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貓》的作者是日本的作家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在日本文壇上的地位可謂"無人能及"。曾有人把他比作中國的魯迅,最為貼切不過。因為他被日本民眾譽為"國民作家"、"最大的文豪"等。日本當代作家村上春樹說:"如果從明治維新以後的日很近現代文學作家中投票選出十位國民作家,那麼夏目漱石無疑位居第一。"可見日本民眾對這位作家的喜愛。
夏目漱石的一生是比較孤獨、寂寞和窮苦的,因為他並不是在自己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再加上體弱多病,從小被送養,導致夏目漱石沒有得到過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雖然後來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但是那個時候的夏目漱石已經22歲了,早過了在父母膝下承歡的年齡。
後來夏目漱石結婚生子,家庭經濟狀況每日益下,生活壓力和身體病痛的折磨,讓這位多才的作家在49歲的時候離開了人世。
有人說《我是貓》其實寫的就是夏目漱石自己,他通過貓的眼睛來看這個是世界,來看我們人類。因為他的一生並沒有多少的笑聲,過得也並不如意,甚至是有些坎坷和無奈。夏目漱石以《我是貓》,來作為自己煩悶心情的解脫,或者說,幻想以另一種方式來苦中作樂。
很多人在看《我是貓》這部作品的時候,都以這部書的幽默作為接切入點,覺得夏目漱石以幽默諷刺的手法,寫出了那個時代的特點和人們的心理。可是今天我要寫的則是這部作品中的另外一個特點:寫實。
因為夏目漱石的《我是貓》,通過貓的眼睛來觀察人類,通過貓和人類的相處、和同類的相處,通過種種事情表明:我們都是平凡的,無論是自詡高貴的人類,還是一隻小貓,都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成為宇宙中的一粒塵埃。
1、 貓的平凡
"我是貓,名字還沒有。"這是《我是貓》的開篇第一句話,雖然這隻貓是這部書的主人,也代表了作者自己,但是卻連一個名字也沒有。可見貓的普通平凡。
因為其他家的貓,至少是有名字的,比如:人力車夫家的老黑;二弦琴師傅家的三毛子。可是這隻住在教師家裡的貓,卻沒有名字,好像可有可無的存在一樣。
雖然這隻貓似乎很得主人的喜歡,因為主人會把它抱在懷裡,放在膝上,用手摸摸它的頭。可是在這個家裡,女僕卻經常的欺負它。甚至有時候,客人 也會捉弄它。
後來,這隻貓的玩伴三毛子因為生病去世了,這家的女僕卻認為是它這隻夜貓的騷擾,導致三毛子生病、離開。
而在這部書的最後,這隻貓因為喝了啤酒,目不識路,掉進了大水缸裡。雖然這個時候的貓四肢不聽自己的使喚,卻仍然極力求生。只是最後這只可憐的貓意識到無論自己怎麼掙扎,都不會逃出去了,於是便放棄了抵抗,任其自然,舒服的進入了太平境界。
貓的一生就此結束。
從出生到死亡,這隻貓,都沒有名字。
2、 主人的平凡
貓的主人是一名教師,名為"苦沙彌"。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主人生活的並不得意,因為"苦"代表困苦、苦澀、苦悶,生活的拮据、困苦,導致了主人飽嘗生活的苦澀,而因為是一名教師,又喜愛藏書、交友,卻又感覺友雖多,卻無真心之人,導致了主人心情的苦悶。
雖然時常有朋友來家裡造訪,雖然家庭成員眾多,看起來很熱鬧,但是沒有人能夠真正懂得苦沙彌的心。
可是主人的這種生活和境遇,是不是代表了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現狀呢?
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都在這樣的生活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或許我們曾經有很崇高的理想,或許我們曾經為了某一個夢想而努力奮鬥,或許我們曾經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就會接受自己是平凡的這個現實。
主人也終究會明白:守在自己身邊的人才是自己的家人。
3、 朋友的平凡
主人的朋友總是談論各種文學作品及人物,要麼就是討論某一些人,總之對自己是自詡清高的。
那個時候的文人,心裡總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者看不起某一些裝腔作勢的人。其實這些都是文人的心理作用,以此來做自我的療傷。
就像我們普通人一樣,對於我們不能接受的事物,總是報以某種目的去貶低或者疏遠或者嘲諷等。其實是為了讓我們的心理平衡而已。
所以主人是平凡的,主人的朋友是平凡的,主人的貓也是平凡的。
作為一個有智慧的種族,我們人類總是以高智商自居,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長。可是在貓的眼睛裡卻盡顯各種醜態,無論從長相、睡相、吃相等方面,都從作品中有體現。
比如寫金田夫人的鼻子:"唯獨鼻子大的出奇,仿佛將別人的鼻子偷來安上臉盤正中,又如把招魂社的石燈籠搬來自家三坪小院,顯得唯我獨尊,卻又好像心神不定……因了如此獨具一格的鼻子,以致此女說話是較之唇動,莫如說是鼻動。"形象而生動的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獨特的大鼻子。
比如寫主人夫人的睡相:"夫人把吃奶的孩子扔出一尺多遠,張著嘴,打著鼾,枕也沒枕,以人而言,若問什麼最難看,我輩以為再沒有比張嘴睡覺更不得體的了。"
寫主人朋友的吃相:東風子來拜見主人,想要主人作為贊助人士,讓主人籤名的時候,主人進去去印章,這個時候,東風子"盤子上的糕點塞了滿滿一口"。可見這個客人吃相多麼難看。
《我是貓》這部作品整篇以幽默、諷刺的手法,通過貓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來感受這個人生,最終在水缸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貓臨終前的感悟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心裡很苦,生活不如意,是因為我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當我們順其自然的接受現實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身邊的事物原來是如此的可親可愛。
這或許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