學,讓人頗費思量。
其中,有人說師徒五人就是「五行」的代表:
唐僧為水(小名江流兒、大名玄奘,是金蟬子轉世/取經有功)、孫悟空為金(金公、心猿、心主、心君、行者/護駕有功)、豬八戒為木(木母、悟能、木龍,天河水神臨凡為豬妖/挑擔有功)、沙僧為土(悟淨、弱水河神、刀圭、黃婆/牽馬有功)、白龍馬為火(白龍、意馬/負人有功。在化龍池化回真身,水火既濟之意)。
還有人說,根據五行學說,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三人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物質:
(1)道家稱鉛為「金公」,因為「真鉛生庚」,天幹中的庚辛和地支中的申酉同對應五行中的金,申屬猴,所以孫悟空是猴子。又火能克金,為金之公,故悟空被稱「金公」,既是金,又是火。《雲笈七籤》卷六三:「時人不知金公之理,金者太白之名,公者物中之尊,呼之曰鉛。」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鉛》:「鉛易沿流,故謂之鉛……而神仙家拆其字為金公。」按,鉛,亦寫作「鈆」。
(2)道教煉丹術中稱汞為「木母」,認為「真汞生亥」,亥屬豬,水能生木,為木之母,既是木,又是水。故「木母」——指代豬八戒。
(3)「黃婆」是煉丹時催化鉛、汞化合的一種藥物。道家修煉,想鉛汞化合,陰陽交媾,卻得有土相助,悟淨和白龍馬即是土。土能使金木相交,水火調和,仿佛媒婆一樣,故悟淨被稱為「黃婆」。而(黃婆)對應的沙尚,又叫(刀圭)沙和尚。
(4)唐僧代表著三藏,即金(火)、木(水)、土。從中國傳統宇宙觀的角度上,四眾五行合三藏,乃是貫穿全書總的旨要。三藏缺一,到不了西天;五行缺一,取不回真經。五行齊全而不和睦,同樣難歸正果。可以說,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的過程,既是金木土同妖魔相鬥的過程,也是五行生剋調和的過程。而這後一個過程又是通過前一個過程實現的。
總之,五行學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西遊記》裡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不過,對於五行學說沒有深入研究的筆者,很難說清楚這些隱秘的東西。因為聽起來似乎實在是太玄奧了!
好吧,那就讓我們從性格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幾個人物的命名特點吧!還是頗具佛教色彩的。不過這個應該是我們大家都能夠聽懂的。
(1)孫悟空 —— 猴子由猴子到大鬧天宮再到取經成佛,本身就是悟「空」的過程。
從一無所有(無性到有性),進而有本事,有名、也就有了煩惱,到最終成佛後又不再有煩惱,始於「空」而又歸於「空」,這不能不說就是一個悟「空」的過程。猴子本身好動,所以孫悟空性格機靈好強勇敢,有猴子的特點,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性格特點,他的人生比較容易經歷大起大落,但是同時他的領悟能力超強,要不然菩提祖師也不會在那麼多徒弟中單單選擇他來傳授七十二變的本領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空的人生,充分體現了悟「空」的過程。
(2)豬悟能——八戒的人生,本身就是悟「能」的過程。
說來也巧, 豬悟能恰恰是取經團隊裡看起來最無能的一個人,他也最明白能耐這玩意兒逞強不得,所以根本不靠能耐而是主要靠自身的會說話會拍馬屁等等特質贏得了領導的賞識。恰恰是一個取經團隊裡面最無能的人,原先卻是官兒做到最大的人,後來又是領導唐三藏最賞識的人,這也似乎間接否定了能耐的重要性。再有能耐,最終還是要被沒能耐的人治的。豬的特質是能吃,所以豬八戒特別能吃。豬好吃懶做,一窩能生好幾個,所以豬八戒也是好吃懶做並且好色。看起來豬好像是所有動物裡面最蠢笨的,其實不然,豬是最會享福的。而且豬也有他的小聰明。他的挑撥離間讓人分分鐘想把他打一頓。但他的小聰明,讓悟空雖然生氣,卻又不得不在師傅落難的時候跟著他去解救師傅。
(3)沙悟淨 ——沙僧這個人,仿佛原本就六根清淨,而他的人生,也正是悟「淨」的過程。
沙悟淨是取經團隊裡面最安靜老實的一個人,幾乎沒有存在感。很多人想不通為什麼《西遊記》作者會想起塑造這樣一個性格一點兒都不鮮明的人。86版《西遊記》裡面,沙僧的臺詞仿佛就是那幾句「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二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這恐怕和沙僧的人物設定有關,沙悟淨就是要悟「淨」的,但恰恰相反,沙僧曾經在天庭是一個見識了很多體制內幕的人物。這與他本身的職位有關,因為他是玉帝的貼身侍衛,玉帝曾經幹過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他肯定一清二楚。之所以讓他去取經可能是因為他見到了不該見到的事情,本來就難逃一死。不然應該不至於僅僅因為他失手打破了琉璃盞就對他的懲罰比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和調戲嫦娥的豬八戒嚴重,被打了八百貶下凡間,還要每七日遭受利刃穿脅之痛,簡直慘不忍睹。我們無法想像,作為一個體制內的人物,作為一個性格有點和稀泥的人物,尤其是作為玉帝的親隨人員,沙僧能夠做出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來讓玉帝對他恨之入骨。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他知道的太多了。但是他之所以後來能夠在取經過程中「洗心革面」變得對很多事情尤其是不公平的事情熟視無睹,似乎印證了他悲慘的過去。
因為沙子本身是最難乾淨的,「泥沙俱下」「大浪淘沙」,所以觀音讓他悟「淨」,可以說是有針對性的。此外,沙悟淨是取經團隊的粘合劑,就像沙子一樣,沉穩踏實,粘合性強。但沙僧確實是比較沒有主見的一個人,所謂「泥沙俱下」就是這樣,與沙和尚的性格不謀而合。
事實上,本身這三個徒弟有的是妖怪,有的是官員,有的是侍衛,並不是單純的猴子、豬和沙子,但是作者賦予了他們這些事物的特性,而且通過排列組合,讓他們圍繞取經這件事演繹出了各式各樣的喜怒哀樂的故事,其中的深意,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